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江侃歷史

    春秋時期的君王和漢朝的君王有什麼區別?雖然都是一國之主,但其中的區別大著呢!

    春秋時期的君王是諸侯,是由周天子分封的,周滅商和東征以後,分封同姓和功臣為諸侯,以為藩屏,諸侯的君位世襲,其國內擁有統治權,稱為國君或王。但對周天子有定期朝貢和提供軍賦、力役等義務,而且諸侯的封地也小。

    而漢朝的君王叫皇帝或天子,天子就是天下之主。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皇帝是中國中央政權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會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權力和榮譽,皇帝自稱“朕”。漢朝的皇帝是世襲制,但所管理的區域就比春秋時期的君王要大的多了。

    或者用最簡答的一句話來說明一下春秋時期的君王和漢朝的君王有什麼區別:春秋時期的君王是周天子的大臣,漢朝的君王則和周天子一樣,是最高領導。

  • 2 # 宣墨先生

    考慮到諸侯不能稱為君王,所以這裡周朝的君王也就是特指周天子。

    題主問這兩者有什麼區別,我這裡就從管理方式上來聊聊這個問題。

    周朝實行分封制,所以周天子對於各路諸侯並沒有太大的約束力,一般來說,諸侯們只需要保證每年定期朝貢周天子,其他的做什麼事周天子也管不著。所以說隨著格局諸侯不斷的發展壯大,周天子的統治力也在不斷衰減。

    所以說,周天子前期是天子,後期就不是天子了。

    而在漢朝,因為秦始皇的基礎,漢朝在管理上實行郡國並存制度,而後更是透過推恩令之類不斷消減諸侯國的實力,所以漢朝的君王就能夠長期保持其統治力。

  • 3 # 一起轉圈圈VVIP

    1、概念不同

    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王代表天下共主,是天下名義上的領袖,是最高的神權象徵。

    秦之後,皇帝是天下獨主,既是最高的神權象徵,也是最高的唯一的統治者。而王只是最高封爵,一般都是異姓不封王的。也就是說國王是皇帝的下屬,或者是屬國的君主。

    2、權利不同

    中國的“王”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像漢,晉那樣分封的諸侯王,在帝國之內有自己的王國,具有派遣官吏,實行稅收的半獨立的權力;

    另一種是屬國的”王“,比如北韓, 安南,暹羅等國的君主,想來諸位是沒有聽過北韓皇帝的說法,因為北韓的君主只能稱國王,而那位著名的越南傀儡皇帝保大是在越南脫離中國屬國地位後才能有這種稱呼。

    中國歷史上,對皇帝這種稱呼是非常敏感的,國王可以有許多,但皇帝只能有一個,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屬國君主只能稱為國王,不能叫皇帝的緣故。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大朝代中,只有宋代,由於實力太弱,所以會承認遼、金的君主也為皇帝,其他朝代沒有這種現象。

    擴充套件資料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自己成為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專制制度。皇帝是中國中央政權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會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權力和榮譽。

    皇帝自稱“朕”,其他人當面直接稱皇帝為“陛下”、“聖上”、“萬歲”等,私下敬稱皇帝為“聖人”、“大家”、“官家”、“至尊”等。秦朝時,秦始皇試圖將國家的全部權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但由於統治國家的事務繁多。

    這種制度實際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後,皇帝的權力和職能逐漸由一箇中央政府輔助完成,漢朝時這種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開始三省六部制。

    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運作,但同時由於中央政府長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權力可能過重,有可能威脅皇帝的權力,甚至透過政變自己當皇帝,比如王莽攝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中國,皇帝的逝世叫駕崩。

  • 4 # 史一下沒事兒

    在這裡先向大家普及一個知識:春秋時代一般指的是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共241年),漢朝開始於公元前202年,它們之間相隔了戰國時代和秦朝的統治時期。

    戰國時代一般是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共182年),秦朝存在於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將近500年,在這段漫長的時期裡產生了巨大的變革,奴隸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君王”這兩個字代表的意義早已經時過境遷。

    春秋時期的君王

    春秋時代可以說是東周時期的第一階段,這個時候周王對他領地內各個諸侯國的約束力已經大大下降。經過各個諸侯國多年的發展,各個領地內人口激增,社會環境發生變化,原有的領地並不能滿足這些諸侯小國,矛盾凸顯。

    周王按照慣性,在各諸侯國之間進行調解,但是隨著諸侯國軍事實力的上升,周王對諸侯國發號施令並不能得到很好的執行,不僅如此,諸侯國對周王的進貢也漸漸停止,周王朝逐漸土崩瓦解。

