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千千里馬

    謝謝你的邀請和提問。“趙體楷書的折筆大多圓潤,請問大師們,趙體圓潤的折筆是怎麼寫出來的?”折筆,主要是橫折這個筆畫,沒有獨立的折筆。在“永字八法”是“勒”和“弩”,但是,勒和弩到底是兩筆還是一筆,這是一個書法實踐問題,沒有一定的法則。因為在“永字八法”之中,筆畫和筆法還是分不清的。筆畫和筆法又是互相通的,又是沒法相通的。例如,我們剛剛提到的“勒”和“弩”這兩個筆畫,或者是三個筆法。按古代也好,現代也好,橫折鉤是一個筆畫,但是需要用三個筆法來完成。

    趙孟頫行書《前後赤壁賦》選字

    橫折這個筆畫,是從橫畫轉變為樹畫的相交之處的用筆,運筆方向上是從180度平角再轉90度這樣一個角度來完成的。

    也是在橫畫和豎畫的交接之間的一次調鋒轉換。

    在篆書的書法體系裡,從橫轉向豎,是透過筆法的平移,也就是提按中鋒用筆來完成的。但是在隸書和楷書裡邊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就產生兩種情況,一個是橫畫收筆處,用提筆再起筆來完成這個筆畫用筆方向的轉變,一個是像篆書那樣圓轉的去轉換過去,如果從橫到豎另起筆轉換用筆方向,那麼這個折就會變成見稜見角的一個筆法,如果是用平移的方法來轉折,就沒有見稜見角的那個折角了。

    趙孟頫的用筆方法,兩種情形都有。

    趙孟頫《三門記》單字折筆

    例如,趙孟頫《三門記》中的,這個“運”字,寶蓋和“ 車”的折筆就不一樣。“車”的“日”部的折筆就比較圓潤。是因為他沒有調鋒這樣一個動作。而寶蓋頭的折筆有調鋒動作。

    在隸書和魏碑以及唐楷書法中,這這個筆畫基本上都是用提筆另起一筆,來產生一個折角實現的。從此以後,在寫折這個筆畫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這樣寫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保持著篆書圓潤的寫法,其實兩種方法都沒有什麼特殊的區別,只是在用筆方法和美學趣味上有一些不同而已。

    歐陽詢《九成宮》、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行書、漢隸《曹全碑》、《張遷碑》折筆的方圓趣味

    在毛筆執行的過程當中,從順鋒要轉向一個逆鋒,必須要調鋒,才能讓毛筆恢復到順鋒的狀態。那麼,這個調峰的點在什麼位置呢?就在橫畫收筆和豎畫起筆的交叉點上。

    這也是我們在“四法三筆”中所強調的“接筆”的問,即下一個筆畫的起筆的位置。

    事實上,當我們從橫到折,也是從橫到豎開始的起點上。就是橫畫完成了收筆,豎畫要開始起筆的這個位置。

    在處理這個位置上把它如何寫的婉轉圓潤一些,不同的書法家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趙孟頫是把方筆和圓轉的筆法並行使用的。

    具體的方法就是如果要寫的圓潤一些,那麼就不用調鋒,而是直接透過提案的方法來實現圓潤的轉換。

    例如我們看“盈”這個字的“皿”字部的折法,從橫劃寫過來逐漸的提筆,然後再轉折處提筆到最輕,然後按下去寫出折畫。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沒有稜角,而是給人一種圓潤的感覺。

    那麼這樣的用筆是不是中鋒用筆呢?我們認為仍然是中鋒用筆。中鋒用筆也有偏內偏外的用法。大家一定要注意,我們執筆握著筆的時候,靠手心是內鋒,靠手背的部分是外鋒,大致上我們把它這樣分為內鋒分和外鋒。

    行筆須順鋒,才有中鋒。在行筆的過程中,始終存在“內鋒”和“外鋒”的問題

    如果我們在用筆的過程當中,稍稍的有一些偏移,就是偏內或者偏外,這個情況仍然屬於中鋒用筆。趙孟頫恰恰就是很好的掌握了對用筆的內鋒和外鋒的把握。所以它能夠圓潤自如的以中鋒把折畫寫出來,而沒有稜角,圓轉流利。

    清代書法理論家劉熙載在《藝概》中說:“中鋒畫圓,側鋒畫扁”。這個說法很好的解釋了折的寫法有轉與折兩種方法,具體的做法,有的是平移,有的是翻絞。

    清笪重光的行書《自書七絕句》。其筆法結字圓潤,多用平移之筆,有趙孟頫筆意

    笪重光在《書筏》中說:“一畫之自轉貴圓”,他說的自傳就是中鋒平移,圓潤均勻寫小篆也是這樣寫的。“翻絞”翻腳之轉則是在筆畫邊緣造成光源毛色苦辣溼潤等不同的效果,這一手法在草書特別是狂草中廣泛的應用,具有豐富的韻味和生動的節奏,那麼在楷書和行書當中也會用到這樣一些手法的。

