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澤放史

    張角是有兩個兄弟,張寶和張梁。俗話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大事也就成功了一半。事實也是如此,在這兩個兄弟輔佐下,道教得以發揚光大。

    張角這個人非常不一般,不一般在哪呢?就是聰明。

    為什麼說張角這個人聰明呢?

    起初他帶著兩個弟弟在受災特別嚴重的冀州開始他們的傳教活動,因為受災最嚴重的地方那裡的百姓生活最為艱苦,所以他清楚災民需要一種安慰。

    於是張角開始了他的行動,於是開始以太平道的道教為依託,宣傳的是善惡有報,稱人們的行為善惡來決定著他們的壽命長短,所以他要求人們多做一些好事,樂善好施以此增加自己的壽命。

    而張角的出現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因此他的太平道開始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直到整個冀州都是成為了教徒。從這裡我們便能看出張角確實有著不俗的頭腦,因為他懂得借勢。

    兄弟三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將太平道傳播到了許多地方。準確地方我們難以估量,但是教眾總人數卻是達到了幾十萬。張角也因此順理成章的當上了教主。

    張角為了方便管理這些教眾,他將幾十萬的教眾劃分為三十六“方”,大“方”有一萬多人,小“方”也有個六七千人,每個“方”設渠帥負責。

    到了中平元年,東漢的朝廷內部腐化,社會也開始逐漸變得凋敝不堪,百姓苦不堪言。而張角自認為自己是上天派來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救世主”,再加上張角之前到處散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種言論,使得眾人對東漢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大。

    此時不動,更待何時?因此張角帶領數十萬教徒揭竿而起,開始了史上著名的“黃巾起義”。

    起義開始後,群眾紛紛響應,有的加入義軍一起反抗,有的送糧食送衣服,義軍發展的十分迅速,一路上攻城拔寨,氣勢十分龐大。

    除此之外,他們攻破城鎮之後,只是殺掉貪官汙吏,最重要的是還將這些貪官的錢財分發給當地百姓。一時間更是民心所向,以至於守城的貪官汙吏一聽到起義軍的到來,大多數棄城而逃。

    可是讓人疑惑的是,起義軍最初聲勢滔天,並且口碑非常好,為什麼最後還是失敗了?這究竟是為何?下面就來簡單分析一下起義軍失敗的幾個重要原因。

    義軍組成人員大多數為農民,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

    一支數十萬的軍隊,大多數的軍人是沒有受過正規訓練的窮苦農民,這樣的雜牌軍難以與受過正規訓練的正規軍正面交鋒。

    另外黃巾軍中的大多數將領的出身也都是農民,從小到大沒有讀過多少書的,有的甚至字都不認識,無法與那些軍事家族相比,在策略上更是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雖說人數較多,民心所向,但是軍中人才的質量與數量都不如漢軍,這是黃巾大起義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官府與豪強,世家的聯合打壓。

    黃巾軍的一路披荊斬棘,讓朝廷重視起來,慌忙派遣軍隊前去鎮壓起義。

    另一方面,黃巾軍殺的不僅僅是貪官汙吏還有各地的豪強地主,這讓各地的豪強地主感到十分不安。雖說這些豪強地主對官府也沒有多少好感,但敵人的敵人也就是朋友。因此大量豪強地主開始與官府聯合起來,配合官府鎮壓起義。

    起義軍在兩方面的打擊之下,結局當然只有一個,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要知道這些豪強中有著名的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孫堅,劉備等人。而這些人都是後來的領軍人物,起義不失敗才真的有問題。

    張角指揮失誤

    起義初期,張角的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鉅鹿,潁川,南陽等地。雖說最初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當朝廷回過神來以後,便集中兵力逐個擊破,這些黃巾軍又沒有多少實戰經驗,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

    若是張角將幾十萬的教眾聚集在同一個地方的話,或許不會給東漢王朝逐個擊破的機會,以人數的優勢或許能彌補軍隊本身組成的不足。鹿死誰手或許真的不一定。所以在這一點上,黃巾軍失敗也在情理當中。

