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師幼匯

    文中描述金燕西和冷清秋的婚姻,金燕西有錯,冷清秋也有錯,但金燕西一直是愛著冷清秋的,而且只愛她一個。看完書以後才發現,在結尾上面,電視劇還是修改了很多,悲劇總是悲劇,是不會以悔恨回頭為結局的,這既是真是的人生。而電視劇只是為了讓人們更有希望一些,但卻是不實際的。

      從書中開始看起,就會知道這是一個悲劇,因為在金燕西四個兄弟生活中,是看不到任何未來的希望的,看到後來,我想很多人都會因為金燕西的行為而氣憤,不過這就是紈絝子弟,相對來說他三個哥哥還能有過父親教誨,有自己的差事,雖然金家沒落,但不至於生活出現問題,而燕西只能說他本身就是一個可悲的人。而對於另外一個主角冷清秋來說,她雖有些才華,但無法和人合群,而和金燕西的關係也是因為一時的衝動,年輕的不成熟的想法,也是不能有任何擔待的。所以兩個格格不入,思想不同,又無法去遷就彼此的人,是不可能不成為悲劇的。

      《金粉世家》隱射了很多的大家庭,雖然表面風光,但風光背後就是衰敗,有句古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顧玩樂的人最後只能是悲慘下場。而且也多是心眼小,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料。小說就像人生,無論你愛它也好,恨它也好,它總是真實的。我們不願意接受那些,總是事物就算是錯了,也可以有悔改的機會,但現實告訴我們,很多東西是無法修改的。能樂觀豁達的人,無論在任何境地下,只會一時的迷茫,而不會永久的衰敗;心胸狹窄的人,無論事態如何變化,他也無法接受別人的思想,所以只能讓他們那樣好了。以前我聽過一句話,我特別愛,就是醫者不醫求死之人,其實這世間求死之人又何在少數呢!

      拋開《金粉世家》,我們從中學到很多東西,至少我曾去體會每個人的心理,很多東西不只是環境造成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沉澱下來真正的自我,這個自我決定我們可以接受什麼,又不可接受什麼。對於書中而言,很多人確實無法接受金燕西的冷漠以及金家要面子,但從金銓開始讀冷清秋的詩,就知道她福薄,思想較小,無論如何,文中能讓人接受的有思想的人恐怕沒有幾個吧。

  • 2 # 揚揚的雞毛蒜皮

    看影片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董潔,陳坤演的《金粉世家》,董潔(冷清秋)拿著百合,驀然轉身的樣子,真是實實在在的驚豔了一下。想起不太美麗的結局,男才女貌,唏噓不已。於是把小說翻出來看了一遍,突然發現,對這部被戲稱為“民國紅樓夢”的小說,實在是誤解太深。

    婚前,燕西和清秋之間真的愛過嗎?

    看電視劇的時候,為他倆悲劇的故事感到十分痛心。畢竟,一個高調浪漫的開始,總是會讓人對這一對的結局感到美好的期待。但看完小說發現,金燕西和冷清秋之間恐怕不存在愛情吧,即便在某些時刻真的存在過,那也是相當薄弱,一擊即碎的。

    金燕西開始用金錢追求冷清秋,最終引誘得相對保守傳統的清秋和燕西在西山“昨夜新退守宮砂”。很多人說,一個男人喜一個女人才願意為她去花錢,但是這句話對於金燕西絕對是不適用的,後來的他給白蓮花白玉花姐妹買禮物的錢也未必比追清秋時候花的少。如果不是清秋未婚先孕,燕西是否會和她結婚都是個未知數,別忘了,燕西可是非常不願意被女人挾制的。在小說裡,燕西無數次的說到自己不會被清秋挾制。

    初初看時,覺得有點怪怪的,直到文章後來,清秋自己說出:

    “清秋由這裡一想,自己是個文學有根底,常識又很豐富的女子,受著物質與虛榮的引誘,就把持不定地嫁給了燕西。再論到現在交際場上的女子,交朋友是不擇手段的,只要燕西肯花錢,不受他引誘的,恐怕很少吧?”

    “清秋對著鏡子,一陣想到傷心之處,便回想到了前此一年,覺得那個時候的思想,完全是錯誤。那時以為穿好衣服,吃好飲食,住好房屋,以至於坐汽車,多用僕人,這就是幸福。”

    “我當時還只知齊大非偶,怕人家瞧不起。其實自己實為金錢虛榮引誘了,讓一個紈絝子弟去施展他的手腕,已經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了。唸了上十年的書,新舊的知識都也有些,結果是賣了自己的身子,來受人家的奚落。”

    由此可見,從一開始,也許他們的結合就是錯誤的。

    婚後,矛盾開始激化,丈夫不肯為婚姻所“挾制”。而處於動盪時局的清秋,算是個半新半舊的女子,本身就具備了反抗精神。隨著家族裡人物關係的變化,這種反抗一點點加強,直到金銓的離世,清秋開始清醒的意識到自己和燕西和金家的結合完全是個錯誤,並且自己和燕西間的裂痕完全無法彌補,在完全看透了燕西身上的劣根性對其徹底失望之時,毅然提出了離婚。直至西樓一火,兩人就徹底勞燕分飛了。

