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軒宇飛揚
-
2 # 夏日de
粵菜,從早點,到午餐,晚飯都有講究,早上一盅兩件,午餐燒鵝,叉燒,燒肉,白切雞,晚餐老火靚湯,清蒸魚,海鮮,青菜。特點,清淡不失美味,精緻而簡單,沒有太多的調味料,也沒有麻辣,辣椒等,可能因為氣候問題吧,來這邊生活的人以前不知道什麼叫涼茶,生活久了就必須喝涼茶了。
-
3 # Python程式設計師
廣東人最喜歡喝湯 還有糖水,喜歡精美細緻的食物.
各有各的味道——與內地人習慣的白粥不可同日而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可敬的,總是建立在飲食的基礎上,更是一種嗜好。他們在飲食中體會生活的滋味乃至本質。該地靠海,他們的生活怎麼可能單調呢?我更欣賞的還有廣東人煲湯的耐心與手藝,既開胃又滋補。煲湯對於他們簡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儀式或功課。據說他們家家戶戶的灶火上,他們最喜歡在酒桌上(包括喝早茶時)談買賣並且成交——這是一些很生活化的商人,謂之曰龍鳳菜。”甚至以龍來喻蛇了。廣東人持箸之時,便有了降龍伏虎的自我感覺,廣東人都這麼願意下功夫。廣東人的想像力,廣東人便較內陸的人民更有口福,粵菜也以生猛海鮮而著稱。不僅水裡遊的,逐漸加溫……生活中的種種事物,似乎都可以跟飲食聯絡起來,而且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廣東人簡直無所不能吃。營養與滋味全在這湯裡面了。而且廣東人都是在吃飯之前先喝一碗湯的,他們天生一副好胃口。以蛇與雞同食也,需要慢功夫,皆可佐餐……其以蛇與貓同食也,謂之曰龍虎菜,廣東人堪稱飲食的勇士。
煲粥是廣東人的基本功,以博大的興趣對待形形色色的食物,然後才逐漸傳到中原的。《倦遊雜錄》載:“嶺南人喜啖蛇,易其名曰茅鱔”。為了可以名正言順地大吃特吃,甚至給蛇改名了。這種充滿趣味的事也只有廣東人能做得出。《清稗類鈔》也說:“粵人嗜食蛇、沒完沒了地煲著各種各樣的湯——想像著這樣的場面,在灶上用文火慢慢地燉(像煎熬中草藥似的)。等到客人來時揭開鍋,滿屋子都是濃得化不開的香味。這花了好幾個鐘頭煲出的湯(其中有不少補品),醇厚得簡直像精心釀出的酒——喝一口,渾身熱情洋溢。不管怎麼說廣東人是很好吃的——飲食對於他們不僅是生理的需要,精益求精——可謂用心良苦,有這樣的態度,都如此日復一日。我去廣州出差,當地人請吃晚飯,一般都在下午就提前給餐廳打電話訂好湯了,廚師馬上行動起來,電話聊天也需要和風細語。在一碗小小的粥裡面,所以廣東有著最發達的飲食文化。這並不妨礙他們做生意的精明,而且
廣東人最喜歡喝湯 還有糖水,喜歡精美細緻的食物.
-
4 # 獵人皮草
舊時就是就地取材,廣東食物資源豐富,就有了廣東人什麼都吃的說法。舊時就沒什麼講究,隨便捉條魚就蒸熟就可以吃了,廣東溼熱,傳統的廣東料理是沒有辣的,多數喜歡清涼解渴之類的東西,之後就比較愛喝湯,而湯一年四季都很適合。廣東熱帶水果豐富,就有人做糖水。清朝時期廣州一口經商,人富裕了飲茶解渴和吃格式點心,那時是種休閒和生活享受,還有請客談生意,一直流傳。隨著生活質量提高,對食物的要求也提高,廣東人的口味清淡又對食物挑剔,為符合廣東人口味又要做得更好吃,就在口感和新鮮上精益求精,品種繁多。傳統粵菜一般是冷盤,廣東人對食物不但挑剔而且注意養身,而且廣東人很怕冷,天氣轉冷吃一般不會吃涼的東西,冬秋兩季廣東就會現在高熱量的臘味和燒烤。
-
5 # 適口為珍
粵菜的口味比較清淡,可用清、鮮、嫩、滑、爽、香六字概括其風味特色。
粵菜的起源於嶺南,追溯到遠古,嶺南古越族與中原楚地交往密切。隨著歷史變遷和朝代變更,大部分中原人南渡為逃避戰亂,兩族開始逐漸融合。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原飲食製作的技藝、炊具、食具和越族豐富物產結合,這就是粵式飲食的起源。
漢魏以來,廣州一直是中國的南方大門,地處亞熱帶,臨近南海,物產豐富,是與海外通商的重要港口,經濟繁榮,同時也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發展,加快了與各地以及各國烹飪文化的交流。吸取了不同菜系以及西方飲食文化,使粵菜在各大菜系中脫穎而出,名揚海內外。
-
6 # 同手同腳regimen
粵菜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漢人所著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的記載,南宋人也誇張描述:粵人“不問鳥獸蛇,無不食之”。 粵菜集南海、番禺、東莞、順德、中山等地方風味的特色,兼京、蘇、揚、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長,融為一體,自成一家。
粵菜取百家之長,用料廣博,選料珍奇,配料精巧,善於在模仿中創新,依食客喜好而烹製。
現如今,粵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主要由廣州、潮州、東江三種風味組成,以廣州風味為代表。粵菜具有獨特的南國風味,並以選料廣博、菜餚新穎奇異而著稱於世。那麼粵菜的特點主要有哪些?
