-
1 # 藍圖科技環保牆衣
-
2 # 柴火煮飯
1、過年為什麼吃餃子?
為了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在中國北方,過年時,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過年為什麼吃餃子呢?
根據文獻記載,中國民間過年吃餃子的習俗至遲在明代就已經出現了。明朝沈榜著《宛署雜記》載:“元旦拜年,作匾(扁)食。”清代,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得到延續並固定下來。清史有關資料記載:“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這說明過年吃餃子,在清時已成共俗。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食品,原因有四個:
一是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三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四是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
過年吃餃子的傳說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
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過年吃餃子還有一種說法:很久以前,在一個貧困的山村,有一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家裡沒有白麵,也沒有菜,聽著四鄰的剁菜聲,心急如焚。無奈,只好向親友借來米麵。和好面後,又胡亂弄了點雜菜湊合成餡,就包起了餃子。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包的餃子就格外珍貴,擺放時,就一圈一圈由裡到外,非常整齊,也很美觀。剛剛從天庭回來的灶王爺看了很高興。
同村有個財主,家有萬貫家產,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慣了,根本不把餃子放在眼裡。大年三十這天用肉、蛋等料調餡,包成了餃子,亂放在蓋簾上。不料餃子下鍋煮熟後,一吃味道全變了樣。豬肉餡變成了蘿蔔菜。而那戶窮人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原來,是灶王爺對財主家包餃子的態度很不滿意,為了懲罰他,就把兩家的餃子給暗中調了包。第二天,這事便在村裡傳揚開來。從此,人們再忙,年三十的餃子也要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福”的口彩。
過年吃餃子有講究
吃餃子是很有講究的。首先,過年不吃酸菜餡兒的餃子,意思是怕吃酸菜餡兒的餃子後,來年的日子會過得窮酸。年三十兒晚上要吃白菜餡兒和蘿蔔餡兒的餃子,是說吃了這樣的餃子,人會長得白淨,說話也和氣。包餃子時一定要多有幾個褶子,不能把邊捏成光邊的,其意是不能讓日子過“禿”了。
年三十包餃子的形狀也有講究,大多數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彎月形。這種形狀包制時,要把麵皮對摺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製而成,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有的農家,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呈“元寶”形,擺在蓋簾上,象徵著財富遍地,金銀滿屋。也有的農家,將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像一棵棵顆粒飽滿、碩大無比的麥穗,象徵著新的一年會五穀豐登。但更多的是把餃子包成幾種形狀,預示著來年能財滿屋,糧滿倉,生活蒸蒸日上。
很多人還在餃子中放一根白線,寓意誰吃著白線就誰能長壽,在餃子中包進一枚銅錢,祝福誰吃到了在新的一年裡不缺錢花。碼放餃子時一定要順著擺,切忌擺成圈,意思是不能讓新日子走進死衚衕。煮餃子時,也有說道,灶坑裡需要燒杏樹條,意思是以後的生活越來越“興旺”。
在煮餃子的過程中,一家之主會問:“小日子起來了嗎?”煮餃子的主婦就要回答:“起來了!起來了!”這是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好起來了。接著,一家之主還要問:“餃子掙沒掙?”主婦便會笑著答:“掙了,掙得可多了。”這個時候,餃子煮過火煮破了,也不能說是破了,必須說是掙了,期盼著來年掙大錢,發大財。全家人吃完了餃子,一些家長還會讓小孩在屋內高處跳上幾跳,祝願自家的小日子蹦個高。
-
3 # happiness138411071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另有一個比較靠譜的傳說,東漢時期,南陽郡涅的張仲景,在長沙太守期間,見白河兩岸鄉親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凍潰爛,心不能忍,辭官為民行醫。冬天剛到,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熟後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製成祛寒嬌耳湯,每人每隻嬌耳一碗湯服後周身血液上湧,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來世代承傳,人們開始吃餃子來紀念醫聖的恩情而餃子成為春節必備美食是經過了漫長曆史過程的才定型的。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
4 # 王江江
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過年的時候人們都要在包餃子的時候裡面放一枚硬幣,誰吃到誰就會有一年的好運氣,那麼這個風俗習慣的由來是什麼呢?