    趙孟頫的行書、楷書基本上用的也是提按轉折。我們再看趙孟頫寫的行書中的這個“蕩”字,“易”的“日”字部橫折是“提按”寫的,而“勿”的橫折是“平移”圓轉寫出來的。

    這個道理非常明顯,我們用毛筆畫一個圓圈,是不用調鋒的,但是我們寫一個口字必須要調鋒,因為它有一個從平角到直角的變化,而引起的比分要轉折的問題。

    那麼透過調鋒的頓筆或者叫做提按,就能夠把筆鋒的方向調轉過來,這是一種常用的手法。

    我們就以上面“蕩”這個字,來分析一下趙孟頫寫出圓潤的折筆的技法。

    首先,這個技法是從橫畫開始,在收筆的部位提筆;然後,把橫畫的收筆部位與豎畫的起筆部位用露鋒的筆法巧妙連線起來,或者叫做一氣呵成。那麼這個折就完成了;再然後,按照下面的筆畫是豎或者是豎勾再把它寫完,這樣這個筆畫的轉折就圓滿的完成了,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筆畫它都是有氣運連線的,不可能是厄分離的,即便是用兩筆接連的,他們也有一種氣韻,或者叫做揭筆的繩連線,把它連線起來的那種斷的,斷然分別的這種遮蔽是沒有的,儘管張孟福的這個筆法是很圓潤的,但是跟兩筆完成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在美學的趣味上它有圓潤圓轉的兩些特點而已。

    注意上面我們分析的這個字呢,是比較典型的筆畫的行筆,比較明顯的這樣一個筆法,還有一些筆法呢,比較含蓄,也就是說橫畫的收筆部位也沒有變細,那麼起筆豎畫的起筆部位也沒有變粗,而是橫和豎的筆畫是一樣粗細的,例如“為”這個字。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那麼,像“為”字最後一筆的這個橫折鉤的折筆處,更像是用篆書的筆法或者是草草書的筆法。

    對於這樣的用筆方法,我們多次說過,在篆書和草書裡邊的一些筆法楷書裡邊也會出現的,這就是比較圓潤的一些筆法。具體的運筆方法與我們上面講的沒有本質的區別,就是它的提案不是那麼明顯,我們知道篆書的提案是不太明顯的,那麼草書的,有些筆畫也是提案,不太明顯的,這種書寫方法呢,我們把它叫做順風書寫,是比較像“四法三筆”中“行筆”的用筆特點的方法。

    趙孟頫行書《前後赤壁賦》選字

    我們在說到“四法三筆”的時候,一直強調起筆和收筆部位是有明顯的調鋒用筆的,而在行筆部位,由於運筆是在順鋒狀態下執行筆畫的,所以說,只有行筆是沒有調鋒的。

    為此我在這裡,再次的強調一下,調鋒和提案有一個什麼關係。

    我們古代的書法理論裡,說到用筆都要提到“提按”這個詞。

    趙孟頫楷書《三門記》選字

    尤其是董其昌,把書法的技巧和妙用都用提按來概括。

    董其昌對提案這樣的重視一點都沒有錯,但是我們不能把提按泛化,不能用提按來掩蓋一些用筆的具體特徵。

    調鋒是不是提按?當然是提按,沒有提案就沒有調鋒。但是如果我們從用筆的目的上來講,調鋒的目的是為了把逆鋒調整或者恢復到順鋒的狀態,就是為了使得萬毫齊力,才能寫出飽滿、圓潤、有力的筆畫來。

    趙孟頫行書《前後赤壁賦》選字

    但是我們從起筆、行筆和收筆這樣三個運筆環節上來看,在起筆和收筆部位最容易產生調鋒,那麼,對調鋒我們剛才說過,也叫做提按。

    但是,由於提按的目的我們剛才說了,任務和作用是不一樣的。調鋒是為了轉換筆鋒,那麼在行筆部位,它也可能有提按。例如提起來筆畫就細了,按下去筆畫就粗了,這也是實實在在的提按。但是,這種提按是在不改變方向的情況下的提按,他的目的是為了筆畫的粗細變化,而不是為了改變筆毫的運筆方向,所以調鋒和提案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也是有著明確的任務上的區別的。