粵菜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追求色、香、味、型。
用料十分廣泛不僅主料豐富,而且配料和調料亦十分豐富。為了顯出主料的風味,粵菜選擇配料和調料十分講究,配料不會雜,調料是為調出主料的原味,兩者均以清新為本。
烹調方法有21種之多尤以蒸、炒、煎、焗、燜、炸、煲、燉、扣等見長,講究火候,尤重“鑊氣”和現炒現吃,做出的菜餚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鮮、嫩、爽為主,並有“五滋”(香、酥、脆、肥、濃)、六味(酸、甜、苦、辣、鹹、鮮)之別。選料廣博奇異,品種花樣繁多,飛禽走獸、魚蝦鰲蟹,幾乎都能上席。風味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
-
7 # 娛樂小傻喵
粵菜口味特點兩個字:清淡!
形成原因是什麼呢?氣候原因
廣東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緯度低且臨海,屬於東亞季風區,雨水充沛,空氣溼度大,再加上氣溫高,所以廣東的溼熱很嚴重。所以氣候原因,炎熱又潮溼的天氣導致體質和其它地方的人不一樣,而且我們經常說的廣東的水都比較熱氣,所以一不小心吃多了熱氣的東西就會溼熱,上火生瘡,生痰氣淤,喉嚨痛等。
有一種說法是“廣東無美女”,就是因為廣東的氣候導致溼熱之邪重,廣東的朋友頭髮很容易油,出汗,長痤瘡,到了一定年紀面板會越來越粗糙。所以廣東有很多下火的涼茶,在食物的烹飪上也是多用蒸煮等烹飪手法,以保持其鮮,以清淡養生為主。
那麼有的人要說了,同樣是氣候溼潤地區,四川等地就口味重呢?並且吃川菜可以祛溼呢?
四川是個多雲多霧少日照的盆地,冬季溼度遠大於同緯度的閩浙地區,但溫度又不及嶺南,冬季是需要辛辣食物來祛溼的。四川是溼冷,辣椒祛溼的同時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廣州的溼是溼熱,如果吃辣椒的話反而容易上火,所以透過飲湯祛溼。
地理位置
廣東臨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貿易通商口岸,富商巨賈,販夫走卒雲集,加之華僑眾多,將中原、西方的烹飪知識不斷介紹進來。廣東一來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有物質基礎,二來作為人口集散中心,文化集聚地,所以在生活方式上也更講究。
在飲食上也是如此,講究保留食物最原始的味道,追求食物的鮮美,菜品也做得很精細,重在食得健康,不加各種人工的調味料,所以廣東菜都很清淡。
物產豐富
最後就是歸功於廣東的物產豐富了,因為臨海,海鮮什麼的不要太多,這些鮮美的食材本就不需要加各種調味料來畫蛇添足,直接蒸煮比各種加工要更鮮美,更能保留食物本身的味道。
回覆列表
謝邀!不復制貼上,用自己的見聞簡單和大家交流下,首先是氣候,其實各方菜系都和地方氣候有關係,川湘贛地理位置潮溼冬季寒冷,嗜食麻辣,驅趕溼氣,但是廣東天氣潮熱,北方濃香味重不適合,以清淡原味為主,不會口渴上火,其次物產豐富,放眼全國,四大名菜系都是物產豐富之處,廣東臨近沿海物產豐富,海產更是不計其數,善食生猛海鮮,充足的日照農產品很豐富,青菜一年都有,廣東人又善於烹調,重視食品本味,注意養生,煲湯甜品麵點都很有特色,久食不膩,很有南國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