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雨故鄉
-
2 # 講師培訓師
謝邀!我認為香港的娛樂圈是包含影壇和樂壇的。雖然現在香港的娛樂圈已經變得青黃不接七零八落,來內地的,留在香港死守的,退隱的,出國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九十年代以及之前香港的娛樂圈文化是非常輝煌的。雖然有些我們至今耳熟能詳的歌曲是改編自其他國家的歌曲,但不可否認的香港還是有很多原創歌曲的。況且就算曲是別人的但一些經典的詞是我們自己的,由於某種原因我們那個時候接觸到的外面的音樂很有限很少,所以哪怕是改編的別國的歌曲我們也是至今才知道的。可那又怎麼樣呢?那些歌曲伴隨著我們很長的歲月,伴隨著我們的某一段記憶,對於這些來講它就是經典,如果沒有香港的音樂人可能我們至今才可能聽到這些旋律。所以香港無論從哪裡講都是有樂壇的。另外,在九十年代以前香港的娛樂圈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大集體,雖然那時候有英皇,有TVB,有嘉禾,有永勝,有中國星,等電影電視製作公司,明星經紀公司。但是正由於他們的競爭才有湧現出好多而今依然經典的影視劇作品,才有那麼多我們喜歡到現在的影星歌星。在那個時候雖然有競爭但是他們很團結,在迴歸前他們不是英華人,可也不是名正言順的華人,所以他們沒依靠沒安全感,所以他們很團結。也完成了影視和音樂的不分家,使得香港的藝人都是兩棲或者三棲發現。代表人物很多比如許冠傑,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張衛健,劉德華,張學友,黎明,梁朝偉也唱過歌等好多好多這樣的藝人。實際我們不應該老去計較分辨這些不重要的東西,香港有沒有歌壇重要麼?我們要在乎的不是人家有沒樂壇,而是人家成熟的體系,健康的藝人培訓體系。應該在乎學習人家對影視對音樂的態度,看看我們的所謂影星,所謂歌星,所謂的天王天后,含金量和香港的一比,說實話綜合實力都不去香港的一些三線的都不去香港TVB那些拿工資拍電視劇的。說難聽點自己狗屁不是卻去管人家有沒有這個有沒有那個,我們這邊的演藝圈很多人連最基本的藝德都沒有,連做人做基本的道德底線都沒有,還去枉議別人。可恥!自大!無恥!
-
3 # 清遠聰仔
看這問題,首先要看回答者有沒主觀立場,如果是黃家駒粉回覆,角度必然是少原創,靠翻唱日本歌過活,除黃家駒外其餘都是渣。如果非黃粉,就會認為香港樂壇還有許多優秀音樂人,諸如許冠傑林子祥等。其實,何必這麼執著,普羅大眾聽歌,口味不同,喜歡就聽,不喜歡不聽罷了,聽自己喜歡聽的歌,正如走自己的路,管別人說那麼多。另外,好奇一下,眾多黃家駒死忠粉,真正有掏過錢購買過黃家駒的作品麼?黃家駒需要支援的那時候,你有掏錢支援麼?
-
4 # 可否衝破53
是的85前香港地區的樂壇屬於英國。85后里面也有了華人擔當要職(這群人主要負責娛樂英華人順帶娛樂大眾所以這個群體被稱為娛樂圈!)而當時香港的樂曲主要來源是買。是的!是買英國當局認可的國家的歌手的音樂來翻唱!先有直接翻唱,再有改詞氾濫成災。而自己作詞作曲的華人在當時並不被當局認可。隨著94臨近香港樂壇開放再當時樂壇頂點的變成了那個圈子裡的小集體而圈外的人想進去千難萬難!94後香港的娛樂圈中人成為了中國的明星。所以樂壇也隨之變成了中國的樂壇。所以香港從始至終都沒有過樂壇只有娛樂圈的說法是正確的。
-
5 # 二次元異人
你的音樂得到認可的時候,就有樂壇!得不到認可的時候,如果你比較失望,想不通那就不有唄,不管是娛樂圈還是樂壇,總有許多優秀的音樂人在堅持自己的音樂,不是嗎?他們的音樂得不到認可嗎?只要你的音樂足夠優秀,不怕得不到歌迷的認可!