    但是呢,燕西最後成為了一名演員,和曾經和自己曖昧的邱惜珍在一起了,而清秋呢,回到書的開頭:“這時我(桐哥注:這裡的“我”指作者張恨水)可為難起來,要和這個婦人談話了,我稱她為太太呢,稱她為女士呢?且先含糊著問道:“貴姓是冷?”對道:“姓金,姓冷是孃家的姓呢。”我這才敢斷定她是一位婦人。”

    她還是金太太。

    附上清秋的訣別信,第一次在書裡為清秋鼓掌:

    燕西先生文鑑:

    西樓一火,勞燕遂分,別來想無恙也。秋此次不辭而別,他人必均駭然,而先生又必獨欣然。秋對於欣然者,固無所用其不懌,而對於駭然者,亦終感未能木然置之。何也?知者謂我逃世,不知者謂我將琵琶別抱也。再四思維,於是不得不有此信之告矣。

    秋出走之初,原擬攜此呱呱之物,直赴西郊,於昆明湖畔,覓一死所。繼思此呱呱之物,果何所知?而亦遭此池魚之殃。況吾家五旬老母,亦唯秋一點骨肉,秋果自盡,彼孑然一身,又何生為?秋一死不足惜,而更連累此一老一少。天地有好生之德,竊所不忍也。為此一念徘徊郊外,久不能決。凡人之求死,只在最初之五分鐘,此五分鐘猶豫既過,勇氣頓失,愈不能死。於是秋遂薄暮返城,託跡女友之家,一面函告家母,約予會見。家母初以秋出走非是,冀覆水之重收。此秋再三陳以利害,謂合則在君勢如仇敵,在秋形同牢囚。人生行樂耳,乃為舊道德之故,保持夫妻名義,行屍走肉,斷送一生,有何趣味?若令秋入金門,則是宣告我無期徒刑,入死囚之牢也。

    家母見秋之志已決,無可挽回,於是亦毅然從秋之志,願秋與君離異,以另謀新生命。惟是秋轉念擇人不慎,中道而去,知者以為君實不德,秋扇見捐,不知者以為秋高自攀附,致遭白眼。則讀書十年,所學何事?夫趙孟所貴,趕孟能賤之,本不足怪。然齊大非偶,古有明訓,秋幼習是言,而長乃昧於是義,是秋之有今日,秋自取之。而今而後尚何顏以冷清秋三字,以與社會相見乎?因是秋遂與母約,揚言秋已步三閭大夫後少,葬身於昆明湖內,從此即隱姓埋名,舉家而遁於他方。金冷婚約,不解而解矣。

    秋家今已何往?君可不問。至攜一子,為金門之骨肉,本不應與同往。然而君且無伉儷之情,更何有父子之義?置兒君側,君縱聽之,而君所獲之新愛人,寧能不視此為眼中釘,拔去之而後快耶?與其將來受人非種必鋤之舉,則不如秋保護之,延其一線之生命也。俟其長大,自當告以棄兒之身世,一日君或欲一睹此贅疣,當尚有機緣也。

    行矣!燕西。生生世世,吾儕不必再晤。此信請為保留,即作為絕交之書,離婚之約。萬一君之新夫人以前妻葛藤未斷為嫌,則以此信視之可也。

    行矣!燕西。君子絕交,不出惡聲,秋雖非君子,既對君鍾情於前,亦雅不欲於今日作無味之爭論。然而臨別贈言,有未能已者,語云:高明之家,鬼瞰其室,虎尾春冰,宜有以防其漸。以先翁位高德茂,繼祖業而起來茲,本無可議。若至晚輩,則南朝金粉之香,冠蓋京華之盛,未免兼取而並進,是非青年所以自處之道也。願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焉。

    慈姑老大人,一年以來,撫秋如己出,實深感戴。寸恩未報,會當銜結於來生。此外妯娌姊妹,對秋亦多加愛護,而四姊八妹,一則古道熱腸,肝膽相照,一則耳鬢廝磨,形影相惜。今雖飄泊風塵,而夜雨青燈,每一回憶,寧不感懷?故秋雖去,而寸心耿耿,猶不免神馳左右。顧人生百年,無不散之筵席,均毋以秋為念可也。蓬窗茅戶,几榻生塵。伏案作書,恍如隔世。言為心聲,淚隨筆下。楮盡墨枯,難述所懷。

  • 3 # 李太太白

    從書中開始看起,就會知道這是一個悲劇,因為在金燕西四個兄弟生活中,是看不到任何未來的希望的,看到後來,我想很多人都會因為金燕西的行為而氣憤,不過這就是紈絝子弟,相對來說他三個哥哥還能有過父親教誨,有自己的差事,雖然金家沒落,但不至於生活出現問題,而燕西只能說他本身就是一個可悲的人。而對於另外一個主角冷清秋來說,她雖有些才華,但無法和人合群,而和金燕西的關係也是因為一時的衝動,年輕的不成熟的想法,也是不能有任何擔待的。所以兩個格格不入,思想不同,又無法去遷就彼此的人,是不可能不成為悲劇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正確認識科學,科學是人類認知自然的基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