    張角的死亡,動搖了軍心

    在各地的黃巾軍相繼失敗後,張角也病逝了。而冀州的黃巾軍以前都是張角的老部下,其間感情最為深厚,於是由張梁一起領導死守廣宗。

    但是張角的死亡對各地地方的黃巾軍的打擊極大,畢竟其是太平教的教主,更是教徒內心的主心骨。

    而之後黃埔嵩偷襲黃巾軍營,張梁也戰死了。不僅如此,死去的張角也不能好好的躺在棺材裡,被拉出來剖館戮屍,以儆效尤,讓教徒內心產生恐懼,加速了黃巾軍的滅亡。

    小結

    總的來說,儘管張角的黃巾軍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但是他終究還是以失敗告終。而失敗主要原因便是黃巾軍的主要組成人員沒有完善的作戰經驗,也沒有多少可以獨當一面的將領。再者,張角雖然是黃巾軍的領導,但是沒有起到太大的領導作用,更沒有制定一個統一目標,只是佔地死守或者到處搶劫豪強地主。

    除此之外,豪強地主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脅,只好和官府同仇敵愾,共同鎮壓義軍,這也加速了黃巾軍的滅亡。另外,張角的死亡也讓太平教的教徒內心產生恐慌。以至於黃巾軍未能完成推翻漢室的大業,便匆匆走向死亡,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參考資料:《後漢書·皇甫嵩傳》
  • 2 # 楓麟1314lcy147t

    東漢末年,雖然政權腐朽,但卻又無數的軍閥割據一方,而且,在當時的政權下,雖然部分民心向背,但仍舊有無數忠於漢室的英雄存在,而軍閥雖然割據一方,但名義上仍舊需要遵從漢室的調配,況且農民起義軍從根本上也對軍閥的利益造成了損失,所以各地的軍閥也積極殲滅,所以,雖然響應人數眾多,但本就是無秩序的農民軍,自然敵不過正規部隊,不久,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兵敗身亡,失去了領頭任務,黃巾軍便迅速的解散了

  • 3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 時機不當

    確實,東漢末年外戰不斷,國內外戚宦官輪番掌權,吏治腐敗,又恰逢大旱。看起來是個起義的好時機,但是當時的東漢政權是百足大蟲死而不僵,或者說人家根本死都沒死。

    簡單說一下,漢靈帝帝大家知道吧,向來以昏聵無能著稱,但是黃巾亂一起,靈帝立刻像換了個人一樣,立刻令何進率禁軍守衛京城,並在京畿地區的大小關口設定都尉駐守,先保證國家心臟不受打擊。

    愛錢如命的漢靈帝又慷慨的拿出自己的錢財良馬贈予將士,提升士氣,又採納皇甫嵩、呂疆等人的建議解除黨禁,釋放黨人,並從中乃至全社會選拔人才任職,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斷了黃巾勢力和世家大族聯合的機會,使黃巾軍永遠只能是農民起義,不會有人支援。

    另一方面又派將軍領兵平亂,盧植、皇甫嵩、朱儁等人和他們提拔上來的將領在戰場上幾乎是摧枯拉朽般摧毀了黃巾的勢力。

    黃巾之亂爆發後,東漢朝廷反應神速,靈帝一改往日昏庸,連下數道明智的命令,讓人完全看不出這是一個垂垂老矣的王朝。

    第二 漢軍戰鬥力強

    “國恆以弱滅,唯漢以強亡”

    兩漢軍隊的戰鬥力真的不是蓋的,即使是東漢末年,對羌作戰依舊能連連大捷,對烏桓、鮮卑、匈奴等遊牧民族更是無敵的存在,裝備精良,身經百戰的漢軍精銳一但投入平叛,便是摧枯拉朽。

    第三 黃巾起義太過倉促。

    上文說了一堆漢朝有多強,其實黃巾軍也不弱,要不然靈帝也不會那麼著急了。黃巾軍在起義之初是掌握了不少優勢的,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黃巾勢力無法集結。黃巾起義時軍隊散佈在北方各州郡,力量始終無法集結,最終被漢軍分而殲之。不過也因為這一點,朝廷不得不開了州郡自募兵馬的口子,最終導致黃巾軍雖滅,但是軍閥割據已經無法挽回。

  • 4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都知道,黃巾起義爆發於東漢末年靈帝時期,張角兄弟號召數十萬人發動農民起義,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爆發了浩浩蕩蕩的農民運動,但是這麼強大的反漢洪潮又為什麼那麼快失敗呢?

