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十分
-
2 # 職業影迷牛哄哄
《鋼琴家》講述了二戰時期,華沙被入侵後,電臺著名的猶太人鋼琴家在各界人士甚至德國中校的幫助下生存到戰爭結束。
真人真事的加持讓這部反戰影片無需什麼劇作技巧來幫助講故事。只遵循時間線,圍繞主人公的事件,輻射出各種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就足夠給人諸多思考。所以電影的呈現上,在其他電影中所忌諱的沒有鋪墊的轉折,主人公缺乏的主動性推動力在這部電影都反而不是問題。
-
3 # 河北農村隨手一錄
謝謝您的邀請。這部電影改編一部真實的紀實作品,反映了當時社會。猶太人反抗德華人,德華人屠殺猶太人,猶太人迫害猶太人,波蘭人迫害猶太人。蘇聯人迫害德華人的時候,主角從一個光鮮的鋼琴家,成為一名只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時候。納粹也會有尊重藝術家的軍官,他在納粹賣命的猶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時候救下主角。影片的結局沒有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許已經慘遭不幸,那個恩人德國軍官也死在蘇聯人的手裡,這時候主角重新走上輝煌的音樂舞臺,奏起肖邦的那首舞曲,成為光豔亮麗的鋼琴家。這部電影中,主角是個沒有骨氣,軟弱的藝術家,它有著頑強的生命渴望。重新走上舞臺的那一刻,在他的背後是死去的親人,遠去的情人和失蹤的恩人,以及無數的死於非命的猶太人,戰爭是複雜的,人性也是複雜的。
-
4 # 體制外的阿爾帕希諾
這部電影的確令人感動。
所有制作精良的歷史題材戰爭片都對衣著和武器相當考究,《鋼琴家》也不例外。因為你可以看到在華沙大街上踢正步行軍的德國軍隊,有鐵絲網內各式各樣被俘的德國軍人,還有最後解放華沙的蘇聯軍隊。
本片除了大家都熟知的有關反戰和人性的一些東西外,我第一次開始關注美國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但是從後來的觀察中並未發現他有多麼大的突破。
除了上邊的東西外,最重要的就是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德國軍官專業戶托馬斯·克萊舒曼。他在後來的《刺殺希特勒》,《帝國的陷落》,兩版《斯大林格勒》都有參演,都是德國軍官。鏡頭時間並不多的T.K.最終博得了很多中國觀眾的青睞,他也漸漸成為了我們對德國軍官的一個典型形象。
-
5 # 手席
這部電影最可貴的是他的真實和其中反應的在迫害猶太人浪潮中的人性。
電影是由鋼琴家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斯普爾曼作為猶太人,雖然是一名如此有名氣的鋼琴家,在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浪潮中也不能倖免。他為了生活賣掉了鋼琴,為了生存東躲西藏。在華沙被佔領的前夕還在電臺錄製鋼琴曲,波蘭猶太民族不斷受到各種沒有尊嚴、沒有生活權利的要求,不能走人行道,搬到猶太特區,趕到集中營,攜帶現金有限制,生活物資沒有任何保障,路上隨時可見餓死的人。還沒有搬到猶太特區前,他不能帶多蘿塔去咖啡店,不能在公園散步,不能坐公共長椅,只能在街上站著聊天。電影中被打死的穿越牆下下水道的孩子,發瘋的找丈夫的女人,一排趴在地上等待腦袋被打個洞的猶太人。納粹在街上任意戲耍猶太人,沒有理由的槍斃任何人,把輪椅上的老人推出窗外摔死。猶太人充當猶太警察迫害猶太人,高價賣給猶太同胞生活用品。
電影中也有暖意。幫助他出逃的猶太人,在登上集中營的火車上最後一刻救他的人,全家分享的那一塊糖,波蘭人給他的安全的生活地點,還有最後一幕裡救他並給他食物的德國軍官。猶太人和波蘭人也開始反抗。。。
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內心很震撼,我相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在華人民的苦難和故事一定不比電影中少,期待中國能出現這樣一部影片。
-
6 # 石虎娛樂
艾德里安·布洛迪的出演對電影色彩有很大的影響,他本來就很陰鬱,而電影超脫更為突出,電影敘事平和,過於真實,衝擊力十分大,每個名族的人都有好有壞,真實事件改編,不是男主幸運,而是萬千亡靈裡面僥倖苟下來的那個,戰爭開始人命如草芥,是非正義道德都不復存在了
-
7 # 影輯
忍受著影片帶來的無奈 壓抑 和憂傷將它看完。
影片中的蕭邦的樂曲在腦中迴盪。
永遠不能忘記影片開頭拉提琴的女孩深情的望著史標曼。他說“請叫我史標曼”
還有在集中營史標曼和家人一起將糖果分為了六塊。那糖果我覺得含在嘴中並非是甜而是苦澀。
它在無奈下用手指彈奏無聲的鋼琴,那曲在迴盪······
最傷心時是看他用似骷髏般的手彈奏著樂曲。
和旁邊靜靜聆聽德國軍官。
音樂的震撼讓人不再畏懼同樣也不再殘忍。
影片結束後發現下雨了。
想起曾在下雨時用鋼琴彈奏的憂傷曲目。苦澀是讓藝術昇華的最佳途徑。因為只有抽經斷骨的經歷才能彈奏出讓人心中為之震撼的樂曲。影片最後是史標曼的原聲錄音
-
8 # 娛樂狙擊神
