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分鐘看世界

    不同時代的漢族民族服裝是具有不同特點的。

    ◆ ◆ ◆

    夏朝

    夏朝是佔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整體服裝造型,為後來漢族服裝奠定的基調。

    ◆ ◆ ◆

    商朝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

    這一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

    上衣和下裳(裙),寬邊的腰帶。

    民間女子著裝大體上與男裝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圍裙,長不過膝, 稱為襜。

    ◆ ◆ ◆

    周朝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

    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

    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規範社會。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

    樣式比商代略為寬鬆。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

    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

    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

    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

    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

    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漢服上已經出現很多繁複華麗的圖案。

    ◆ ◆ ◆

    秦朝

    秦漢時期的服飾日益講究,著裝也漸趨華麗。

    女裝方面有作為禮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

    深衣一改戰國時期的肥大,轉而形成瘦且窄的特點。

    裙裾長可及地,下襬一般呈喇叭狀,行走時不會露出腳裸。

    衣袖有寬窄兩種形式,袖口大多鑲邊。

    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

    領口很低,可露出裡衣。

    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著長裙,腰帶長垂。

    秦以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

    ◆ ◆ ◆

    漢朝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

    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

    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幾經轉折繞至臀部,

    用綢帶系束,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男女均可穿著。

    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

    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替代深衣。

    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

    漢代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

    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

    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

    儘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 ◆ ◆

    魏晉南北朝

    風流名士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

    這一時期男子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

    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

    照漢習俗,稱為袍的袖端當收斂,並有祛口,袖口寬敞。

    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

    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有所改進,

    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

    並在袖口、衣襟、下襬綴有不同色的緣飾,

    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

    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襬寬鬆。

    ◆ ◆ ◆

    隋唐

    隋唐服裝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

    反映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唐初,婦女的短襦小袖,

    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以絲帶系扎。

    披帛,又稱"畫帛",通常輕薄的紗羅製成,

    印畫圖紋,二米以上,

    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

    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

    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

    圓領式樣很早便出現,

    到隋唐才盛行為官式常服。

    延續了唐,五代,宋,明,

    並對日本,高麗等中國產生很大的影響。

    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

    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減弱,

    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

    中晚唐時期一般婦女袖寬四尺以上。

    穿著這種禮服,發上簪有金翠花鈿,又稱"鈿釵禮衣"。

    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

    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

    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

    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係。

    ◆ ◆ ◆

    宋朝

    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

    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

    朝服用於朝會及祭祀等重要場合,

    皆朱衣朱裳,

    佩帶和襯以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衣飾,

    還有相應的冠冕。

    公服是官員的常服,

    式樣是圓領大袖,腰間束以革帶,

    頭戴幞頭,腳穿革履或絲麻織造的鞋子。

    庶民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

    後又允許流外官、舉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

    但實際生活中,民間服色五彩斑斕,根本不受約束。

    宋代一般婦女所穿服飾與漢代相似,

    都是瘦長、窄袖、交領,

    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

    襦和襖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

    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

    宋代的襦裙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

    身上的裝飾並不複雜,除披帛,

    只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增加一個玉製圓環飾物,

    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

    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

    史書所稱的"玉環綬",就是這種裝飾。

    ◆ ◆ ◆

    元朝

    元朝以長袍為主。

    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

    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質孫服」。

    元代婦女服裝分貴族和平民兩種衣。

    貴族多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

    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

    多為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

    袖口窄小,袖身寬肥。

    這種袍式肩部裝飾十分華美。

    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雲錦、

    茸類及毛氈織物,顏色多為紅色。

    ◆ ◆ ◆

    明朝

    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

    是華夏近古服飾藝術的典範,

    當今中國戲曲服裝的款式紋彩,多采自明服飾。

    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豪奢,

    織繡技藝邁向頂峰,文化內涵更豐富。

    棉花為服裝的主要原料。

    明代女裝上衣拉長,

    露裙縮短,以圓領為主。

    裙邊有繡邊,裝飾作用。

    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備。

    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

    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

    與"鳳冠"一起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貴婦禮服,

    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時穿戴鳳冠霞帔。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在年輕婦女中間,

    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便活動。

    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

    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

    裙幅初為六幅,後八幅,

    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

    明末,腰間的褶襉變密,

    每褶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

    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掛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

    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以壓裙幅,

    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官員戴烏紗帽、幞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

    "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

    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

    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

    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

    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以示區別。

    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明代穿公服其製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

