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上的小書童
-
2 # 經常用了
一場並不出名的海戰 ,卻為後世300年的海軍指明方向! 從威尼斯稱雄地中海開始,地中海及其周邊地區的海戰形式就不曾發生根本性改變。源自希臘羅馬時代的各種槳帆船戰艦,以各種隊形縱橫戰場。他們身後的全裝帆船,則在負責運輸補給之餘,給予一定的火力支援。但在15世紀,這樣的經典中世紀模式開始面臨新的挑戰。1451年,發生在馬賽港外的一場海上血拼,就是這個中間期的完美寫照。
當時的馬賽,一直處於兩股勢力的反覆爭奪之中。來自南方的加泰羅尼亞人,和來自北方的法蘭西人,已經為了整條海岸線而纏鬥了數百年之久。從13世紀開始,併入阿拉貢王國的加泰羅尼亞,就是地中海西部的主要海軍強權。他們的艦隊不僅遠征西西里島、那不勒斯和希臘,其中也包括在名義上隸屬法蘭西王國的馬賽。但在1437年,身兼普羅旺斯伯爵與安茹公爵的雷內,就重新奪下了這座城市。這也是法蘭西軍事貴族的慣用套路,透過龐大的陸軍圍困或突襲,從敵方艦隊手裡奪取港口控制圈。
面對這種結果,加泰羅尼亞自然是非常不服氣的。他們一直以強大的艦隊橫行港外,攔截任何覺得可以下手的目標。希望透過這種當時流行的海盜手段,讓港口重新陷入蕭條。加上中世紀國家往往不會供養數量太大的海軍,大部分戰事的戰艦與海員,都會在和平時期扮演起亦盜亦商的角色。
安茹伯爵的對策,包括興修龐大的城市防禦設施,並將港口也納入新的工事覆蓋範圍。但對於在港外活動的加泰羅尼亞海盜,他也沒有什麼辦法。幸好在那個階段,阿拉貢王國還忙於穩固西西里島統治,並嘗試對那不勒斯進行再征服。所以,馬賽可以忍受海盜船封鎖,不緊不慢的進行城市擴建。
法國與加泰羅尼亞的陸海對峙,在這年年底被亂入的第三方艦隊所打破。由於和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進行聯姻,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下令組建送親艦隊,將妹妹萊昂諾爾公主護送去北義大利。除了公主本人及嫁妝,還有不少貴族成員加入送親隊伍。因此,阿方索五世特意任命瓦倫卡侯爵為艦隊指揮官,並授予其“陸海軍大將”頭銜。
艦隊由2艘大型卡拉克戰艦領頭,5艘小型的卡拉克帆船隨行。另派2艘卡拉克帆船負責運送嫁妝和補給,並由2艘較小卡拉維爾帆船護航。送親艦隊的所有船隻,在1451年11月12抵達了葡萄牙控制下的北非港口--丹吉爾。那裡既是葡萄牙船隻遠航大西洋的前哨基地,也是葡萄牙軍隊對抗穆斯林摩爾人的前線要塞。龐大的送親隊伍去往當地,也有慰問和鼓舞士氣的含義。隨後,他們又花了10天時間,航行到附近的北非港口--休達。1415年,國王若昂一世御駕親征,將這裡變為葡萄牙王國的首個海外基地。著名的亨利王子,也是在當地獲得了靈感,從此花大力氣培植本國航海業。由於公主和隨行貴族都不適應海上顛簸,送親隊伍就在休達停頓到11月29日。此後,他們向北轉入地中海世界,卻因為連續不斷的逆風而靠近了法國海岸。馬賽就是地區內最適合停泊的中轉站,但那也意味著他們需要冒險面對隨時出沒的加泰羅尼亞海盜。
1451年12月初,送親艦隊已經抵達馬賽港外。風力的摧殘,大部分船隻都間隔較遠。好在葡萄牙水手早已習慣大西洋海區的暴虐天氣,應付相對柔弱的地中海海況,還不至於出太大問題。各船依然保持了較好秩序,沒有船隻因此走散。不過,在地中海同行眼裡,這種大西洋上常見的大間隔隊形,似乎就是有機可乘的重大利好。此時,由3艘卡拉克帆船和2艘槳帆船戰艦組成的海盜艦隊,正在馬賽附近尋覓獵物。葡萄牙大帆船很容易被他們察覺,並立即判斷為狀態不佳的“貴重目標”。他們便以自己熟悉的戰鬥模式,開啟了會讓自己後悔不已的劫掠攻勢。槳帆船依靠人力優勢,在短時間內進行加速,徑直衝向船隊。3艘卡拉克帆船則嘗試佔據上風口,然後插入目標之間的巨大縫隙,配合槳帆船一起進行合圍。
海盜們的行為,也很快被葡萄牙船隊發現。瓦倫卡侯爵立即下令升起戰旗,通知所有臨近船隻準備戰鬥。隨即,原本分散的各船開始迅速靠攏,並組成地中海水手們很少見識過的防禦隊形。火力較強的卡拉克帆船,彼此首尾相連,形成一道用側翼船身構成的防線。較為靈活的卡拉維爾船,會被安排在縱隊末尾,以備不時之需。載有貴重客人和貨物的船隻,則躲入第一道防線背後,由前方的戰船提供保護。這就是葡萄牙人在大西洋上摸爬滾打幾十年,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
