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16
回覆列表
  • 1 # 柴火煮飯

    清帝遜位已久,但是,每當人們談起清宮故事,總是興致盎然甚至還有幾分神秘之感。

      雖然小說、電影談及清宮秘史者不計其數,在我看來,多涉及宮廷鬥爭、互相傾軋、以權謀私、殺人越貨、開疆拓土、戰和紛爭、喪權辱國之類話題,而對宮廷內的生活細節則常是輕輕帶過。

      這可能是因為它與大題材故事相比,微乎其微而被忽略,或是作者本來對宮內生活瑣事就缺乏瞭解所致。

      我在清宮內住過多年,在我的這部口述歷史中,我從這類細節裡做些真實的記敘描述,算作為那些大作品做些小補白,為那些清宮故事添些枝加點葉,或許可彌補些許美中不足吧。

      .

      我談談清宮內的膳食。

      這是任何有關清宮的電影、小說必然涉及的情節和場景。只不過時有錯謬出現,權做些小澄清吧。

      當年我在宮內陪伴我的四姑母瑾太妃時,紫禁城內同時居住的晚清皇室人員,只有同治皇帝的三位貴妃:珣太妃、瑜太妃和瑨太妃

      再有就是已然遜位的宣統皇帝溥儀,他的皇后婉容、皇妃文繡等人。

      皇族雖只是數目不多的一些人,但是膳食的定製一直承襲著清室遺留下來的舊習不變。

      先說說餐檯和餐飲用具吧。

      有些講述清宮內廷生活的電影,餐飲用具並不符合實情。

      比如膳桌,這可能會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宮廷裡皇帝妃嬪們用的既不是八仙桌,更不是普通的方桌、圓桌,而是類似Continental西方喜用的長方形餐檯。

      這種宮中所用的膳桌是長方形的,它的長度約莫有三四張八仙桌並在一起那麼長,逢有外客來時,便在大殿上進膳,而且還可能要把膳桌再加長些。

      膳桌很長的原因很簡單,各宮三餐的菜餚最少有三四十種,小桌子是無法擺放的。

      所以,當時皇帝宮妃或者親友們吃飯時,必然有指定的太監在旁伺候,太監會把吃者夠不到的菜餚夾到佈菜碟裡,供其享用,

      如果吃飯者想品嚐什麼菜,只消用眼看一下那道菜的位置,太監必心領神會,立即走過去將菜夾過來。

      膳桌上鋪設的檯布當年稱為“桌衣”,宮廷膳桌的桌衣與西洋的餐桌檯布不同,通常不是白色而是彩色的,平時四姑母與我或其他自家親人吃飯的桌衣,單色繡花的居多,大節日或是招待客人的桌衣則是絢麗的繡花錦緞了。

      用膳時主位是設在橫頭的一面,其餘的座位算是客位,按尊貴程度或長幼次序分由兩旁排列開來。

      按照右為上的原則,主位右側的第一個位置是最尊貴和重要的客座,這兩個座位距離最近,而且呈九十度角,便於主客在餐飲期間說話交談。

      與主位正對面的膳桌另一端位置,與西方餐桌不同,是從來不會設定座位的,只是放些小瓶、小罐、小碟之類的調味品。

      .

      宮內所用的餐具,按我在宮中生活的那個時期來說,各宮用的都是黃地彩花乾隆年間御製的碗盞,上面都配有特製的鏤花金蓋。

      每當膳食擺齊的時候,碗蓋上射出的璀璨光芒,與錦繡桌衣互相輝映,表露出一派富麗無比的堂皇景象。

      美食配美器,這話不無道理。

      宮廷裡的膳食確實多種多樣,粵菜、川菜、魯菜、徽菜都有,當然常以京菜為主。

      其實,中國的八大菜系並無京菜,所謂“京菜”是把北京、山東、滿蒙的某些菜餚綜合而成的宮廷常用菜。

      舉例說,常吃的菜有紅燒肘子、汆白肉片、爆炒羊肉、涮羊肉、蔥爆肉、爆雞丁、烤鴨、砂鍋魚翅、酥鯽魚、清炒蝦仁、攤黃菜、鍋塌豆腐、拔絲山藥、栗子面小窩頭……

      不可盡列。

      很特別的是,清宮的菜餚禁止吃牛肉,所以沒有任何與牛肉相關的菜,這不是由於宗教信仰或是迷信說法形成的,而是因為滿人認為牛是為人們耕田和拉車的好幫手,像馬、驢、騾一樣不可食用。

      宮廷的這個習慣甚至影響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在清朝統治的二百多年間,北京市民吃牛肉雖不被禁止,但是吃牛肉者很少。

      直到民國之後,牛肉菜餚才在北方逐漸增多。

      .