餃子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據三國魏人張揖《廣雅》記載,那時已經有類似於現在餃子的食物了。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而在餃子裡面包硬幣的起源,民間傳說是個慈禧太后有關。傳說每逢大年三十,慈禧太后都要親自帶著皇后和嬪妃們一起包餃子,她說這樣可以捏住那些小人們的嘴,讓他們不可以再胡說八道造謠生事。而且慈禧太后每次必須有四隻得包一個小的金元寶進去。小太監們事先記住哪個餃子包了金元寶,在餃子浮起來以後撈起來給慈溪吃。所以,每年一吃餃子,慈禧太后總是遲到有金元寶的餃子,大家一起祝福她老人家有福氣,當然大家也是恭維了。要面子的慈禧太后逃亡的時候,她的這個習俗也就由宮廷帶到了民間。隨著朝代的更迭,餃子裡面包著的貨幣也發生了變化,但是其中包含的美好祝願,卻從來也沒有變過。
-
5 # 法甲萌萌妹
從我記事起,每年年夜飯,媽媽都會做一鍋餃子,吃一個夾有香菜餡的餃子感覺很幸福。一家人都是會坐在一起來去包餃子,而這樣也是一個可以讓親人們一起歡聚起來包餃子,這種的幸福基本上都是一年之中都是很難得,因為在一年,兄弟姐妹過年才回家,而這樣也是一個最重要的包餃子的重要意義,個人認為相對於吃餃子的人會比吃湯圓、殺雞或者是吃扣肉的多很多。
-
6 # 木木的旅行
據說只有北方人春節才吃餃子。從小媽媽便給我們講春節吃餃子的來歷。
1、吃餃子是一種儀式。餃子諧音交子,意味著更歲交子,除夕夜是新舊交替的時節,所以過春節吃餃子就是新舊交替的一種儀式。
2、餃子據記載是始於東漢時期,相傳是名醫張仲景發明的,最初叫交耳,歷經各個朝代發展一直延續至今。
3、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大吉大利,每到過年,人們為了祈福,求得來年順風順水,所以春節吃餃子也是內心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嚮往。
4、吃餃子是全家團圓的象徵。除夕夜,全家人團聚在一起,熱鬧的包餃子,人人參與,闔家歡樂,暖意融融的景象看起來就覺得很美好。
民間俗語“好吃不過餃子”,所以,大年夜的餃子是最美的中華美食。
-
7 # 華山老奴
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例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餃子的諧音。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
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
8 # 卡門和卡瑞
過春節吃餃子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新舊交替的意義,繼承祖先們的習慣,現在餃子成了過年必備的食物。
餃子原名“嬌耳”,是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首創的,到現在有一千八百多年曆史。當時醫聖創作餃子是用來治病的,用麵皮包上羊肉、胡椒等驅寒的東西,給病人吃,避免病人耳朵生凍瘡。
後來就漸漸發展,餡料開始多元化,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雙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蘸料也是蔥、姜、蒜、醋、醬油、香油齊上陣,華人對於美食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到現在餃子就發展成皮薄餡足,味道鮮美,百吃不厭的美味了。
在古代餃子是在過年祭祀之後吃的,那時兩年之交,辭舊迎新的時候,餃子就有“更歲交子”的含義,所以是種具有儀式感的食物。
再有,餃子形狀像元寶,“招財進寶”符合華人過年圖吉利的想法。而且餃子本身也好吃,製作也方便,這個食物過年吃的習慣就這樣一代代傳了下來。
到現在,餃子就不僅僅是一種食物了,還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們心中團圓的象徵,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訴求。
當然,由於飲食文化差異,春節吃餃子多為北方風俗,南方飲食更加的多元化,不管如何那種風俗,都意味著春節一家人團團圓圓,祥和喜樂。
-
9 # w路人某
按照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一種吃食。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也就是,一般在年三十十二點之前包好。等到半夜子時再吃。此時正是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的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有著喜慶團員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著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而且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時候還要配上一些輔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員發財。
餃子這一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也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10 # 刺客19971214
春節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
過年吃餃子的傳說主要有三種,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沌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人時,由於天寒,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拴住,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春節吃餃子象徵什麼?春節吃餃子有許多美好寓意,尤其是在除夕夜。除夕夜的這頓餃子之所以非比尋常,一是因為臘月三十夜的23時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時,正好交子時,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二是人們期望把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不如意的煩惱事,像吃餃子那樣一塊吃掉,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三是吃餃子還有祈求來年早生貴子,全家人丁興旺,孩子有出息的意思。此外,餃子成為春節吉祥物,還因為其形狀像銀元寶,春節吃餃子有象徵“新年大發財,元寶滾滾來”之意,寄託著人們“招財進寶”的美好願望。
為了圖吉利和喜慶,人們在包餃子的時候會往裡放些東西,如紅棗,寓意早生貴子或早日發財;有的放入栗子,寓意大吉大利;還有的放入硬幣,誰吃到了,預示誰能發財。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線穿元寶”。
過年吃餃子也有忌諱,比如煮破的餃子不能說“破”了、“爛”了、“壞”了,而要說“掙”了,“漲”了。這些忌諱帶有人們求吉納祥的寓意。
春節適合吃什麼餃子?