由於需要探索未知的新海岸,15世紀的葡萄牙船長不希望攜帶太多海員。所以,他們選擇以輕型的卡拉維爾船進行近岸探索。在建立新的前進基地後,再由大型的卡拉克帆船提供定期補給。後者往往會利用大西洋上的季風,進行長距離的“跳躍航行”。途中,他們隨時可能遇到北非的摩爾海盜、不懷好意的西班牙劫掠船,以及眾多埋伏在河口的黑人獨木舟。為了以最少的人力和火力,構築最穩固的防禦力量,就需要讓各船形成一條平行縱隊。這樣,各船就可以集中發揮側翼火力,做到火力最大化與相互掩護效果。
儘管在1450年代,戰艦側舷上的炮門還沒有被髮明出來,但安裝在上層甲板位置的較大火炮已孕育而生。卡拉克帆船還具有高聳的前後艏樓,猶如浮動在水面的木頭碉堡。船員可以透過按照在上面的小型弗朗機炮、早期火槍和弩,猛烈打擊任何近距離內的對手。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潑灑傷害對方眼睛的石灰粉。也可以向對方甲板投擲肥皂,使得對手在忙亂中容易跌倒。
加泰羅尼亞人經驗豐富,但大都沒有見識過大西洋海區的情況。對於葡萄牙船隊的防禦陣型,自然也是摸不著頭腦。在他們的海軍文化中,卡拉克帆船更多需要以船頭迎敵,圍攻任何落單目標。槳帆船則負責協助,擾亂對方的航速與軌跡。如果能連人帶船的加以俘獲,就是效費比最高的劫掠成果。只是面對隊形嚴密的葡萄牙帆船,他們還是亂了陣腳。
葡萄牙船上的重炮,很快就打穿了加泰羅尼亞人的部分甲板。在隨之而來的近距離交鋒中,疾風暴雨般的槍炮彈丸和弩機箭矢,讓海盜們措手不及。他們原本只想捕獲最有價值的1-2艘船,卻不想開戰後面對完成集結的整支船隊。第一艘海盜船上的火藥,很快在戰鬥中被點燃,完全陷入火海之中。第二艘船則更加倒黴,因為重炮轟擊和大量彈丸傾斜,被打的千瘡百孔。倒灌的海水,很快讓整船開始傾覆。
眼看自己獲得大勝,葡萄牙人還對第三艘海盜船發起反擊。幾艘船合圍上去,再以跳幫方式登船肉搏。火力完全被壓制的加泰羅尼亞人,瞬間從獵手變成了獵物。面對身披板甲的貴族軍官和披掛鎖子甲的水兵,已經毫無勝算。最後只得全體投降,被自己的劫掠物件所俘虜。
至於2艘船舷很低的槳帆船,也在居高臨下的葡萄牙水兵面前沒有發揮餘地。意識到自己完全不是對手和,迅速依靠人力優勢逃脫。一場原本是波瀾不驚的海上劫掠,就這樣成為了後來近代海軍對中世紀同行優勢的提前預演。
完成反殺的葡萄牙人,以勝利者姿態駛入馬賽港,展示了俘獲的加泰羅尼亞海盜船。港內的法華人也非常高興,因為這對危機港口繁榮的海盜以很大打擊。他們還將繼續營建這裡,並最終將馬賽變成法蘭西影響地中海世界的最大基地。
儘管發生在1451年的馬賽海戰,因規模不大而沒有被史書所特別留意。但海戰中的雙方實力差距,恰恰是兩個時代的差異性對比。加泰羅尼亞人當然是優秀的海員和水兵,他們的艦隊也依然是地中海世界的霸者。但習慣了大西洋環境的葡萄牙人,向他們展示了未來海戰的前進方向。
在之後的40年裡,側舷炮門技術和全新的輪式炮架,將會迅速被運用到戰船上。葡萄牙人建立的全球首個遠海艦隊,也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具有無可爭議的優勢地位。
-
3 # Wildemess
19世紀的工業革命蒸氣機的發明,西方國家的帆船艦隊一夜之間變為蒸氣動力推進的堅船利炮大艦,艦隊的指揮操作走上科學規範的指揮作業系統平臺,海軍強囯的海軍發展起得了飛躍。水面水下,補給救援等形成規模化的海軍艦隊。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海軍強國發展的艦載航空兵、航空母艦和潛艇,有了迅速發展。交戰雙方國家主要以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為主體的海上突擊作戰艦隊。塔蘭託、襲擊珍珠港、中途島海戰、珊瑚海海戰、菲律賓海戰、大西洋之戰中艦載航空兵和潛艇顯示出強大的突擊威力;航空母艦編隊或航空母艦編隊叢集的機動作戰,潛艇戰和反潛艇戰成為海戰的重要形式,雙方航母艦隊利用航空兵的偵察手段,在看不見超視距作戰中就決定戰爭的勝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典海戰都由航空母和航空兵扮演戰爭的重要角色,改變了傳統的海上作戰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世界海軍強國美國的海軍發方向,隨著電子資訊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等,海軍電子資訊指揮,雷達偵測系統越來越現代化的程序,航空兵電子資訊化,反潛巡邏機、中遠端導彈技術、水中探測裝置、鐳射炮、高超音速導彈等上艦裝備,成為各國海軍的發展方向,航空母艦巡洋艦核動力化,使現代海軍武器裝備正逐步實現電子化、自動化、系統化、資訊化,並向智慧化方向發展,使海軍技術發展成為高度綜合的技術體系平臺,美國在海軍發展建設中走在世界前列,美國擁有十一個現代化的海軍航母戰鬥群,幾十艘水下核動力攻擊潛艇、六艘兩棲攻擊登陸艦,各種現代反潛巡邏救援機和綜合補給艦等規模強大的海軍。