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周昭王親率天子六軍伐楚,結果全軍覆沒,自己也沉船而死。齊桓公在鼎盛之時伐楚,結果賠了夫人。晉國雖然打敗了楚國,卻沒有深入楚國境內。吳國為何能三戰敗楚,直接攻下了楚國都城呢;如果沒有秦國的援助,楚國可能熬不到戰國時代!
11
回覆列表
  • 1 # 世界人文通史

    最主要的原因是楚國自己內部出了問題,次要原因是吳國也崛起了。春秋末期,吳國大破楚國,北威齊晉,而吳王闔閭憑藉這段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周昭王攻楚的時候,正是楚國崛起的時候;齊桓公攻楚的時候,楚國也已經是南方大國了。

    楚國本身就是春秋四大強國之一,又出過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版圖範圍,都遠遠強於東南方的小國家吳國。

    可是,楚國在春秋末期接連出了兩位昏君楚靈王、楚平王,把楚國都禍害得不成樣子了。楚國在春秋時期曾多次與晉國爭霸,雖然說總體上處於下風,但從未停止過北上的腳步,始終有能力正面挑戰晉國的霸業。

    可是,強大的楚國最後反而被吳國攻破了自己首都,還差點亡國,這就是楚平王、楚靈王的罪過。

    楚國的霸業在春秋末期中斷,主要是因為楚靈王、楚平王的昏庸統治

    楚國的霸業在楚莊王時代曾經達到過高峰,當年楚軍在邲之戰打敗了晉軍,一雪前恥,短暫取代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此後,晉國與楚國常年作戰,又在鄢陵之戰打敗了楚國的進攻,但也無法消滅強大的楚國。楚國打不過晉國,卻先後進攻陳國、蔡國、宋國、鄭國等諸侯,疆域擴張得很快。

    到了春秋末期,這位昏君楚靈王在位時,楚國因為擴張過度、常年作戰而元氣大傷。楚靈王窮奢極欲,昏庸好色,卻急於開疆拓土。

    此前,楚國已經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沒有得到過休養生息,現在又面臨楚靈王的昏庸統治,逐漸被晉國遠遠地甩在後面。公元前6世紀,楚靈王因為統治殘暴,完全喪失了民心,國內的貴族趁他出兵進攻徐國時發動了叛亂。

    楚靈王因此丟了王位,只能在外地顛沛流離,最後居然自盡而死。靈王死後,他弟弟、公子棄疾繼位,是為楚平王。這位楚平王不僅也是一個昏君,而且還有亂倫的癖好。他派人向秦國請求聯姻,為自己的太子熊建娶了一位秦國公主。

    可是楚平王看到秦國公主後,居然垂涎兒媳的美色,當晚就霸佔了秦國公主,這一切都是奸臣費無忌在後面作怪,他與太子建有矛盾,便慫恿楚平王去搶奪太子的未婚妻,打算利用父子的矛盾來除掉太子建。

    事後,楚平王又聽信費無忌的讒言,以為太子建準備謀反,要發兵捕殺太子建與忠臣伍奢等人。太子建被誣陷為謀反,最後冤死在鄭國境內,而忠心耿耿的伍奢也被楚平王冤殺。楚平王的這些種種荒唐行為,使得楚國更加動盪。

    可以說,楚國在楚靈王、楚平王的統治下,對外因為常年作戰、擴張過度而元氣大傷,對內則因為昏庸無道、窮奢極欲而喪失民心,國力江河日下,諸侯們皆背楚而歸晉,楚國大勢已去

    楚國內外交困的同時,吳國逐漸強大了起來

    楚國的死敵之一是東南方的小國吳國,吳國過去常年和楚國打仗,因為國力弱小總是吃虧。吳王闔閭在位時,決心振作起來消滅楚國,他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改革軍事,使得吳國成為東南方的小霸。

    楚國已經從強國轉入衰敗,而吳國卻像冉冉升起的太陽,兩國的實力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就連中原的晉國、齊國也暗中支援吳國。

    公元前506年,吳軍大破楚軍,從安徽淮河一帶打到湖北的漢水流域(楚國核心區域),攻破了楚國的首都。

    楚昭王狼狽地逃走。為了報楚平王當年對伍家的滅門之仇,伍奢的兒子、吳國重臣伍子胥派人將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中拖出來鞭屍暴曬,讓楚華人羞愧難當。

