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9
回覆列表
  • 1 # 苟盛

    清朝五品頂戴是一種官職,但是,這又是一種軍銜。軍銜和官職還是不一樣的。軍銜是權力的表示,官員卻是付諸於行動。這種軍銜官員並肩的頂戴,相當於現在的一箇中尉,還肩負的局級幹部的職位。

  • 2 # 禾風之戀

    從服飾看清朝官員的品從級別——普通官員部分。

    有清一朝,官場等級制度森嚴,依照明朝舊有的標準制定了九品十八級的官場品級制度。而這種官場上的階級區分也在官員們的官服上體現出來了,也就是說,與十八級官員等級配套的還有對應的官員服飾用以直接區分。官員的官服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依據品質、數量、顏色的區別來標識著與之對應的官位級別,不允許跨級別混用。但與傳統的中原漢民族統治者不同的是,清朝的官員服飾中包含了很多滿清統治者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徵。

    清代官服分為朝服、吉服、行服、常服等,最常用的有吉服與朝服兩種。朝服屬於禮服,是上朝面君及重大禮儀場合穿戴的服飾,應用的場合比較少。而吉服才是官員們品日辦公理事時的日常穿戴,相比吉服出現的場合更多。對應不同的官服,具體又細分為頂戴、朝珠、朝袍、朝褂、朝帶、朝靴幾個方面,而關於朝靴一項,並沒有官方的明確規定,但一般以黑緞為材料製作而成。所以真正可以用來直接區分官員品階的服飾只有頂戴花翎、朝珠、朝袍、朝帶以及朝褂幾個方面。

    一、頂戴花翎

    頂戴花翎是清朝官員的朝冠,是區分官員官階的重要標誌,也是清代官服的一大特色。頂戴又叫頂子,分為夏天戴的涼帽、冬天戴的暖帽兩種,製作材質不同。涼帽形如斗笠,頂上覆蓋紅纓並有一顆頂珠,頂珠下有一隻約長兩寸的玉質或琺琅質的翎管用以安插尾部的翎羽。暖帽與涼帽外形上的區別僅為外圍多了一圈帽簷,用料上更適應冬天穿戴。而朝服冠與吉服冠又有一些區別,即頂戴頂子上的頂珠寶石為長條尖形,中間寶珠為金屬球鑲嵌寶石,下面的底座也與吉服冠的底座有著顯著的不同之處。

    位於頂戴上的另一大特徵就是冠頂後的翎羽了。翎羽又叫翎枝,分為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由孔雀毛和鶡羽製成,俗稱孔雀翎,而藍翎的製作材料僅為鶡羽,即由鶡雞的翅上或尾上較長的羽毛染成藍色製成。一般來說六品及六品一下官員佩戴藍翎,而五品以上才可以使用花翎,這也是區分官員品秩級別的一個標誌。除此之外,花翎上的“目暈”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穿戴者的身份地位。目暈又被稱為“眼”,體現在花翎的尾端,實際上就是孔雀毛上的圓斑。眼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翎眼的數目越多則表明該官員身份越顯赫。除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大臣之外,花翎也是皇帝賞賜給臣子以示恩寵的榮耀,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一般與官階並不直接對應。

    說到底就是個榮譽勳章。沒有實際權利但是別人一看你就是個大牛。

  • 3 # 草竹道人

    這就需要簡單的介紹一下清政府的“職稱”制度。

    一、清官員冠飾

    在清朝皇帝身邊的近臣侍衛府中,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鑾儀衛這幾部分,官位在五品以上的,是佩戴孔雀花翎。而那些六品以下的,則佩戴鶡鳥尾羽,也就是。

    二、清政府的官職和軍銜

    在前面提到的“五品藍翎”,其實既是一種官職,也是一種軍銜。但是在清政府的官階制度中,軍銜和官職還不太一樣。軍銜代表的是“權力”,而“官職”則是一種身份。但是如果軍銜官員同時佩戴了“五品藍翎”,呢就相當於今天“職稱”中的一箇中尉,同時還兼任了局級的幹部。

    所以說,在清朝“五品藍翎”,是一個有軍權的朝廷官員。

  • 4 # 勇戰王聊歷史

    清宮戲看多了,會覺得五品官的級別不高。

    看清宮戲,都是皇帝王爺將軍們亂鬥。這些人,不是超品,也是一品大員。所以,再看題主說的五品官,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個小嘍囉。

    事實相反,在清朝,一個地級市市長才是從四品官。

    十年寒窗苦讀,考上狀元,也只能分配一個翰林院修撰的官,只有從六品!例如:著名的帝師翁同龢,在咸豐六年(1856年)獲得殿試一甲一名,給的官位就是“修撰”,從六品!其他入翰林院的學子,一般是編修,只是正七品官職。

    別嫌棄小,一甲開外的人還當不上呢。特別受待見的,能給個六部主事,也才到正六品,這種情況很少。如果被下放到地方,能給個7品的“縣視學”就算燒香了。想當7品知縣這樣的一地之首腦,那都要有點工作經驗才行。大多數學子,能混個(從)七品典儀、從七品翰林院檢討,就算可以了。

    例如,清朝的李鴻章,考中進士(二甲第十三名)之前已經拜了一圈碼頭,屬於曾國藩的人。在翰林院混了三年,他才分了個翰林院編修,正七品。

    康有為受寵吧,考的是二甲第46名,被光緒帝格外提拔後,也才是個正六品主事!