從小到大,我看過許多的歷史戰爭片,可是沒有哪一次像這次的歷史戰爭片給我這麼大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曾經年少,所以不能感知影片中戰爭的殘酷,還是這部影片的導演和編劇太能抓住我的心。《鋼琴師》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開頭是復古的黑白影像,音響中漸漸傳來悠揚的鋼琴曲。影片是戰爭型別,優雅的鋼琴聲被炮聲掩蓋,彈著鋼琴的優雅男主角不得不逃離逐漸坍塌的廣播室。此後,影片便開始了戰爭帶來的無盡的壓抑。才能將看電影的我們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這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天才猶太人鋼琴家瓦列迪克•席皮爾曼在二戰期間,為躲避德國納粹的追殺在朋友的幫助下而四處躲避、逃跑的經歷。他面臨著一次次的納粹分子的獵殺,總能幸運的逃脫,最終從戰爭中存活下來。
-
9 # 悟者舞
這部電影非常實在。說他實在,是說給那些認為這部電影過於ridiculous、平淡和踐踏人的尊嚴的人聽的。這類人之所以會對這部電影產生這樣的看法,我私心地以為是沒有認清世界和人性的本質。
生活本身就具有ridiculous的一面。人性本身就具有自私的一面。當一個人為了生存而奔波的時候,他是可以不顧尊嚴的。
當納粹輕描淡寫地叩響扳機把猶太人的腦漿、額頭上打出窟窿的時候。當小孩子被打斷脊椎骨死掉的時候。當母親把自己的孩子捂死而精神失常的時候。當輪椅上的老頭被活活丟下陽臺摔死的時候。
當猶太人反抗德華人,德華人屠殺猶太人,猶太人迫害猶太人,猶太人拯救猶太人,波蘭人迫害猶太人,波蘭人反抗德華人,蘇聯人迫害德華人的時候。
當主角從一個光鮮的鋼琴家,最後成為了一名只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時候。
你會驚奇地發現,很多時候,現實是複雜的,戰爭是複雜的,人性也是複雜的。納粹也會有尊敬藝術幫助猶太的軍官,為納粹賣命的猶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時候也會救下主角,同是被德華人奴役的波蘭人卻大聲叫嚷著要抓住猶太同胞,在德華人窮途末路之際隱忍膽小的波蘭人也開始反抗起來,上層階級的猶太人整天去酒館閒聊不顧外面同胞死活。
你必須得承認,你所見的,都是事實。沒有額外的東西來渲染,亦或是新增些別的作料來讓你繼續認為——啊,納粹就是殘忍的,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希望永遠大於失望!
很可惜,現實並不是這樣。影片結尾沒有什麼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許已經慘遭不幸,那位恩人德國軍官也死在了蘇聯人的手裡。這個時候,主角重新成為了光鮮亮麗的鋼琴家,在輝煌的音樂廳裡奏起了肖邦的波蘭舞曲。
很多時候,一部電影不需要主題,尤其是在涉及到社會文化民族狀態下的題材,由於為現實過於複雜,那些火急火燎想要宣示主題的電影往往會給人“假”的感覺。
整篇看下來,主角是軟弱的,是被某些具有崇高信仰的階級所鄙視的“沒有骨氣的藝術家”。而我很欣賞主角,因為他具有絕佳的運氣和頑強的生存渴望,最後重新坐在了輝煌的音樂廳內,演奏起波蘭民族的肖邦舞曲。在他背後,是死去的親人,遠去的情人和失蹤的恩人,以及無數二戰時期死於非命的猶太人。
無需帶有意識形態的階級批判,無需故作高深和矯揉造作的煽情,光就這一點,很多電影無法望其項背。在華沙深夜的廢墟里,一個衣著襤褸的亡命之徒,在德國納粹的陪伴下彈奏肖邦的敘事曲。
回覆列表
這是一部偉大的二戰反思電影。
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導演沒有將主角塑造成一個偉大的反抗戰士,而是用一個極其普通的猶太人視角,平靜客觀地講述了他逃生的故事。往往正是冷淡的殘酷才最衝擊人心,帶給人深深的震撼。在電影中看主角的逃生歷程,彷彿置身於彼時,親身體會到納粹的殘暴,用獨特的視角去冷靜地觀察這場人類浩劫,去細細體會絕境下的生存之艱。
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很快首都華沙淪陷。
主角猶太裔波蘭籍鋼琴家,席皮爾曼便是在華沙電臺工作。納粹德軍的血統政策在此時還未完全暴露,他們強制要求所有猶太人在右臂佩戴醒目的猶太臂章,以便隔離。
席皮爾曼一家也跟著命令,住進了臨時劃定的隔離區。在這裡,生存是一件奢侈的東西,因為他們的性命在納粹眼中毫無價值,可以以任何藉口隨時隨地被剝奪。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極其普通的晚餐中,納粹突然在席皮爾曼對面樓進行檢查,透過視窗看到對面有一家人也正在吃晚飯,納粹讓一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站起來,老人掙扎無果後竟被直接扔出了窗外。
沒有多餘的鏡頭和音樂,就是平淡的像普通錄影一樣,一條生命結束了。
後來德軍政策開始野蠻化,所有佔領區的猶太人被有秩序的送進集中營進行大規模屠殺。席皮爾曼一家也跟著隔離區的所有人準備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
他們不知道即將面對什麼,心中充滿著希望與絕望,都期待著下一個地方比這裡好,能夠生存下去。
在即將登上火車的時候,一個猶太警察救下了席皮爾曼,他躲過了一劫。
但他漫長的如乞丐螻蟻般逃亡由這一刻正式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