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景帝時爆發了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為首的就是吳王劉濞,那麼吳王劉濞如何以一國之力最終釀成七國之亂呢?
17
回覆列表
  • 1 # 依稀說史

    漢景帝時期,西漢內部發生了一次內亂,以為吳國和楚國為首的七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向中央政府發難,史稱之為吳楚七國之亂。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在廣陵起兵,接著劉濞率領軍隊渡過淮河與楚軍會合。當時和吳王劉濞、楚王劉戊一起起兵謀反者還有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個諸侯王。吳楚七國以“清君側”為口號,浩浩蕩蕩地向漢廷中央進攻。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吳楚七國還聯合匈奴一起出兵。

    面對來勢洶洶的吳楚七國軍隊,漢景帝劉啟任命周亞夫為軍事主帥負責具體平叛事宜。漢景帝為了討好吳楚七國,也為了讓吳楚七國失去輿論支援,在袁盎的建議下斬殺了御史大夫晁錯。晁錯被斬殺之後,吳楚七國並沒有撤軍,叛亂的口號失去了號召力。漢景帝也徹底下定決心以武力剿滅七國叛亂。最終在周亞夫和梁王劉武等人的努力下,僅用三個月時間便平定了吳楚七國叛亂。

    從戰爭的結果來看,吳楚七國並不是中央的對手,雙方力量不在一個重量級上,甚至中央還沒有出全力,吳楚七國便已經被打趴下。吳國是七國之亂的最大推動力量。吳王劉濞怎麼能憑藉吳國一國的之力,推動吳楚七國之亂呢?

    劉邦出身於草根,沒有任何統治根基。劉邦之前也很少有平民能成為一國君主。劉邦登上皇帝之位後,便思考著如何鞏固漢家天下。最終劉邦想到了分封制。劉邦認為分封制可以防止秦朝孤立無援的情況的發生,也可以迅速確定劉氏在地方的統治權,同時還可以完成消除異姓諸侯王的大業。一般情況下分封同姓諸侯王首先考慮地是皇帝的兒子,其次是皇帝的兄弟,再次才能輪到皇帝的侄子。但是劉邦的兒子相對較少,而且年齡較小。劉邦僅靠兒子,很難將劉氏力量安插到每一個角落。這時候劉邦便想到分封侄子。

    劉濞是劉邦的侄子,劉仲的兒子。英布叛亂時,劉濞跟隨劉邦一起前往平叛。劉濞在作戰中非常勇敢,而且立下戰功。英布叛亂被平定之後,劉邦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選擇一個勇敢雄壯的壯王來管理輕佻強悍的會稽人。劉濞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所以劉邦便封其為吳王。但是很快劉邦發現具有劉濞造反的相貌,但是由於木已成舟,又不好改變,便對劉濞說:“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劉濞向劉邦保證不敢造反。

    劉濞的吳國建立的時候,國土面積擁有三郡五十三城,在當時算是一個比較有實力的諸侯王。吳國東邊是大海,享受大海帶來的漁鹽之利。當時吳國的豫章郡又發現了銅礦山。漁鹽之利和銅礦為吳國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劉濞利用手中的銅礦,招攬天下亡命者鑄造貨幣。吳國造出來的貨幣質量特別好,在當時有極高的流通度。吳國貨幣和鄧氏貨幣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兩種貨幣,當時有“吳鄧錢布天下”的說法。劉濞還利用吳國的漁鹽之利,發展煮鹽業,吳國的食鹽也非常有市場。吳國僅僅依靠鑄造貨幣和煮鹽業便達到了國富民強,吳國境內的老百姓,也不用繳納賦稅。當時的吳國已經富庶到不僅不需要老百姓繳納賦稅,甚至還時不時發福利給吳國老百姓。由於吳王劉濞的努力,吳國非常富強。

    相比較於吳國的富庶,漢朝中央的日子則過得緊巴巴。漢文帝為了力行節儉,連建造一座亭臺都捨不得,皇后的裙子都不能拖地。相比較於吳國來說,西漢政府相對來說比較“貧窮”。由於吳國的富庶與強大,所以吳國在當時非常有影響力。當時也有不少諸侯國也唯吳國的馬首是瞻。隨著吳國實力快速壯大,吳王劉濞的政治野心也逐漸膨脹。劉濞的野心膨脹之後,他便多多少少有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想法。

    大漢是劉氏家天下,劉氏子孫都有資格當皇帝。劉濞雖然不是劉邦的子孫,但是也具備皇位繼承資格,自然也有當皇帝的想法。吳國實力弱的時候,劉濞當皇帝的想法自然會默默壓抑在心中。吳國實力膨脹之後,劉濞的皇帝野心有了支撐的政治力量。劉濞內心自然會掀起軒然大波,劉濞也想感受一下做皇帝的滋味。劉濞挑起七國之亂,自然也有當皇帝的心理推動。

