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果爸爸成長記

    孩子思考問題,都是從自我為基點的,因此,在父母的離異上,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認為“我不夠好,是我……導致了父母的離婚。”

    成人在日常爭吵中,也常常會說“為了孩子,我……”,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孩子的罪惡感,他會覺得自己不好。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沒人要、不值得被愛、不能得到幸福……從而影響到以後他對自己和人際關係的認識。

    如果需要消除影響,一定要做到:

    1、告訴孩子,父母離婚不是你的錯。是我們自己存在的問題,無法生活在一起,你是好的。

    2、我們還有血緣關係,依然愛你。父母是因為愛走到一起的,現在不愛了,分開了。但是你和父母每一個人都有血緣關係,這是割不斷的,不管到任何時候,我們都依然愛你,都是你唯一的爸爸媽媽。

    3、把自己的日子過好。讓孩子看到,離婚後父母過得更好了,讓他相信父母的選擇是對的。

  • 2 # 青出於藍L

    父母離異對於孩子的影響還是挺大的。性格上會有缺失。有些時候會很敏感,自卑都是會有的。

    而更多時候我覺得是因為環境的原因讓他們改變。周圍人的冷言冷語是最受刺激的,抱歉,尤其是在中國這個社會。

    其實與其去問離異對孩子的影響,不如想著怎麼去解決父母離異後孩子的引導。因為夫妻沒感情了,離異自然是不可避免。

    孩子的心理影響就很重要了。如果學校或者周圍人說了一些比如:沒爸,沒媽的話。那你要怎麼去開解孩子,疏導孩子的心理。這才是重要的。包括你自己的心態,積極向上也是很重要的。

  • 3 # 旗開得勝大

    身邊離婚的人不多,我舉兩個例子吧。第一個是我一個姐姐,離婚以後怕影響孩子,一直沒告訴孩子,每週帶孩子回奶奶家,孩子每週也會見到爸爸好幾次,週末爸爸媽媽也會帶出去玩。一直到孩子五歲的時候,才慢慢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分開了,孩子雖然不太理解,但是並沒有影響孩子快樂成長。另一個是我同學,男生,工作好長得好人品也不錯,但找了個水性楊花的老婆,天天不進家門也不管孩子,孩子對媽媽特別懼怕,每次玩的特別好的時候想到媽媽要回來就變得特別焦慮,擔心媽媽回來給臉色罵他。同學因為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始終沒離婚,但我覺得這樣的婚姻有還不如沒有。

    所以我覺得對孩子的影響並不在於父母是不是離婚,而是父母對孩子好的引導以及離婚以後對孩子不變的愛。大人沒有感情沒有必要為了孩子委屈在一起,各自尋找自己的幸福,爸爸還是爸爸,媽媽還是媽媽,對孩子的愛不變。

  • 4 # Dannah

    首先,很容易讓孩子內疚,覺得父母離婚都是自己的錯。這個父母必須要誠懇地與孩子說清楚,離婚是因為什麼問題,因為很多爭吵都是圍繞子女教育等,很容易就會令子女認為是自己不好導致父母離婚。

    其次,父母離婚後如果交惡,阻止探視或者抹黑對方,都會對子女心理造成很大傷害。沒有人不希望被喜愛,尤其是父母。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父母是壞人。就算對方真的壞,子女成年後自有他的判斷力。

    第三,離婚後對子女關愛不足,會造成子女情感缺失。長大後可能就會待人冷漠,或者極度渴望關懷,任何人對他稍微好一點就會愛上。

    這些都肯定不是離異家庭才有,任何家庭出現上述情況對孩子都是深深的傷害。所以,離婚不可怕,和平友好的離婚比雞飛狗跳地湊合對孩子來說要好得多。離婚後孩子肯定會傷心一段時間,這就要看父母雙方如何關愛孩子了。

