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蒼海一文
-
2 # 史海鉤沉者小王
提問真會問,政治、經濟都拆開了來問。
看看古代的征伐之戰,哪個不是勞民傷財,養兵用兵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錢糧;戰爭的目的無非實現版圖的統一、政權的存活、資源的掠奪。
劉備主仁義,是政治方面的,但不打仗滅了魏吳,坐等曹操孫權等人雙手奉上?諸葛亮屢次北伐,勞民傷財,是為了實現一統,國力的懸殊拖得越久越不利。
當時的蜀國以川中之地對陣魏國近天下三分之二的國力。不打仗的結果是等死;打仗的結果是找死,但找死是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或有一線生機,比被動等死強多了。
誰對誰錯?這又不是小孩子的世界,哪有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不過戰爭是殘酷的,總有人要犧牲。
-
3 # 白水傾城
絕對是諸葛亮的錯,太注重功績,為了成就自己的功績,一次次北伐,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次次無功!勞民傷財,民生凋敝。等到劉禪接手的時候,已經無力迴天了。本來魏蜀吳,當時就數蜀國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最弱,赤壁戰敗後,魏國一蹶不振,曹操都知道避免戰爭,休養生息,而諸葛亮卻不知道。郭沫若先生說,(最後治蜀要思量)。真的值得人們深思。身為一國丞相,不想著怎麼給蜀國培養人才,只想著自己的功績,大權獨攬,連年征戰,這種人稱不上千古名相,諸葛亮幾乎沒給蜀國留下一個人才
首先,我認為對與錯只是相對而言的,在不同的角度和環境下看就有不同的解讀。
在動盪紛亂,群雄並起的三國時代,如何用自己的優勢拓展自己的勢力以爭得一席之地,這是需要戰略上的大智慧的。
(劉備劇照,圖片源於網路)
人的優勢可以是很多種,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
內在的如:在身體上的有武藝超群,功夫蓋世;在學識上的,有學富五車,智慧非凡;還有性格脾氣等等。
外在的如:人脈廣泛,人緣極好,位高權重等等。
人的優勢大多數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後天的學習和積累,那麼,如何看待劉備的優勢呢?他為什麼會注重仁義呢?
(劉備劇照,圖片源於網路)
一、論出身和個人實力,跟曹操和孫權沒得比
在三國的早期劉備沒有什麼優勢可言,起點可以說是為零的,簡直就是一窮二白,沒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
劉備父親早逝,家境貧寒,生活艱難,只能和老母親織蓆賣鞋為生,在朝廷上更沒有人脈可言,哪麼,試想他以什麼能和曹操孫權爭霸呢?
二、尋找適合自己的突破點
硬實力比不過就用軟實力,這是劉備的聰明之處,找到利於自己的突破口。
當時局勢動盪,朝廷腐敗,黃巾起義使得人心惶惶,百姓流離失所,怨聲載道,這時,劉備站了出來,打出為民為漢室的口號,在以後的爭戰中更有保護百姓的行動而得到仁義之名,這樣,仁義之名慢慢成為劉備的優勢。
仁義其實是比較縹緲的東西,可大可小,適合口碑宣揚,幾次為百姓的行動就爭得了仁義之名,在上層建築沒有優勢就在底層尋找,沒有強硬的背景就找合適自己發揮的條件。
(諸葛亮劇照,圖片源於網路)
我以為:北伐是生存戰略的需要,屬於國家策略
因為生存是第一要素,諸葛亮是三國時代的智慧人物代表,他當然知道勞民傷財的弊端,但有時進攻也是最好的防守,而且如何在三國的弱勢方制衡其他二國得以生存,這是需要博弈的智慧,北伐的目標並不一定是要滅其他二國,因為蜀國的實力還沒有到那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