    劉濞能夠被封為吳王,很大因素在於劉邦的兒子年齡較小。劉濞比漢文帝大了12歲,比漢景帝大了27歲。在劉濞面前漢文帝和漢景帝都是小字輩,漢景帝更是晚輩。劉濞從劉邦時期開始治理吳國,具備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漢文帝在位期間,劉濞對皇帝已經表現得不是那麼尊重,已經稍失籓臣之禮,稱病不朝。漢景帝登基之後,劉濞更不把這個後輩放在眼裡。漢文帝晚期,功臣集團已經基本上失去了影響力。漢景帝登基之後,劉濞不僅看輕皇帝,也看輕漢景帝手下的大臣。劉濞認為自己得能力不弱於漢景帝,也認為自己造反成功的機率會大增。我猜劉濞對漢景帝的看法,跟後來朱棣對建文帝的看法差不多。所以劉濞面對漢景帝的時候,他內心不害怕,敢於造反。

    劉濞不僅小瞧漢景帝,他還非常痛恨漢景帝。漢文帝時期,劉濞的王太子劉賢入京,和皇太子劉啟一起下棋。下棋時,兩個小年輕發生了口角。劉啟抓起棋盤給了劉賢幾下,結果將劉賢活活打死。王太子被打死,對於劉濞的打擊自然非常大。劉濞非常憤怒,當漢文帝將劉賢的太子運到吳國的時候。劉濞憤怒地說:“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劉濞此後便稱病不再上朝,也開始加緊密謀造反,以備不時之需。由於漢文帝處理得當,劉濞也暫時放棄了謀反的打算。漢景帝登基之後,等於是劉濞的仇人當了皇帝。劉濞內心自然充滿怨恨,劉濞面對自己的仇人,造反的時候自然會多幾分動力,少幾分憂慮。

    劉邦實行郡國並行制,雖然快速穩定了漢初局勢,劉氏江山快速穩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方同姓諸侯王的實力逐漸膨脹。地方諸侯王實力膨脹之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便日漸加深。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必須要削弱地方諸侯王的權力。地方諸侯王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也一定要想盡各種辦法阻止權力被收回中央。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廷中央與地方諸侯王的矛盾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難以調和。當矛盾大到了不可調和的時候,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便會集中爆發。以吳國為首的七國,聯合起來挑戰漢廷中央,便是矛盾爆發的表現。

    漢文帝上臺之後,已經意識到同姓諸侯王對中央的牽制。漢文帝開始有步驟、有計劃地逐漸削弱諸侯王勢力。漢文帝時期,大規模解決諸侯王的時機還不成熟。所以漢文帝只能藉助有利時機儘可能的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比如漢文帝將齊國肢解,強大的齊國被分為若干個小國。漢文帝又將淮南國一分為三。

    漢景帝登基之後,漢景帝便想快速解決諸侯王問題。漢景帝和御史大夫晁錯,一起推行“削藩令”。“削藩令”等於是直接將屠刀架在了異姓諸侯王脖子上。晁錯和漢景帝將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公開挑明。晁錯在《削藩策》中明確說明了自己的想法:“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景帝非常贊同晁錯的觀點,他們兩個便開始大規模削藩。晁錯和漢景帝以各種藉口,先後削奪了趙國的河間郡,削奪了膠西王的六個縣,削奪了楚王的東海郡。晁錯和漢景帝還將削藩的屠刀舉向了吳國,計劃削奪吳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

    晁錯和漢景帝的削藩政策,等於是把刀架在了吳王劉濞和其他諸侯王的脖子上。如果劉濞任由削藩策實行的話,整個吳國就等於削弱了三分之二,吳國的礦山也將不復存在。吳國以及其他六國自然都對中央和晁錯充滿怨恨。這些諸侯王等於被削藩策逼到了牆角。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吳王劉濞決定奮力一搏。晁錯和削藩策是導致吳楚七國之亂的最直接原因。如果沒有削藩策,吳國也許會反,但是其他諸侯國未必會跟著吳王劉濞一起造反。

    面對“咄咄逼人”的削藩令,吳王劉濞決定起兵謀反。吳國在劉濞的治理下,非常富庶,老百姓的生活也非常好。所以劉濞在吳國有很強的號召力,不少人願意被劉濞驅使。劉濞在吳國下了動員令:“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諸年上與寡人比,下與少子等者,皆發。”除了吳國之外,楚國、趙國、濟南國、淄川國、膠西國、膠東國等國也加入這次叛亂,史稱之為吳楚七國之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燈光設計屬於軟裝嗎?怎麼設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