  • 2 # 安定郡小書生

    對於此題來說,要分開來看。

    周天子伐楚失敗

    首先,國力對比。楚國曆代君王都有北圖中原之志,經過多代勵精圖治,已經積累不尊周天子的資本;周王朝雖然經歷過“成康之治”開始恢復,但經過諸侯征戰,已經失去許多土地,此時已失去昔日強盛局面。

    其次,軍隊建設。周天子的軍隊是中原諸侯爭霸型別軍隊,面對南方山地等其他地形作戰就會顯得力有不逮;楚國軍隊主要針對中原軍隊而建設,適合山地、水戰。

    最後,人謀方面。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在討伐諸侯國時卻沒有其他諸侯國軍隊跟隨作戰,而是親自率軍出征;楚國利用計謀,獻給周天子用膠作的船,並排奸細打入周軍內部,結果周天子在過漢水時遭到楚國算計,全軍覆沒。

    吳國攻楚成功

    首先,國力對比。吳國長期受到楚國欺凌,吳國君主勵精圖治,訓練軍隊,國力強盛;楚國長期大國心態,內部爭鬥,國力日漸衰落。

    其次,軍隊建設。吳國軍隊經過兵法之祖孫武訓練,戰力強大;楚國傳統軍隊,面對同為南方的吳國軍隊,沒有明顯優勢。

    最後,人謀方面。吳國有伍子胥出謀劃策,孫武領兵作戰,在幫助吳王穩定東南地區,建立穩固大後方,才開始對楚作戰,同時有周圍唐國、蔡國幫助,最後攻下楚國國都,伍子胥也報了家仇。

  • 3 # 一個人的歷史

    提到吳國三戰敗楚,最後攻下了楚國都城這件事,很多人會認為以吳國的國力,怎麼可能做得到呢?但看過那段歷史之後,就會發現吳國能夠擊敗強大的楚國是有原因的。楚國做為老牌的強國,除了楚莊王時期實力達到鼎盛,值得一提的就是吳起在楚國變法的時候了。其他時候楚國似乎可有可無,並不引人注目,到了戰國中期,出現了齊國和秦國的東西二帝局面,楚國已經被甩出了很遠。楚國傭兵百萬,但是自古以來內亂不斷,君臣離心離德,因此楚國雖大但不強。他在南方的主要對手是吳國。很長一段時間裡,楚國對於吳國處於壓倒性的優勢,打得吳國灰頭土臉,但是因為一個人的到來,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這個人叫做伍子胥,楚華人,由於被費無忌陷害,他只好背井離鄉逃到吳國,尋求報仇的機會。伍子胥舉薦專諸給公子光,完成了刺殺王僚的行動,公子光登上了王位。伍子胥又推薦孫吳為吳王所用,讓吳國的軍事實力一天天強大起來。此消彼長下,楚國形式則岌岌可危。孫武號稱兵聖,《孫子兵法》更是流傳於世的兵家經典,伍子胥則對楚國的軍情瞭如指掌,有了伍子胥和孫武的輔佐,吳王闔閭的信心大增,這是吳軍能夠擊敗楚軍的根本。從當時楚國方面來看,朝堂之上奸佞當道,士族大家各懷鬼胎。他們沒有幾個是真心為國的,楚軍內部缺少名將,面對訓練有素、熟知軍情的吳軍的進攻,節節敗退、潰不成軍。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楚國地大不是吳國能夠一口吃掉的,儘管國都被佔,但楚國的大片國土還掌握在楚人手裡。吳軍陷入了持續不斷的戰爭之中而不能自拔,申包胥到秦國又搬來了秦人的虎狼之師,此時越國又在吳國的後院防火,吳國被迫退兵,不久楚國又復國了。

  • 4 # 史說新傳

    先說楚國的發展。

    歷史上的楚國,在周朝建立時,並非姬姓宗室國家,也不是子孫封國,更不是功臣之國。可以說是地理位置偏遠,位卑勢弱。後來楚人受封立國,正式躋身於周室諸侯之列(一說因周公奔楚,有爭議,待商榷)。但不管怎麼說,楚國在西周時期被周王室、中原各國視為蠻夷之地是“土不過同”闢居荊山一隅的小國。

