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天救援隊張勇
-
2 # 逛且吃且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一時間,微博上充滿了大家互相詢問、報告震感、記錄受災場面的資訊。但在這些訊息之中,有些“未卜先知”的神秘微博大大走紅——
這樣密集的攻勢,就算不信的人也未免心裡打鼓——莫非,看雲真的可以預測地震?
讓你失望了,地震雲並不存在。在網上和現實中,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有三個,其中排第一的是:
請問這個是地震雲嗎?
傳聞中的地震雲其實,地震雲並不存在,也沒有什麼雲能預報地震。
“地震雲”發展史以為詭異的雲就是地震的先兆——這個思路在古今中外由來已久。
1624年,明天啟年間,義大利傳教士龍華明和高一志,摘錄西歐古籍,寫成一本《地震解》,呈送給太宰李崧毓。在第八章“震之預兆”裡,其中第五個“預兆”就是“地震雲”:
晝中或日落後,天際晴朗,而有云細如一線甚長,震兆也。在中國古代很多關於地震的記載中,也都以為地震前有怪異的雲霧。比如:
1935年寧夏隆德縣《重修隆德縣誌》“忽見黑雲如縷,宛如長蛇,橫亙空際,久而不散,勢必地震1941年5月5日黑龍江綏化6級地震前“偽縣府庶務科長看見,在西北天空中有如煙雲的三系,其間帶有黃色而明亮”……“地震雲”的說法在民間始終存在,但它之後作為一種“學說”被髮揚光大,日本市長鍵田忠三郎功不可沒。
鍵田忠三郎曾擔任日本奈良市的市長,他本人並沒有任何地質或者氣象方面的專業背景。
鍵田忠三郎,來自他寫的《地震雲》一書從上世紀40年代,鍵田忠三郎開始推廣“地震雲學說”。他說:
昭和23年6月26日,奈良市上空出現了一條異常的雲,顏色和形狀像一條烏黑的長蛇,橫跨東西方向。我當時預報即將發生地震,引起了轟動。兩天後,距離奈良160公里的福井就發生了大地震。注:1948年6月28日下午5點14分,日本福井平野一帶發生7.3級大地震,死亡3895人,福井市幾乎遭到毀滅性破壞。
鍵田忠三郎把這種雲命名為“地震雲”,還說在中國唐山大地震前兩天,日本九州也出現了“像把天空分兩半似的地震雲”。
鍵田忠三郎用觀測地震雲的方法來預報地震,堅持了30多年,自稱在1948年預報出了日本的三次7級以上地震,在1979年預報出了兩次地震。
80年代,他與日本九州大學的真鍋大覺、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的呂大炯,合寫《地震雲》一書,1981年在中國出版。
上世紀80年代,是“地震雲”在中國的黃金期。
當時中國剛剛結束某瘋狂年代,科學界百廢待興;而1976年唐山大地震留給華人的恐懼和悲痛又太深,舉國上下都如飢似渴地希望真能找到一種預報地震的方式。
因此,“地震雲學說”在中國廣為流傳,甚至一腳踏入了科學界。呂大炯曾於1981年在《科學通報》發表過《地震雲觀測》的論文,並在1982年出版《震兆雲霞》一書。
而民間的熱情更加高漲,日本成立了“地震預知俱樂部”,中國也成立了“中國震兆雲霞研究會”。
但是,“地震雲學說”從未被主流科學界所接納,地質或氣象方面的專業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駁。
美國地質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曾明確表示:地震發生前的某種形態的雲出現,與地震沒有必然聯絡。中國氣象局也曾表示: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地震與天氣二者之間有內在關聯性,也沒有證據可以透過衛星雲圖來預測地震發生。
隨著專業科學認知的發展,“地震雲學說”逐漸絕跡於嚴肅期刊和出版物。但在民間依然擁有廣闊而深厚的土壤。
迄今為止,很多人依然相信看雲就能預測地震,而一些民間“地震雲專家”也依然在矢志不移地釋出自己看雲預測地震的訊息,並擁有一定數量的信徒。
