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假包換lihanmin李懷
-
2 # 張慧軍HJ
按常理,人的心理取向應該趨從於Sunny與歡樂的東西,因為它們可以帶來精神的愉悅和生理的舒適。可偏偏有一群人,他們鍾情於虐心和糾結的情節。這是為什麼呢?
一,自己生活中的苦難無以發瀉,從虛似的情節中找到心理平衡,也從別人的苦難中找到快感。這使我想起了那些天天等著看湖南衛視“尋情記”的人,那些狗血劇情令他們血脈舒張,品頭論足,興奮不己。他們幻覺頓生,一會兒感嘆,一會兒悲傷,一會兒咒罵,一會兒悲憫。這期間,他自己就變成了善惡的評判官,變成了一個能主宰別人命運的人。當然,這樣的人不是壞人,她們中也有賢妻良母,也有道德聖人,喜歡看這些,僅僅是心理的需要。
二,從“恐懼”和“憐憫”中,得到心靈的陶冶,從而淨化思想,昇華靈魂。這是古之先賢亞里斯多德的話。這類人喜歡看一些偉大的悲劇,如莎士比亞的作品,餘華的《活著》,馬爾克思的《百年孤獨》,雨果的《悲慘世界》,乃至司湯達的《紅與黑》等等。這類人大多有較高的學養,也有適應於社會的健康心理,他們看悲劇,找虐心,不是因為心靈沒有寄託,是因為他們的心靈需要“悲壯”,靈魂需要淨化。
-
3 # 個體經營者趙先生
記得80年代初,每當放學,第一時間跑回家和那時的大人們一起,聽牛蘭芳的評書<岳飛傳>當聽的正有趣的時候,牛蘭芳一聲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在唏噓哀嘆聲中,期待明天的此刻。那時人很閒,又沒有什麼娛樂。難怪一段評書,引得萬人空巷。空虛的心需要填補,後來的電視劇<渴望>火的原因,也是當時人的心態,對美好生活和愛情的追求,激發了人們的熱情。如今,再很少看學生時代喜歡的足球,和對有中國隊員參加的體育比賽。愛國的激情,年輕好勝的熱情。隨著年齡退去。都歸於,如今繁的生活,和生活的壓力。不在愛寫而喜歡看,來的直接而輕鬆。不再喜歡看長篇而隨意流覽一下新聞和短劇。也因沒耐心。有些作者,也偏偏故弄玄虛,將年輕人因性和瀲情的描寫,一再拖後,引得許多年輕讀者,無心細細讀,去快來翻書,去尋求心中的熱點,現代人怎麼了?為何如此沒耐心。能喜歡看虐心,糾結不斷的小說。從心理學的角度,至少這部分讀者,內心更渴望從虛構中尋找刺激。從平淡直致內心的振憾。就象看成人片一樣,越刺激,越變態。或迷補內心的焦懆和空虛。這是一個很危險的心裡扭曲。正常的行動,來源於正常的需要。平靜的生話,取決於平靜的心,社會的和諧,取決於大眾淡然的心態。
-
4 # 水說心理話
尋找情感共鳴,一般情況下,喜歡看虐心或者是情感糾結小說的人,他們並不是單純的喜歡這種情節。從心理根源上來說,這實際上也是真實自我的一種投射,人們潛意識心理中存在很多自己都無法察覺的現象,而這種心理會透過各種其他的渠道來表現出來。例如:很多人會無緣無故的討厭一個人,既然是無緣無故,那為什麼會討厭別人呢?就其根源,實際上就是他在這個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這種自我是不被接受的,而這種不接受自我的心理透過討厭他人表現了出來。這些看小說的人也是同樣,他們的心理根源是存在一些心理陰影或者是情感困惑的,而他們並不清楚,但是透過這些小說的內容可以讓他們更好地去感受自我。
同時,一些人明明自己的情緒狀態很差,但是他們依然喜歡透過一些虐心的電影或小說來尋找安慰,結果當然是不但無法進行安慰,反而讓自己的心理困境越陷越深。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理障礙,既人們無法透過合理的渠道來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惑,所以,透過這種不斷刺激自己情緒狀態的渠道來進行一定程度的彌補,但是這種彌補的背後卻造成了更多的情感缺失。只是自認為尋找到了一個可以被理解的地方而已。
當然,這些分析只是針對一部分人的,並不代表所有的人,有的人只是單純的喜歡而已。
-
5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首先這個問題的回答需要解釋兩個專業術語“投射”和“共情”, 共情,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投射,是指個體依據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徵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投射作用的實質,是個體將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為特徵推測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
一方面,喜歡看虐心、糾結不斷的小說的人對這類故事的人物極易產生共情,並積極的投入於故事情節之中,時刻關心著故事人物的命運。
另一個方面,是由於有的人可能會對故事的情節、故事中的人物產生某種投射,甚至移情。這樣我們更能夠全心的投入到故事情節之中,沉浸在故事裡,看得越虐心,越糾結,也許就越感到某種充實。曾經有個來訪者喜歡看《紅樓夢》,看一遍哭一遍,因為她兒時的經歷,讓她把自己 “代入”成了林黛玉。