    根據題主的問題,我再一一解答其中細節。

    周昭王伐楚,這是西周早期的一件事情,據說其有三次親兵南征,但史籍記載的具體情況不詳,僅有“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之說。一說周昭王因坐楚人所獻船隻解體墜入漢水而死。但孫斌來等學者研究觀點認為,此次征討,是因為楚要“封號”,要“分器”,欲“自尊”而伐楚的,並且認為周昭王此役是贏得了勝利,並非戰敗而死,只是在返回途中因天氣原因導致其命喪漢水。

    拋開不同研究觀點,暫且不論是哪種原因和結果,在周昭王“南巡不返”之後,周王室開始了由盛至衰的轉折。

    可見,楚國是個雄心勃勃,不甘落後的國家,一直想把自己與其他諸侯列在同等位置。正是因為這個,歷代楚國君利用山脈河流等地緣優勢,進可蠶食諸侯各國,退可確保國土不失。

    西周中期,楚人逐步拓疆至江漢平原地區,吞併蠻夷部落方國,建立都城郢,並拿郢城附近的周之子孫封國開刀,到春秋初期,已經把周邊鄖國、權國、絞國。公元前690年,武力征服隨國。後又經過南征北討東拓,逐漸發展成為席捲江漢、稱霸南蠻的強國,參與爭霸的熱情高漲。

    公元656年,齊國為遏制楚國北擴,齊桓公聯合宋、陳、衛八國伐楚,結果楚齊兩國盟於召陵(河南郾城東)。沒曾想第二年,楚國又滅齊國之盟國弦國,公元前654年,楚齊兩國再度因爭奪鄭國發生戰爭。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逝後,齊國與周圍魯、衛等國關係惡化,爭霸活動大受影響。

    後來,北方的晉國也在努力整合自己地域,意圖稱霸中原,並在公元前632年城濮大戰中擊敗楚國。公元前597年,晉楚兩國再次爆發邲之戰,這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也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此役,楚軍利用晉軍內部分歧、指揮無力等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佔了上風。

    晉、楚之間經歷了近百年的爭霸,在公元前579年簽訂了著名的"弭兵之約"。此後的四十多年裡,晉、楚兩國再無戰爭。不過,晉國卻沒有停止小動作,暗中大力扶持楚國的屬國吳國,不僅送兵器,教戰法,還唆使吳國背叛楚國,這為後來吳國攻楚提供了幫助。

    縱觀楚國發展路線,其之所以發展壯大,主要是因為春秋初年實行了一條正確的擴張戰略方針有。首先是他不像其他周王室諸侯國一樣,不受制於周制約束,自設三軍;其次是因地制宜,並運用靈活的戰略戰術,伐滅周邊一系列小國,鎮守中原之門戶,為楚國立足於歷史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再說吳國能攻佔楚國,其實是得益於晉國外交幫助和後來兵家孫武的協助。

    吳國是壽夢在位期間,奠定了吳國強盛基礎的。這得益於我們前面所說的晉國的幫助,公元前584年,楚國逃亡大臣申公巫臣來到晉國,晉景公在聽取了他的外交策略,由流亡晉國的申公巫臣出使吳國,使吳晉通好,並送其戰車,教授兵法,訓練士卒,讓他們背叛楚國,開始騷擾楚國。

    到了吳王闔閭時期(壽夢的孫子),春秋時兵家、齊華人孫武以《兵法》13篇見吳王闔閭,被封為將。他的主要軍事業績就是輔佐吳王闔閭及其軍事統帥伍子胥,參與指揮了針對吳國最重要的敵人,也是當時頭號強國楚國的戰爭。孫武協助吳王率兵攻楚,採取遠端奔襲的戰略,五戰五勝,以3萬之眾大破20萬楚軍,一舉攻佔楚國國都——郢(今湖北江陵縣北),使吳國成為春秋末期的霸主。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聯合蔡、唐兩國軍隊攻伐楚國。雙方戰於柏舉,吳軍大敗楚軍,並乘勝攻佔楚國郢都,楚昭王亡命於雲夢、鄖等地,因險遭不測,最後逃奔至隨國。後來,楚國大臣申包胥到秦國乞師求救,秦國後出兵大敗吳軍於稷、沂、麇等地,迫使吳王闔閭撤兵,楚昭王才得以返郢復國。這就是歷史上的“昭王奔隨”事件。

