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月影如玉y
-
2 # 熱水1353隨緣堂頌雅
看砂料目數感覺像是老料子因為以前都是人工碾碎原礦之後再風吹日曬經年陳腐!蓋牆內修飾粗糙也符合時代特點!感受下老砂料帶給我們的感受!雖然一個殘器價值無幾但是歲月的痕跡告訴我們珍惜眼前一切美好的事物才是真的!別等打碎了就後悔藥沒處找啊!
看砂料目數感覺像是老料子因為以前都是人工碾碎原礦之後再風吹日曬經年陳腐!蓋牆內修飾粗糙也符合時代特點!感受下老砂料帶給我們的感受!雖然一個殘器價值無幾但是歲月的痕跡告訴我們珍惜眼前一切美好的事物才是真的!別等打碎了就後悔藥沒處找啊!
友友你這個紫砂壺蓋確實夠老,就是損壞嚴重,紫砂選料一般,紫砂是一種天然陶土,富含鐵、鈣、鈉、鉀、鋅等元素,長時間使用紫砂壺泡茶,可提高人體免疫力,而且紫砂壺具有收藏價值,這也是為什麼紫砂壺源遠流長。手感溫潤,泥料細膩,說明紫砂質地為上品。
一把好紫砂壺,遠遠不是幾個簡單的步驟就能做出來的,這需要純正的原料,匠人的功力,還有細細打磨的耐心、用心。紫砂壺的創作,至少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四五十個步驟,使用的工具很多,每個步驟都很難,紫砂壺成型一體,一個步驟稍有差錯,就會導致整把壺出現問題但一把原創紫砂壺,最難的不是製作,而是開頭的構思。我通常構思就需要半個月,然後用一到兩天製作,一氣呵成。陳腐好的泥料內部有空氣,切片之前,須將泥內的空氣敲打出來,避免後期壺體燒製過程中產生氣泡。根據壺身大小,將方塊泥料,打成厚度均勻的泥片。將泥片圍成桶狀,打成壺身。老宜興常說,好壺是拍出來的,就是這個道理。
制蓋、把、嘴,是一把壺製作的最核心的環節。壺嘴,需保證飲茶出水流暢,壺蓋,要使茶葉在壺內密封高壓中更易融解,三點一線的精準把握,才能讓紫砂壺成為美學經典傳世之作。用紫砂泥將壺身、壺嘴、壺把,小心翼翼地黏在一起。然後製作壺蓋,黏合壺釘。生胚陰乾,在壺身畫出想要的寓意圖案,寫上字,根據圖案雕刻出紋理。最後是入窯燒製,在傳統的龍窯裡燒製紫砂壺,溫度保持在1200度左右才能燒製出精品紫砂壺。
明末清初最著名的紫砂大師是陳鳴遠,號鶴峰,又號壺隱。宜興縣誌稱他是時大彬和徐友泉以來的一大紫砂名手,他雕鏤兼長,善翻新樣,作品纖巧有致。所製茶具雅玩,不下數十種,無不精妙。手法近於徐友泉和沈子徵,能自制自刻,書法雅健,有晉唐人筆法,被認為是當時紫砂業中文人風格的代表。他和當時的文人學士過往甚密,尤其與楊忠訥友誼最深,曾為楊氏創制了一批紫砂壺,據說是他一生中最得意之作。所謂“宮中豔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的詩句,就是當時國內外對陳鳴遠作品的高度評價。到了清初雍正和乾隆年間著名的紫砂藝人有陳漢文、楊季初、張懷仁、陳滋偉、楊彭年、楊鳳年、邵大亨、朱石梅、吳阿昆等。其中陳漢文精工制壺,尤善鋪砂;楊季初善制菱花壺;張懷仁善於壺技篆刻, 以仿唐代書法家懷素的筆法知名。王南林、楊繼元、楊友蘭、邵基祖、邵德沁、邵玉亭等均善制彩釉砂壺,並承製宮廷御器。王南林的作品則以體質堅淨、款式精雅而著稱;邵玉亭所作“乾隆御製”壺 ,亦工雅可觀;陳文伯和陳文居等所制紫砂花盆,曾暢銷日本。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前期,宜興窯區的集市貿易仍很繁盛。相傳今湯渡鎮附近的建墩和臺墩兩處廢窯,即是當時的窯址。但在太平天國後期,因遭焚掠破壞,曾一度衰退,到同治後期才恢復,產量持續上升,但在工藝水平方面卻停步不前,制壺名手亦寥寥無幾。少數水平略高的藝人,如周永福善制《鵝蛋》壺,主要是學習邵大亨的技法,據說其佳者可以奪真。邵赦大以楊彭年的作品為準則,“心摹力追,盡傳其妙”。還有蜀山人蔣德休,壺藝極精而無師承,善制壺、盆、盤及書案陳設等器,“色工緻,為一時冠。”(宜興荊溪新志)清末的制壺巧匠和雕刻名手還有邵友廷、黃玉麟、馮彩霞等,其中邵友廷是紫砂產區上岸里人,善制《掇球》、《鵝蛋》等壺。
清末的紫砂雕刻藝人則有沈才田、陳柏亭、陳硯卿、羅蘭舫和邵雲如等,其中以沈才田和陳柏亭最為著名。還有一位元鄧奎,字元生,擅長書法篆刻,他曾為上海瞿氏(瞿應紹)到宜興監製紫砂壺,並加刻花卉和銘記,署款為“符生”,器底有“符生鄧奎監造”或“符生氏造”等篆文方印,但其藝術水平要比“曼生壺”略遜一籌。清代晚期,宜興陶業工人的內部分工,也隨著手工業工場的形成而愈來愈細。如泥料的採掘、加工以及釉料的製作,就分作三個工種。隨著分工的細密出現了多種行會,各自都有行規,不能隨便逾越。從清代乾隆、嘉靖年間開始,由於金石考據之學盛行,官僚士大夫愛好古代鐘鼎彝器等文物,他們也把這種愛好引入紫砂壺藝之中。這種仿古之風到晚清時更為流行,紫砂名藝人黃玉麟為金石家吳大徵專仿古壺便是明顯的例證。這類仿古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藝人的自由創作,失去了紫砂器淳樸自然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