    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

    以上服飾,與展腳幞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

    ◆ ◆ ◆

    清朝

    清朝入關後,衣袖短窄,

    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在服飾中取得了統治地位。

    特點為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

    清朝旗袍多為圓領,

    衣釦均在右側,一般為五粒。

    衣袖、衣身平直,

    在襟邊、領邊和袖邊都飾有寬邊花紋,

    整體看來較為保守。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

    有一種為"馬甲"或稱"坎肩",男女皆著。

    一般穿在裡面, 樣式較窄小。

    一種多鈕釦的馬甲,四周鑲邊,

    正胸釘一橫排鈕釦,共十三粒,

    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

    清代禮服一般無領,穿時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領。

    春秋用淺湖色緞,冬用絨或皮,稱"領衣",形似牛舌,俗稱"牛舌頭"。

    質料用布或綢緞,前為對襟,用鈕釦系之,束在腰間。

    還有一種形似菱角,上面繡以紋樣,多用於官員朝服。

    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

    不斷的演變後形成一代特色。

    凡后妃命婦,用鳳冠、霞帔。

    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

    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

    袍衫(旗袍)也深受漢族婦女的喜愛,

    不過滿族的女裝沒有漢族的寬大。

    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面加坎肩。

    ◆ ◆ ◆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的男子服飾,主要採用馬褂、長衫。

    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

    在款式、質料、色彩及具體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

    在初春或深秋之季,常在長衫上加著一件無袖馬甲,以代馬褂。

    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喜歡穿一種簡便的西服,被稱為"學生裝"。

    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以莊重、儒雅之感。

    孫中山先生當年十分喜歡穿著這種服裝,

    稍作改制,後流傳開來,被尊稱為"中山裝"。

    婦女服飾的最大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

    從20年代起,旗袍開始在上海普及並逐漸傳到各地。

    但旗袍在款式上還沒有從清末旗裝中脫胎出來,

    至20年代末,受歐美服裝影響,旗袍的式樣明顯變化。

    發展到30年代,旗袍款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取西服特點,

    不斷創新,不斷變化。

    旗袍變化先是流行高領,轉而又流行低領,

    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袖,時而又流行短袖。

    至於旗袍的長度,更有許多變化,

    曾經流行長式,後來又改為短式。

    ◆ ◆ ◆

    總體來說,個人傾向明朝漢服,

    明朝發展過程中,無論是經濟、科技、軍事,

    都曾經是世界領先水平,

    能夠代表漢族發展的先進生產力,

    服裝設計方面也是承前啟後。

    下面再列出明朝服飾圖片,給大家參考:

  • 2 # 特快

    這個“漢服”遊戲!表面看似乎是“傳承民族服裝”!但要警惕被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潛移默化的在破壞“民族融合”!分裂多民族融合的大中華!(毛主席說過: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是我們事業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我們曾經傳唱張敏敏的〈我的中國心〉!愛國不在表,而是在心!如此不厭其煩,連篇累牘的“扯談漢服”?有背常理!

  • 3 # 不朽狗蛋00

    從2003年開始的漢服復興運動,到如今15年的宣傳,漢服的接受程度和人群越來越多。

    我覺得漢服挺美的

    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飾,只要喜歡,什麼時候都可以穿出去。漢服的設計有著自己的一套體系,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看著別人把自己的傳統服飾保留這麼好,這不是好事?

    其次,其實不光春節,如元宵,七夕,花朝等傳統節日也可以穿。

    其實不光漢服,其它少數民族的服飾也鼓勵節日穿,現在國內西化非常嚴重,很多優秀傳統的東西都慢慢消失,這也太可惜了。

    而且穿漢服並沒有什麼破壞民族和諧,那那些少數民族也在家鄉穿自己的傳統服難道是獨立勢力操控?

  • 4 # 萌妹社團

    漢服可以理解為漢族服飾,在中國過去漢服是作為重大節日和隆重儀式的唯一禮儀服飾,但在中國明末清初時期清朝統治者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推行“剃髮易服”改著滿族服飾,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漢族服飾文化才重新得以延續,所說現在不是流行穿漢服了,是我們漢服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體現。

  • 5 # 蝶蝶春

    漢服指漢民族傳統服飾,是一種民族服飾,在少數民族大多會選擇逢年過節穿漢服,所以我覺得過傳統節日穿上漢服更顯得節日氣氛更濃!

  • 6 # 永煜中原

    畢竟漢服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見證。年輕人穿漢服有的是因為感覺漂亮,還有的是為了漢服復興的宣傳。現在很少有人會認錯成和服一類的了,但是很多人會感覺反感。無論怎麼樣,一些人喜歡漢服,穿漢服為了傳承文化也是可取的。畢竟復興14年漢服了,也只有僅有近兩年被國家重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蔣大為孫儷,韓紅你更喜歡誰?支援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