-
6 # h30
當時香港許多金曲都靠電影電視插曲成名,而歌手要紅就要在娛樂界多爆光(靠公司和娛樂界大佬提攜)或加盟電影,他們原來收入是極低的,(不象現在大陸歌手)靠商業廣告或show增加收入,所以很多音樂人偏向娛樂界取寵觀眾來生存。別安在家駒生前並不是很紅,而且有被排擠。死後香港為紀念死者舉辦多次追思會,而剛好大陸全面開放,一下多幾十倍聽眾而紅的。衡量歌手的成就等現在和過去環境是好難對比。以前香港名星是好隨便的,回廣東演出只帶三兩個人過來,沒有專車接送,成本很低,出場費一般幾萬元,二線的幾千元
-
7 # 不會放棄的人1
以前確實是,因為以前香港的音樂只能叫歌,稱不上音樂,因為都是從別的國家的音樂改編來的。而且那時候香港人認為做音樂是沒有出息的,只有你是明星進了娛樂圈你才會有出息。所以黃家駒一直想發展香港人自己的音樂才自己寫歌。而有謠言說黃家駒就是因為這句話(香港只有娛樂圈沒有樂壇)而被當時黑道的人所陷害制死的。
-
8 # 海里沙27045834
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就是說娛樂圈很亂,沒有幾個真正做音樂,,香港人沒有香港人精神,亂跟風,很多歌手都在賣樣,,還有很多金曲拿日本曲重新填詞,公司熱裝商業包裝,圖眼前利益,,
回覆列表
一直以來,就覺得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很神奇,無論在電視,電影,音樂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創造力如此的旺盛,培養出一大班的優秀演員和歌手,但今天我想談談音樂這方面,因為最近中了網易雲的毒,每天都沉浸在不同的風格,有古典,民謠,電音,流行,純音樂,動漫,等等,聽的過程中,見識了一大堆自己耳熟能詳的歌曲,曲風一樣,但是語種不同,一開始我是以為自己先入為主,後來檢視歌曲的發表時間,確實是比自己聽到的要早得多,也就是我們經過購買版權拿回來重新包裝歌曲的作詞發表到唱片市場,而我們第一次聽的時候以為歌曲是原創的!!所以每次看見自己熟悉的歌曲中出現作曲人是日本的時候,心裡總是覺得有點難過,難道旋律真的要聽日本啊,經不知名網友調查報告顯示,80年代的港臺整體創作能力,加上從事作曲人群並不多,但歌手要生存,競爭,所以很多歌曲都是拿來就用,因為省事啊,以下是網友整理部分比較出名的改編歌,相信你也會覺得甚是驚訝
譚詠麟 - 霧之戀 (高橋真梨子 - FOR YOU)
梅豔芳 - 夕陽之歌 (近藤真彥 - 夕燒けの歌 *)
梅豔芳 - 夢伴 (近藤真彥 - 夢絆 *)
鄭伊健 - 感激我遇見 (福山雅治 戀人 *)
張學友 分手總要在雨天 前田亙輝 泣けない君へのラブソング !
張學友 月半灣 玉置浩二 夢的延續 *
張學友 遙遠的她 谷村新司 浪漫鉄道-蹉跌篇
郭富城 對你愛不完 田原俊彥 不能與影子跳舞
黃凱芹 雨中的戀人們 桑田佳佑 戀人も濡れる街角 *
許志安 心血 未知 翼を廣げ *
容祖兒 未知 Jennifer Paige Crush
劉德華 我恨我痴心 Joan Jett 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 *
劉德華 黑蝙蝠中隊 Multicyde A Better Day *
S.H.E 戀人未滿 Destiny"s Child Brown Eyes *
S.H.E 記得要忘記 kiroro 好きな人 *
周慧敏 最愛 中島美雪 最愛 *
古巨基 不敢說我愛你 河村隆一 Love is … *
呂方 流浪花 中島みゆき Rolling Age *
李克勤 - 紅日 ( - それが大事大事MAN)
李克勤 月半小夜曲 河合奈保子 ハーフムーン·セレナーデ
鄧麗君 - 漫步人生路 (中崵u ゆき り上手)
鄧麗君 - 北國之春 (千昌夫 - 北國の春)
王菲 - 容易受傷的女人日文版 亞麻色頭髮的少女(島谷瞳)
王心凌月光日語版 幸せ(中島みゆき)
f4流星雨日語版 水色(ua)
張國榮風繼續吹日語版 ひとつぶの涙(kiroro)
鄭秀文 十誡 KATSUMI SHINING IN THE NIGHT
莫文蔚 盛夏的果實 UA 水色
張國榮 Monica 吉川晃司 モニカ
黎明 夏日傾情 谷村新司 夏の日のI Love You
劉若英 很愛很愛你 Kiroro 長い間
劉若英 後來 Kiroro 未來へ
劉若英 收穫 kiroro 逢いたい
劉若英 原來你也在這裡 中島みゆき 愛される花 愛されぬ花
陳慧嫻 千千闋歌 近籐真彥 夕焼けの歌
陳慧嫻 飄雪 原由子 花咲く旅路
周華健 讓我歡喜讓我憂 Chage&Aska 男と女
周華鍵 花心 喜納昌吉 花
任賢齊 傷心太平洋 中島みゆき 幸せ
任賢齊 天涯 中島みゆき 竹の歌
小虎隊 星星的約會 wink 淋しい熱帯魚
小虎隊 青蘋果樂園 少年隊 What"s your name
陳奕迅 愈想愈無謂 玉置浩二 Mr.Lonely
在這些歌入面,中島美雪和玉置浩二是出現得比較多的歌手,關鍵作曲人還是他們自己!