    力量分散,難以集中

    黃巾起義聲勢浩大,波及全國大部分地區,東漢王朝慌忙應戰。張角在全國分設三十六方,但是在起義發生之後,全國各地的黃巾軍基本上就是各自為戰,一盤散沙,而對待分散在各地的黃巾軍,東漢王朝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最終勝利。

    兵多不精

    就像上面說的,張角的黃巾軍擁兵數十萬,但是這是一批什麼部隊呢?農民和地方部隊為主,訓練不多,武器不好,面對裝備好的正規軍來說,要沒有優良的統帥,自然就不夠人打了。

    倉促起義,準備不足

    事實上,張角當時的起義時間是在那往後的,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太平道大方馬元義調發荊、揚等地數萬人向鄴城集中,相約發動起義。馬元義多次前往京師洛陽和信奉太平道的宦官聯絡,並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為內應。但後來張角的弟子唐週上書告密。朝廷隨即逮捕馬元義,將他車裂於洛陽,誅殺洛陽城中信奉太平道的“宮省直衛”及百姓千餘人,並令冀州緝捕張角等太平道首領。張角得知計劃洩露,連夜派人通知三十六方提前起義。而此時的東漢政府已經佈署了一些準備,不至於毫無準備,而張角則尚未準備充分了。

    漢朝勢力依舊強大

    張角發動起義,確實有很多人響應,而且當時的東漢朝廷已經走向了衰弱,但是並不代表地方就完全沒有實力。在當時,劉氏宗親在地方仍然有著十分強大的軍事實力,他們雖然此時已經湧現出了地方割據的意味,但是他們也不會希望劉氏天下落於外人之手。

  • 5 # GY古月JIN

    黃巾起義失敗的原因

    主要的原因有怎麼幾個:

    1.黃巾起義時,東漢雖然已經病入膏肓,但是還沒有完全玩完。還有不少忠臣良將,軍隊還很健全。

    2.漢靈帝雖然荒淫無度,紙醉金迷。但是漢王朝的一大部分軍隊還是聽從命令,大權在握的。而且在黃巾起義期間,漢靈帝沒有犯渾,軍費也是沒有吝嗇的,將領調派也算得當。

    3.農民起義的一大弱點,軍隊太過鬆散,說是軍隊不如說流民,期間夾雜大量老弱婦孺,大部分都拖家帶口。太過難得到管理。

    4.軍隊將領太過稀少,而且基本上沒有什麼指揮才能。

    5.內部出現叛徒,高層領導,基本上都是心懷鬼胎。不能聽從指揮,相互配合然後被多面圍剿。

  • 6 # 自由與思考

    黃巾軍是在東漢末年由張角領導的一次農民起義,是透過宗教的形式,來傳播開來,起義剛開始時,有燎原之勢,並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是不久便被鎮壓,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農民起義缺乏堅定性和永續性,歷史上大多數農民起義,應著眾多,但是能長期堅持的很少,主要原因在於農民階層的固有特點,安土重遷,存在私利思想,尤其是黃巾軍還是以宗教這種不穩固的工具支撐,遇到挫折容易分裂並有大量人員的離開返鄉,從而逐漸削弱農民軍實力;二是農民武裝缺乏優秀的將領和指揮人員,自身裝備簡陋,以至於屢次出現以竹為矛等的情況,甲冑的匱乏,容易在古代戰場形成大量的傷亡;三是黃巾起義雖然有幾個比較集中的地區,但是分佈面過廣,難以形成合力,容易被分而鎮壓;四是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特殊的一個王朝,東漢末年,政府和軍閥依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以至於形成了那句名言“國恆於弱滅,而漢獨以強亡”,與黃巾軍相比,政府軍在質量和裝備上佔據絕對的優勢,即使當時內有黃巾之亂,外部少數民族政權依然不敢對東漢進行大規模入侵,也不能分散黃巾軍面臨的壓力;最後,東漢末年至三國,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英雄輩出的時期,大量人才的湧現,無論是軍事上,還是內政謀略上,都形成了中國古代史上人才的一個高峰,黃巾軍有點生不逢時的悲劇色彩,因而被各地軍閥很快鎮壓,也不足為奇了。