什麼是“地震雲”?80年代,一些發表的“地震雲研究”認為“地震雲”共有三種類型:條帶狀、輻射狀、干涉條紋狀。並附上了實拍照片。
今天我們回頭看,儘管年代久遠,照片模糊不清,但依舊可以辨認出這些“地震雲”,其實在雲的科學分類中都有對應種屬,而且很常見。
比如“條帶狀地震雲”,其實是莢狀層積雲或者莢狀高積雲。
當年拍攝的“條帶狀地震雲”,來自《初論地震雲》,自然雜誌,1986年再比如“輻射狀地震雲”,其實是輻輳狀高積雲。
再再比如“干涉條紋狀地震雲”,其實是波狀高層雲。
如果說80年代的“地震雲研究”,還試圖用一些科學方法來對“地震雲”作出一些限制和區隔;那麼現在,在“地震雲”已經徹底退出科學界後,如今的民間“地震雲專家”則顯得更加奔放和隨意。
他們把一切“怪異”的雲都指為地震雲,但“怪異”是一個主觀詞,到底什麼樣是怪異什麼樣是不怪異?完全沒有客觀標準。
比如2016年2月17日下午,江西婺源出現的這種雲,被說成是地震雲,引起一陣恐慌,但這實際上是波狀層積雲。
江西婺源波狀層積雲2010年1月7日濰坊,也說有地震雲,這還是波狀層積雲。
濰坊波狀層積雲長春透光高積雲現在你開啟搜尋軟體,搜一下“地震雲照片”,將看到各種高積雲、各種層積雲、各種捲雲、各種卷積雲……而它們其實都是天空中再常見不過的雲——如果你經常抬頭看雲的話。
甚至還有飛機噴出水汽形成的航跡雲(俗稱“飛機拉線”)也被指為“地震雲”,難道飛機飛過也是地震徵兆?
航跡雲網上形形色色的“地震雲”,以高積雲或層積雲居多,因為這兩種雲容易形成波狀、絮狀、透光、放射狀、莢狀等“怪異”的樣子;再加上有時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顏色,就更被疑為“天有異象”了。
“地震雲”的高命中率當然,“地震雲專家”能長盛不衰,也並非浪得虛名,人還是有一套很具迷惑性的“證據”,這就是高命中率。
比如,他們說:
中國512汶川大地震的前3天,在山東臨沂出現“繩紋狀的地震雲”中國四川雅安地震的一週前,杭州上空出現“地震雲”2008年6月1號巴士海峽地震前一天,合肥出現“地震雲”……說上三五個例子,一般人就被唬住了,覺得是呀是呀,這麼多次都命中了,就算不全信,也沒法全不信了。
那麼,為什麼能多次命中呢?
其實說破了也沒什麼稀奇。
我潛心圍觀過網上幾位知名“地震雲專家”,他們的路子就是:先貼一張“怪異”的雲出來,宣佈為地震雲。之後,在短則幾天、長到一個月的時間範圍內,全球任何一個地方地震了,都算“命中”!
“地震雲專家”眼中的“地震雲”……這個精度,未免也太粗獷了一點吧?
說真的,要按著這個精度,天氣預報就可以改成“今天明天后天乃至一個月內,全球總有一個地方將會下雨”,準確率分分鐘飆到100%,想降都難。
有人說,地震能跟下雨比嗎?下雨是常事,地震是小機率事件啊!
你看,很多人總以為地震很罕見,能“命中”幾次就是神運算元了。其實這是個誤區,事實上地震每天都發生。
據統計,全球平均每年發生500多萬次地震,每天都要發生上萬次。咱就不算那些小地震了,就光算≥5級的破壞性地震,全球每年發生1000次,差不多每天都得發生兩三次。
換句話說,任何人,隨便朝天一指、掐指一算,隨口說句“今天全球會發生5級以上地震”,他都穩贏不輸。更何況“地震雲專家”還把時間放寬到一個月以內呢?
真的,“地震雲專家”自稱“多次命中”,這都屬於謙虛了,其實他們是“每次命中”,逢測必中。
地震雲的“理論依據”“地震雲專家”們還提出了一些“理論依據”,試圖從物理、大氣科學、地質學的角度來證明地震雲的“科學性”。
思路都差不多,大概就是說:
在地震前的“孕震期”,大地積蓄很多能量,這些能量會以“地熱”“波動”“振盪”“次聲波”“電磁輻射”“高能水汽”“帶電粒子”等形式,從“斷裂縫洩射出地表”“上逸到空中”,影響雲的形狀,出現怪異的地震雲,之後就會發生地震。這些專業詞彙乍一聽挺唬人,其實經不起科學驗證和推敲。
現如今,地球上從地表到高空已經密佈各種的監測儀器,無論是能量、波動、振盪,還是水汽、次聲波、電磁輻射……都能被精準地監測到。
假如在地震前,它們真的從地下冒出來、再到達天空、再體現到雲的形態上,那所有這些儀器,怎麼可能全都無動於衷、監測不到任何異常數值呢?反而要等它們折騰到雲上去,再由人眼來辨認?
