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網際網路和實體經濟是一個互補關係,不是一個替代關係。特別要強調所有的網際網路都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離開了實體經濟,網際網路什麼都不是。
舉例,網際網路都要有光纖,光纖是什麼?光纖就是玻璃,誰能生產這種玻璃?現在可能生產這種玻璃的企業很多,但是當初能生產這種玻璃的就一家企業,就是美國康寧公司,它是1851年成立的一個玻璃企業。這個玻璃企業一開始製造的就是窗戶用的玻璃,然後不斷地去改進玻璃質量。一直到了1970年代初期,生產出一種高純度的玻璃,這種玻璃像公共車那麼厚,由於有這種玻璃,在60年代,貝爾實驗室發明的鐳射技術才有了用處,才有了光纖。如果沒有這樣的製造業,沒有光纖,我們現在搞什麼網際網路。原來的銅線,還可以聽音樂、看影片,連電話都打不了那麼多。像晶片。這對製造業的要求高於任何其他的製造業,包括汽車、電視,製造要求非常高,衛生條件比醫院做手術的衛生條件高出100倍。所以離開了傳統產業,網際網路什麼都不是。
第二,網際網路本身給傳統經濟帶來的是什麼?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要合作,合作最好形式就是分工,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然後透過交換,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之後,也帶來一個問題,生產的人不消費,消費的人不生產,就是相互之間信任問題,這種信任就變成交易成本的問題。
簡單來說,生活的進步,一是要建立生產成本,二是要建立交易成本,網際網路在這兩個方面,對傳統產業都帶來巨大的影響。一般說網際網路獲得資訊容易,這是建立交易成本,更多的是建立了很多生產成本,包括生產當中的管理。比如生產原材料,哪個地方原材料最便宜,如果沒有網際網路的話,可能用很貴的材料生產東西,現在可以從找到最便宜的。
網際網路使技術的擴充套件速度大大加快。傳統社會一個新技術出來,很多年才能被擴充套件開來。中國的造紙,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公元751年之後,才傳到伊斯蘭世界,這個傳播花了一千年時間。汽車出現之後,1886年汽車發明,一代人的時間才普及開來。有了網際網路以後,任何地方出來新技術,很快就會被其他地方所利用,中國在這方面享受到特別多,無論是美國、歐洲哪一種新技術,我們很快就可以享受到。這種例子很多,如鐵路、電力,網際網路目前對經濟的影響絕對沒有超過電力,一百多年前,愛迪生髮明電的照明系統之後,電的影響不僅是照明,有了電,才有了馬達,有了馬達才有了其他很多製造業,才有了現代工廠。
網際網路對知識的生產影響非常重要,這一點要特別強調,尤其是知識經濟,知識的生產速度變得非常重要。我問過一些同事,我說fanqiang不?肯定。為什麼?不然怎麼寫論文?現在不上Google的話,論文寫不出來。Google變成整個知識平臺,有多少人在研究這個領域,他們最新的文獻是什麼。
如果這些都沒有,搞什麼科研,都搞不了。網際網路知識的生產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如果不在知識生產方面充分利用網際網路,中國的知識創造還會繼續落後。儘管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不夠。
第三,企業家精神。網際網路對實體經濟的滲透是自發的過程,不是設計的過程,今天網際網路起了這麼大的作用,是企業家不斷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企業家精神自發來發揮作用。企業家精神是一種創新精神,也是一種自由精神。
如果事先規劃好這個能做、那個不能做,這個創新是不可能的。如共享單車問題,政府規定那麼多“最後一公里”,杭州、北京到處都有公共腳踏車,做起來了嗎?沒有做起來。企業家發現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投資者認為這也是有利可圖的機會,幾個億,甚至幾十億、上百億往裡扔。不是說最後一定能掙錢,每一個產業都是這麼做出來的。網際網路租車、網約車等等全是這麼做出來的,不是我們能規劃出來的。我們規劃再好、越多,對企業家精神的扼殺就越嚴重。
網際網路精神是一種自由的精神,這一點我們需要反覆強調。有了更多創業、創造自由,網際網路才能對實體經濟起到更大的作用。
未來也許我們就談不上什麼網際網路還是實體了,比如電力是一個部門,但是每一個部門都需要它。
另外有一個觀點要強調:任何東西搞過頭了都是壞事。石油是好東西,大家都生產石油也是壞事。沒有一個東西搞過頭不是壞事的。
所以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網際網路都一樣。但是在過程當中有時候免不了,我們人類面臨的是未來一個不確定的世界,當新生事物出現以後,我們並不清楚它會是什麼樣的。所以每一個行業在初期發展階段都有這樣一個過程,比如一百年前的美國,1900年,有三四百家汽車公司,但是到了1920年以後,慢慢變成三家了。網際網路經濟也是這樣,如共享單車,現在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冒出來,最後有幾家能生存下來?我不知道,估計很大一部分會死掉。這很正常,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
不要以為有了大資料,我們就可以規劃經濟,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大資料本身是市場的產物,不是計劃的產物,一旦要規劃的時候,大資料就沒了,就是這麼簡單。