  • 5 # 睿愛正面管教家長課堂

    父母離異後,孩子們在缺損家庭中,通常不能得到正常的父愛和母愛,生活的各個方面也都受到了較為嚴重的影響。有研究表明,父母離異後生活在缺損家庭或再婚家庭中的兒童比生活在健全、正常家庭中的兒童,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如性格上的變異,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等。在生活中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兒童由於父母的離異而變得性情古怪、孤僻、情緒消沉低落、憂鬱寡歡、自卑膽怯,也有的兒童變得精暴、冷漠、煩躁、反抗、敵視,有的兒童甚至由於父母的離異而走向墮落。

  • 6 # 養娃是個技術活

    父母離異是一個生活應激事件,對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會有較大的衝擊。

    作為一個離異家庭長大的孩子,客觀的說會對我的婚戀觀念產生一些影響,比如不太會處理和戀人之間的爭執(因為我沒有機會在父母身上學會這一點),但事實證明,以上都是可以透過自我覺察改善的。而且,父母離異對孩子造成的並不都是負面影響,很多獲得巨大成就的人士都經歷過父母離異,最著名的要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而他對家庭的重視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所以我特別不同意父母雙方為了孩子將就自己的婚姻。無數事實都告訴我們。無愛的家比離異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我也希望社會上的有愛人士。不要把離異家庭的孩子當作特別的存在,不斷的去強調他的敏感,可憐他的遭遇。他只是和其他孩子一樣經歷了一個人生的挫折:誰的生活又neng一帆風順呢?

    於我而言,早年間的這種經歷,讓我更早懂事,更體貼別人,對自己要求更高,也更珍惜現在自己的家庭,這些都是這段經歷贈予我的禮物。

    這一切都要得益於我父母的引導和處理。他們很鄭重的告訴我:離婚代表他們不再是夫妻,但他們依然是我的父母,他們對我的愛是不會變的;同時,他們會特別強調,這不是我的錯,不是任何人的錯。

    至今我回憶起那段時光,會有一些小艱難,但也有許多感恩,感恩因此而更強大的我自己。感恩我的父母勇敢的選擇了分開,而不是在爭吵中將就。如果是後者,我將揹負更大的心理負擔吧。

    以上。

  • 7 # 小貓喵喵

    離異及離異家庭對孩子來說沒那麼可怕。

    看到不少這樣的孩子,也看到太多所謂為了孩子而不離婚,將就著把日子過程苦海無邊的孩子。

    拿離婚家庭的孩子和爭吵不斷的家庭中的孩子比較,會發現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現象:離異家庭中的孩子比總是吵鬧打架的家庭中的孩子更獨立,更自信,並且在學習成績和很多方面都更成熟。

    如果婚姻為維持不下去,不必將就,因為那對孩子不是愛,而是更大的折磨和傷害,並且給孩子一個不幸福婚姻的模板,讓他一生難逃重複悲劇婚姻的魔咒。

    如果離婚,也請雙方給孩子應有的照顧和關愛,不要讓孩子因為父母離婚而失去其中一方的愛。更不要拿孩子作為控制打擊報復對方的工具,在孩子面前攻擊摸黑對方,因為那對孩子是毀滅性的打擊,因為另一半也佔據孩子心靈的一半空間。

    父母離異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離異的不接納,對離異家庭孩子的另眼相看。

  • 8 # 木芷蕙嫻

    客觀地講如果父母雙方均沒有惡習,一個完整的家庭無疑是孩子的依靠和港灣。但是,當夫妻雙方因為價值觀、興趣愛好等原因已經沒有信心和熱情繼續將婚姻經營下去的時候,理性的分手未必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這個時候需要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只是爸爸媽媽之間出現了問題,我們已不再相愛,我們需要去尋找彼此的幸福,只要你願意我們可以約定在固定的日子一起陪伴你。這樣孩子會感受到父母與他(她)之間的紐帶不會斷,但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 另一種情況是一方有諸如酗酒、家暴等惡習,對伴侶和孩子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這時儘早結束婚姻可以說是對孩子的救贖。在一個無愛的環境成長,面對自己至親的種種醜惡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災難。這種情況,果斷選擇分手才能將傷害降至最小,也是最明智的選擇。

