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欣然朗讀課文
-
2 # 小學生慧學習
如何朗讀?張敬義
朗讀,是閱讀課上的一道“大餐”。在教學中,它既是目標,又是手段,也是教學成規。如何朗讀?發現美、表達美、創造美。
朗讀是對文字真情、真趣的驚喜發現文學泰斗高爾基曾說:“我們驚奇於自然風景的描寫,欣喜於詞句的美麗的節奏,語言的音樂性。激動至於流淚、憤怒、夢想,有時候甚至於對著這混雜地印著的紙張失聲而笑,我們理解了和我們同族的或是異國的精神生活。”真情、真趣源於驚奇地發現“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情景、人物、事件的精彩描寫;真情、真趣源自欣喜地感受到詩文的“氣充詞沛、條達酣暢”的節奏美和音樂美;真情、真趣源於動情地踐行“高聲朗誦,以昌其氣;密詠恬吟,以玩其味”的快感……
朗讀是真情的流露,朗讀力的張揚美學大師朱光潛曾說:“我讀聲調鏗鏘、節奏流暢的文章,周身筋肉彷彿作同樣有節奏的運動;緊張,或是舒緩,都產生出極愉快的感覺。”我們知道,文章句子的構成,或長或短,或張或弛,因此讀的時候,我們從這些句子所得到的感覺,以及讀出來的聲音,也就有高低,有強弱,有緩急。如何朗讀?真情、自然是首要的,技巧是次要的。朗讀未必刻意模仿,根基應在悟真情;它反對拿腔捏調,它拒絕動作和神態過於誇張,貴在傾吐至性深情。
朗態度個性化傾吐,是一種再創造朗讀,是把從黑白的字裡行間感受到的語言溫度釋放出來的過程,是把文字元號的“大餐”轉化為有聲精神“食糧”的過程,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個性體驗與表白的過程。朗讀就是要借朗讀者高超的實踐智慧、表現藝術賦予作品以新的生命。
曹文軒先生倡言:“朗讀是一種風雅的行為,把人們從聲音世界帶到文字世界,當孩子們不愛看書的時候,我希望老師們能在朗讀上下一番功夫!”誠哉斯言,有滋有味的朗讀讓孩子們感於目,會於心,動於情,發於聲,正心啟智,陶冶性情;有滋有味的朗讀可啟真,可怡情,可引善,可導行,可以豐富文化積澱,越讀越聰明……
願聲情並茂、有滋有味的朗讀在我們的課堂激盪迴響,在我們的校園飛揚擴張,擴張,再擴張!
-
3 # 教育智匯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總是千頭萬緒。你有你的說法,我有我的看法。做為在小學的講臺上站了二十多年的我,不敢說多麼有資格,就是在孩子的培養上有一點點個人的想法,不找個人說一說,憋在心裡不痛快。
我覺得孩子堅持每天都大聲地朗讀,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在我的班級裡,每天的早自習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進了班級就拿出語文書來大聲地朗讀。朗讀的要求是聲音要儘量大一些,絕對不能小聲地讀或者默讀;再一個要求就是讀書的內容,我要求學生拿出語文書從第一頁開始讀,見到字就讀,不管是課文還是課後習題,還是單元的要求,剛才說過,見到字就讀出來。我是教小迴圈的,就是從四年級開始接班,教到六年級。假期除外,只要正常上課,每天早自習我都做這一件事情。在學生大聲地朗讀期間,我一直在巡查,查什麼呢?看看誰的坐姿不正確,誰在假讀,誰的聲音不夠大等等。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來說一件我小時候的事情吧。記得我上初二的時候,語文課上老師要求開火車讀課文,同學們都按照順序讀著。我就發現同桌的胳膊一直在發抖。我知道這是他的老毛病――怯場。終於輪到他了,他站起來磕磕絆絆地讀了一小段。為什麼說是磕磕絆絆地讀呢?他的朗讀水平實在太差了,連不成句,有些字也不認識。這件事情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當了老師之後經常給學生範讀課文,最初也讀不好。幾年下來,我發現我的朗讀水平在不斷地提高,我發現經歷了這麼兩個階段,從讀得流利到讀出感情,這絕對是層次的提高。
小學生學習語文,課文不提前讀熟,直接跟著老師上課,肯定與對課文的內容爛熟於心是沒法比的。記得一次期末複習課上,有一道根據課文內容填寫關聯詞的閱讀題,我到是不記得課文裡寫的是什麼了,隨口一問,大多數的學生張口對上了。我吃驚的是大多數學生都回答正確。一問才知道,有一個學習比較好的學生不屑地說,“老師呀,這課文我們都讀了多少遍了,別說填關聯詞了,都快背下來了。”事後我對這件事做了詳細的記錄與反思,從此我更堅信堅持大聲地朗讀是十分有必要的了。
其實孩子每天都堅持大聲地朗讀的意義遠不在於這兩點上。問題的關鍵就是能不能堅持,而且一定是每次都是認真地朗讀。“見字就讀”也是不連續性閱讀的訓練,杜絕了孩子們養成猜讀、順讀的習慣,使他們讀課文的時候注意力更加集中。雖然我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上,但我還是覺得養成每天早晨大聲地朗讀的習慣是十分有必要的。
看到這裡的朋友們,你認為呢?
回覆列表
1、朗讀要大聲,大聲朗讀可以增加記憶力。
2、大聲朗讀,可以增加肺活量。
3、大聲朗讀,可以增加朗讀情感。
4、大聲朗讀,可以理解每一課,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個詞的意思。
5、大聲朗讀,可以提升自己的學習進步。
6、大聲朗讀,可以開發腦袋。
7、大聲朗讀,可以改變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