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重慶瓦爾
-
2 # 逸涵的老爹
首先更正一下楊廣徵討的是高句麗而不是高麗,高句麗領土範圍在部分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北部由扶余人,hui(四聲)mo(四聲)(這兩個字打不出來)人,漢人,部分靺鞨人組成的政權即耕種也有漁獵遊牧。高麗領土在半島中南部,主體是三韓人,王氏高麗一直依附中原大國沒有進取中原的野心,所以活得比較長久。楊廣徵高句麗是因為看出高句麗不是等閒之輩假以時日必成威脅(就像後金與大明)而且李唐反隋時提出的口號就有窮兵黷武征伐高句麗,結果李唐建立後也是刻不容緩歷經幾代人討伐高句麗直至滅亡,還遷移其民至中原各地,生怕高句麗復國死灰復燃,可見當時的政治家對高句麗是多麼的恐懼,非要除之而後快,所以說高句麗對當時的中原王朝來說是臥榻之側的猛虎,隋楊廣滅高句麗戰略沒錯,錯在想短期速戰速決,戰爭準備不足大量損耗的人力財力無法補充造成各地起義最後亡國。清緬戰爭就完全不一樣了,首先戰爭是緬甸貢榜王朝挑起來的,清庭的反擊只能算是對緬自衛反擊戰(清沒有滅亡緬的慾望和
意圖)緬對於清只是疥癬而已,幾次戰役下來清雖然敗但不傷根本,緬雖勝也撐不下去了,雙方握手言和緬自動納入朝貢體系。隋朝對高句麗的戰爭是必須得死一個(隋先死了,唐接著幹,直到乾死高句麗)因為高句麗的存在隨時威脅中原王朝的生命,而清緬戰爭頂多就是邊境戰爭,緬的訴求是邊境土邦的貢賦,雲南都威脅不到。性質大不相同。
答:1.古時候的戰爭,最主要的就是糧食供給,兩次戰線都拉得太長,一次在東,一次在西。那時候交通遠不如現在方便。
2.兩個都是自信又自負的皇帝。人在得意忘形的時候就會失去理智,會不顧一切做成一件事,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可惜了太多士兵的性命。
3.打仗還得靠“天時地利人和”,不是人多就一定能取勝,有太多不可預測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