    當然對於已經有孩子的夫妻來說用心經營家庭對自己、對伴侶、對孩子都是一種責任。離婚常常會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但也不應誇大它對孩子的傷害,理性的抉擇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

  • 9 # 孟穎Liz

    我們都想要天長地久。

    我們都想要白頭偕老。

    但是,

    沒人說天長地久不能有短暫的停歇,

    沒人說白頭偕老只能是和同一個人。

    停歇是讓自己以更好的狀態出發。

    告別是為了迎接更美好的另一人。

    愛自己,愛孩子。

    還有什麼更重要?

    我在兒童心理學家John W. Santrock的Children這本書中讀到的Ellen Galinsky和Judy David給出的幾條非常實用的建議,來幫助父母和孩子談論離婚,以幫助自己和孩子更好的接受父母分開的事實,更順利地過渡到一種新的生活狀態,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生活

    01、向孩子解釋你們分手的原因

    一旦你們的日常生活已經很明顯的表明父母當中的一位將要離開這個家庭了,就請立即告訴孩子。如果可能的話,告訴孩子這個訊息時父母兩人要同時在場。小孩子很難理解父母為什麼要分開。無論父母說什麼,孩子總能找到阻止你們分開的理由。孩子可能會這樣說:“如果你們不再愛對方了,就應該更加努力地去嘗試愛。”一對父母曾這樣對他們四歲的孩子說:“我們很愛你。我們以後也會繼續愛你,照顧你。但是我們不會再住在同一個房子裡。爸爸將會搬到我們經常購物的商店旁邊住。”告訴孩子誰將照顧孩子,另一位家長多久來看一次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02、告訴孩子,你們分開不是ta的錯

    小孩子經常會認為父母分開是自己的錯,所以,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他們分開並不是因為ta。而且,家長需要重複說幾次來確保孩子確實明白了。

    03、告訴孩子,你們需要花些時間才能感覺好一些

    告訴孩子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感到難過痛苦是很正常的,其他的小朋友也會覺得不開心,如果他們的父母要分開了。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不開心的情緒,例如“自從我們分開後,我感覺很痛苦,就像你一樣,但是我知道時間會解決一切。”這樣的話最好簡短一些,而且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另外一位家長。

    05、提供儘可能多的連續性

    如果父母分開對孩子的世界產生的干擾越小,那麼孩子就越容易過渡到單親家庭。這就意味著需要在家庭中保持儘可能多的已有的家庭習慣和生活方式。孩子需要父母為他們不僅提供溫暖和培養,還需要給他們定規矩。如果有監護權一方的父母需要搬新家,那麼保留孩子之前熟悉的家庭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在有的家庭,家長會讓孩子幫忙把新家佈置的和之前居住的家一樣。如果孩子必須離開自己的朋友們,家長最好能夠幫助孩子和以前的朋友們保持聯絡,透過電話或者寫信。讓孩子忙活起來,多參與新社群新學校的活動也可以幫助孩子減輕你們分開給ta帶來的心理負擔。

    06、給孩子和自己提供支援

    在離婚之後,父母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和沒離婚之前一樣。離婚的父母需要給孩子提供儘可能多的支援。但是作為剛經歷痛苦的父母雙方也需要別人給予他們支援和鼓勵。兩人可以找一些能夠給他們提供實際幫助的人,談談他們自己面臨的問題。但是很多離婚的父母都會自責,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別人的幫助。一位離異父母曾經說,“我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我不配得到任何人的幫助。” 然而,尋求他人的幫助和支援能幫助離異雙方更容易地過渡到單親家庭狀態。