隨著國際貿易和航運的日益擴大,海洋開發的擴充套件,國際海洋鬥爭日趨激烈。海洋國家都非常重視海軍的建設和發展,不斷運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發展海軍的新武器、新裝備,提高統一指揮水平和快速反應、超視距作戰能力,來保護自己的海上貿易通道和海洋經濟專屬區。
-
4 # 挖掘機式遂發槍
日本人與俄羅斯海軍的黃海海戰與對馬海峽的決戰,決定了海軍在魚雷艦隊,裝甲艦和戰列艦的競爭中,大口徑的戰列艦是解決國際爭霸天下的有力武裝力量。
日俄戰爭中,沙皇帝俄的陸軍也是屢屢戰敗,但是沙俄陸軍龐大的嚇人,只有沙俄的海軍全部沉入太平洋,日本與俄羅斯人的戰爭才能停駛過!
-
5 # 森林狼6
特拉法加戰役:是英國霸權得到了鞏固,併成功地接過了霸主的稱號。19世紀初,英國艦隊與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之間的一場超規模海戰,地點位於西班牙的近海特拉法加角,是風帆時代規模最大的海時戰之一。(特拉法加戰役)
1803年,拿破崙時代的法國與英國為首的反法同盟爆發了戰爭,拿破崙的計劃想吞噬英國本土,直接瓦解英國強大的艦隊,法國派出海軍中將維爾納夫率領法西聯合艦隊與英國海軍進行海上追逐。1805年10月21日,雙方艦隊在特拉法加角外海相遇,戰鬥用時約300分鐘,由於法國中將指揮失誤導致聯盟艦隊敗於英國海軍,維爾納夫中將被俘,英國將領霍雷肖·納爾遜陣亡。(拿破崙)
(英國將領霍雷肖·納爾遜。)
從此以後,法國海軍的精英幾乎陣亡,也踏入了衰退期,拿破崙侵略英國本土計劃得到了取消,英國海上霸主得到肯定,隨後,拿破崙統治世界的夢想破滅了。
日德蘭海戰:德國稱為斯卡格拉克海峽海戰,戰鬥時間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國與德國在丹麥日德蘭半島海域爆發了一場較量。雙方都是勝利者,英國獲得戰略上的掌聲,德國贏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德國海軍在戰場上臨場發揮大於戰略性優勢。(日德蘭海戰)
德國上將萊茵哈特.舍爾命令公海艦隊將英國海軍噸位小的艦隻直接撞沉,在戰場上憑藉的急才發揮了淋漓盡致,這是極其重要。約翰·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皇家艦隊將德國海軍封鎖在港口,個人認為主要人生安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窩在港口休整是件不錯的事情。你們覺對不?從此戰列艦退出了歷史舞臺。要知道密碼是極其重要。(德國上將萊茵哈特.舍爾)(約翰·傑利科海軍上將)
中途島戰役:此戰是第二世界大戰重要的戰役,美國對戰於日本,美國以少勝多,贏得了歷史性,1942年6月4日至7日,美國海軍成功地擊敗了日本,日本為這次戰役付出了四航母,分別是飛龍、蒼龍、赤城、加賀,而美軍損失一艘航母是約克城號,自從美國參與二戰後初步取得了太平洋戰區的勝利。也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此戰之後主動權在美軍手裡。(中途島戰役)(飛龍、蒼龍、赤城、加賀四艘航母)(約克城號航母)
馬島戰爭: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1982年4月至6月,英國與阿根廷為爭奪馬島的主權而產生了擦槍走火,導致了持續幾十天的戰爭,英阿戰爭是二戰後、冷戰期間規模最大、戰況最為激烈的一次善用於海陸空三軍一體化戰鬥,同時創造了海上投送經典的戰例,被世界各國以馬島戰爭為典型教材,對現代海軍發展有極大的幫助,同時影響著世界格局。這種現代化戰爭案例不多,極少海空對戰,它的爆發處於特殊位置。