有的人喜歡這種虐心、糾結的內容,是因為對於這些人來講這樣的故事內容可以是一種刺激,追求刺激可以讓我們產生某種快感,而且在小說裡的刺激對我們現實似乎不會構成太大的威脅,這就有了一定的安全性。人們甚至喜歡小說中那種虐心、糾結不斷的感覺,在現實生活就又要避免產生那樣的故事情結,怎麼辦?唯一覺得安全的辦法就是讀這樣的小說,體驗小說故事情結的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甚至於虐心或者是糾結,從而增加自己的心理體驗,為平淡泛味的生活增加趣味。
綜上所述,這些喜歡看虐心、糾結型別小說的人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的行為和過程可以在當下某種狀態下滿足他們自己的內心需求。當然,不管什麼型別的文學作品,肯定有人喜歡肯定也會有人不喜歡,選擇自己喜歡並能享受閱讀過程的作品,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豐富的自我內在體驗、思考和心理成長,這也是一種積極意義的轉換過程。
-
6 # 覃嶺
就是找心理平衡,如果你身邊的人都倒黴不斷,你會覺得自己一直很幸運,如果周圍的人都不停走運,就會讓你覺得自己很倒黴,雖然實際上你沒遇到任何倒黴的事。看這些小說過後,會讓自己覺得自己活的還可以
-
7 # 陳諾
很巧合,我就是喜歡看虐心、糾結不斷的小說,而且這小說的虐心情節必須編的足夠好,足夠合理,讓我能充分帶入,產生真實的被虐和糾結感,否則就不算一部成功的虐心小說。
大部分愛看這類小說的人,通常都是喜歡尋求這樣一種刺激。這很正常,人是沒有刺激就不能活下去的生物,時時刻刻都需要不同的刺激來讓大腦保持興奮,情感保持活躍。但喜歡虐心文這個特點,確實能說明一些問題。一般來說,這是因為這類讀者過去經常有情感上被傷害的經歷,他們的潛意識深處銘記著這種被傷害的體驗,所以在性格上會有對過往經歷強迫性重複的行為。就好像小時候被家暴過的人,長大後也會有暴力行為一樣,小時候受過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後也會對情感虐待比較熟悉,比較親近,那麼情感虐待的文字對他的刺激性就特別強,能引起的潛意識波動會比一般的小說情節來得深刻。
總的來說,讀虐心小說是對過往情感受虐經歷的一種側面的回溯和回味,是很私人的一種體驗,不過在諸多尋求刺激的手法中,這應該算是最無害的一種,所以個人以為沒有必要把喜歡看虐心小說和心理不正常聯絡在一起,每個人都會有些不愉快的經歷,也都會有這些不愉快經歷留下的印跡,仔細去看沒有一個人的心理會是完全健康的,因此,大家大可以對這樣的事泰然處之。
-
8 # 鵜鶘心理
喜歡看虐心、糾結不斷的小說,在我看來,是人之常情,並沒有什麼好奇特的,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一下為什麼這麼說,原因有以下幾種:
其一,喜歡看小說,想探索與現實生活不同的世界,代表著現代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心理舒適區得到了擴充套件。試想之,若身處異常忙碌、勞累的生活中,或是本身的生活就已經很虐心、糾結不斷導致心很累,是不會願意再給自己增加負擔的。正如病人並不喜歡醫院,不喜歡經常與自己同病相憐的人在一起是一樣的道理,若生活迴圈往復地糾結,無窮無盡,終會使人崩潰。有人說,與同樣經歷的人在一起,可以達成共情,個體可以從中找到安慰。確實在相遇的初期可以達到這種效果,但長久以往,則情感會氾濫,反而導致負面效果。因此,我認為,看虐心、糾結不斷地小說可以達到喜歡的地步的人,其本身的生活一定不會過於動盪,一定有足夠的心理舒適區和安全度,知道那個只是小說而已,小說中的生活可以是真實的,但一定離自己有一定距離,並且他能很清晰的看到這個距離。應當說,這是一個對自己生活有很好掌控的人。
其二,喜歡看虐心小說的人,其實對生活具有較高的敏感度。他能夠從小說細節描述中體會到主人公的情感以及生活體驗,並能夠與之產生情感上共鳴。這樣的人情感豐富,有時在現實的平凡生活中無法得到釋放,因而轉向進入小說情景,想象自己是主人公,從而釋放、宣洩自己的情感,而後回到現實,理性生活。
-
9 # 青音約
喜歡看虐心、糾結不斷的小說,通常有兩種人。一種是生活過於平淡,沒有什麼起伏的人喜歡看。生活像一道菜的話,酸甜苦辣配齊了會更美味。但有些人生活非常安穩,或者重複單調,沒有什麼新鮮的刺激。心理學上有“感覺剝奪”實驗,即讓被試者睡在床上、戴上面具,不讓看聽和感受刺激。這些被試很快就要放棄實驗,給多少錢也不願意,因為最初感覺無聊和焦躁不安就很難忍受。有些人重複單調的生活,很多事情已經習慣了,麻木了,也會非常痛苦。透過看虐心的電視和小說的方式“被虐”,反而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另一種人,也許是生活中也很虐心、很糾結的人。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劇情裡,他的劇情就是被虐,雖然現實生活中不是那樣的,但他會過濾掉跟他生活指令碼不一樣的情節,只留下那些符合他心理劇本的情節。所以周圍人會感覺跟他格格不入,因為他好像活在書裡。這時,符合他心理劇情的虐心小說就很受他喜歡,因為只有這裡呈現的是他的心理世界,是他的心理事實。他在小說中找到了共鳴。