      我每天在四姑母宮中吃飯,說實話,只是小時候感到豐富、新奇而已,現在回憶起來,覺得宮廷飯食絕對是太鋪張浪費。

      每日三餐加上下午有一次小點心,總共有四餐之多。

      而三次正餐的菜餚約有三四十種,另外還有我的祖母從家裡送來的菜品約七八種,主食必有饅頭、烙餅、麵條、燒餅四種,還有大米飯、小米飯等四種米飯。

      早晨和晚上一定有三四種粥類,配合粥品,會必備十種左右的小菜。

      大家可以想象,每頓飯能吃完三十分之一已經不簡單了。

      就算太監和宮女收走剩菜剩飯,吃掉一部分,那也仍然是正常吃用了極少的一些,另外的絕大部分飯菜,必然扔掉而浪費了,絕對是暴殄天物!

      內宮地方很大,各宮都有一個自用的小茶房,不過,沒有做正餐的膳房。

      比如我們住的永和宮、建福宮,或者皇后婉容住的儲秀宮等宮殿,都各自有小茶房,每日下午吃些小茶點時,就由各宮小茶房自行解決,但是,各宮的每日三餐一律由御膳房烹製送來。

      御膳房要供應各宮上上下下數百人的餐飲(包括帝后太妃和他們的太監宮女等),因此廚師多、買菜洗菜的雜役多、轄下的送飯太監也多,連灶頭都非常多,這是絕非一般餐廳的廚房可比的。

      所以,皇宮膳房的規模極大,它設定在離其他各宮室殿堂較遠的偏僻角落,以免炒菜做飯的煙火汙染皇室辦公和帝后妃嬪的居住環境。

      紫禁城內的膳房只此一家,距離各宮各殿卻遠近不同,每日三餐僅僅送飯就是一個相當急迫緊張的活兒,太監們要計算出各宮送飯的路程遠近,要保證紫禁城內各宮在同一時間開飯,而且必須風雨無阻準時送達。

      宮裡上百年形成的習慣做法是,只要聽到一聲傳膳指令,便須在極短的時間裡,將數十樣菜餚送進各宮。

      為了使菜餚不至於冷到無法進食,送飯太監還要將所有的盤碗都加上蓋子,一律裝在保溫的金漆食盒裡,只要聽得一聲吩咐,便立即擺放在膳桌上了。

  • 2 # 倫敦中西二區2

    不光是清朝禁食,歷朝大多都是禁食牛肉的,農耕文明裡面牛是重要的勞動工具,歷代王朝都是鼓勵農業,對於耕牛更是重點保護,記得有一朝規定不許無故宰殺食用耕牛,如有牛非正常死亡食用要報備官府,違者好像要受笞刑,流放。

  • 3 # 紅小豆館主

    清宮從未禁食牛肉,是不吃,而不是不讓吃。不吃牛肉的宮廷,不僅僅是清朝,很多王朝都不吃,最為國家禮樂最高的廟堂,宮廷飲食是國家飲食風氣的代表。中國的飲食文化一直與禮制相關,與國家地域和經濟也息息相關,所以,哪個朝代宮廷的飲食風尚,都反應了這些問題。

    周代時,國家疆域基本限於黃河流域,生產力水平還是農耕與畜牧並行,人們對於吃什麼,尤其是宮廷祭祀與宴席,還沒有太多等級上的認識。但進入戰國,鐵器的漸漸推廣,使得農業成為天下之本,立國之本,到了兩漢,人們在飲食方面就以飼養的豬、雞為主,畜牧業大大削減,放養的牛羊自然就漸漸出離了人們的飲食習慣。根據唐代段成式所撰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以及明代徐應秋所撰《玉芝堂談薈》等書中的記載,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種變化。所以,兩漢、隋唐,乃至宋代,也一直延續著這樣的風尚,其宮廷則尤甚。

    到了元代,蒙古的飲食中盛行牛羊,元代宮廷則盛行牛肉的菜餚。但其國祚90載,且並未與中原融合,雖然在宮廷和民間留下了些許印記,但並不明顯,影響非常有限。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牛肉的飲食習慣,又被取締了。特別是中國是農業國,牛為人耕田一輩子,民間尚有不忍食耕牛的風俗,在宮廷則更要以此作為以農為本的表率。清廷入主中原後,對於中原的習俗不似元代那樣排斥的心態,而是努力接納與融入,基本延續了明代食俗,不僅宮廷不吃牛肉,而且就是在普通宴席當中,也鮮見牛肉的影子,我們看皇帝每日的膳食檔案、官場飲宴的食單,包括民間筆記、傳說當中對中上階層的飲食描述,都很少見會見到牛肉。

  • 4 # 老牛31899056

    朋友,中國宋代刑律裡是禁止吃牛肉的,因為牛是耕作用的。小說(水滸)裡說的一百單八將大口大口的吃牛肉,別忘了作者是明代人。清廷不吃牛肉,也是因為牛是耕作用的,旗人也不吃狗肉。當時清廷只吃豬肉,羊肉,雞肉,鹿肉,鯉魚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市淨率是越高越好,還是越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