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炒米視角

    明朝的殉葬制度和朱標的死沒有關係,並非是因為朱元璋晚年喪子才制定了殉葬制度。

    明朝早期的嬪妃殉葬,實際上有可能和朱元璋恢復古制有關,但是更有可能和當時“程朱理學”的流行有關。

    殺殉這事在現代人看來很殘忍也很野蠻,但是在奴隸社會時期,這是一件事關禮節制度的事情。

    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墨子 · 節葬》

    當年孔夫子就是支援人殉的,但是對於是否是用活人殉葬,現在有不同的解讀。但是有一點是比較肯定的,那就是孔夫子看不起那些用陶俑來代替人來殉葬的。

    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於用人乎哉?——《禮記》

    這裡“芻靈”就是殉葬,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是支援殉葬的,而且是不認同陶俑殉葬的。“始作俑者”就是從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中來的。

    朱元璋從洪武元年二月開始,便以朝廷政令的形式,開始了以“唐”為古的,所恢復的漢服等一系列“復古運動”。洪武8年,開始統一語言和發音,稱為“洪武正韻”。

    所以朱元璋按照《周禮》恢復殉葬,這種事情是有可能的。但幾乎翻遍《皇明祖訓》,其實並沒有看到朱元璋制定過與殉葬有關的制度。這說明在洪武朝,並沒有明確的殉葬制度。

    朱元璋駕崩後,有很多殉葬的,以前只有類似《李朝實錄》這類故事會性質的史料佐證。現在考古發現的確存在有人殉的證據。

    但是朱元璋死後,是否要求殉葬,哪些人被選中殉葬,這些都是由朱允炆定的,而非是朱元璋。

    而朱允炆是一個由“理學”培養出來的年輕人。

    而程朱理學,宣揚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要求女人從一而終,為夫守節。宋朝實際上就已經存在“殉節”的大量案例。所以朱元璋那些沒有生育的妃子都要被守節而付出生命就可以理解了。

    而後期近乎演化成了宮廷鬥爭的另一種形式,恭肅貴妃郭氏被朱瞻基要求給朱高熾殉葬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 2 # 安定郡小書生

    殉葬制度由來已久,在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的奴隸社會。

    商朝時期,奴隸主貴族去世後,都會用奴隸進行殉葬;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奴隸主死後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也需要享受,也就需要奴隸前來服侍。

    商朝之後,西周、春秋、戰國、秦朝皆有殉葬習俗。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奴隸社會被封建社會替代,人口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奴隸逐漸被奴僕替代,社會地位也相對提高。伴隨著以活人為主的殉葬制度也開始改革。

    如秦國曾在公元前384年廢除了人殉制度,漢、唐時期也是以去世的貴族陪葬在皇陵附近代替人殉制度,但是人殉制度並非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而是依然存在。

    最起碼秦始皇去世後,秦二世就胡亥就讓後宮嬪妃未生子女者一律殉葬,同時為了保守皇陵的秘密,為秦始皇殉葬的工匠也不計其數。此後歷朝歷代,人殉制度依然偶爾出現。在宋朝時期,周邊的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才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在他們入主中原後,人殉制度再次在中原大地上興起。

    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就是在推翻蒙古人的元朝政府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此時中原王朝已經在蒙古人的統治下經過了98年,將近一個世紀。在蒙古人經歷漢化的同時,中原文化也或多或少吸收了草原遊牧民族一些文化習俗。人殉制度可以說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時期存在人殉制度也是非常正常的,這與太子朱標的去世沒有必然的關係。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去世後,宮中有許多人被殉葬,不過後來建文帝朱允炆、永樂皇帝朱棣都對這些殉葬者的後代比較照顧,吸收加入了錦衣衛。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

    朱棣去世後,也有供認三十餘人為其殉葬。在明朝殉葬制度不僅僅適用於皇帝本人,皇家貴族去世後,也有人殉存在。據說,周王朱有燉死後,按照當時禮制,嬪妃都得殉葬;這是明英宗就做出了特別指示,認為周王活著的時候,就曾經說過,死後葬禮一切從簡,除過嬪妃、夫人,之下的人員不比進行殉葬;可是皇帝的指示還沒有到,已經有王妃鞏氏、夫人施氏、歐氏、陳氏、張氏、韓氏、李氏等七人已從死殉葬。

    明朝的殉葬制度的終結者是明英宗。這位皇帝在臨終之際,就留下指示,認為用人殉葬,自己不忍心,人殉制度應該從我開始終止。從此,殉葬制度在明朝再也沒有出現過,但是此時距離大明王朝已經過去了八任皇帝,也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菜愛吃炒的過爛的人,會是啥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