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影生活
-
2 # 廉子七
推薦長達六小時的《燦爛人生》,六小時看一生。電影劇情雖平靜,看電影的人卻不平靜。這是一部讓人在安靜中淚流滿面的電影。它會告訴你理想、親情、友情、愛情、分離、死亡和重生。豆瓣電影評分:9.3分。
-
3 # 一萬幀電影
臺灣作家林奕含自殺了,我的朋友們都紛紛找到她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來看。小說講的是一個少女被老師性侵的事,在她去世之後,她的父母公開了她曾被性侵的遭遇,我們才知道她是因為這件事,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生命。
林奕含曾經嘗試各種辦法,想要擺脫這段遭遇,包括她在小說裡寫的,她甚至逼迫自己去愛上侵犯她的老師,因為“你愛的人對你做什麼都可以,不是嗎?”
但她從沒敢走過最後一步,她在世時,一直堅持這本小說是虛構的故事。
學生和老師,女人和男人,未成年和成年人,在這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下,受害者反抗的勝算原本就微弱。
那如果,被害人還是聾啞人呢?
熔爐
도가니
《熔爐》是一部太出名的電影了,出名到我不好意思寫它,覺得自己在硬蹭熱點。但又出名到我不能不寫它,畢竟講性侵的電影,還有哪一部比它更具有影響力呢?
《熔爐》是由南韓一個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一間私立聽障學校的老師,曝光學校中從校長到老師10多人,從2000年開始對住宿的聽障生施暴或性侵,受害學生年齡範圍是7到20歲。
電影對真實事件沒有太大改變,大意如此。但不同於《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熔爐》是一個反抗者的故事。為了獲得正義的反抗者。
這部電影臺灣版的海報上,就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的苦痛無人知曉,只望獲得一絲正義。”
在電影裡,孔侑飾演的姜仁浩是一位美術學院畢業的學生,他有一位8歲的女兒,患有哮喘病,還有一位年長的母親。他的妻子已經過世,他們家裡的經濟情況十分糟糕。
姜仁浩的母親退掉房子,他湊了5千萬“發展基金”,他才好不容易得到一份聽障學校美術老師的工作。但他上班沒有多久,就發現了這個學校不對勁的地方。
一開始,不對勁的是兩個小女孩和一個男孩。他們性格怪異不聽教導,姜仁浩原本以為這是由於他們都是孤兒。但後來,才發現不對勁的是老師和校長。在這個學校裡,老師習慣性地對孩子們施展暴力。
姜仁浩撞到過校長的妹妹兼情人,學校的指導老師,她把其中一位孤兒女孩的頭不住地往正在運作的洗衣機裡塞,男老師樸保賢則暴打孤兒男孩。
女孩被姜仁浩送到醫院之後,才用寫紙條的方式,對在人權協會工作的徐宥真說,她們三人遭到校長和老師性侵的事。
但小女孩的勇敢卻沒有什麼作用。正如上文所說,在不平等的權力關係中獲得正義,是不可能的。
但還是那句話,在不平等的權力關係中獲得正義是不可能的。在法庭上,即使姜仁浩他們克服層層困難,最後甚至拿出了鐵證,司法還是有辦法維護犯罪者。
三位被告分別被判6至8個月的有期徒刑,緩期1到2年執行。
他們的反抗失敗了,孤兒男孩為了復仇,去捅了性侵他的男老師樸保賢一刀,然後拉著他一起掉到火車軌道上,兩個人都沒能活下去。
這是一個悲劇,關於弱者,也就是被害者和反抗者的悲劇。
電影裡的反抗者輸的一塌塗地,但還好,不幸中的萬幸,在電影外我們還是看到了正義。
就像電影裡一樣,在施暴者全部得到緩刑和獲釋之後的,人權組織仍然堅持反抗,但一直沒有什麼成果。
3年後,孔泳枝先生偶然得知此事,將其改編為小說,連載於網路上,引起了廣泛關注。第二年,演員孔侑讀到這本書,他從部隊退役後向所屬公司建議翻拍此片。又兩年後,《熔爐》上映,百萬人簽名要求重啟對於此事的調查。當地警方組成專案小組重新偵辦此案。
後發現現行性侵害防治法刑責過輕,並且追訴期只有七年,有兩名施暴者已過追訴期,網民要求提高性侵案量刑標準和廢除追訴期。
一個月後,南韓國會透過“熔爐法”,加重性侵幼童與殘障者的量刑,並且廢除追訴期。之後事件所在的學校被關閉。
我很多年前看完這部電影,馬上就去豆瓣打了五星。其實我不喜歡南韓電影這種煽情的風格,類似《釜山行》這樣的電影我是看不下去的。但我當時寫《熔爐》的短片,就一句話:不為什麼,能拍這樣的電影就給五顆星。
電影和新聞一樣,是有社會責任在身的,《熔爐》是偉大的、值得敬佩的反抗者。
國內很多觀眾看完《熔爐》,都期待國內也能拍出同樣題材的電影。那麼,在中國類似題材出現的可能有多大呢?