看到這裡我不淡定啦,這麼多的歌手代表作都是來自日本的,究竟80,90年代的樂壇是不是靠日本養活的,真正自己創作的歌手又有多少?回到我們的主題,日本的當時的音樂市場為什麼會吸引到黃家駒拋低香港的一切漂洋過海去發展自己的音樂,我們看先聊聊當時日本音樂環境是怎樣的(以下觀點轉自知乎)
1,日本二戰後調整了國家發展戰略,實施了教育改革,注重基礎教育、尤其是藝術和體育教育。這使得日本整體國民素質,尤其是藝術素養大幅提升。同時,在音樂教育體系中,基礎國民教育和專業精英教育的比例分佈合理,結構層次清晰
2、由於政府主導的高額教育投入,戰後日本的古典音樂在短期內接近或者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同時日本流行音樂人在爵士、fusion、搖滾、電子等戰後陸續出現的流行音樂領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絕對是世界一流水準。
3、日本發達的動漫、遊戲、影視產業對音樂領域有著直接拉動作用。同時,在消費電子工業的技術優勢也使日本出現了若干音樂廠商巨頭,如yamaha,roland,korg,直接為作曲家進行藝術探索提供了技術支援。
5、市場成熟+充分競爭+草根高素質+產業鏈完整 = 一流的音樂發展環境
而當時beyond所處的環境是什麼狀況呢
1,整個華語歌手過度商業化,每一個歌手必須成為商業的犧牲品,要經常曝光和上娛樂節目,留給自己的音樂時間很少
2,音樂市場單一化,歌曲必須是情情愛愛為主,看後來家駒交出了《喜歡你》《情人》這些作品就知道
3,不尊重原創,你看當年四大天王在十大勁歌金曲入選的歌曲佔了90%,而這裡的歌曲大多數都是翻唱於日本,而當時在日本排行榜一百名內,原創音樂超過90%以上。在日本改編歌曲或抄歌,是樂壇及社會最看不起的一種行為。重要的是beyond一直堅持原創,卻到了《真的愛你》這首歌才開始獲獎
4,大多數粉絲跟風隨俗,而家駒對這種盲目的情境深感不滿,認為有一部分的偶像,連歌也走音,但是他們得到了一群瘋狂的歌迷,純粹是傳媒造勢所成
5,家駒想進一步發展自己的音樂,而剛好日本有公司想籤他們,更重要的是看中日本音樂多元化這個特點
終上所述,我相信大家終於明白家駒為什麼要去日本發展,原因不言而喻,而家駒自己在演唱會說過自己的願景是,希望beyond世界巡迴表演,希望讓外面的朋友知道beyond樂隊,讓他們知道香港的樂隊是有一定的分量的!可惜的是家駒最後卻在日本的娛樂節目失去了自己的生命,這個是大家最不想見到的
最後想說下自己的感受,經濟學入面有句比較出名的說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覺得這句話放在哪個行業都對,人民連溫飽都沒有解決,何來和自己談論藝術呢,況且在當時的音樂環境來說,原創根本沒有任何物質和產業支撐,市場的惡劣競爭,商業化的討好,加上向來粉絲沒有獨立的思想,跟風隨俗,簡單來說就是品味底下,以至於唱片公司為了買賬這班粉絲,從而推出什麼樣的歌手比較賺錢,根本不理會要提高這班粉絲的音樂品味,只要你喜歡,什麼都可以,還搞什麼原創,從而到今 ,我們的經濟gdp不知道完爆了多少國家,但我們的音樂教育還是從前的那個渣渣,唱片公司商業模式還在圍繞偶像運轉,聽歌的人有多少知道知名的作曲家有幾個(港臺那班歌手不知道欺騙了多少人),現在的粉絲和以前的粉絲又有什麼不同,發展了這麼多年,還是那樣。我覺得要改變這種狀態,關鍵還是要從整個社會氣氛去挽救,要讓原創歌手有飯吃,讓他們安心創作,才能夠讓我們聽到更多不一樣的音樂,等到這班群體強大之後,這班粉絲才會對音樂有自己的認知和看法,唱片公司才會和原創妥協,支援原創,從而粉絲買賬,整個氛圍才能提高,慢慢靠近日本,可見beyond當時對音樂是多麼的熱愛,才能有這般勇氣走向日本,而到現在反觀我們那些流行過的歌手有多少還在流行呢,四大天王還有誰還堅持在唱歌這條道路,不要跟我說張學友,我覺得還談不上熱愛,只能說是他把唱歌職業比其他歌手發展得好而已,其他的根本就是商業化工具,有了一定的粉絲基礎,再在其他領域橫向發展,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真心致敬那些一直在自己熱愛的行業深耕細作的耕耘者,不放棄,不拋棄,因為你們,讓更多的人群投入到你們的行業,跟隨你們的腳步,讓這個行業得到更好的發展。至少我是因為beyond而學了吉他(同意的請點贊)
願家駒在paradise找到自己的音樂世界,永遠懷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