如果是前者,也許他需要打破生活的節奏,給自己的生活注入新的元素,因為靠虐心小說或者肥皂劇來麻醉自己,逃避現實,也許對他人無害,但對自己也無益。如果是後者,自己常常感覺自己就是劇情中的主人公,生活中總是碰到對自己心懷惡意的人,而且自己做好人總得不到好報。這樣的朋友,建議找專業諮詢師的幫助,早日跳出“受害者”的角色。因為這常常跟他童年創傷和父母教養方式有關,做出改變需要很多調整,也要花很大的力氣。但是不改變的話,這種人常常是非不斷,很難適應現實生活。
-
10 # 心夥伴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可以用到“共情”這個慨念來解釋這種喜歡看虐心情節的小說的現象。“共情”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種同理心,覺得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也彷彿發生在自己身上,從而產生與他人相類似的感受體驗,也就是感同身受。而在我們看情節跌延起伏的小說故事的過程中,我們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去體會小說所塑造人物形象的種種悲傷、痛苦等感受。
特別對於感性的人來說,看這種故事能給他們帶來強烈的情感體驗,為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刺激,去體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不到的一些情感與感受。另外,還有的人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遭受了許多打擊和不如意,他們也能從這類虐心的小說中找到情感的共鳴,從而慰藉自己憂傷痛苦的內心。正所謂,藝術來源與生活又超脫在生活之外。這種悲情虐心的小說在給我們帶來情感共鳴的同時,又因為其不是真實發生的,具有一定藝術文學性質的原因而讓我們感到不至於那麼悲痛難過。因此既滿足了情感的需要,又不至於喚起自己過度的情感反應,另人喜歡觀看。
並且,有的人由於一些自己曾經的經歷或者感受,在故事情節、人物中產生了某種聯絡,從而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了故事中塑造的人物當中,覺得其經歷命運也是自己所經歷的,從而對其產生強烈的情感,沉浸在故事裡,越看越覺得越虐心,同時又越感到像現實一般的充實感和真實感。比如曾有個人喜歡看《紅樓夢》,看一次哭一次,因為她童年時期的經歷,讓她把自己 “代入”成為了故事中的人物林黛玉。
-
11 # 每日談心
喜歡看不同的小說是每個人的喜好決定的,有的人就是喜歡看言情,有的人就是喜歡看偵探推理,這和個人的成長經歷以及興趣愛好都有著極大的關聯。如果硬要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喜歡看虐心、糾結小說的人。不如說他們更喜歡以虐心、糾結來推動故事發展的情節設定,這種情節設定符合了他們對故事最初的期待,當一個人的期待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會繼續堅持這個習慣。
所有的小說和影視作品都是需要在情節中製造矛盾,才能推動故事發展的,虐心、糾結只是一種方式,可能有些讀者,更享受在虐心、糾結的之後的圓滿大結局。
每個人有不同的愛好是正常的,在不傷害他人和違法犯罪的前提下,我們都應該尊重他們的愛好。就像題主可能也會解釋不清自己為什麼總是喜歡一些別人無法理解的事物 一樣。
-
12 # 容安心理psy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自己的生活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然而現實是,我們的生活並沒有賦予我們什麼不同的色彩。
閱讀虐心、糾結不斷的小說的時候,通常你會認同其中某個角色,覺得自己就是那個主角,還有人產生“如果我是這個主角會怎樣”的想法。這樣的小說具有強烈的情感代入感,吸引你入戲,“體驗”不同的人生。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看書看小說嗎?這是各人的愛好。有的又喜歡看偵破小說,有的喜歡看武俠小說。有的,就像你們所提的,虐心的,愛情,小說。因為他們都愛看這樣的小說呢。大部分是年輕人。他們最喜歡看的是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也許他們的心裡就這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也就不存在看這些花邊新聞的小說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