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耘瑋

    魯迅的《拿來主義》這篇文章,很早就學習過,印象卻已是煙雨濛濛,辨不出山脈的起伏,小溪流淌向何方,草木茂盛為誰蒼茫;只記得朝天椒睥睨而視,一顆顆躍動的火辣辣的星星,令我們清醒,質疑,做個活活潑潑意氣風發的人。找來這篇文章,一讀,怦怦然心震動強烈,不亞於一場地震,一股颶風,一次雷陣雨,電光火石間,讓人豁然開朗,透透徹徹。

    現在我們去探討吧!看罵的是梅大師,還是“送去主義”。

    讀到“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此後是順便到歐洲傳道。”戲劇與象徵主義沒半毛錢的關係,是風馬牛不相及,魯迅就駁斥過,“臉譜和手勢,是代數,何嘗是象徵。它除了白鼻樑表醜腳,花臉表強人,執鞭表騎馬,推手錶開門之外,那裡還有什麼說不出,做不出。”在這裡他要說的是:“活人替代了古董”,是“一點進步”。這說明魯迅並不否定梅蘭芳,更不是反對正常的中外文化交流,他反對的只是反動派把古董當作“國光”去宣揚,崇洋媚外,搞“送去主義”。

    該罵的是隻搞“送去主義”,不實行拿來主義。

    梅大師,終究是大師,戲曲界的一面旗幟!

  • 2 # 默存先生

    其實,魯迅反對的不是梅蘭芳,而是讓華人引以為自豪的中國傳統文化。

    魯迅不僅反對京劇,他還反對中醫,反對滿口仁義道德的儒家思想。因為在他看來,中國積貧積弱,倍受欺凌,根源就在於保守僵化的就文化。

    魯迅畢生的精力,都在從文化的角度,去剖析民族的劣根性,尋找中國落後的文化基因。所以魯迅反對京劇是很自然的事情。

  • 3 # 守常師話

    首先,魯迅稱梅蘭芳為“博士”,稱“京劇”梅派藝術為“演藝”。我以為只是藉此舉例,抨擊政府的“送去主義”。並不是“罵梅蘭芳”。

    其次,仔細研究《拿來主義》的思路文脈,魯迅先生本文根本沒有所謂偏激,狹隘,更不是所謂睚眥必報。相反,是從民族文化發展的高度,國家進步的角度,科學理性有遠見的見解。即使從今日社會來看,也不失其現實意義。

    最後,順便說一句,很多人以為《拿來主義》是說“文化遺產”繼承問題。其實,這是誤解。只是因為魯迅先生用了一個“大宅子”的比喻。但是,根本的論題還是在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的對待外來文化。

    至於,這個“拿來主義”也許適合對待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那是一個延伸引用問題了。

  • 4 # 勝似春光722

    魯迅是很個人化的,對京劇,對中醫,對他不懂或不喜歡的都很任性。魯迅個人的好惡不是判斷標準,只是他個人的看法!

  • 5 # 忙裡偷閒花甲人

    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原文中提到“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魯迅文中的這句話,出自一則新聞。

    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上海《大晚報》報道:“中國美術名家劉海粟、徐悲鴻等,近在蘇俄莫斯科舉行中國書畫展覽會,深得彼邦人士極力讚美,揄揚中國之書畫名作,切合蘇俄正在盛行之象徵主義作品。爰蘇俄藝術家向分寫實與象徵兩派,現寫實主義已漸沒落,而象徵主義則經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榮之概。自彼邦藝術家見中國書畫作品深合象徵派後,即憶及中國戲劇亦必採取象徵主義。因擬……邀中國戲曲名家梅蘭芳等前往奏藝。”對這件事,當時文壇上議論紛紛,“第三種人”杜衡之流,還惶恐地認為梅蘭芳已表示“轉變”。魯迅曾在《誰在沒落?》和《略論梅蘭芳及其他》等文章中,對當時文壇上的這些議論發表過看法,他指出十月革命之時,象徵主義在蘇聯已趨沒落,代之以寫實主義(即現實主義),所謂中國畫和中國戲劇切合蘇俄正在盛行之象徵主義的說法“未免近於夢囈”,而梅蘭芳的態度也沒有“轉變”,“他卻正在說中國戲是象徵主義,劇本的字句要雅一些,他其實倒是為藝術而藝術”。

    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紅末葉在法國興起的文藝流派,是資產階級文學沒落的表現。它的理論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在創作上宣揚個人主義和神秘主義。自十九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象徵主義影響遍及歐洲各國。魯迅說:“我在這裡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徵主義的關係”,是因為在別的文章中已經談過,同時這也不是本文要講的內容。魯迅先生是以文壇的這些事實為例,說明“活人替代了古董”,以諷刺反動派推行的“送去主義”已墮落到何等地步。

  • 6 # 阿海東

    送去主義有點討好西方國家的意思,當時的政府也拿不出其它好的東西了,總不能讓西方認為中國不行吧,魯迅並沒有真罵,文中還稱梅蘭芳為博士,可見對梅的藝術是推崇的,只是中國舊政府主動去送,自然有媚骨的意思吧。

  • 7 # 牧牛臘頭山

    拿來,但不容販賣。

    國粹,不容以一己私利取悅異族,尤其倭人。吾雖留學東瀛,師夷長技矣,救治殘弱國民。豈能摧眉折腰,忘吾根本?

    藤野先生亦師亦友,眾同窗亦文化同源。孰能料,刀兵相見,孫報祖仇,實不堪之光景矣!

    然現今,國破山河,不思報國,沆瀣一氣,維“共榮”作倀,雖千夫所指,罔顧言他,罪不容恕也!

    昨收悉,方姓壯士,沾血書信,曰《可愛之中國》 ,震顫之餘,嘆吾民族精英之處境艱危,概吾族尚有氣息得存,爾等花天酒地,歌舞昇平,賜爾等打狗棍一根,落水便打,上岸窮追,此不吐不為快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些年經濟持續下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