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瀋陽吾心吟女子學堂
-
2 # 南山黃藥師
臟腑學說,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五臟是指肝、心、脾、肺、腎。
有諸於內,必諸於外。——《黃帝內經》
意思是說,人體裡面的情況,一定會透過人體外面表現出來。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和身體的五官聯絡非常密切:五臟有異常會影響到五官,反過來,看到五官有異常,一定是五臟出了問題。
五臟對應的關係如下肝在志為怒;在液為淚;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肝氣的疏洩和營養會影響到視覺功能。肝血不足,則兩眼昏花、視物不明,出現夜盲等問題;肝經火盛,則眼紅腫痛;肝陰虛,則眼糊乾澀。
心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舌能反映出心的功能狀態,心陽不足,則舌胖嫩或紫暗;心陰不足,則舌紅絳;心血虛,則舌暗淡。
脾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口唇者,脾之官也。口被認為是脾的外在表現之處,當脾氣健運、氣血充足時,則唇紅潤澤;若脾失健運、氣血虧虛,則唇色淡白或萎黃無光。
肺在志為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於鼻,喉為肺之門戶。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鼻子要發揮通氣和嗅覺功能必須依賴肺氣調和,肺的一些疾病表現也常反映在鼻子上,例如外感風寒就會鼻塞流涕;肺有燥熱,則鼻孔乾澀。
腎在志為恐;在液為唾;在體為骨,其華在發;在竅為耳及二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若腎精虧虛,容易出現頭暈、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
人體是由五臟六附十二經絡構成。
五臟包括,肝,心,胃,肺,腎。六附,膽,小腸,脾,大腸,膀胱。
肝一主筋,開竊於目,五行屬木,春,綠色。
心一主血,開竊於舌,五行屬火,夏,紅色
胃一主,,開竅於口,五行屬土,三焦,黃色。
肺一主皮毛,開竅於鼻,五行屬金,秋,白色。
腎一主骨,開竅於耳,五行屬水,冬,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