  • 5 # 渭水殤殤

    除去秦國的中原大國皆是四戰之地,對付楚國這樣的南方大國,所需軍隊也是比較多的。倘若發動大軍南下去攻楚,必然國內空虛,給鄰國有機可趁。

    吳國和楚國相鄰且地理位置靠海,後方無其他強勁敵手,就同後來的秦國一樣 ,地理位置較好。

  • 6 # 趙永志67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征伐無數,楚國地處當時稱為蠻荒之地,水汊港灣縱橫,氣侯炎熱,和中原諸侯國有許多不同,而楚兵善水戰,楚立國之初,國貧積弱,在立足丹陽之後,經過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國力日漸強盛,引起周昭王南征楚國,但周兵大敗,周昭王溺水而死。齊桓公合八國之兵,責罰楚國未向周王室進貢包茅之貢,楚國後敬事周王室。楚國自定都郢之後,國力日盛,楚莊王一鳴驚人,任用賢臣,問鼎中原,大敗中原霸主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國土遼闊,國力強盛。而地處東南的吳國,自專諸刺王僚後,闔閭繼位,楚之大臣伍奢被楚王所殺,其子伍子胥逃往吳國,另一大臣伯喜也投奔吳國,吳王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二人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為報父仇,伍子胥勸動吳王伐楚,吳軍五戰五勝,兵破郢都,,伍子胥鞭楚平王屍三百,以洩憤。吳憑藉伍子胥等人,征伐諸國,成為春秋一霸。

    中原諸侯國受地利所限,敵國眾多,若徵師勞頓遠伐楚國,恐國內為四鄰群雄坐收漁利,而投鼠忌器,吳丶楚同處南方,地理、天氣相近,同處漁米之鄉,都適應水戰,吳國經過多年勵精圖治加上孫武丶伍子胥領兵,終於打敗了楚國。秦國的白起也打到過楚國都城

    秦王贏政在滅韓、亡趙丶水漫大梁滅魏之後,齊臣服已久,燕殘部逃往遼東等地。青年將領李信領兵二十萬攻打楚國,楚國名將項梁以逸待勞,大敗秦軍。後名將王翦言道:楚地連綿千里,滅楚需六十大軍,秦王應允。王剪令兵士練習拋石類似作戰工具,經過多次戰鬥,終於終結了頑強的楚國。

  • 7 # 這些歷史要讀

    齊晉兩個中原大國的伐楚戰爭,目的是“尊王攘夷”,而不是滅楚;

    春秋時期率先成為霸主的齊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會合中原諸侯,在葵丘之盟上提出了“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的政治主張。而當時一再向北擴張勢力的楚國,正是被中原諸侯們視為蠻夷的存在,是“攘夷”行動的主要目標之一。

    因此,齊國和晉國稱霸中原時,都會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聯合中原諸侯,組成聯軍,南下伐楚。齊晉這麼做的戰略目的,實際上並非是要滅楚,而更多的只是一種政治行動。透過組織聯軍伐楚,一來可以用相對較低的消耗,有效的壓制楚國勢力的往北擴張;二來又可以藉此彰顯自身在中原諸侯中的影響力,鞏固其自身的霸主地位。

    其實,齊晉兩國強盛之時,也完全有能力進一步南下重創楚國,但他們卻沒必要這麼做。因為,只需要擊敗楚國,壓制它的北上,就已經能達到自身的戰略目標了,沒必要繼續在伐楚戰爭中消耗自身的力量。所以,見好就收,反而是對齊晉兩個中原大國最有利的結果。

    吳楚戰爭不僅是爭霸戰爭,更是滅國戰爭;

    但吳楚之間的戰爭,性質就不一樣了。首先,吳楚之間乃是世仇,吳國長期遭受楚國的打壓,兩國之間結怨很深。而且,當時吳軍的指揮官伍子胥,他原本也是楚人,但卻與楚國有著不共戴天之仇。

    其次,吳國的國力本身就遠弱於楚國。如果吳國想要想進一步北上爭霸,就必須消滅或是重創楚國這個龐然大物才行。因此,吳楚戰爭實質上是一場關乎兩國生死的滅國級戰爭,吳國伐楚勢必要將之徹底擊潰甚至滅其國。

    所以,在柏舉之戰中,吳國以3萬精銳深入楚國腹地,一舉擊敗楚軍主力20萬,並且攻佔楚國都城。迫使楚國乞秦師來救,方能復國。

    當然,除了戰爭性質的不同外,吳國戰術的革新,也是吳國敗楚的一個關鍵的因素。

    吳國伐楚戰爭,其戰術思想比起過往中原強國的伐楚戰爭,已經有了極大的提升。當時,吳軍在兵法大家孫武的協助下,採用靈活機動、迂回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作戰方式和戰法,實現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戰略目標。

    因此,吳國伐楚戰爭的勝利,也可以理解為,中國先秦時代軍事思想和戰術發生突破性轉變的開端!