  • 7 # 健康輪船

    在歷史改朝換代中,有過很多次農民起義,但往往有一個特徵,就是最先起義的部隊往往都是以失敗收場,而其他後起之秀反而後來居上,比如秦末陳勝吳廣率先起義而失敗,項羽劉邦等後來居上;元末韓山童劉福通率先起義而失敗,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等後來居上;明末闖王高迎祥等率先起義被擒殺,而李自成後來居上……相似的例子很多。 以黃巾軍為例,當時的東漢雖然腐敗,但仍有相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而黃巾軍成員大多是農民,並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其將領水平同樣參差不齊,調兵運糧、兵法謀略等能力和正規將領不在一個檔次,一開始或許能打官軍一個措手不及佔點便宜,但對峙時間一長劣勢就會盡數顯露出來。所以他們只能一定程度撼動東漢政權,而不能一口氣將其推翻,最終還是步入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結局中。

  • 8 # 當狗容易做人難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是一句看過《三國》的人必定聽過的話,代表了掀開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序幕的“黃巾起義”。

    黃巾軍數十萬人席捲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真是聲勢浩大。表面上看這是一場張角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但從整個過程來看,“黃巾起義”更像是士族門閥為了削弱東漢朝廷力量利用的工具。

    要明白“黃巾起義”發生了什麼就要先說說東漢的政治架構。漢光武帝劉秀在豪強地主支援下建立東漢,像大多數開國皇帝一樣劉秀為了鞏固皇權,不讓開國功臣干預政事,但給予這些人在經濟上、後代子孫出仕當官等方面的特權。

    另外東漢選官制度是察舉、徵辟,說白了就是名聲大、學問好就能當官。在資訊不發達的中國古代,學習知識和揚名的成本是極高的,而豪強地主依仗經濟、人脈優勢很容易就會出名,出名就能當官,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批壟斷權力、代代有人當官的家族,這就是士族門閥的來源,袁紹、楊修、司馬懿等人的家族都是這麼發的家。

    從漢章帝時期開始,東漢外戚、宦官爭鬥不斷,士族門閥趁機做大,不斷擴大自身的政治、經濟優勢,甚至於在家族所在州郡形成壟斷,實際上統治這些地區,形成了外戚、宦官把持中央,士族門閥割據地方的局面。

    到了漢桓帝、漢靈帝統治時期,宦官依賴皇帝的寵信把持朝政。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宦官掌權後大肆提拔、任用自己的親戚、朋友當官,並在全國各地聚斂錢財、搶佔土地,自然損害了士族門閥的利益。士族門閥與外戚聯手對抗宦官,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最終宦官依仗皇權制造了“黨錮之禍”,將大批士族門閥出身的官員,以及他們的門生故吏驅逐出朝廷,並禁止他們的子孫後代當官。

    東漢朝廷禁止士族門閥子弟當官,就是在掘這些家族根基,可以說“黨錮之禍”的發生代表著漢靈帝和士族門閥撕破了臉。只不過漢靈帝掌控軍權,士族門閥不敢輕易公開反抗,黃巾起義的發生給了士族門閥機會。

    為什麼說士族門閥利用了“黃巾起義”呢?首先張角等人組建太平道花了十多年時間,傳教腳步遍及全國,還組建黃巾軍,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等口號,張角的行動瞞得住高高在上的皇帝,卻騙不過士族門閥。士族門閥的一大特點就是對家族所在地區的絕對掌控,張角在這些人的地盤搞事是瞞不住的。

    其次黃巾軍的主要來源是破產的農民,士族門閥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士族門閥的一大發展模式就是趁災年吞併土地,將農民變為自家的奴僕、佃戶,比如袁紹所在的汝南袁氏家中僕役數十萬人;另外士族門閥都好善名,災年會進行賑災舉動。也就是說東漢時期士族門閥有在災年穩定地方的作用,一旦他們不作為了,東漢立馬遍地流民。