我們可以來做一個假設。
假設有人提出了某個幼女性侵的真實事件,建議改編成為電影。接下來她會受到這樣的阻力。首先,南韓已經拍過《熔爐》了,再拍一個就是重複,市場喜歡新鮮的東西。第二,市場喜歡喜劇,這類題材太沉重,拍出來肯定沒什麼人看。第三,文化制度限制,媒體須得照顧大家臉面。
等等等等,總而言之所有人都不愛看,拍來做什麼呢?
-
4 # Fwbm
推薦春夏秋冬又一春,影片簡單來講就是小和尚嚐盡人間愛恨,歷經審判後看淡沉浮,並整體形成一個輪迴,因為小和尚是棄嬰,在片尾廟外又發現了棄嬰。初看這部影片會有些平淡枯燥,但是如果能理解片中的各隱喻意象便能有所體味。
像片中出現的魚,雞,蛇,青蛙,貓等。
例:貓在片中代表敏感質疑。
片中的環境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寺廟在湖中央。把影片看完,就能明白其四周的水就像慾望一樣。當小和尚心裡充滿慾望時水便上漲,當小和尚歷經世事看淡一切時,水便降了下去,而那個山谷便是"人心",小和尚從幼年到壯年也無法從心靈解脫,到了片尾,導演金基德親力飾演了小和尚的老年,其負重從山腳爬到山頂,有一個佛像看著山谷的畫面,仿若旁觀。
-
5 # 辣媽追劇
能吸引我並感動我的,往往是那些不經意間看到的片子,平平淡淡的。這部2004年的法國電影《杯酒人生》小成本製作的影片,但似乎徹底顛覆了很多人的看法,連鎖反應似的得了一大串獎。
整部電影從頭至尾平易樸實,不見絲毫新奇之處,樸實無華。換句話說,這部電影用了樸實無華的包裝方法,現如今,樸實無華也成為了一種包裝辦法。導演的手法也是樸實無華,沒有什麼新花樣,隨著對劇情的發展和我們的理解,抽絲剝繭般的,我們也會發現裡面的精美細緻。
對於煩惱的人生看法總會有相通之處,不在乎年齡的界限
看劇的時候,我離40歲還很遙遠,讓一個20多歲的人去理解一個40歲以上的導演執導、一群40歲以上的演員演繹的電影似乎是很困難的。
故事雖然講述的是煩惱人生,但是整個電影裡面的配樂卻輕鬆愉快,對白設計也處處幽默風趣,當然還有一個光明美好的結尾,用這樣的方式去講述一個陰暗酸澀的故事,當然不會顯得那麼沉重,相反整個電影總會讓你有如浴春風的感覺。
電影的最後,傑克順利的結了婚,而麥爾斯,他從頭至尾的見證了整個故事,電影的最後在他的眼裡我們看到的卻是無限惘然和深深的孤獨。
這時候電影才真正告訴我們它想說的:我們都和傑克以及傑克的妻子一樣,最後追求到的幸福,不過是個美麗幌子背後的謊言。
心中酸楚,卻要強顏歡笑,也許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煩惱人生吧。電影的結尾總算讓我們感受到了一點希望和溫暖,麥爾斯終於敲響了瑪雅的門,至此,電影戛然而止。
由始至終的對比是一個很大的看點
人物的鮮明對比、酒的鮮明對比、感情的鮮明對比、以及性的鮮明對比等等。當然後面三者也是人物對其的種種看法,歸根到底無外乎兩個男人的對比。
邁爾斯是一個可悲的失敗者,雖然寫的小說無人賞識、四處碰壁,但他依舊做著遙不可及的作家夢,兩年前因外遇離婚卻對前妻念念不忘,窮困潦倒,甚至連旅行的錢都是偷著從他那寡居的母親那裡弄來的,他始終沒從離婚的痛苦中擺脫出來…生活似乎糟亂極了。
而傑克是個小演員,經常在一些肥皂劇中露臉,但又沒有機會和條件成為大明星,找了個有錢的女友,一週後馬上就要結婚,但是卻還到處拈花惹草,是個性慾過剩風流成性的人。一切對比都是鮮明的。
酒和色,漸漸成為雜糅在一起的兩個主題
事業上的不成功和煩惱和對於放縱生活的追求成為推動他們各自出門的原因。麥爾斯是酒中高手,一心只是出來品酒散心;而傑克是採花高手,一意要在結婚前做"最後的放縱",多和幾個女人上床。於是這次旅行又隱然分化為兩個主題:"酒"與"色"。–他們旅行的全部內容就是品酒和泡妞。
"酒"在電影中蘊涵了多重人生哲學意味,單從對待酒的方式就可以看出麥爾斯與傑克的區別。
傑克對酒毫不講究,無論什麼酒都可以一飲而盡,管它廉價還是珍貴,這可從側面反映他人生態度的粗糙潦草。
而麥爾斯對酒的牌子和年份非常挑剔,喝起來也總是慢條斯理,細斟慢酌,可見他的審慎冷靜,也反映他對人生和愛情的謹小慎微。
"色",自然是指影片中的兩對男女–麥爾斯與瑪雅,傑克與斯黛芬妮–之間的性愛關係。
前兩者之間是"愛",後兩者之間是"性"。前者的愛情細水長流,悉心呵護,雖幾經波折但是總算水到渠成。傑克和斯黛芬妮顯然不同。傑克擺明了就是要在邁進婚姻的"墳墓"前瘋狂偷情。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註定是疾風驟雨,一蹴而就,終於也以尷尬方式結束。