    後記

    不要因為過去而後悔,因為過去不能改變;不要擔心未來,未來不能掌控;過好自己現在的生活,因為只有現在才是你的。

  • 10 # 聽說吧心理諮詢

    美國每兩對婚姻關係中的一對都以離婚結束,中國社會的離婚率也在呈上升趨勢,許多離婚家庭都有處於兒童期的孩子。

      正準備離婚的父母通常擔心的就是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在這樣的艱難時期,父母也許被他們自己的問題所困擾,心事重重,但他們仍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父母也許會因為離婚而一蹶不振,也許會感到輕鬆,孩子則無一例外地感到害怕並對他們的安全感到擔心。一些父母受離婚的傷害很大,不知所措,他們可能轉向孩子尋求安慰和方向。離婚也可能被孩子誤解,除非父母告訴他們正發生的事情,什麼事情與他們有關,什麼事情與他們無關,他們的將來會怎樣。

      孩子常常認為,是他們造成了父母間的衝突。許多孩子相信,他們有責任使自己的父母和好,有時甚至犧牲自己。由於離婚,孩子可能失去一方親人,這會給他們的生理與精神造成損傷。然而,只要有關愛和注意,離婚期間也可以動員家庭的力量,幫助孩子積極地處理父母間的衝突。

     

      父母應該警惕他們的孩子出現的憂鬱、悲傷的情緒。因為父母離婚,小孩子可能變得更好鬥,更不合作,或更不合群。他們的功課會變糟,行為也成問題。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在處理他們與同伴的關係以及自尊心方面都會存在問題。小孩子如果知道父親母親仍然是他們的父母,仍然與他們相關聯,他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婚姻已經結束,父母也不再住在一起。長時間的監護權之爭以及給孩子施加“站在哪一方”的壓力,對孩子的傷害特別大,使離婚造成的傷害增加。

  • 11 # 快樂生活吧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誰都無法正確估量。失去了正常父母的關愛,所以他們早早地把一切看淡了。無所謂了。

    這時候孩子最容易孤僻、早戀、多愁善感,或者桀驁不遜。他們的成長要比其他孩子來得更曲折。很多時候,父母離異的行為對孩子影響是終生不可彌補的!!小孩需要完整的愛來伴他成長,父母離異對孩子傷害是很大的。如是一方出軌導致離婚,離婚後,對出軌一方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他(她)的老年很痛苦,即使他們的轉正會幸福一時. 孩子成年後發生類似的事情的機率會比雙親家庭的孩子高的多,心理學上說是對父輩的報復。孩子也會產生對婚姻的抗拒和對異性的不信任,以致影響到人際關係。但還要看父母雙方。如為了孩子留在死掉的婚姻裡,常年冷戰或爭吵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如有感情基礎可以過下去更好,如離婚是唯一的解決方式,雙方應在平靜理智的情況下離婚。孩子是無辜的,即使大人再苦,也要給孩子一個相對健康的成長環境。單親家庭也是可以培養出有完整人格的孩子的。要多花一些心思在孩子情商的培養上。為孩子,為自己也為社會。

    一般來說,離婚時,父母大都只顧自己,或是用嚴厲的方式來約束孩子。其實,離異家庭的孩子面對的問題也許比父母還多。他們會感到悲傷、憂愁、恐懼、失落感、憤怒,出現情緒低落、成績下降,以及與同學相處困難、說謊、學業成績退步、攻擊同學等。有時候,孩子雖然理智上明白父母離婚的意義,但仍然無法排遣不良情緒,會出現頭痛、肚子痛等身心症狀。甚至還可能會影響孩子以後對婚姻的態度。所以,幫助孩子渡過離婚這段時期是很重要的,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也是需要長期關注的。

    一般來說,離婚前就應讓孩子知道父母要離婚和父母離婚的意義,給孩子有足夠的時間來做自我調適。

    要讓孩子明確地知道,父母離婚並不代表父母不愛她了,不代表她將要失去父親或母親了,孩子也需要知道父母離婚並不是他的錯,跟孩子說明離婚是父母間的問題,與孩子無關。

    其次,讓孩子瞭解日後的生活可能產生的變化,父母離婚後將分開住,她會住在哪裡、跟誰住、多久可以見到雙親的另一方。

    夫妻正式離婚後,要注意四點:

    (1)可以多和她交流、聊天,說說學校課業和人際上的事情,並讓她參與決定家庭事務,讓孩子感覺自己很重要而且被需要,但不要讓孩子負擔太多的家務事,否則孩子可能會覺得壓力過大,而不願回家,在外遊蕩,更不能讓孩子完全承擔起離開的一方的功能。父母要注意,自己失去的感情不能在孩子身上找補償。

    (2)生活中儘量避免大的改變,如搬家、轉學、很快的再婚等等。父母中一位離開,已經讓孩子難於承受,要避免其他的不穩定因素。

    (3)鼓勵孩子多和另一方來往。

    (4)與學校老師溝通,請老師多關照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 12 # 布丁和喵

    我們都是從孩子長成大人,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父母離婚這些事,但是難道我們的父母沒有吵過架嗎?父母吵架的時候,我們當時是什麼心理呢?——恐懼,害怕爸爸媽媽不要我了;懷疑,懷疑爸爸和媽媽不再相愛了嗎;失落,心情不好不想出去和小朋友玩了。父母吵架孩子這樣,而父母離婚對孩子來說這些心理過程會更明顯。父母離婚,孩子必然今後跟著其中一方生活。原本一家人生活方式的變化,肯定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作為理性的父母,在離婚之前一定要理性地談好:離婚只是改變夫妻關係,而親子關係永遠不會變、雙方對孩子的愛永存。放棄夫妻之間的小愛,依然保持一份對孩子的大愛,共同陪伴孩子心理健康,長大成人。

    當然,因為離婚的原因多種多樣,心平氣和地說分手只是少數。儘量做到離婚後不在孩子面前說爸爸或者媽媽的不好,有爭執不要面對孩子發生,不要拿孩子作為擋箭牌或殺手鐧,不要利用孩子。

    離婚後親子關係處理的比較好的榜樣挺多的,比如王菲李亞鵬和女兒,離婚後他們依然陪孩子一起過生日,他們真的做到了只是改變夫妻關係而親子關係不變。另一個例子,庾澄慶和伊能靜雖然離婚時糾葛不少,但是對於他們和兒子哈利的關係處理得挺好,兒子健康長大,庾澄慶和伊能靜都也分別再婚生育。

    孩子並不會知道一對夫妻離婚了會怎樣。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他們更關心爸爸媽媽是不是還“要”我,還愛我,是不是在我想念的時候會出現和陪伴我。作為夫妻啊,緣在就相愛,緣盡就尊重彼此吧。作為父母,和孩子的血緣永遠不會改變。把它帶到這個世界上來,願它健康平安,堅守愛它的這份責任和幸運吧。

  • 13 # 彎彎媽的小號

    這個問題很早就有人問過了,知乎上,百度知道上,其實都有類似的問題,大家的回答也很多。總結分析一下:

    一種是理論派的回答,美國耶魯大學的耶魯兒童研究中心主任阿爾伯特在80年代指出:“離婚是威脅著80年代兒童的最嚴重和最複雜的精神危機之一。”這種家庭解體所帶來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離婚後的孩子,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被遺棄感、怨恨感等消極情緒;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被遺棄感、怨恨感等消極情緒。

    一種是現實派的回答,多是現身說法,以自身或者身邊人為例。回憶或者描述小孩在離婚的家庭中,或者在堅持吵架不離婚的家庭中,經受怎樣的遭遇,心理發生哪些變化,成為了怎樣的一個人。也有描述小孩在父母的正確認識和教導下,較為順利度過困難期。

    其實,父母離異看似簡單,其實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牽涉其中的是每個個體呀,離異直接影響的至少是三個個體,還有奶奶爺爺輩的,還有再婚的,牽涉的人就更多了,而人恰恰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個體,也是最多變的個體,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奈何情深向來緣淺。所以,父母離異看上去都是一樣的問題,但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面臨的問題,需要的引導還是差挺多的。