    最後士族門閥對於黃巾起義的應對過於迅速了。公元184年3月5日黃巾起義爆發,3月末漢靈帝解除黨禁、號召士族門閥募兵鎮壓起義,4月中旬士族門閥、地方豪強的義軍就已經奔赴戰場了,這種反應速度不是早有準備是不可能的。

    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僅堅持了9個多月就失敗了,最大的原因就是東漢王朝統治階級的力量並不弱,只不過皇權同士族門閥的權力鬥爭給了張角等人起事的機會。因此當漢靈帝大赦黨人、讓士族門閥子弟再次入朝為官,下放兵權讓地主豪強招募私軍之後,士族門閥迅速發力,到184年11月黃巾軍主力就敗亡了,剩下的時間就是政府軍剿滅小股叛軍罷了。

    黃巾起義使得東漢皇權勢力遭到重創,士族門閥手握軍隊後迅速割據一方;在加上後來董卓霍亂京師,東漢皇帝威權盡喪,成了各路豪強手中的傀儡,曹操、袁紹等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 9 # 看遍山川

    中國歷史上的官逼民反農民起義最終敗亡的,其生存抵抗方式大致總逃避不了兩種,流動作戰型和坐守被動型。前者比如唐末黃巢和明末的農民軍,後者有北宋的方臘,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也屬於後者型別。

    黃巾軍初期人數眾多,聲勢浩大被稱作“蟻賊”,其主要分佈在冀州、潁川和南陽。黃巾軍人數雖多,但三處義軍各自互不統轄,也不存在協同牽制作戰,更談不上什麼注重建立後方根據地,部隊的保障和長期供給受到限制,各部的軍事行動也只能在原地打轉轉。

    在處於劣勢的狀態下一味孤軍奮鬥,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沒有結合機動戰術運動到外線作戰。和敵人打硬仗呆仗,拼消耗拼耐力,直至被東漢統治集團逐個分割清除。

    潁川之戰,東漢名將皇甫嵩火攻黃巾的波才軍,在這場戰役中當時是騎都尉的曹操奉命支援皇甫嵩。政府軍先後於潁川和汝南兩次擊潰波才黃巾主力,解決了黃巾對洛陽的威脅,東漢朝廷才有功夫騰出手來對付其他地區的黃巾軍。

    南陽地區的黃巾軍雖然有十萬之眾,但僅僅侷限於宛城一地,前期既不支援潁川的黃巾軍,也不曾想過向四周擴散發展,就死死地呆在宛城啥都沒幹,等著敵人上門圍剿。官軍趁守軍出現的防守漏洞全力攻擊,城破黃巾被斬萬餘,剩下逃潰的又被官軍追擊消滅。南陽殲滅戰湧現出了還是官軍小司馬的孫堅,他率先登城立下戰功。

    冀州的黃巾是由張角兄弟親自統帥,他們也被官軍牢牢地牽制在河北,在官軍解決了潁川和南陽黃巾後,冀州黃巾已成為孤軍。還是皇甫嵩利用黃巾軍的疏忽夜襲廣宗大營取得成功,臨陣斬殺張梁(張角之前已病死),接著又攻破曲陽,張寶戰死,黃巾部眾慘遭屠殺。

    至此黃巾起義正式起兵,只一年功夫就被東漢政府鎮壓下去了,雖然幾年之後黃巾死灰復燃,也很快被各地軍閥豪強擊破。

    黃巾的覆滅和其本身戰術策略失敗固然有關,另外和當時漢靈帝採取的“應急”政策也有很大關係。農民起義波瀾壯闊,這時候平時皇帝親信的宦官派不上用場,靠外戚也不行,只有依靠上得了檯面頂用的清流。漢靈帝為了緩和內部矛盾,一致對外鎮壓黃巾起義,解除了不得人心的“黨禁”,啟用許多得力的官員,暫時得到了天下士人的擁護。

    最後幫助東漢朝廷剿滅黃巾的都是一些超級“神助攻”,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孫堅甚至劉備,都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軍閥大佬,都是靠剿滅黃巾起家完成最初的事業積累。這些人表面上替朝廷出面消滅黃巾軍,實際都在亂世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為以後劃分九州甚至吞併天下作實力準備,他們在此動機下鎮壓黃巾軍能不賣力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大勇為什麼?這麼怕可可,他倆早就在一起了嗎?可可有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