我覺得,《杯酒人生》是一部好電影,但是沒有足夠好到可以拿如此多的獎。
最近天變冷了,雨一直在下,我很想見你。 —— 瑪雅
<end>
回覆列表
題主說推薦劇情平靜、看後發人深省的電影,然而舉的例子《素媛》和《熔爐》只能滿足後一個條件,在我看來,這兩部電影都足夠戲劇化,情節衝突劇烈,看的時候會讓人跟著劇中人物一起哭一起笑,心境怎可能平靜。
如果讓影迷評選華語最偉大的電影,普通影迷大概會選諸如《鬼子來了》《Sunny燦爛的日子》《霸王別姬》《活著》這些耳熟能詳的華語優秀影片,但在稍微進階的影迷和電影行業的人,基本都會把這一票投給《一一》。
可以說,《一一》是最偉大的華語電影。
首先看看評分,《一一》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9分,好於97%的劇情片,好於98%的愛情片,IMDB評分8.1分。
下面透過一組榮譽來看看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
1、 入圍第53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楊德昌憑藉這部電影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
2、 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3、 《時代》週刊年度十佳影片。
4、 BBC評選新世紀最偉大的電影排名第8.
5、 TSDPT1000(影史最偉大的1000部電影)排名第123。
楊德昌導演在談到電影名字時候說:”這部電影講的單純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個階級,身為作者,我認為一切複雜的情節,說到底是簡單的。所以電影命名《一一》,就是每一個的意思。這意味著電影透過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出生到死亡每個具有代表性的年齡,描繪了生命的種種。”
就如導演說的一樣,《一一》是一部生活流的電影,就像你我過的每一天,波瀾不驚,大多數時候甚至是沉悶的。
從婚禮開始,以葬禮結束,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諳世事的洋洋,初識愛情的婷婷,深陷中年危機的NJ和他的妻子,慢慢走向盡頭的奶奶……
不同的年齡看這部電影都會有不同的體會,每當生活遇到挫折或者心情低落的時候,我就會翻出這部電影,每年最少一次。
看完一次《一一》,就像過完了一生,生老病死、愛情親情友情、事業、哲思,很認同電影中的一句臺詞:
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
喜歡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原因,是自己小時候有過與洋洋相同的經歷。
七八歲時的我,如《一一》中的洋洋,不懂得死亡的真正含義。
奶奶患了膽結石,現在看來不是什麼大病,但那時候,卻讓奶奶永遠離開了我。記得奶奶從醫院回來的那天,下著瓢潑大雨,全身插著管子,一大家人抬著擔架,從泥濘的路上抬回家,等待著最後時刻的到來。
那天我在跟小夥伴玩耍,不知道奶奶今天要回來,沒想到會在雨中偶遇,而那次偶遇成了我一生最大的遺憾。現在想想真是後悔,在雨中暼見了奶奶蒼白的臉,但我並沒有跟著家人去祖屋,而是繼續跑去玩了。
那天晚上,奶奶就走了,聽說走的時候一直叫著我的名字……
下葬的時候看著大人們哭,我也掉了幾滴眼淚,但那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哭。
《天堂電影院》中說電影不像生活,生活更艱難。《一一》把生活中的種種艱難搬上了大熒幕,平平淡淡又直入人心。
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沒有絢麗多彩的特技,簡簡單單的話語卻蘊含著生活的真諦,樸實的鏡頭語言引導著我們一步步走進NJ一家的生活,經歷著懵懂、愛戀、冷漠、變故……
據說,今年的上海電影節有楊德昌專場,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