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學英語點點通
-
2 # 塗之人995
國學者,中國傳統文化也。
吃中國飯,穿中國衣,讀中國書,說中國話,寫中國字長大的華人,生於斯,長於斯,祖先父母老於斯,豈不應心存感激?孔、孟、老、莊、屈、宋、李、杜、蘇、辛、一直到周樹人、毛潤之,始終與我們同在,用他們用生命釀造的養料,養育我們的靈魂,我們豈可得魚忘筌?
庚子伊始,國有疑難,中醫西醫,逆行抗疫;救死扶傷,從容不迫;十四億人安之若素,二線前方同德同心;在起來聲裡,五星旗下,誰不飽含熱淚,血脈噴張?
新冠來勢洶洶,三十多天就成弱弩,非中國文化之孕育滋養的華人,誰能辦得到?
與新冠在暴發的同時發生的美利堅流感,在特朗普的地盤裡,感染已過二千六百萬,致死已近一萬五。合眾國經濟第一,數、理、化樣樣靠前,一個流感便束手無策?——美利堅沒“國學”,這便是原因。
國學,不過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它是基礎。
-
3 # 錦月細雨
沒有存在的必要,現在的教育已經很豐富了,從人文自然,到法律科學,現在的人已學的很多人,國學就是騙人的東西,拉虎皮做大旗騙人用的玩意,學那東西就是虛偽,把行騙合理化
-
4 # 東健老師
“國學”的概念很早的時候就有,但是關於國學的概念一直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
季羨林先生說過,“國學”就是中國的學問,傳統文化就是國學。也有學者說國學是治國理政的學問。不管那種觀念,國學都離不開中國傳統的思想核心。
國學有必要推廣術為道御,亦為道用。換句話說術是利器,道才根本,只學術而不學道,是很難走的長遠的。“物、理、化”屬於自然科學,我們可以把它歸類為“術“的範圍。而國學更多的是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和思想核心的建設。學習是一個系統、一個體系,綜合自然科學和國學有相互促進的效果。“物、理、化”等學科決定了我們能看到的世界,而“國學”則可以交我們怎麼去看世界。
國學的推廣要根據時代進行篩選國學的很多內容是基於當時的社會形態而產生的思想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部分內容是可以延續、傳承的。比如: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作為生而為人的做事的準則,影響著個人的立身之本、影響著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和交往、影響著社會與國家的穩定。儒家的“五常”與我們現在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是吻合的;和我們暢想美好生活,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是一致的。
同時,國學也有很多不適合這個時代的內容,比如說“弟子規”“跪拜禮”“女子地位”等等。
書本是死的而思想是活的,關於知識和文化,我們要做的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有選擇的,有計劃的吸收和學習。
國學的推廣需要正確的態度王小波的“我看國學”中寫道“古宅鬧鬼,樹老成精,一門學問可能變成一種妖怪”。再我看來科學沒有好壞,重點要看使用的人。現在很多人拿著“國學”當幌子詐騙斂財,這種情形下能傳播出什麼好的文化思想?把一門學問“神化”的同時,就相當於把它“妖魔化”。我們需要抱著批判的態度進行學習,保持理性思維,科學的質疑。
國學的推廣需要摒棄形式主義“國學”這一類的人文科學在學習過程中非常容易流於形式,然後形式主義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流於表面的學習容易培訓“偽君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的人。“國學”的學習,一定要觸及其精神核心,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保持務實求真的精神。
如此以來,我認為“國學”值得推廣。
-
5 # 網搜娛樂
當然有存在的必要!
國學中蘊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文化根基!
