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留星
-
2 # 騎牛赴瑤臺
當時港臺地區經濟比大陸發達的多,人們酒飽飯足之餘自然會追求精神上的滿足,這些需求便是催生新武俠的發動機。反觀大陸,百廢待興,人民尚不溫飽,後來又是十年浩劫。人們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啊。
-
3 # 還會有人
八十年代,港臺武俠小說在大陸颳起旋風,讓文學領域感受到了商業化的力量,是中國商業文化發展的一個經典案例。
港臺兩地的武俠小說,幾乎同時起步,互相有促進作用,是香港在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通俗文學類別。
-
4 # 手機APP開發者
1主要是寬鬆的體制讓新派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有了無限的創作空間,文化氛圍比較好,沒有那麼多限制,放在當時的大陸則被當成禁書。
2香港那時經濟的繁榮,社會節奏的加快讓很多當時的年輕人追從成年人的童話故事(武俠電影)來放鬆自己,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
5 # 狼之吻frank
一句話,衣食足而知榮辱 倉廩實而知禮節,當時香港經濟水平發達,有更多的人有充裕的時間來創作,而大陸沒有;另外,思想氛圍和意識形態不同,香港作家當時是市場經濟,而大陸的小說大部分需要解決當時人民的思想和實際問題,而武俠小說並不合適.
-
6 # 待曉兒
新派武俠小說,一般認為是以梁羽生《龍虎鬥京華》為分界,之前的屬於舊派,之後的屬於新派。
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新派武俠雖然多出現在港澳臺等南方地區,但最多隻是融合了南派武俠的一些手法,主體傳承還是屬於北派武俠。
所以,如果想要了解金古梁溫等人的新武俠作品,需要知道舊派武俠和新派武俠的區別和聯絡,最好還要了解金庸等人之後的武俠現狀。
理解新武俠的源自,須明瞭舊派武俠的南北之爭舊派武俠分為南北兩派,這個南北之分並不僅僅是地理位置,內容所佔的比分更大一點。
北派有所謂的“北派五大家”:
荒誕怪異派:李壽民;
悲劇俠情派:王度廬;
社會反諷派:宮白羽;
幫會技擊派:鄭證因;
奇情推理派:朱貞木。
其中李壽民就是大名鼎鼎的“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就出自他的手中,但是其風格更像如今的玄幻小說,從今天來看,更像是領先了一個時代一樣,非常奇異。
北派武俠小說描寫的內容往往和北地有關,即講述的以北方人物的故事居多,無論是生活場景、活動地域還是風俗習慣,北方的風氣比較濃重,所以稱為“北派”。
而南派武俠主要是生活在廣州一帶的作家,相對於北派在上海、香港等地屬於更南方。
由於廣州在當時的中國屬於最接近新思想的地方,其文化的發展程度要比上海、香港等地更為發達,喜歡閱讀小說的民眾也更多。但是這些受眾多以農民等成分居多,所以作家在創作的時候為了迎合讀者,就更貼近生活一些。
不同於北派的家國天下等情懷,南派寫人寫事都更為細膩,所刻畫的武俠人物也更為真實,比如我們今天依然津津樂道的“黃飛鴻”、“方世玉”就是南派武俠人物。
而這種南北方的環境差異,也導致了武學描寫上的不同,北方更注重兵器等的技法,刀槍劍戟等等神兵利器、技擊招式層出不窮,而南方往往就地取材,拳腳棍棒等身體、生活用具較多,甚至板凳這樣的事物也能作為兵器來使用。
所以從這些細節就能發現,北派最後能力壓南派成為武俠的主流是有原因的。
北派的分支流派極多,就說明其故事的種類要更為豐富,能迎合更多的讀者口味,受眾更為廣泛。而脫離生活的獵奇描寫,讓“通俗小說”的傳奇性質得到了充分發揮。
在這一點上,北派就足以力壓南派成為主流。
新派武俠在情節、敘事以及故事架構上與舊派武俠的異同古龍在其小說中曾經提及過武俠小說的時代劃分:
現代的武俠小說,若由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開始算起,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時代。 寫《蜀山劍俠傳》的還珠樓主,是第一個時代的領袖。寫《七殺碑》的朱貞木,寫《鐵騎銀瓶》的王度廬可以算是第二個時代的代表。 到了金庸寫《射鵰》,將武俠小說帶進了另一個局面。因為古龍生活在新武俠的時代裡,所以對於這個劃分有一定的歷史侷限,畢竟直至他去世,新武俠的時代也沒有過去,所以對後續的走向並沒有提及。
這一時期已經過了舊派武俠南北之爭的階段,武俠市場開始了融合的過程,北派武俠已經成為了當時的主流,南派逐漸沒落。
而南派的沒落也和金庸、古龍等人有關,因為他們的作品太過優質,使得北派武俠發揚光大,就顯得南派武俠後繼無人。
上個世紀中期,是金古梁溫崛起的時代,主要是港臺等地的武俠作家。從時間上可以看出,此時的香港等地是中國最為繁華地區之一,其所受到的思想衝擊已經超過了廣州等地,是中國思想最為前衛的地域。
所以在武俠小說的創作手法、故事結構以及語言應用等方面都有著領先的優勢。
這些作家充分地繼承了北派武俠“傳奇”的特性,又借鑑了南派細膩的描寫手法,集兩家之長,其故事就顯得更為耐讀。
