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求之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類書,商議“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後,為整理知識,令解縉等人修書。編撰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過程召集147人,首次成書於永樂二年(1404年),初名《文獻整合》;明成祖過目後認為“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永樂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廣孝、解縉、禮部尚書鄭賜監修以及劉季篪等人重修,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組織設監修、Quattroporte、副Quattroporte、都Quattroporte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蔣用文、趙同友各為正副Quattroporte,陳濟為都Quattroporte[1] ,參用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進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清抄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書。據《進永樂大典表》稱,全書繕寫成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095冊。

    《永樂大典》編纂於永樂年間,由翰林院大學士解縉擔任總纂修,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它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後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

  • 2 # 雲暮兮澤

    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類書,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一部具有“百科全書”性質的超大型工具書——《永樂大典》。①1408年的今天編撰成書,初名《文獻大成》;②誕生地在南京,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比《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早300多年;③總字數約為3.7億,是世界上部頭最大的手抄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④正本下落不明,副本只剩下4%。

  • 3 # 光明雪

    《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按照永樂皇帝的命令和要求,前後歷時六年,動用大量人力物力,組織彙編修簒的一部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總集。是中國古代,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成熟的類書。它囊括古今,包羅永珍,蒐集彙編了明代以前的古代圖書七八千種,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已經成為了中國古代精神文明光輝燦爛的一個典型標誌和文化符號。 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太祖朱元璋就想修纂一部彙編經史子集百家之言的大型類書,但由於新朝初定,物力維艱,百廢待興,這個想法沒有付諸實施。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認為:“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繁,不易檢閱”,命令解縉等人組織儒士,編纂一部大型類書,並規定了編纂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於一書,毋厭浩繁!”大學士解縉接到明成祖的命令後,立即著手組織編輯此書,奉旨召集文士147人,夜以繼日,一年後就完成了任務。明成祖賜書名《文獻大成》,但是對該書卻極不滿意,認為“所纂尚多未備”。於是又在永樂三年(1405)再命姚廣孝、鄭賜、劉季篪、解縉等人重修,並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學老儒2196人,分別擔任編輯、校訂、抄寫、繪圖、圈點等工作。為了編纂此書,明成祖允許編纂者呼叫皇家圖書館文淵閣的全部藏書,還派人到各地搜尋圖書,為編纂圖書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參與編修《永樂大典》人員的生活條件優裕,他們居住在離皇家藏書處文淵閣不遠的崇裡坊等地,由光祿寺早晚供給酒餚、茗果,還發給膏火費,官員參與編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優厚。當時有人就以“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鹹集於京師”來形容《永樂大典》編纂的盛況。   《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非常科學,全書總的體例是按照《洪武正韻》的韻目,按韻分列單字,每一個單字下注音韻訓釋,備錄篆、隸、楷、草各種字型,再依次把有關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文異見、詩文詞曲,隨字收載。也就是以“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的編輯方法,彙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以來書籍中的有關資料整段或整篇,甚至整部一一抄錄。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輯錄的圖書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工技、農藝、醫學等,多達八千餘種。其中,《永樂大典》還收錄了許多後世已經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如《薛仁貴徵遼事略》、宋本《水經注》等,其所徵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錄原文,因而許多寶貴的文獻能儲存其原貌,人們稱《永樂大典》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永樂五年(1407),輯錄的成稿進呈朝廷,明成祖審閱後甚為滿意,親自為其撰寫序言,並定名為《永樂大典》。接下來就是清抄,到第二年的冬天,全部工作正式完成。全書的規模可以說是空前的,共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11095冊,約3.7億字。比《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   該書修成後,被收藏於南京文淵閣。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遷都北京,也將《永樂大典》的一部分運至北京,收藏在北京新宮裡的文樓。    《永樂大典》不僅篇幅巨大,卷帙浩繁,內容廣博,而且繕寫工整,書中正文全部用毛筆以楷書寫成,每半頁八行,大字佔一行,小字抄成雙行,每行28個字。另外,書中插圖精美,山川地形皆以白描手法繪製圖形,形態逼真,書為硬裱書面,由粗黃布包著,典雅莊重,被譽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罕見的珍品。 《永樂大典》單冊,高50.3釐米,寬30釐米,開本宏大,具有皇家的威儀和氣魄。 每冊《大典》約有50頁左右,書頁採用雪白、厚實的樹皮紙,翻開書頁會散發出淡淡書香,十分考究和美觀。書內每頁文字和插畫都是用朱、墨筆寫成的。硃筆主要用來繪製邊欄界行,書寫引用書籍的著者和書名;墨筆用來書寫題名、卷數、韻目、書籍正文並繪製圖畫;圈點則是用內空外圓的蘆、竹、骨或玉製筆管蘸上硃砂印泥戳上的。整體看起來端莊大氣,朱墨燦然。 《永樂大典》的3億7千萬字,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方館閣體楷書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緻。清抄的書手中有許多是當時國內有名的書法家。 《永樂大典》的書衣(封面)用多層宣紙硬裱,最外面有一層黃絹連腦包過,格外莊重。可以想象,一萬多冊開本宏闊的《永樂大典》立著插擺在書架上,如同一個小型圖書館,可謂是宏篇鉅製。 正是因為編纂《永樂大典》過於強調皇家的威儀和氣魄,全部文字和內部插畫都是由眾多書家手工完成的,沒有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方法大量印製,遺憾的是原書只有一部,在有明一朝就已不知所蹤,對於原書的去向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歷史學界有多種猜測。顧炎武《日知錄》斷定大典“全部皆佚”。另一個猜測是,原書已給嘉靖皇帝殉葬。現今存世的皆為嘉靖年間的抄本。《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陪葬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嘉靖年間的抄本)卻也慘遭浩劫,在歷史變遷中,或因疏於監管而佚失民間,或多數亡失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各地。