1、韭菜餡(又稱素三鮮,取平安之意)
其要點一是餡料的比例,二是調味。韭菜70%、炒熟的雞蛋15%、水發粉條15%;調味:油最好是調和油(花生油、花椒油、豬大油各佔三分之一),鹽為百分之一,少量的花椒粉即可不需新增味精。現調現包,不要調味時間過長再包,這樣既營養口味又好。
2、合美餡(和和美美、平平安安)
餡料:胡蘿蔔先切成絲,焯水後用潔布擠去水分,用刀剁碎,比例為60%水發粉條用刀剁碎,比例為20%;凍豆腐擠幹水分用刀剁碎,比例為20%)。調料:一是蔥薑末、二是調和油(花生油、小磨香油、豬大油各佔三分之一)、三是精鹽與花椒粉(用熱油澆淋,然後與餡心調均)。
3、豬肉餡(大富大貴之意)
豬肉餡最好選用50%的五花肉、50%的淨肉,先切片再用刀剁碎(不要剁的太碎)用水和醬油攪打上勁。肉餡為70%,蔬菜(胡蘿蔔、青籮卜、粉條均可)為30%。蔥(如果調好餡不馬上包,請不要放蔥)薑末、五香粉、鹽、料酒、雞粉、味精、糖、醬油、花椒油、香油等調和即可。
4、羊肉餡(吉祥如意)
將剁碎的羊肉用花椒水解開並攪打上勁,羊肉喜姜,薑末的比例可稍大些,肉佔70%。蔬菜(胡蘿蔔20%、粉條10%)佔30%。少量的醬油,主要用鹽調味,花椒粉、香油調均。
5、牛肉餡(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剁碎的牛肉用花椒水解開並攪打上勁。肉和菜仍按三七開。菜用青蘿蔔和少量的粉條。調料與羊肉基本相同。
6、三鮮餡(魚肉、蝦仁、海參,取事業領先之意)
草魚肉用蔥姜鹽水略泡擠淨水分,剁成泥茸,用蔥姜水攪打上勁,蝦仁用刀切成粒,海參切成小丁。鹽、料酒、豬大油和香油調味即可。蔬菜可適當加些脆性原料如馬蹄或嫩竹荀等。
-
11 # 登高望遠天地闊
1.團圓美滿,餃子包擺在圓形的蓋簾上,一圈又一圈,團聚一起!
2.財源廣進,餃子型似元寶,餃子包得越多,寓意新的一年財源滾滾來!
3.更歲交子,新年舊年更替相交於子時,並在子時吃餃子(交子)!
-
12 # 防水緣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起於明代於清代,是中國北方廣大地區盛行的一種過年方式。春節餃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子時(半夜十二點)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伊始,取“更子”之意,“交”“餃”諧音,故稱“餃子”。還將餃子裡面包上硬幣,吃到的人被認定要交好運。
吃餃子風俗由來:
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
吃餃子講究:
過年不吃酸菜餡兒的餃子,意思是怕吃酸菜餡兒的餃子後,來年的日子會過得窮酸。年三十兒晚上要吃白菜餡兒和蘿蔔餡兒的餃子,是說吃了這樣的餃子,人會長得白淨,說話也和氣。包餃子時一定要多有幾個褶子,不能把邊捏成光邊的,其意是不能讓日子過“禿”了。
包餃子的形狀也有講究,大多數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彎月形。這種形狀包制時,要把麵皮對摺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製而成,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
餃子中放一根白線,寓意誰吃著白線就誰能長壽,在餃子中包進一枚銅錢,祝福誰吃到了在新的一年裡不缺錢花。碼放餃子時一定要順著擺,切忌擺成圈,意思是不能讓新日子走進死衚衕。
煮餃子的過程中,一家之主會問:“小日子起來了嗎?”煮餃子的主婦就要回答:“起來了!起來了!”這是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好起來了。接著,一家之主還要問:“餃子掙沒掙?”主婦便會笑著答:“掙了,掙得可多了。”這個時候,餃子煮過火煮破了,也不能說是破了,必須說是掙了,期盼著來年掙大錢,發大財
-
13 # 班長強哥和小楊生活記
首先在我看來不同地方有不同飲食習慣。就你所說的吃餃子問題來說吧,不是所有地方都吃餃子,以北方居多吧!北方很多地方本來就以麵食為主的,所以才會有南稻北麥說法!他們哪裡出產小麥,大家自然而然就吃小麥粉做的東西了!其中餃子就是其中一種!還有饅頭,包子,麵條這些!
其次在北方吃餃子是喜慶得象徵吧!我聽說過一路話叫迎客的餃子送客的面吧!春節我們傳統節日,舉國同慶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包餃子是特別幸福的一件事,吃的雖然是餃子,但是我覺得更是一家人在一起幸福快樂的象徵!沒有餃子總感覺少了什麼吧!春節了一家人在一起吃餃子是幸福快樂的寓意!就像我們川渝一帶認愛吃火鍋一樣!沒有為什麼,就是喜歡,生活中就是不能少!來個親朋好友就會一起出去吃!
吃餃子就是一種習慣,就是人們一起團聚的象徵!吃的是餃子,但是吃到心裡卻是人家對家鄉得一種情懷!
-
14 # 長峰胡先武
春節為啥要吃餃子原因有四個:
一是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三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四是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
回覆列表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物,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利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春節餃子的餡來說,大致可分為葷,素兩種。各種肉餡,海鮮餡,蔬菜餡,肉菜合餡等等
俗話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大年初一,這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民俗專家介紹說,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必不可少的美味。說到過年的吃,總是“初一餃子”打頭兒。
餃子現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餃子這一節日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春節吃餃子還有有良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因為天寒地凍,黃土著土偶的耳朵很輕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著土偶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庶民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外形,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