國學有助於提高一個人的人文素養,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民族。我們更應該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對。我所說的繼承和弘揚,自然是其中獨特且優秀的部分,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而不是喪失合理性、與時代精神背道而馳的糟粕。
國學也不是學習之外的事情,它也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
語文是一門短期無法突擊的科目,這是一個共識。學習國學,就會讓語文基本功更紮實。
-
6 # 更生100
是的,今天講究的是科技人才,離不開數理化這東西。如果你連國學知識都不去了解,那麼,我的認為你一樣都不會?|
-
7 # jameswww
世界上只有先進的文化需要學習,“國學”如果進步,不需要刻意打個印記,人們不會丟棄進步的文化,被丟棄的文化中即使是“國學”,那也是經過歷史淘汰糟粕的文化,沒必要一定撿回來。
-
8 # 阿虎8596
國學是用來洗腦的。哪個國家把學習古代語言古代文化放在重要地位? 現在要求學生大量學習背誦文言文,絕對是腦抽了
-
9 # 若愚趣談
您的意思是現在的教育重視數理化和外語,而國學不太重視。
就個人觀點而言,數理化外作為學習科學技術的基礎,放在首位無可厚非。但是,國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也不能隻字不提。一百多年前的洋務運動就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就是對學習科學技術的肯定。今天已經是二十一世紀,我們對世界發達國家正奮起直追,與他們的距離只有一步之遙。這都是近四十年對科學技術重視對結果。這個時候更應該清醒頭腦,不能停步不前。科學技術還需保持高速前進,才有機會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重視數理化外教育也會繼續放在首位。
國學屬於漢語的範疇,只要我們學好了漢語,國學的提升便可自我把握,因為國學是一種修為,只有自己在漢語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和領悟,才能有所獲得,單項列入教育計劃會浪費很多時間。
現在有些人說“禮崩樂壞”,就是因為國學沒有得到重視,這未免有些牽強附會。儒家思想的提倡已經有兩千多年,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里,禮只是維護統治的精神工具,從來沒有看到哪個封建王朝用禮來實現公平正義。
國學要不要學?當然要學,但畢竟不是維持生計的技能,人只有吃飽穿暖,安居樂業後才能談禮。如果一個人飽讀詩書卻只能當流浪漢,學得再多也沒用。我們提倡學以致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人類維持基本生活的前提,數理化外列入教育的前端當無可厚非。國學雖不能丟,但可自學,以提高個人修為。
-
10 # 書生即朮生
國學是非常深奧的,不是等於語文就是國學,要學習國學就先把基本功打好,語數外理化生史政地一樣都不能落下。國學是需要你有強大的思維邏輯,豐富的基本常識,古今中外的對比做基礎才能看得透徹的。不要把國學想得太簡單,用你的無知去解讀粗淺的皮毛。要學好國學你至少得先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吧!
-
11 # 魯中居士
綜合現代教育的全部數,理,化內容無非教人以″技術″將來做什麼″家"。而國學從根本上是在教你將來怎麼做人!中國著名的偉人,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有一個算一個,都是青少年時代飽讀國學的!
-
12 # 空靈設計
教育對國學的輕視淡化,自然會造就當今社會的現狀。目前網紅沈大師的現象,無不折射出當今社會大環境中,人心的浮躁空虛。科技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要做到跟人的道德思想、情操觀念等同步,最終還需靠國學來導航。
-
13 # 崑崙之柏
雖然現在“物理、數、化、外”都很吃香,但“國學”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因為所謂“國學”就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之魂都是由中國文化傳承下來的。中國所有原產地的東西,都代表了中國文化的體現,中國文化無所不包,沒有任何人用任何東西可以取代中國文化的,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媚力。
世界原來有四大古文明,其它三大古文明都消失了,唯一存在的就是中華古文明,這就是中華文明有無限的生命力,歷經5000年的時間,經久不衰,她有頑強的毅力、她有不朽的神話、她有不懼任何敵人的堅強體質,這就是中華文明、這就是中國文化、這就是中國精神。正如巜山之巍峨一林則徐傳》的作者郭雪波說:
“歷求真實,文須出彩”雖然是說他寫林則徐的感想,但用在搏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上是多麼貼切哦。
當然,保護中國文化不等於否定外來文化,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就展開胸懷吸納兼收幷蓄了外來文化,同時我們更加應該重視“物理、數學、化學、外語”以及國際上的高科技的學習和研究應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傳統不應改變,也不會改變。