    趙孟頫行書《前後赤壁賦》選字

    這個我們一定不能把提按和調鋒模糊掉,我們把提按和調鋒分開來看,可以更好的把握用筆的重點。比如,我們在起筆和收筆部位就要把握好調鋒的問題,我們的行筆部位,就要掌握好提按問題,因為哪個地方粗,哪個地方細,或者是既不要粗也不要細,完全需要我們自覺的來把握提按這樣一個用筆的方法。

    如果要見稜見角的方筆就必須要提按調鋒完成折筆,如果要圓潤一些的筆法,就要用平移的運筆來寫。

    趙孟頫的折筆就是在同一個字裡邊,它的寫法也有見稜見角的,也有比較圓潤的,所以,他的用筆也是比較靈活的,因此,我們千萬不要把折筆的圓潤看成是一種慣性,更不要把它機械的理解為所有的折筆部位都需要圓潤。

    我們要像大師那樣學習,需要用什麼筆法,我們就用什麼筆法,而且不同的筆法在書法風格的裡佔的比重是很大的,為了把控好風格的統一協調,那麼用好一些具有特色的筆法也是形成風格的重要保證了。

  • 2 # 產業觀察者

    趙體楷書的折還是有稜角的,只是較柳體、歐體要圓潤一些,書寫時用力輕一點;行書就以圓為主了,轉折幾乎是一筆寫成,轉折的力度則依照字句本身的語境,比較自由。

  • 3 # 鐵血墨緣

    趙孟頫寫的楷書完全中鋒用筆,好比毛筆峰鋪開後緊緊的貼在紙上走,而且趙孟頫一般都是行楷,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形成的各種線質。他的豎鉤和臥鉤是透過筆鋒鋪開的程度以及書寫的時候手腕的轉動和筆力所造成的,這些都是自然現象,如果單單追求形的話很不自然了,而折在寫的過程中應用單毫筆。

  • 4 # 子衿tjk270

    折筆體現出來的形態都是方的,圓的形態用的筆法是轉筆。

    你說的“折筆”,應該是指轉角的地方。圓角所用的筆法是轉筆。轉筆即圓轉回旋之意。

    轉筆的書寫要領,中鋒暗過,不能頓,以腕牽動鋒毫轉向執行。此法即顏真卿所說的“折釵股”。釵子為金屬圓棍所制。一頭粗,一頭細。我們把它折彎,它的轉角處不會有方稜的折角。在書法中這樣形態遒勁圓潤,富於張力。

    圓筆與方筆,在書寫時不能全用一種。一個字中要有方有圓,才能剛柔相濟。純圓則油滑無骨,純方則剛佷無韻。筆圓體方,內圓外方,天圓地方,陰陽互變,方為至道。

  • 5 # 如石說書法

    趙體楷書的折筆非常有特點,是趙體的標誌。要搞清這一筆是怎麼寫出來的。首先對趙體書法要有個基本瞭解。

    書法歷經唐、宋至元,在趙孟頫看來,古法已衰,他大倡復古,提出書法以“二王”為宗。他的著名書論“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相傳”。其實就是他的書法思想的結晶。

    趙孟頫的這一書論思想貫穿與他書法始終。在筆法上,他直追“二王”“膚肌之麗”、“意在筆先”之理念,摒棄唐書的“習氣”和“匠氣”,矯正宋書的姿意,參入魏體之渾厚,形成趙體書法之風格。

    而在結體上,趙孟頫主張,因時因人而異。故他的折筆,就是遵循“二王”為宗的筆法,遵循他們創造的以筆勢連貫為結體的原則,並融入個性,而形成圓潤而婉轉的折筆,這既不同於“晉人的含蓄,唐楷的圭角分明,又不同於魏碑的銳氣。

    有觀點認為,趙體的書法妍美,主要就是這一轉折過於委婉。

    由上可知趙體的由來,然後再來分析此筆筆法的由來。

    晉人書法雖說是中鋒用筆,其實並非完全正鋒,而是筆尖與紙形成一定的角度,這種握筆姿態,極易形成側鋒,書寫時透過掌力和腕力控制,達到正、側鋒互相交替,在運筆過程中完成調鋒,完成點畫書寫。趙孟頫繼承了此用筆法,書寫時也並非完全正鋒,也是以掌力和腕力控制,氣足勢滿,一氣呵成完成整個字型的書寫。趙孟頫書法的轉折就是在這樣一種筆勢下形成的,故他的書法能日書萬字,與此筆法有很大關係。

    所以,有人認為,趙體不宜初學,就是這個道理。

    透過以上分析,希望對習書者要寫此折筆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武高鐵何時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