    所以,我們其實可以看出,周王朝其實充當著在一個廣大的疆域內多數小國家的宗主這一角色,王朝建立初期,對這些小小的諸侯國的管束很有效。

    這些諸侯國的“君王”(暫且這麼稱呼)都是王室子弟和一些功臣以及先代的貴族等,出身並不平凡,他們在一開始,就擁有領地內的絕對話語權,擁有土地的管理權,可以有自己的軍隊,並且掌控著國內財政,他們是既得利益者,是高居上位者。

    春秋戰國與漢朝的過渡期

    經過春秋時代、戰國時代的大規模洗牌,各國不斷進行戰爭兼併,最終在公元前22年,連年戰亂紛爭的六國因秦而統一,這是中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這時候,秦王嬴政才開始改變以往對一國之主的稱呼方式,將自己稱為“始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這是“君主”這一稱號發生的鉅變。

    秦始皇死後,偌大的秦王朝轟然崩塌,各路英雄好漢因為“苦秦久矣”揭竿而起,都想從其中分得一杯羹,是可謂“時勢造英雄”。

    時勢造英雄,漢朝君王登上歷史舞臺

    長期動亂,戰爭連綿四起。劉邦順勢而為,最終成為漢朝的創業之主,成就帝王美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劉邦與春秋時代的君主有本質上的不同。

    身份上:劉邦原先只是秦王朝龐大帝國裡一個小小的沛縣泗水亭的亭長,掌管著寸土之地,位卑職微。身邊的幫手,比如蕭何、曹參分別是縣吏、獄掾(yuàn),樊噲也只是一個屠夫。他們屬於典型的下位者逆襲。可以說,漢朝初始便是“布衣卿相”的局面,以往的貴族階層已經被摧毀。權力上:劉邦借鑑秦朝經驗,結合了王朝現狀――

    承襲了秦朝所遺下寬闊而又均勻的基層,而且以靈活的手腕避免前代的過於極端。他們所採取的政策,基本上是“進三步,退兩步”。以幾十年的經營,構成一箇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而成為中國整個帝制時期的楷模。

    劉邦本人擁有極大的權力,掌握了土地的所屬權,並且他沒有向上負責的物件,因為他自己就已經是權力的頂峰。

    “君王忍把平陳業”,凡此種種,都表明了春秋時代和漢朝的君王有著顯著的區別。

  • 5 # 考拉看影視

    你好,我是細細談歷史,一個專注於歷史的筆者,對於您的問題,我有以下回答:

    身份來歷的區別

    春秋時期的君王,是周朝的諸侯,幾百年的發展,周天子已無權威,各諸侯開始稱霸,成為了春秋時期各國的君王,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春秋五霸了;而漢朝的的君王不一樣,他們並不是諸侯出身,因為在之前秦已經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了。

    權利地位不同

    春秋時期的君主只是自己諸侯國的管理者,管理國土面積不大,權力只能影響到自己小國,而漢朝時期,雖然當時的制度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但是權力可以影響各諸侯,管理的國土面積是整個漢朝版圖,再到後來的漢武帝施行推恩令,變相削弱各諸侯國的實力,將大部分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姓氏的區別

    眾所周知,春秋時期的君王並不是周朝皇室的姓氏,而在漢朝時期的君王只能姓劉,劉邦規定各諸侯國的管理人也必須姓劉。

  • 6 # 小傷聊史

    春秋時期君王和漢朝君王都是中原最高統治者,可以說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春秋和漢朝相隔數百年,許多文化制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中原也從分裂變為統一,君王也不再是天下共主,而是九五至尊,兩個時代的君王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稱謂變化

    春秋時期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或者天子。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開始時不滿足於王的稱號,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自稱為皇帝,也被稱為天子,自此以後不論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封建君王都一直沿用皇帝這個稱謂。

    權利變大

    周朝時期因為實行分封制導致中原出現了大小數百個諸侯國,而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就像盟主一樣,可以率領諸侯們討伐不聽命的諸侯或夷狄,雖然如此,但周天子實際控制範圍卻很小,大概相當於漢朝關中地區,而且還不時的要將領土分封給其他有功的諸侯,諸侯們平時在自己封地也並不受周天子控制。而到了平王東遷進入春秋時期以後,周王室疆域更加狹小,權威也隨之大幅下降,諸侯們已經不再聽從周天子號令,周天子雖然名義上還保留著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其實已經被架空,這時諸侯中有齊桓公、晉文公等借尊王攘夷的旗號爭相稱霸,而周天子實則已經變成了他們的傀儡。

