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宋八大家都是一些大文豪,為何沒有李白和杜甫?
8
回覆列表
  • 1 # 文字拾荒人

    李白創作的詩歌今存九百多首,他的詩充分表現了其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精神。李白多次以大鵬自比,他的詩歌題材多種多樣,被譽為“詩仙"。杜甫是唐由盛轉衰時期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保留至今的詩作有一千四百餘首,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他們在詩歌上的傑出成就,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唐宋八大家"根本不是從詩歌創作成就的角度評選的,而是對中國唐、宋兩代八位著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最初將這八位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朝初年朱右的《八先生文集》,後來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位唐宋作家的散文作品,明朝中期的古文家茅坤又對前兩人編輯的書籍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 從此得名。

    "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中唐時期的韓愈。韓愈等人舉起“復古的旗幟,提倡向先秦與兩漢時期的古文學習,藉此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儒家思想。他的主張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援和社會上的廣泛響應,逐漸形成了群眾性的浪潮,壓倒了當時盛行的駢文,形成了一次影響深遠的“古文運動"。他們提出文章要以思想內容為第一,這是古文運動的基本理論;他們還重視作家的品德修養,重視寫真情實感,強調語言不要陳舊,也不要空泛的獨創精神他們一方面親自實踐,一方面又培養了許多青年作家,使古文運動的聲勢日漸壯大。

    到了北宋,以歐陽修為代表,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為主將的散文家極力推崇“韓柳",掀起了新一輪的古文運動。他們一方面反對晚唐以來的不良文風,一方面提倡繼承韓愈的道統和文統,強調“文道統一",“道"先於“文"的觀點,寫出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使散文走上了平易暢達、反映現實生活的道路。人們把唐代和宋代的兩次古文運動稱之為“唐宋古文運動"。

    唐代古文運動的勝利,是中國散文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打垮了駢文的長期統治,開創了散文的新傳統。韓愈、柳宗元不僅在理論上奠定了散文創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創作實踐上作出了典範。

    他們不僅恢復了散文的歷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實用範圍推廣了,使散文在傳統的著書立說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現自己的寫景、抒情、言志的廣闊園地。“古文運動"對宋、明、清三代以及現代的散文發展與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2 # 內蒙古小寇

    針對“唐宋八大家”為何沒有李白、杜甫,我們應首先了解一下“唐宋八大家”的發起淵源。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古文八大家,是由明初朱右將“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又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這為唐宋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唐宋八大家”主要有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發起“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掀起“宋代古文運動”,王安石、曾鞏先後參與的古文革新浪潮,為中國文化藝術做出了重要的作用。

    綜上可述可得出:“唐宋八大家”沒有李白、杜甫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1.“唐宋八大家”從其淵源講,剛開始是收集的散文方面非常優秀的作家,而杜甫、李白擅長於詩詞歌賦。

    2.“唐宋八大家”都是從事掀起“古文運動”,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的進步推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儘管李白、杜甫同樣為中華文化做出不可估量的貢獻,但其未參與古文運動。

  • 3 # 神極天賦

    唐宋八大家雖無李杜,這是事實。但這並能說明李杜的文學成就在八大家之下。

    至於唐宋八大家那是後來者,根據那時的江湖劃分的。相信李杜也不會因此產生不快。

    比如說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些人物在文學成就上各有千秋,而在那個時代也不乏其他傑出的詩人。那為什麼就把他們四人定位於初唐四傑呢?並不是他們的詩文作品風格相識,而是因為他們共處一初唐的時代。當然這也與他們豪放灑脫的個性有關。一切都是同期或後期的粉絲,根據客觀事實與主觀的意識揉合統一後,俗定而成。

    就象當今的娛樂圈,什麼天王天后,影帝影后這些名稱。我們都知道就是個唱歌的和演戲的,之所以加這些光環在身上,無非就是提高知名度和竟爭力,為圈粉撈金作鋪墊。這其實就是套路。當然時代不同,有其侷限性,當今戲子明星絕然沒有古代詩人文學家的博大情懷!在這裡只是作個比較。

    李白杜甫同時代的詩人文學大家,但文學作品風格卻各有不同,李白豪放灑脫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杜甫則細緻感性充滿現實主義的憂思。他們作品釋出的也較多,對當時的社會產生的影響也大。因此也就有了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樣儈炎人口的俗語,是不是很接地氣?