    總體來講,首先父母要明確無論是夫妻雙方還是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彼此之間需要相互尊重,也需要相互隔離。現在的社會生活中,離異越來越多,大眾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但是並不意味著,大家越來越喜歡離異。離異一定是婚姻雙方在婚姻無法繼續下的一種選擇,這裡首先就要學會判斷什麼樣的婚姻是無法繼續的,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但我最直觀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當兩個人在一起沒辦法越變越好,甚至雙方都在越變越差,而雙方又都受此困擾,且不願意為此改變時,也許離開對雙方來講不失為一種選擇。因為雙方都在越變越差,都受到到困擾,就一定會有很多爭吵,冷戰,摩擦,這樣的惡性迴圈會讓生活在這個家中的每個人都壓抑甚至有如臨地獄的感覺。而離開後,雙方完全迴歸個體,沒有依賴,對自己可能會有更多的反思,反而有利於自身的重新成長。

    無論是三口之家還是離異家庭抑或是再婚家庭,家長的個人成長一定是這個家庭的奠基石。只有家長正確認識婚姻關係,認識親子關係,才能正確引導家庭方向。尤其是離異後的單親家長,一定要遠離自怨自艾的生活,拒絕成為祥林嫂,要學會明確自己的生活方向,發現自己的美,引導孩子正確接受離異的父母。因為離異現象本身在社會中就是一種異類的存在(雖然越來越普遍),所以一旦離異後的父母自己都無法正確接受離異後的自己和對方,怎麼能要求孩子正常成長呢?

    說到底,離異的父母如果想減少對孩子的影響,則需要樹立正面的生活榜樣,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學會用愛滋潤孩子,愛永遠都比恨更有力量。生活是細水長流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潤物細無聲,改變自己的言行,讓自己越來越好,學會用愛的眼光審視孩子與前任,相信孩子也會用愛來支援你。

  • 14 # 諾媽當老師

    父母離異毫無疑問會對孩子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究竟有多大,這應該還跟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關。

    由於當老師的經歷,每年班裡似乎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這些孩子表面看起來要麼沉默寡言,很不合群,要麼就是調皮搗蛋,不服管教。如此兩極分化,跟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分不開的。生長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家庭裡,一旦再遭遇父母離異,就會對孩子造成重創,令孩子更加無所適從,畏首畏尾,性格更加的孤僻。而活潑好動、性格外向的孩子,遭遇父母離異之後,儘管你很難發現孩子情緒上的問題,但是周圍人自以為是的“可憐”、“疼愛”則會讓孩子私慾膨脹,失去對自我的控制。因此這類孩子在今後的成長中就往往變得肆無忌憚地揮霍他人對他的關愛,越發挑戰一切底線,令家長頭疼至極。

    如此看來,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那麼父母是否就應該為了孩子忍受死去的婚姻呢?當然不是!人生一輩子不容易,要學會為自己活,但是,當愛情離去的時候,父母們千萬把對孩子的愛繼續裝在心底,儘量降低離異對孩子的不利影響,讓孩子能夠繼續健康成長。

  • 15 # 喵子

    父母離異,我認為對孩子的心理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因為孩子會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孩子可能會想:“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有完整的家庭呢?”;”是不是我不夠優秀,惹爸爸媽媽生氣,所以他們才離婚的呢?”

    孩子一旦把父母的離婚歸因於自己,就會在幼小的心靈裡,深深地根植伴隨自卑,成年後可能體現在“不配過好的生活”的觀念上,從而過早的放棄學業。

    孩子不懂成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孩子們不理解,相愛的成年人為何會不再相愛;不理解家原本是有愛存在的地方,家不完整,愛還會完整嗎?孩子也不能理解爸爸為何不再愛媽媽。

    因此,父母離異,會讓孩子變的很敏感,自尊心強,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也就是活的累。

    父母離婚如果處理不好,也許會使孩子的內心深處,無法對他人建立信任,只是孩子自己還沒發現,成年後會比較明顯。

    成年後,孩子會對人生充滿疑問與懷疑,一直在尋找自己童年缺失的那個“父親或者母親”替身。

    也許女兒,會找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的大叔,因為她對同齡人不再信任。如果是兒子,也許會談很多女朋友,但持續時間都不太長,因為兒子需要從很多很多的女友那裡,尋找自己童年缺失的“母愛”。

    為了孩子,夫妻間一定多溝通,不要光想著自己,畢竟做為父母,教育好兒女,是我們的重要社會責任!