這些質疑已經被反覆提出過多次,然而“地震雲專家”們永遠視而不見。
心理聚焦效應“地震雲理論”能在民間收穫信任,也源於大眾的心理需求。
當人們遭遇諸如地震這樣的重大災難後,往往會反覆回憶起事件發生前的各種細節,並傾向於認為這些細節是“罕見和異常”的。其實這些“罕見和異常”經常發生,只不過平時人們不會去特意觀察和記憶罷了。這被稱為心理聚焦效應。
那些看似怪異的“地震雲”,也是這個道理。
波狀層積雲、透光高積雲、絮狀高積雲……這些其實都是很普通和常見的雲,每天都在世界各地的天空出現。但當它碰巧出現在某次地震之前,就會被人賦予特殊的“天兆”含義。
看似怪異的“地震雲”正是由於滿足了人類的這種心理需求,“地震雲理論”或許永遠都會有追隨者。
╮(╯_╰)╭
-
3 # 星河廣納動漫
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現在西方和日本學術界對地震雲抱有不可信與偽科學的態度。畢竟現在還沒有找到地殼運動與短時間氣象變化相關聯的理論證據。
地震工作者們認為,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也有的認為,“地震雲”的必然性尚缺乏實驗資料,也可能是一種巧合。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考證。
地震雲的特點有五種1、外形呈細長條帶狀,有時如一直線,有似飛機的尾跡;有時為輻射狀,數條地震雲交於一點,如一把沒有扇面的扇骨鋪在空中;有時為干涉紋狀,形似人的兩排肋骨。
2、邊界清晰,此點有別於傍晚出現的輻射狀高積雲,也是幾條長條形雲延長交於一點。
3、出現的時間以凌晨或傍晚居多。
4、其雲多為無端橫出。
5、其色可怕而感到恐怖。
-
4 # 小魚餅yz
為什麼很多人熱衷於傳播“地震雲”之類的偽科學?
小編去了解了一下所謂的“地震雲”,地震雲就是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學術界對地震雲抱有不可信與偽科學的態度。地震雲並不存在,也沒有什麼雲能預報地震。
-
5 # 稻草魚姐姐手工
地震雲各種形狀與特點:
形摺疊單條震雲,為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條帶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一般預示著2周以後有地震。
摺疊多條震雲,成平行或者放射狀的雲,對於平行的多條雲,又稱"排骨雲"(whiteyp加註),現觀測多為本地地震;而現有觀點認為放射狀雲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圓心。這兩種雲一般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摺疊卷震雲,垂直的像龍捲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
摺疊魚鱗震雲,由大塊雲團在幾小時內形成的鬆散成魚鱗狀的雲團,多與"多條震雲"同時出現,雲團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摺疊團塊震雲是地震時震中出現的固體形狀的大塊的或者團狀的雲。現有觀察記錄很少且認為定義為地震雲較為牽強。
摺疊天裂雲,一 天裂雲特徵:一條長長的裂縫把整片雲分割成兩大塊。其裂縫的形成:有一股突然出現的能量作用於雲,把整片雲一分為二,這股突然出現的能量直接或間接來自天裂雲所對應的未來震中。力度強的天裂雲對應較大或大級別地震,它是一種可信度高的地震雲。成摺疊熱量學說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引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溢位,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頭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摺疊電磁學說
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區域性變化;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區域性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雲。
摺疊核輻射說
我們知道,早期核物理學家使用雲室(cloud chamber)探測核輻射,利用純淨的蒸氣絕熱膨脹,溫度降低達到過飽和狀態,這時帶電粒子射入,在經過的路徑產生離子,過飽和氣以離子為核心凝結成小液滴,從而顯示出粒子的徑跡,可透過照相拍攝下來。
地球的大氣,其實可以看做是一個簡陋的雲室,當地球內部產生輻射時,大量穿透力極強的離子穿過地殼進入大氣,在適宜的條件情況下,水滴沿輻射軌跡凝聚成雲,這就是所謂的"地震雲"。
這個假說出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說"。
摺疊存在爭議