第一,網際網路和實體經濟是一個互補關係,不是一個替代關係。特別要強調所有的網際網路都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離開了實體經濟,網際網路什麼都不是。
舉例,網際網路都要有光纖,光纖是什麼?光纖就是玻璃,誰能生產這種玻璃?現在可能生產這種玻璃的企業很多,但是當初能生產這種玻璃的就一家企業,就是美國康寧公司,它是1851年成立的一個玻璃企業。這個玻璃企業一開始製造的就是窗戶用的玻璃,然後不斷地去改進玻璃質量。一直到了1970年代初期,生產出一種高純度的玻璃,這種玻璃像公共車那麼厚,由於有這種玻璃,在60年代,貝爾實驗室發明的鐳射技術才有了用處,才有了光纖。如果沒有這樣的製造業,沒有光纖,我們現在搞什麼網際網路。原來的銅線,還可以聽音樂、看影片,連電話都打不了那麼多。像晶片。這對製造業的要求高於任何其他的製造業,包括汽車、電視,製造要求非常高,衛生條件比醫院做手術的衛生條件高出100倍。所以離開了傳統產業,網際網路什麼都不是。
第二,網際網路本身給傳統經濟帶來的是什麼?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要合作,合作最好形式就是分工,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然後透過交換,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之後,也帶來一個問題,生產的人不消費,消費的人不生產,就是相互之間信任問題,這種信任就變成交易成本的問題。
簡單來說,生活的進步,一是要建立生產成本,二是要建立交易成本,網際網路在這兩個方面,對傳統產業都帶來巨大的影響。一般說網際網路獲得資訊容易,這是建立交易成本,更多的是建立了很多生產成本,包括生產當中的管理。比如生產原材料,哪個地方原材料最便宜,如果沒有網際網路的話,可能用很貴的材料生產東西,現在可以從找到最便宜的。
網際網路使技術的擴充套件速度大大加快。傳統社會一個新技術出來,很多年才能被擴充套件開來。中國的造紙,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公元751年之後,才傳到伊斯蘭世界,這個傳播花了一千年時間。汽車出現之後,1886年汽車發明,一代人的時間才普及開來。有了網際網路以後,任何地方出來新技術,很快就會被其他地方所利用,中國在這方面享受到特別多,無論是美國、歐洲哪一種新技術,我們很快就可以享受到。這種例子很多,如鐵路、電力,網際網路目前對經濟的影響絕對沒有超過電力,一百多年前,愛迪生髮明電的照明系統之後,電的影響不僅是照明,有了電,才有了馬達,有了馬達才有了其他很多製造業,才有了現代工廠。
網際網路對知識的生產影響非常重要,這一點要特別強調,尤其是知識經濟,知識的生產速度變得非常重要。我問過一些同事,我說fanqiang不?肯定。為什麼?不然怎麼寫論文?現在不上Google的話,論文寫不出來。Google變成整個知識平臺,有多少人在研究這個領域,他們最新的文獻是什麼。
如果這些都沒有,搞什麼科研,都搞不了。網際網路知識的生產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如果不在知識生產方面充分利用網際網路,中國的知識創造還會繼續落後。儘管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不夠。
第三,企業家精神。網際網路對實體經濟的滲透是自發的過程,不是設計的過程,今天網際網路起了這麼大的作用,是企業家不斷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企業家精神自發來發揮作用。企業家精神是一種創新精神,也是一種自由精神。
如果事先規劃好這個能做、那個不能做,這個創新是不可能的。如共享單車問題,政府規定那麼多“最後一公里”,杭州、北京到處都有公共腳踏車,做起來了嗎?沒有做起來。企業家發現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投資者認為這也是有利可圖的機會,幾個億,甚至幾十億、上百億往裡扔。不是說最後一定能掙錢,每一個產業都是這麼做出來的。網際網路租車、網約車等等全是這麼做出來的,不是我們能規劃出來的。我們規劃再好、越多,對企業家精神的扼殺就越嚴重。
網際網路精神是一種自由的精神,這一點我們需要反覆強調。有了更多創業、創造自由,網際網路才能對實體經濟起到更大的作用。
未來也許我們就談不上什麼網際網路還是實體了,比如電力是一個部門,但是每一個部門都需要它。
另外有一個觀點要強調:任何東西搞過頭了都是壞事。石油是好東西,大家都生產石油也是壞事。沒有一個東西搞過頭不是壞事的。
所以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網際網路都一樣。但是在過程當中有時候免不了,我們人類面臨的是未來一個不確定的世界,當新生事物出現以後,我們並不清楚它會是什麼樣的。所以每一個行業在初期發展階段都有這樣一個過程,比如一百年前的美國,1900年,有三四百家汽車公司,但是到了1920年以後,慢慢變成三家了。網際網路經濟也是這樣,如共享單車,現在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冒出來,最後有幾家能生存下來?我不知道,估計很大一部分會死掉。這很正常,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
不要以為有了大資料,我們就可以規劃經濟,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大資料本身是市場的產物,不是計劃的產物,一旦要規劃的時候,大資料就沒了,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