    漢朝前期其實相比其他大一統王朝,還是比較接近周朝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了分封制度,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全國開始由皇帝直接控制,中國正式成為了大一統國家。而等到漢高祖劉邦亡秦滅楚奪取天下後,為了吸取秦亡的教訓,重新開始分封,不過劉邦也吸取了周朝的教訓,採用半郡縣半分封的制度,雖然漢朝未像周朝一樣因為分封重新進入分裂,但諸侯王們依然給漢朝皇帝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而到了漢武帝后推行推恩令,才使得諸侯王們再也無法對漢朝構成威脅,這時的漢朝皇帝終於擺脫了周天子當年的困局,正式掌控全國,並開始騰出手來開疆拓土,征服四夷,到了漢宣帝時期漢朝達到極盛,疆域比春秋戰國時期幾乎增加了一倍,並且漢宣帝還在征服匈奴後,在碑文上刻上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 7 # 文史乾坤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事實,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從理論上來講是屬於東周的前半期。

    所以準確的來講春秋時期的君王只能算作是歷代周天子,因為周天子才是真正的天下共主,可以號令天下諸侯,只是這種號召力在春秋時期變得比較微弱而已,那些個諸侯國幾乎可以忽略周天子的存在。周朝首代君王周武王建立的那套禮樂宗法制越來越不能夠維繫整個疆域的團結統一。

    說的再清楚點,那個時代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說的邦聯制,比如現在的歐盟,多個國家為了達到經濟貿易、軍事領域或者其它的一些利益的統一而形成的一種國家聯合。所以說這個時代的君王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權力意義,而那些諸侯國的王才是春秋時期的“弄潮兒”。

    漢代實行是郡國並行的體制,君王可以封分侯國。其中侯國只有轄地的一部分稅收權,沒有軍事權和行政權並且要受到郡一級的管理。但是封國可以擁有不同數量的軍隊。其職能只能是戍守王都、維護封國內的社會治安。在國家對外有徵戰之事時,封王軍隊要聽從中央調遣,參加征戰,比如說去攻打匈奴。封國不僅可以擁有軍事權還可以享有獨立的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

    中央政府才是擁有一切重大權利的主體,可以制定統一的法律、稅收,侯國和封國完全要聽從中央政府的管理,任何重大的決定只有進過中央政府放的同意和批准才能生效。所以說漢代的君王擁有更大的權利來對國家實施管理。

    如果您還是不夠明白,可以參考現在的聯邦制國家美國的國家體制,各州可以擁有警察(相當於漢代封國的軍隊)維護治安,但不能擁有軍隊。

  • 8 # 靈兮講史

    一、社會體制不同

    春秋時期和漢朝是兩個不同的社會體制,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社會階層分為君主、士大夫、平民、奴隸四個階層,君王只有對平民的權利,徵稅等。而士大夫和奴隸是君王管理不到的。漢朝呢,是一個封建社會,社會階層只有貴族和平民,君主權利集中,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封建統治君主權利的說明。

    二、身份地位不同

    春秋時期的君王是周天子分封的侯爵,伯爵,(鄭國的國君稱為鄭伯,齊國稱為齊候)他們不能真正意義稱為君王,只是一個侯爵或伯爵而已,還要受制於周天子。“烽火戲諸侯”,這個諸侯就是春秋時期的君主,只是對地方有 行政管理權而已。漢朝的君王那就不一樣了,那是對國家行事行政管理權,身份地位都是第一的。

  • 9 # 待曉兒

    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的君王,與漢朝及以後的君王,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可以說是同一稱呼的兩種不同事物。

    無論是出身、地位還有權責都有很明顯的差異。

    出身:春秋時期君王皆為貴族,漢朝之後打破傳統

    春秋時期的君王是受到了周天子的分封,他們之前有四種出身:

    宗室,比如燕國、魯國;

    功臣,比如齊國、秦國;

    聖王后裔,比如楚國,顓頊之後;

    前朝遺脈:宋國,微子封國。

    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有一個貴族的身份。這說明階層是固化的,貴族的身份在很多時候代代相傳,除非被滅族,否則再沒落的貴族也和平民不同,比如孔子也是貴族出身,只不過家道衰落而已。

    但是從漢朝開始,這種情況被打破了,根源就在於劉邦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

    連皇帝都可以是平民出身,那諸侯等人憑什麼不能是平民?貴族階層在此時經歷了洗牌,整個社會的階層固化被打破。

    於是就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面臨也是唯一一次面臨的難題——帝王合法性。

    劉邦的平民出身為漢朝帶來了麻煩,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即為什麼他能以非貴族的身份登上至尊的地位,那就說明皇帝、貴族其實是人人都可以做的。

    處於下位的時候可以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是身處高位的時候,就必須要考慮自身的穩定性。

    這個問題漢朝建立了七十多年都沒有得到合理解決,期間有廟號的皇帝換了四個,傀儡皇帝有三個,半個多世紀的漢朝過得那叫一個風雨飄搖,諸王爭鋒、呂后亂政、文景之治、七國之亂……

    期間活躍於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再次登場,法家、道家、陰陽五行家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無為而治、五德興衰、高壓統治各種手段都嚐盡了,也沒有解決這一難題。