地震雲成因眾說紛紜。較早的理論由日本的真鍋大覺教授提出:地震前地球內部積聚了巨大的能量,使地溫升高,加熱空氣,成為上升的氣流,並以同心圓狀擴散到同溫層。使10,000 米高空的雨雲形成細長稻草繩狀的地震雲。呂大炯提出的觀點,彌補了該理論中的很多不足。呂提出地震雲既能產生於震中區上空,也能產生於遠離震中區而又有應力集中的斷裂帶上空。當因震前容積增大而傳遞應力至遠離震中區時,在應力集中過程中,斷裂帶上的強應力作用使岩石發生擠壓摩擦,使熱量增加,地下熱流透過斷裂帶不斷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帶狀地震雲。壽仲浩對地震雲的成因機理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巨大的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最脆弱的部分首先破裂、造成小震。這些裂縫一方面減小了岩石的結合力;另一方面,地下水乘裂隙而入,水的膨脹、收縮和化學反應進一步減小了岩石的結合力。隨著孕震區構造活動的加劇,由於摩擦等因素產生大量熱量,岩石中的水份在高溫、高壓下變成了水蒸汽,水蒸汽透過裂縫到達地表;到達地表的水蒸汽不斷上升,遇到冷凝條件就形成雲。
對於地震雲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雖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釋地震前出現的這種現象,所以至今還是個謎,而且地震本身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所以預報地震,最好採用綜合法。
地震工作者們認為,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也有的認為,"地震雲"的必然性尚缺乏實驗資料,也可能是一種巧合。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考證。
-
6 # 百姓如水
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仍然無法預測和解釋地震,沒有統一和被大家認可的學術理論,大家自然會相信各種各樣的偽科學。
哥白尼日心說之前,地心說不就是神學中的偽科學嗎?
-
7 # 軒轅Des
人類總想認識世界,探索事物之間可能的聯絡,掌握客觀規律,這種心理自古有之,可以理解。然而,探尋客觀規律需要科學依據,而不是人為的臆想猜想,專業機構會去研究這些難題,研究也絕非一朝之功。在權威結論出來之前,與其亂傳亂猜誤導大眾,倒不如學習一下應對災難的知識。
-
8 # 張家口自媒體
氣象學專家闢謠說沒有"地震雲‘一說,這種雲是卷積雲,多在秋季出現,會颳風,風向就是雲端的方向。
今天中午在北京機場輔路過街橋上剛拍的。
-
9 # 洛桑雲丹杆言杆攝
說起來我就是小編抨擊的有關地震雲這類偽科學的重要傳播者,2008年5月9號徐淑彬在百度貼吧發了一個預測原文如下“我在臨沂看見大片地震雲,不知道這兩天哪裡將要發生強震。 ”事後被認為成功預報了512汶川8.0級地震,在百度貼吧被點選超過數千萬次。此人,也就從那一刻起被譽為地震預報的民間專家,被稱為“”臨沂地震牛人,此後頻頻作出預報。
當時徐淑彬用來參考預測的地震雲,是我和影友們無意中在臨沂拍到的。
我想說的是大自然非常奇妙,很多未知的事情需要去探索,你很武斷滴說:地震雲是偽科學,那請你拿出證據來解釋這奇形怪狀的地震雲是怎麼回事?你用所謂的真科學解釋好嗎?
研究地震雲是對大自然探索的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布魯諾被愚昧的羅馬教皇燒死時,也是把太陽中心說列為異端偽科學,但歷史不會因為這些愚昧的人而停止前進的腳步。
所以,請不要亂定義,存在就有存在的價值,沒發現其真相就列於異端學說是很愚昧的行為。
回覆列表
地震科學是一門很複雜的科學,對於地下世界的認識,一直是一個科學難題,在目前為止都有很多難題沒有被解決。以人類目前科學發展程度還不足以完全解讀出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出現很多猜測,比如地下通道學說、板塊學說、地震雲等。
“地震雲”也不是空穴來風,在很多地震發生時確實會有云層的異常,事實上很多大震發生前,都會有地光、排氣、噴沙噴水、雲圖熱量異常等現象,但這些現象不會在所有地震發生時發生,目前還沒有科學依據。
在沒有科學證明的情況下,這些規律可能會被民間的“科學家”認知和捕捉到,這也並不是沒有價值的。現在隨著科學發展,很多以前被認為是“偽科學”的理論目前被證明是正確的,所以需要科學工作者不斷去探索,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在科學沒有完全闡釋清楚地震發生預兆時,不妨讓其放開研究,但這些說法不可作為絕對的證據,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將多種規律性的震前頻發現象綜合起來參考,有一個對地震的大概預測,可能會更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