(馬島戰爭示意圖)
-
6 # 帝國中興
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海洋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戰爭,從古代到現在圍繞海洋領土的爭端從未停息。在古代由於航海技術以及造船技術的落後,那時海戰的成敗對於兩個國家之間的影響是巨大,但是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幾乎不存在。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海戰不但影響著兩個國家的歷史走向,同時也深刻的影響著世界歷史的走向。在19世紀中葉爆發的三次著名的海戰,則奠定了世界海軍的發展方向。
1853年俄國為了控制黑海海峽進而向巴爾幹半島擴張以及征服土耳其,俄國同英國,法國,土耳其和撒丁王國之間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戰爭的第一階段是錫諾普海戰,俄國黑海艦隊司令納西莫夫海軍中將率領一支分艦隊,襲擊了停泊在錫諾普灣的土耳其分艦隊,在俄國艦隊所擁有的720門火炮中,有76門是發射爆破榴彈的轟擊炮,而總數擁有510門火炮的土耳其艦隊只有兩門能夠發射爆破榴彈的火炮,在兩個多小時的海戰中,土耳其除了一艘高速汽艇逃走之外,整個分艦隊被完全殲滅。錫諾普海戰是歐洲風帆戰艦最後一次大規模海戰,同時也是首次使用汽船和爆破榴彈的一次大海戰,標誌著現代戰爭的開始。
1854年英法聯軍駛入黑海,法國海軍旗艦“拿破崙”號十分引人注目,這是一走裝備了螺旋槳的蒸汽動力加風帆的戰列艦,航速可達14節,同盟軍400艘軍艦和運輸船將62000名士兵送到塞瓦斯托波爾以南30公里的耶夫帕托里亞登陸,在這次行動中蒸汽船充分顯示了它的優勢。1855年薩瓦斯托波爾陷入同盟軍手中,聯合艦隊控制了尼古拉耶夫港口入口處的金伯要塞,海戰中法國海軍使用了1400噸的浮動炮臺“雷鳴號”“熔岩號”和“掃蕩號”,“熔岩號”和“雷鳴號”分別中彈64發和70發,但都沒有造成致命傷害,而金伯要塞卻被夷為平地。這種浮動炮臺是現在海軍艦炮的雛形,同時在這次戰爭中雙方都發現木製的戰艦抵擋不住新式炮彈的轟擊,直接促進了鐵甲艦的問世。
1866年7月義大利和奧地利爆發戰爭,雙方在莉薩島海域展開會戰,西方海軍數百年來一直遵循縱隊原則,交戰雙方的艦隊相互平行並直接展開相互炮擊,直到把對方的軍艦全部送入海底為止。但是在莉薩海戰中奧地利海軍上將特拉特霍夫首先打破傳統的單縱隊,以三列楔形隊形撲向義大利海軍(甲午海戰中北洋海軍就是使用的這種隊形),特拉特霍夫指揮他的旗艦直接撞沉了義大利海軍的旗艦,雙方經過激烈的交戰,義大利海軍被全殲。這次海戰改變了傳統海軍的作戰模式,海戰作戰編隊成了各國海軍專家研究的熱門課題。這次海戰也是世界上第一次鐵甲艦之間的大戰,奧地利軍艦艦艏裝備的堅固撞角的影響至今依舊存在。
回覆列表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放眼世界並結合現在來思考一下,那麼這個時期一個是二戰時期,例如:日本偷襲珍珠港。
映射出的海軍發展方向就是 航空母艦!!!首先回顧一下該太平洋戰爭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參加這次襲擊的航空母艦是赤城號(旗艦)、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和瑞鶴號。這六艘航空母艦共計搭載艦載機414架,其中包括戰鬥機、魚雷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水平轟炸機。
當時珍珠港在場的船隻有:86艘艦隻停泊在珍珠港(小艦不算),其中有戰列艦8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28艘,潛水艇5艘,並無美國航空母艦在場。
同時,據說當時日本觸動了這麼多的軍艦和航母就是為了摧毀停靠在珍珠港的航母,而且就結合目前來講,航空母艦依舊是各國軍事力量的體現。所以在我看來,是二戰期間的珍珠港事件奠定了海軍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