    迴歸正題,說說“五品藍翎”是什麼官。

    清朝的官員帽子是有一根鳥羽毛的裝飾物,可以分辨官員的身份地位。這跟“羽毛”,分為藍翎和花翎。其中,花翎最為珍貴,是用孔雀羽毛做成的,上面還有“眼”(孔雀翎),都是皇帝賞賜才能佩戴。佩戴花翎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員。當然,並不是說,你到五品就一定能配帶花翎,這需要另外賞賜。

    而藍翎是賞賜給六品以下武官的,以獎勵其功績。藍翎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上面沒有“眼”。除了有軍功的低品級武官可以帶藍翎外,皇宮侍衛中的最底層的正六品“藍翎侍衛”也是佩戴藍翎的。其他侍衛,都是帶花翎,更高階。

    雖然“藍翎”沒法跟“花翎”比。但是,題主說的“五品藍翎”前面有個“五品”,這個“五品”比藍翎“貴”多了!。簡單的說,這個“五品藍翎”指的是一個品級為五品的武官。而他還是藍翎,沒有花翎,證明他的功績還是不夠。清朝的五品武官是千總、參領一類。

    (如上圖,這個品秩正四品的二等侍衛就是單眼花翎。這都是滿清自己人,待遇好。普通人一輩子也帶不上花翎。)

    按照人數來說,也就是現在的營長或者團長。現在的團長,應該是和縣長平級。但是,由於古代重文輕武,武官在和平時代很難升官。而且,清朝真要是剿匪作戰時,如果動用一千人左右的軍隊,至少需要要知府一級配合。

    例如:康熙和俄國打仗之時,清軍出動3000人,派出的武將都是從一品都統!沿途各地官員都要積極配合。

    所以,能混到五品武官,真不容易了。花翎這種東西,都是靠背景時運。

    借用趙老師的一句話,要啥腳踏車啊。

  • 5 # 君臨天下小霸王

    清代“頂戴花翎”禮帽分二種,像斗笠樣的是涼帽,無簷,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另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簷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簷,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誌,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階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臺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獲在新疆叛亂的張格爾後,即賞報捷音者戴花翎、軍機處行走;道光後期,花翎的賞賜範圍漸大,各方面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因國庫空虛,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為7000兩實銀,藍翎為5000兩實銀!

  • 6 # 花開水不流

    清代官員頂戴花翎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簷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二為涼帽,無簷,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

    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

    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

  • 7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清朝官階五品分別是正五品與從五品

    正五品分別是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分別是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 8 # 黃小莊

    五品頂戴是一種官職,但是,這又是一種軍銜。軍銜和官職還是不一樣的。軍銜是權力的表示,官員卻是付諸於行動。這種軍銜官員並肩的頂戴,相當於現在的一箇中尉,還肩負的局級幹部的職位。

  • 9 # 夢裡不知我者謂我心憂

    首先,這個說法不是一個標準的說法,也不好說是什麼官職。清代官員是有級有職的,級別共有九品十八級,五品官屬於中間的位置,在清代官員的級別體系裡面也差不多屬於中等官員,如果按照現在的公務員體系來說,差不多相當於廳級幹部吧,也就是現在公務員職級裡面的二級巡視員吧。清代的幾品官就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職級,特別是到了清代後期,捐納和軍功保舉非常多,職級可能只是個空的,有很多人都賞賜了官,特別是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時候,武官一品提督、二品總兵官,文官的二品的巡撫、三品布政使都賞賜了成千上萬,這些人根本不可能補缺,因為清代這些級別的職位可能只有一二百個,基本上根本就沒有機會擔任實際職務,所以只能是個頂戴榮身,也就是國家承認你是官,但是也就承認你的級別,比如有重大活動的時候穿著官服去參加一下,去世的時候給你在墓誌銘上提一下,並沒有實際作用,相當於現在地方上舉行個慶祝活動讓你去觀禮臺上站著,死了在XX日報上刊登個悼詞之類的。

    其次藍翎這個東西就是現在清代電視劇裡官帽後邊拖著的那個羽毛,屬於現在勳章一類的東西,有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授予五品以上的官員的,藍翎是六品以下的官員的。在清代早期和中期,藍翎和花翎是很不容易得到的,非大功不能獲得,跟現在的國家級榮譽稱號差不多。但是到了晚期,花翎和藍翎都能夠透過捐納來獲得,就比較常見了,甚至到了捐官人人必備的程度。

    最後,五品官的實缺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文官在中央六部裡面比較容易對應的有正五品郎中,相當於現在的司長,從五品的員外郎,相當於現在的副司長。在外官裡面有比較容易對應五品直隸州知州,大概相當於現在設區的市一把手,從五品的散州知州,相當於現在不設區的市一把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AV4兩驅風尚版和威蘭達兩驅豪華版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