因此,中國文化永遠不會消失、中國國學永遠不會消失、中華文明也永遠不會消失。
-
14 # 崑崙奴王富貴
學好數理化,是工業國家的基礎。在古代,是百工在學。
國學,無論是古代或者今天,都不是普通人所必須掌握的學識,只是為官出仕要管理社會才需要學到的。
而今天,所謂的國學更偏向於詩詞歌賦,而非經史子集,很多人學國學感覺更像裝逼。
國學在民間,真的作用不大。
-
15 # 孤獨飛雪28307817
必須要學,還要學好。國學內容豐富,思想光明。拋棄國學我們將迷失方向,敵我不分,特色不存。
只所以五千年來有我們文化能延續和支承,我們才沒有斷根、沒有被滅國。說明我們的文化是偉大的文化,外族都不得不接受、學習並傳承。文化不滅,國就在。中國文化最終會引領世界,走向大同。
回覆列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句話叫做“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時至今日我們的學生在校學習還是非常重視數理化,當然現如今語文也越來越被重視,還有經久不衰的英語。學好這些主要學科,至今沒人會認為這是謬論。畢竟我們的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離不開這些現代的科學技術基本學科。
我們現在的學校都比較重視理工科類人才的培養,也為了適應全球發展的趨勢,加強理工科人才培養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了。當然並不是說文科類知識不重要,能夠培養出文理結合的人才當然是最佳的。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明白,作為基礎知識傳授的學校,從小培養孩子理科方面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學科的特點決定的。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到了一定的年紀理科轉文容易,文科轉理就不簡單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教育,以語數理化英為教育的重點的原因。
近年來,在中華名族復興的大時代背景下,國學作為文化復興的載體,可謂是日益升溫,到處都是國學講座,國學進校園活動。人們對待國學的認識和態度已經發生了轉變,國學已經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舊學。
什麼是國學,如今的國學範疇是什麼?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廣義上包括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含古代的歷史、哲學、地理、書畫、音樂、星相等等。國學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也涵蓋了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國學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寬泛而複雜。
國學到底有無存在的必要,需要重視嗎?學國學,其實就是學習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隨著我們國家在各個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與國際社會交往的日益頻繁,讓華人越來越需要標明自己名族具有的獨特的價值東西,也就激發了華人復興傳統文化的強烈願望。
挖掘傳統文化中有價值,有以的思想資源就成為了振興國學的任務,也是名族文化自信和自覺的一種外在表現,這或許就是國學存在的重要理由,也是重視國學,讓國學熱起來的重要原因。
學習現代知識的孩子,要不要學習國學?國學中有許多的有益知識,在學校學習孩子們,如果能夠接觸瞭解學習國學,細細品讀國學經典,不僅可以提高涵養,更能瞭解名族歷史文化,學習到國學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對於塑造孩子的人格起著積極的作用,提升著孩子們的素養。
經史子集,古文詩詞都是國學的範疇,為什麼孩子一定了解和學習國學,在這裡套用孔子的話: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小子們,為何沒有人學詩呀!學了詩,可以興起你自己,可以懂得如何博觀於天地,可以懂得在群中如何處,不得意時如何怨。近處講,懂得如何奉事父母。遠處講,懂得如何奉事君上。小言之,也可使你多認識一些鳥獸草木之名。”)我想孔子的這番話,套用到國學上來說也是適用的。
學習國學經典,不應落入偽國學陷阱國學內容紛繁複雜,我們學習國學一定要學習諸子百家,詩經楚辭,經典古文,哲學思想,唐詩宋詞,先賢著作,凡有裨益者都應該多看多學,只有這樣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提升格局、素養、氣度。“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然而現在有很多人藉著國學的幌子招搖撞騙,拿著“國學”中一些糟粕,加入自己的理解,用功利的角度來解讀。這種國學陷阱就是我們需要避免的,不是所有古代文化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國學,去粗存精用國學中的智慧和道理才是我們應該讓孩子學習的。
不論如何,適當的讓孩子學習一些國學知識,肯定有益無害,讓孩子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