  • 16 # 積木育兒

    我們非常不推薦父母選擇離婚的方式解決婚姻中出現的問題,對雙方和孩子的影響都非常大。不完整的婚姻和家庭,究竟對孩子意味著什麼呢?

    具體可從2003年美國13位研究家庭問題的權威學者聯名發表的一份《為什麼婚姻重要?——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的21個結論》中粗略瞭解:

    (1)單親家庭更容易出現親子矛盾,父母和孩子更容易出現親子問題。

    (2)單親的孩子身體健康狀況更差一些,也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如焦慮症和抑鬱症等。

    (3)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後來發生非婚生育和遭遇離婚的可能性高於完整家庭的孩子。

    (4)離婚增加了兒童及其母親遭遇貧困的可能性。

    (5)父母離異增加了孩子學業不良的可能性,降低了孩子上完大學和獲得較好職業的可能性。

    (6)離婚大大增加了自殺的危險。美國過去半個世紀裡,自殺的青少年中有三分之二來自破碎家庭。

    上述所描述的問題是在父母離異後,孩子有可能發生的一些影響,並不一定會發生。這是因為這些孩子在破碎的家庭中得不到雙親的關愛、單親又難以監督控制其行為,以及他們與單親家長疏遠而與社會團伙接近等因素都有關係。如果夫妻雙方已經決定分開,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讓離婚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一個和平的離婚,其實可以規避上面所述的問題,首先需要父母跟孩子充分溝通,讓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明白:離婚是父母自己做的決定,跟孩子無關;父母即使分開,但仍舊是孩子的父母,仍然深愛著他,這一點永遠都不會變,哪怕不經常見面也是如此。

  • 17 # 生涯小姨媽

    隨著離婚居住環境,角色需要,社會關係和經濟地位等方面的變化,離異父母和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狀況都會出現即刻的倒退。大多數父母的健康水平可能會隨著時間恢復正常水平,兩年內會有所緩解,但對於孩子的影響,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影響則是長遠的。

    離異期間家庭成員之間的應激和緊張,會導致孩子在安全感,照料,教育需要的能力減弱,同時影響孩子和父親或母親間的關係產生變化。

    離異後,從短期看,兩年中大多數孩子會出現適應問題,男生表現為行為問題和外指行為問題,女生更多出現情感問題和內指行為問題,其共同點是都會在學業上和同類群體的人際關係中出現困難。

    父母離異三年以後,會有少數適應不良的孩子,大多孩子會出現比較好的適應狀態,因為此時父母間衝突已經減弱,也基本形成權威型的養育風格,父母也能專心解決兒童出現的問題。極少數適應不良的孩子往往在成人後難以建立和維持穩定的婚姻關係,還有可能處於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

    適應良好的孩子一般在父母離異時處在嬰兒期或青少年晚期,具有較高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同時父母採取合作或差異不大的並行撫養方式,適宜的學校環境比如同伴團體和社會關係比如大家庭,都對孩子在父母離異後出現適應障礙有積極的作用。