  • 8 # 楊朱學派

    中原大國當然能擊敗楚國。吳國攻陷楚國郢都之前。諸侯爭霸主要是晉楚爭霸。晉國稱霸長達140年。楚國稱霸只有三年。晉國佔有絕對優勢。

    由於吳國與楚國敵對,晉國便與吳國結盟。由於越國與吳國敵對,楚國又與越國結盟。

    吳國能夠崛起。與兩位楚人有關:一是巫臣。二是伍子胥,

    春秋第一淫婦夏姬由於淫蕩。指使“殺三夫,弒一君,戮一子,亡一國,死二卿,滅兩族”。楚國國君和令尹皆欲娶夏姬為妾。被巫臣勸阻。巫臣卻偷偷納其為妾。楚王和令尹誅殺巫臣全家。

    巫臣帶夏姬來到吳國,幫吳國建立軍事制度。訓練軍隊,使吳國強大。

    伍子胥父兄皆被楚王所殺。伍子胥也到吳國。

    楚國雖然在與晉國的爭霸戰中處於下風。但國力卻在吳國之上。但為什麼吳國能夠攻陷楚國郢都呢?

    一、春秋第一強國晉國暗中吳國支援。

    二、中原諸侯皆守軍禮。吳越不守軍禮。

    軍禮思想包括:‘不伐災喪之國’,“正而不詐”,“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以禮為固,以仁為勝”等等。

    就舉幾則例項:

    宋、齊屢次伐魯。但在宋國遭受水災之際,魯國依然弔唁慰問。

    魯襄公四年,陳叛楚,楚師伐之。此時陳成公去世,楚師聞喪乃止。

    魯襄公十九年,晉師侵齊,及谷地。恰逢齊靈公去世,晉師聞喪而歸。孔子書之,禮也。

    此外,還有退避三舍,宋襄公的仁義之師。不再贅述。

    我們看看吳國的行徑:蠻夷吳國趁楚國喪之際,大舉伐楚。戰於庸浦,楚大敗吳師。此時,雖然晉楚敵對,晉吳同盟,但在會盟之時,晉國大夫範宣子數吳之不德,以退吳人。

    因為吳國不守軍禮。而華夏諸侯皆守軍禮。所以吳國才能攻陷楚國郢都。還重創齊國。

    雖然晉國與吳國是同盟。吳軍攻陷楚國郢都後,對楚王掘墳鞭屍。這使諸侯怨恨吳國。晉國就不在支援吳國。再加上秦國救援楚國。沒有了晉國的威脅。楚軍主力得以回救。吳軍先勝後敗。楚國復國。

    在晉楚爭霸戰中,雙方實力最懸殊的一次。發生在晉悼公時期。

    晉悼公時期,晉國國力達到鼎盛。晉國率諸侯的全部兵力伐鄭。鄭國派大夫出使楚國,並稱若楚不救鄭,鄭國將與晉結盟,今後將無法侍奉楚。

    此次晉國伐鄭所集結的兵力,當為春秋時期歷次戰爭之最。就連齊國也歸付晉國。楚國自知無法與之抗衡,便不救援鄭國。放棄爭霸。鄭國也成為晉國的鐵桿同盟。

    此時,晉國若率領諸侯聯軍。再加上鄭國、齊國的兵力。完全有實力滅楚。

    但諸侯國皆守軍禮。既然楚國認輸,不再與晉國爭霸。就適可而止。

    後來,強大的吳國被越國吞併。越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的四個國家之一。楚國又把越國吞併。

    因為戰國時期,諸侯國皆拋棄了軍禮思想。若在春秋時期,楚國就不守軍禮,能把吳國打的滿地找牙。若無晉國的牽制,楚國定能滅吳。

  • 9 # 太興真人

    你是歷史文盲,春秋時期,孫武初試身手,和伍子胥率領吳國軍隊,長驅直入楚國都城郢都,掘開楚平王墓,鞭屍復仇。

  • 10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戰爭的藝術是在不斷進化的。簡要回顧一下吳破楚之戰的經過,我們就會發現,吳楚戰爭是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他使戰爭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因此,透過此戰,吳國可做到齊、晉等大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漫長而密集的小規模戰爭