    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為首的儒家登場,將劉邦能做皇帝的原因歸結為簡單的“天命”,於是君權神授的時代開始了,儒家也因此取得了獨尊地位。

    漢代以及漢朝之後的所有君王都不再和春秋時期一樣,必須是貴族出身。所以,歷來改朝換代都要有點異象,這就是“天命”所歸。

    地位:春秋時期君王有實無名,漢朝之後名副其實

    春秋時期的君王其實不是“王”,而是貴族爵位,有公、有侯、有伯、有子等等,唯有半個例外,那就是楚國真的是稱楚王的,之所以是半個,那是因為它是僭越的。

    稱“公”的,比如魯國;

    稱“侯”的,比如蔡國;

    稱“伯”的,比如曹國;

    稱“子”的,比如趙國。

    根據爵位不同,諸侯國的等級也不同,當然相應的義務和給周王室的貢品數量也會按照爵位發生變化。“爵尊則貢重,位卑則貢輕”,權利和義務是要相符合的。

    但是,這些君王在自己的封國內,就是實實在在的王,因為他們的國家與周王室不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而是國與國的關係。

    諸侯國與周王室代表的周國之間交流是要透過國書的,兩者以協議的方式達成一致,不是政治權力,而是外交手段。

    比如說,周想要楚給它供奉一點白茅用於祭祀,不能直接命令楚國,而是要派使臣去和楚國簽訂盟約,規定在何時何地,楚國給周國提供多少白茅。雙方簽訂之後,按照當時的流程,各留一份,第三份有時候會刻在玉片上,扔在水中,給神靈見證。

    所以說,春秋時期的君王其實是有實無名的,他們不能僭越稱王,但所享受的待遇和權力在其自己的封國中和“王”無異。

    而漢代作為一個大一統國家,雖然在早期施行了郡國並行的制度,但總體來說,君主還是有強大的控制力的。與其說諸侯國自成一國,不如說是漢天子給了同宗子弟一塊可以有很大權力的封地罷了。

    所以,漢及漢以後的君王,那是名與實雙收的,這才是大一統國家和之前分封制下社會的根本不同。

    權責:春秋時期君王之上還有天子,漢朝之後君王即是天子

    雖然說諸侯國與周國之間是國與國的關係,但實際上還是有尊卑上下的。

    各諸侯國大部分都是宗室,除了國家政治權力的管控之外,周天子還是所有封國的“大宗”,其他所有諸侯國都是“小宗”,以宗法制為紐帶,周天子對於這些封國的君主是有實際上的領導權。

    也就是說,即使政治上管控比較鬆散,但宗法上還是很有效的。

    這樣就導致了分封之下逐漸會出現群雄割據的場面,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會越來越淡。

    這就好比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那他和當時的漢獻帝是什麼關係?十七代人之前,他倆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是漢景帝。

    實際上就相當於兩個陌生人見面,一問還是同姓,於是說五百年前是一家。和這一個道理,這算什麼親戚?

    所以,在早期的時候,各諸侯國君主還是要認“大小宗”的,也要歸周天子管轄,按時朝貢,拓展疆土,必要時要起到屏護作用。這是與其權利相對應的義務。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秋時期的君主們與周天子的血緣關係已經變得極淡,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大宗”了,只不過礙於時代的限制,他們必須要承認在其之上還有一個周天子是他們共同的領袖。

    但是漢代不一樣,漢代的君王就是天子,且是唯一的天子。不論是國家縣郡還是分封出去的諸侯,都要承認漢代天子的地位。

    尤其是郡國並行的時間也就不到一個世紀,漢朝的君主實際上就成為了這個國家最高的統治者,在血統、地位上沒有任何的競爭對手和並列者。

    所以說,為什麼秦朝之後中國的社會就發生了質變,從分封制到大一統,變化的不僅僅是國家的統治形式,而是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

  • 10 # 天晴愛睡覺

    春秋時期的君王和漢朝的君王有三點不同:

    第一,待遇不同

    春秋時期的小國君王,實際上是諸侯,頭上還有個爹,不管是吃穿用度,還是精神享受,都不能達到頂尖;漢朝的君王乃是天下共主,貴為皇帝,吃喝玩樂樣樣都是最棒的。

    第二,權力大小不同

    春秋時期的君王,土地往往就一兩個縣大小,人少事少權力小;漢朝的君王管著全國上千個縣,權力非常大,幹起來工作量也比較大!

    第三,和手下人關係不同

    春秋時期的君王和手下人的關係就是大哥和小弟的關係,大家都是臣服於周天子;漢朝時的君王和手下人已經變成了老爹和兒子的關係,平起平坐不可能了,皇帝的權力是獨一無二的,不容冒犯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DNF哪個女職業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