  • 4 # 季我努學社

    明成祖因靖難之役得天下,但統治集團內部並不穩定,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的焦點,收拾士子之心,將天下文人集中在自己的政權之下,他十分重視文教工作,聚眾編纂了大量的書籍,如《古今列女傳》、《明太祖實錄》、《歷代名臣奏議》、《五經四書大全》等等,其中規模最為宏大的就是《永樂大典》。

    朱棣

    《永樂大典》的編纂最初要追溯到永樂元年,當時朱棣剛剛得國,即命翰林學士解縉等“廣採天下書籍”,分類輯錄,編成一部大型類書,是為《文獻大成》。《文獻大成》成書於永樂二年冬,僅直接參與編纂者即有一百四十七人。但永樂皇帝並不滿意,他認為《文獻大成》所載多有未備,是書頗為簡略,故又命解縉、姚廣孝等人重修,欲收羅“自有書契以來,凡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各類書籍。是書成於永樂五年,凡書廣收各類圖書七八千種,共計二萬二千餘卷,約三億七千萬字,參與編纂此書的共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

    解縉

    《永樂大典》以字韻作為一級目錄,它按照《洪武正韻》按韻分類,每韻字下又按圖書內容,分為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詩文等二級目錄。該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儲存了很多文獻,元代以前很多重要文字均後多失軼,多賴是典得以流傳。比如我們今天所見的五代時編纂的《舊唐書》就是後來自《永樂大典》中輯出的。

    《永樂大典》攝影圖

    明代沒有今天這麼發達的印刷技術,不管是雕版還是活字排印,欲印刷這麼大部頭的類書都不太現實,所以《永樂大典》僅有正、副兩個抄本,其中正本毀於宮火,副本在清代即已散軼了一部分,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兩次洗劫北京城時又遭劫掠、毀壞,目前殘件分藏於全球數個圖書館中,目前共輯有原書、微縮膠捲、影本共計七百三十卷,約為全書的百分之三。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老師及朋友們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張廷玉:《明史》

    《明實錄》

    白壽彝:《中國通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戰鬥機總是兩架一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