    吳楚之戰,一共持續了八十多年,其中,小規模戰爭持續了六十年。

    晉楚百年爭霸,實際上大部分時間是“代理人戰爭”,真正的晉楚雙雄之間的直接接觸,像城濮之戰這樣的戰役很少。

    吳楚之戰則不同,他們長期直接接觸,從一系列小規模戰爭到最後的大規模“滅國戰爭”,長期激戰。

    由於楚國的注意力主要在北方,因此,吳國雖然弱於楚,但在這一系列的小規模戰爭中獲得了不錯的成績,逐漸控制了州來、鍾離等戰略要點。

    楚國與齊國、晉國的戰爭,楚國最多也就是丟掉屬國的名義“臣服”,認慫丟掉霸主虛名。

    而吳楚戰爭,即使是這些小規模戰爭,吳楚之間也是實打實的在進行地盤的爭奪。

    接下來,就是拔郢之戰了。

    我們看看拔郢戰役的幾個節點:

    三軍四出,疲於奔命

    吳國利用楚國內部矛盾嚴重的弱點,將軍隊分成三個部分,輪流進犯楚國。每次楚軍一出動就退卻,等楚軍一回師,另外一軍又出來```這樣的輪番騷擾,使得楚國疲於奔命。

    而吳國的三軍四出,則是有更深遠的意義。

    一方面,他是一種聲東擊西,吳國利用調動楚軍,以其他部隊逐漸滅掉了楚國在淮河流域的一些屬國:鍾吾、徐國、養邑、桐、六、巢國等國家“全為吳所有”;

    另外一方面,他是一種持續的戰略假象塑造:他使得楚國逐漸習慣了吳國的進犯,開始傾向於習慣性地認為吳國的進攻是騷擾性質。

    出其不意,間道奇襲

    吳軍兵分兩路:

    一路為主力,從潛出發,翻越大別山無人區,進入楚國境內,經柏舉向西挺近;

    另外一路為策應,由水路沿淮河西行,先攻楚軍以解蔡國之圍,再會和蔡、唐軍隊快速透過著名的冥扼三關進入楚國後與主力會和。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覺得這個行軍方式似曾相識?是的,他有些類似於二戰時期被德粉吹上天的“鐮刀收割”計劃,策應部隊就是當初進軍荷蘭、比利時的北路德軍,主力部隊就是從阿登森林插入的古德里安軍。

    這種大範圍的奔襲行軍,在過去是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的。

    西方的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攻打羅馬。不論中西,這種大手筆的迂迴,都是極少出現的,只有最卓越的軍事家才能策劃,並執行這種行動。楚軍原定的應對之策,殺氣也遠勝此前任何戰爭

    由於吳軍的快速行動繞開了楚軍完善的防禦體系,楚軍一時沒有辦法收攏全軍。

    此時,楚國的沈尹戍提出,現有楚軍在囊瓦率領下沿漢水佈防,他去方城召集部隊,從側後先毀掉吳軍舟船,再與囊瓦軍前後夾擊,殲滅吳軍。

    楚軍沈尹戍的策略,也是著眼於斷敵退路,全殲敵軍,這種策略在春秋時期,何曾見過呢?

    連續小勝挫敵銳氣

    在沈尹戍離開去調兵期間,吳軍利用楚軍領導集團互相猜忌,令尹囊瓦害怕沈尹戍建功威脅他地位的想法,設法引誘囊瓦出擊。可見,伍子胥等舊楚人,對楚國貴族之間的瞭解之深。

    吳軍在引誘得手後,採取了一種新的戰法,退卻伏擊戰。他們一路從小別退到大別,沿途,利用山林茂密,在退卻中選擇適當地形、時機打擊楚軍,三戰三勝!楚軍值得退卻到龜峰山。

    此戰中吳軍在河流、山川、平原複雜地形中執行行軍、退卻、設伏、反擊、追擊各種行動,如此複雜的戰役組織在過去是從未出現過的。夫概的果斷出擊,大敗楚軍主力

    儘管三次小敗對楚軍來說,硬實力損失不大,但卻嚴重影響了囊瓦作為主帥的威嚴。

    隨後,夫概認為應該趁楚軍士氣低落、主帥失威的有利時機,快速出擊。吳王闔閭十分猶豫。夫概不願放棄這個機會,果斷率本部五千人迅速出擊,奮勇攻擊楚軍,闔閭見楚軍果然陣勢鬆動,立即投入主力大舉進攻!