    並非是李杜文學成就,不入唐宋八大家之流。而是後人在判定八大家有其自己的考量。就如同我們現在評論十大元帥,誰的功高偉績一樣。一百個人絕不會有一個評論結果,唯一能達成統一的結果就是,十大元帥是共和國的締造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們愛這個偉大的國家!

  • 4 # 的地胡言

    唐宋八大家是指文章寫的好的八個代表人物,又成古文八大家,自然不包含李白和杜甫了。

    最早提出唐宋八大家是在明朝前中期,明初朱佑編的《八先生文集》,以上述八位散文家的文章整理而來,八大家之名就最早被提出來了。

    後來茅坤編纂了《唐宋八大家文抄》,唐宋八大家的名號就此傳播開來了。

    而李白杜甫並不以文章見長,所以唐宋八大家中沒有這二位也就不奇怪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李杜的喜愛,也不影響李杜的偉大。

    感謝你看我一篇廢話

  • 5 # 大悔憶智周

    這個問題提得好沒文化,提問的比我沒文化!可嘆有些人還要鄭重其事引經據典去回答!

    這“八大家”是評的散文大家,所以蘇東坡的父親蘇洵和他的弟弟蘇轍都上榜——雖然他們只是文章出眾並不以詩歌驚海內。

    所以這個問題就好像問:黃渤老師為什麼評不上小鮮肉?

    人家小鮮肉評的是年齡和顏值,與演技無關。

    這個還不能說明問題,再說幾個,就像問:北島、顧城為什麼不算優秀小說家?郭德綱為什麼不算優秀舞蹈家?犀利哥為什麼不算優秀企業家?周星馳為什麼不是著名書法家?姚明為什麼不算優秀足球運動員?

    《詩經》為什麼不算“四大名著”?

    “唐宋八大家”上榜的八個都是散文家或詩人兼散文家,都是古文運動的領袖或核心人物,他們在唐朝宋朝掀起古文浪潮,提倡古文,反對駢文。

    李白、杜甫則是純粹的詩人,他們不寫散文。

    如果評“文學八大家”,“唐宋八大家”裡有幾個就會沒機會,李白、杜甫不僅上榜,而且排名會比“唐宋八大家”中任何一個靠前,“唐宋八大家”都是李白、杜甫的粉絲。

  • 6 # 古詩今詞

    前幾天還有人跟我說,唐宋八大家中居然沒有李白和杜甫,這排名不合理。想必還有不少人誤會了,這裡我再作一下解釋。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全名應該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不過不是唐宋人評選出來的。

    最初提出這個說法是在明朝初期,朱右編纂了《八先生文集》,明末茅坤在此基礎上又編了《唐宋八大家文鈔》,收集的內容主要是散文,流行甚廣,唐宋八大家的名號也由此傳開,後世一直沿用。

    代表人物

    唐宋八大家公認中,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其餘是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之所以這麼認為,主要原因是韓、柳二人是古文運動的最先倡導者。

    古文運動

    隋唐的文章繼承了六朝時期的風格,尤其講究形式,包括華麗的辭藻、聲律、排比對偶等,也就是科舉常用的駢文,初唐王勃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

    而到了安史之亂之後,韓愈、柳宗元等文人意識到,寫文章應該以意為主,不應該追求浮靡的文風,於是提倡改革文章風氣,受到了不少士人支援,史稱“古文運動”。

    但是在晚唐時期,雕章琢句之風又開始盛行,古文運動因此衰落。直到北宋,歐陽修等人又領導了一場文章改革運動,一方面推崇韓、柳的文章,另一方面還在此基礎上注入道德觀,強調普世價值。

    自此之後,散文逐漸成為主流,駢文日漸式微。

    如今看來,我認為很有借鑑的必要。今天有不少文章,讀來不知所云,卻不乏追捧,實是文學之不幸。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下一次文章運動。

    對待當下主流的文風,不知您怎麼看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期間可以去電影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