之前北派的作品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結構比較鬆散,有很明顯的明清“章回”小說形制。這一點不僅僅在於武俠,當時的很多通俗小說種類都有這樣的特色。
而其內容往往也都是除暴安良、行俠仗義、家國天下等等事蹟,更注重故事性,在人物上就有扁平化的弊端。
新派改進了寫作方法,不再拘泥於傳統的形式,開始刻畫以一個個人物、一個個門派為主體的整個江湖,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門派之間的爭鬥廝殺成為了故事的主體內容。
這就導致了舊派武俠作品的名字更出名一些,而新派小說中卻有著很多被人所熟知的典型人物。
除此之外,因為中國南方語言學比較興盛,白話文的推行更為順暢一些,以至於新派武俠在語言的選擇上也更為通俗,在人口密集的港臺地區,傳播效果就特別好。
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時文壇的風向和生態問題。
北方社會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反對通俗小說的,比如魯迅、周作人、胡適等等文學家都是以批判通俗小說為切入點,宣傳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文學主張。
而金古梁溫等人的作品直到上個世紀中後期才在大陸範圍內解禁流傳,說明在當時的主流文壇中,對於武俠小說持反對態度,行壓制之事。
文壇的風向和生態才是遏制了有先進武俠傳統的北方武俠最主要的原因。
當今時代的武俠狀況,“後金庸時代”的出現提到新派武俠的創作,其截止時間其實很難說,到現在為止依然有人在創作武俠作品,甚至出現了一些讓人驚喜的變化。
先來說說當今的武俠。
當今走傳統武俠,類似金庸等人以刻畫江湖為手段的作家比較少,更多的是在此基礎上結合了明清等公案小說的手法,以故事為主體。
比如作家“談歌”就對自己的武俠小說做了如此處理。
比如其作品《鳳凰令》、“白玉堂”系列等和武俠元素相關的作品,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公案”、“懸疑”等成分,甚至最為主要刻畫手段而存在。
而其以歷史人物為主角的特徵,有著非常明顯的舊派中北派武俠的特色,其語言描述、敘事方式又和新派武俠一脈相承。
與之類似的作家,有很明顯地繼承痕跡,可以認定是金古梁溫等新派武俠風格的延續。
新派武俠在今天同樣有一個變化。
在本世紀初,通俗文學中出現了一批新的文學樣式,那就是網路文學。這一批作家在當時並不出名,只是出於創作衝動在網路上傳自己的作品,並且引起了網路讀者的廣泛關注。
最初其實只是在“幻劍書盟”等論壇性質的網站上流傳,後來蔓延到了其他領域。其中早期的“玄幻”小說其實就是武俠的變體。
比如蕭鼎所著的《誅仙》,我們可以很明晰地看到金庸《笑傲江湖》的影子,而其所寫的故事並不是以“神魔”為主,反倒是將背景擴大到了仙神領域。
也就是說,他其實是在以仙神為背景,寫人間江湖的故事。
所以有人將這些作家、作品都歸為一類,稱為“後金庸時代”,其實也是新派武俠小說的一種延續,至今還依然存在。
新派武俠小說主要指二十世紀中期出現在港臺地區的武俠小說。代表作家諸如金庸、古龍等。作品大家也都耳熟能詳諸如《射鵰三部曲》《笑傲江湖》《絕代雙驕》等等
回覆列表
二十世紀中期差不多是一九五幾年的時候,除了港臺地區,中國其他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本人簡單瞭解了一下。1950年中國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2年左右才結束。之後 中間有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1953-1957三大改造、大躍進、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文革等。這些事件的發生註定了武俠小說發展不樂觀,甚至說沒有發展的餘地,民眾更需求的振奮人心的革命文化和息息相關的平民文化如郭小川、賀敬之的政治抒情詩;楊朔、劉白羽等的歌頌散文;趙樹理、周立波農民生活類的小說等。
而同時期中國港臺地區總體發展相對穩定,民眾對娛樂的嚮往給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展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新派武俠小說普遍認為是從香港發展起來的,這不得不提到新派武俠鼻祖梁羽生先生。當時的重心還是在商業發展上,香港太極門和白鶴門爭鬥比武,當地報刊爭相報道,《今晚報》的編輯看準商機徵稿,於是,有了梁羽生先生的《龍虎鬥京華》,新派武俠逐漸發展起來。同時期中國臺灣發展也比較穩定,民眾也樂於享受武俠文化,金古溫三大家、南金北蕭等作品爭奇鬥豔,金庸老爺子在明報連載,一方面促進了新派武俠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明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