    楚軍大敗,主將逃走,副將被俘。

    連續追擊,擴大戰果

    隨後,吳軍進行了深遠追擊。追擊之兇狠,可謂當時同時代戰爭史上前所未見。

    半渡而擊:吳軍對楚軍殘部的追擊中,在楚軍渡河時沒有立即發起追擊,而是趁敵軍半渡之時快速出擊,溺斃楚軍無數;

    楚飯吳食:尾追的吳軍常採取一種十分聰明的戰術,他們利用楚軍即將開飯的時間發起攻擊,擊敗楚軍後就地吃楚軍的食物,自己不用做飯,楚軍卻長期沒飯吃。

    隨後,吳軍連續作戰,又擊敗了回援的沈尹戍軍,徹底殲滅楚軍主力。

    楚昭王只得逃出郢,吳軍入郢,取得了拔郢之戰的勝利。

    新的戰爭形態逐漸到來

    在之前的戰爭中,各國之間的戰爭多是以一次單獨的戰役(甚至戰鬥)來決勝負。擊敗敵軍的目的一般就是獲取“霸業”。

    齊桓公進行軍事威懾後,跟楚國彼此找了個臺階下,就解決問題了的。千里迢迢就是為了面子。

    即使是牧野之戰這種改朝換代之戰,也是在一次短促會戰後,主要以政治手段解決問題的,未見大範圍的機動、追擊。

    吳楚之戰,尤其是拔郢之戰,則完全是不同的戰爭:

    1、一開始就著眼於“滅國之戰”,選擇了避開敵軍嚴密設防的區域,直接殺入敵國腹地,似乎是中西方“戰略之父”的標準,換而言之,既然這是戰略之父的標誌,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一個民族古代軍事戰略的“成人禮”呢?

    也只有當戰爭的複雜、多變發展到這種程度後,才可能有如此係統的《孫子兵法》出現。

    2、多種地形下的連續作戰,是古代諸侯軍備成熟的標誌。

    在這場戰爭中,吳軍先後在江河、山林、平原都進行了大範圍的機動、作戰。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這說明,儘管當時所謂“千乘之國”這種以單一戰車數量作為軍事實力的說法依然流行,但已經抽象化了。

    以吳、楚為代表的諸侯國,都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軍備體系。各國都已經具備了多兵種配合作戰的能力。

    隨後,“魏武卒方陣”、“齊技擊”、“胡服騎射”的逐漸興起。戰爭手段的豐富使得戰爭越來越脫離“程式化”,變得變化無窮,神出鬼沒。

    中國的戰爭,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線上!

  • 11 # 五色土聊歷史

    為何中原大國無法重創楚國,而吳國卻能攻下楚國的都城。 是因為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同,中原大國的目的無非是要立威和震懾,讓楚國臣服於他。而吳國的目的,卻是為了報血海深仇,要消滅楚國。

    這一系列的所發生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只在於一個人,就是楚人伍子胥。

    由於被奸臣陷害,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所殺,伍子胥也差點被殺,但好在他險象還生連夜逃了出來,一路奔波顛沛流離,逃亡到了吳國。

    伍子胥一夜愁白頭,就發生在伍子胥的逃亡途中,就是在伍子胥出關之前的頭一個晚上,伍子胥的滿頭黑髮全白了,這反而幫了伍子胥,讓他順利出關。

    伍子胥剛到吳國,身無分文,以賣藝為生,後來他設法認識了公子光,又透過種種手段搞定了專諸,讓專諸花三年的時間去學烹魚,成為烹魚高手,公子光藉機請王僚吃魚,就讓專諸去刺殺了王僚,最後伍子胥幫助公子光登上了王位。

    之後就是伍子胥輔佐公子光強兵富國,幫他請來了齊國的兵聖孫武,操練軍隊,完全放權,讓孫武充分發揮他的練兵和統兵才能,形成了一隻強有力的軍隊。

    最後,公子光在伍子胥和孫武的這一文一武兩員大將的輔佐下,在適當的時機攻佔了楚國的郢都,而且把楚王從墳裡挖出來鞭屍楚王,這時伍子胥才終於把這積壓在心中幾十年的一口惡氣吐了出來,痛哉快哉,仰天長嘯,我伍子胥沒有枉活在世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家新氣象,家居裝修如何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