  • 18 # 應舍
    1 離婚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打擊,易導致其性格缺陷,使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減弱。 2.父母離異可能導致孩子缺乏管教和家庭溫暖,離異家庭的子女犯罪的可能性更大。 3.社會對離異家庭的偏見和歧視,使離異家庭的孩子自卑感更強,比較敏感、早熟。 4.單親家庭的經濟水平普遍會下降,影響孩子的生活質量。 5.單親家庭只由父親或母親一方教育,導致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 6.離異家庭的孩子長大後易在自身的婚戀問題上經受坎坷。 7.孩子與繼父母關係不良,會導致孩子與家庭的關係淡漠。專家之言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林平表示:現在很多理性的父母都不會簡單地說離婚對孩子好還是不好,而認為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婚姻也應該分級而定,嚴重不良的婚姻,如存在家庭暴力、父母一方酗酒或賭博等,對孩子身心的負面影響可能比離婚更大;而輕度不良的婚姻則應該慎重考慮離婚,畢竟離婚多少都會給孩子以影響,這個影響甚至可能會持續到孩子長大成人。 另有調查研究表明,離婚過程中的衝突對孩子的傷害,要大於離婚的結果對孩子的傷害,尤其是在離婚過程中把孩子捲入離婚大戰的做法,對孩子的傷害尤甚。 即使父母不得已離婚,也要採取一些比較適當的方法,處理與孩子的關係,並且幫助孩子正面認識並適應父母離婚後的新環境,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如以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給孩子講明離婚的原因,並告訴孩子,他仍然擁有最愛他的爸爸媽媽

  • 19 # 陀螺轉轉轉的二寶媽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這個是大家都希望發生的!可現實生活往往不如人所願,看著像是在對的時間與對的人相遇,事後才發現錯的一塌糊塗,偏偏這個時候又多了一個可愛的小天使,讓我們不知該如何抉擇~

    對於孩子來說一個家庭很重要,但是健康的家庭更重要!一張白紙你畫什麼是什麼?如果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下成長,孩子長大了還是一個天使!相反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就像之前熱映的《我的前半生》裡羅子君離婚了,她的情緒所作所為都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裡健康!在賀涵的正面引導下,羅子君慢慢的改變了,雖然離婚了但是他們給孩子的不比離婚前要少,而是給了更多!

    無論在婚姻裡還是婚姻外,只要能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都是好的。孩子是脆弱的,需要我們在給他們健康的泥土。

  • 20 # 郎媽愛成長

    “幸福的家庭大體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父母離異對孩子心理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大量的案例和嚴謹細緻的調查研究。而普通人接觸到的離異家庭有限,對孩子的心理瞭解也有限。同時心理影響也不好量化,可能專業人士會有特殊設計的工具來計算。

    我不是離異家庭的孩子,不過我有一個大學室友是。她學習好,人緣好,開朗愛笑。在我眼裡她好像白富美一樣,有點羨慕她。不過有一點,我個人不太喜歡,就是她總要大家誇她,好像自戀一樣。後來她講了她家的故事。她媽媽精通琴棋書畫,不顧父母反對嫁給風流倜儻的她爸爸。她說永遠記得爸爸一次次離家,媽媽緊緊拉著不鬆手的畫面。後來離婚的時候,姥爺堅定的支援媽媽留下兩個女兒。於是她和妹妹又一次次的找親生父親要贍養費,還要看另一個女人的臉色。姐妹倆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和爸爸鬥智鬥勇,後來還鬧到了法庭。她好像在講一個好笑的故事一樣,沒有哭哭啼啼。她的名字叫冰,妹妹叫雪,是他爸爸對當時生女兒的心情寫照。於是我明白了,為什麼她總要我們誇她,說我們喜歡她。

    那麼父母離異對她的心理影響有多大呢?想想吧。

    我是父母沒離異家庭的孩子,我見證了父母從恩愛到怨憎會的過程。在我離家上學之前的十幾年,各種冷戰、熱戰。他們都很愛我,可是我的哭泣也不能阻止他們的怒火。我清楚的記得高考前的一個下午提前放學,我拎著書包躲進樓下的小倉房裡不想回家。Sunny那麼燦爛,我的心裡好像只有寂寞。我想一切都是因為我,如果沒有我,就不用交學費,他們就不會吵架。現在我知道,這叫自我歸因,孩子會把發生的一切不幸都歸結為自己的原因。現在想想,如果他們離婚了,可能晚景淒涼。對現在的他們來說,當年不離婚是明智的選擇,起碼老來有伴,得見兒孫。然而對於全家人,那些動盪的年月,真是一言難盡。父母沒離異,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怎樣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讓你停止不前還是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