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杉石石
-
2 # 聞道深般若
不僅是蘇東坡,宋朝蘇黃米蔡四大家的書法,統統都不好學。而且從學書法的角度講,也不建議學。
高古不說。到了魏晉南北朝,以王羲之為代表的行書和草書,都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甚至可以說非常成熟了。但這只是個別的書法家在非常小的範圍內流傳的書法。怎麼理解呢?也就是說普通讀書人的所寫的字,是無法獲得一個書法意義上的指導。大多數人寫的字,我們透過六朝時期的碑刻和磚刻就知道,說難聽點都是歪七倒八,幼稚地甚至不及現在的小學生規整。及至到了唐朝,以褚遂良為首的高官書法家們,在皇帝的支援下,大力弘楊、推廣所謂書法的法。發展到了中唐,楷書終於走上了歷史顛峰。直至現在,仍是書法學習的第一正規化。
進入宋朝以後,人們對嚴謹的書法約束下的書寫,開始厭倦。逐漸畫風一改,從講究法為上,開始追求意趣為上。
最著名的典故是黃庭堅調侃蘇東坡,說後者的字像石頭壓蛤蟆;蘇東坡則反唇相譏,說黃庭堅的字是死蛇掛樹。這個故事生動說明宋朝的書法在追求個性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所以說對於個性非常強烈,缺乏峻“法”約束的、自由發揮、隨性而為的蘇東坡書法,效仿和臨摹都是不可取的,因為那是他的個性,不代表你的個性。
這類書法作品的意義不在於教化,而只在於自身的、只可欣賞的、獨特的藝術價值。
-
3 # 一幅字一幅畫
蘇軾書法取法王羲之、李北海、顏真卿、楊凝式等人。
黃庭堅《山谷題跋》:“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
蘇軾書善則善矣,然千年來學習蘇軾書法少有登堂入室者。
正如清代書畫家錢泳所說:“餘年過五十餘,無有進境亦不能成家,擬以蘇書終其身孰知寫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復去之。乃知坡公之書未易學也。”因此,他甚至認為:“四家皆不可學,學之輒有病。蘇黃米三家尤不可學,學之不可醫也。”
其觀點似有偏頗,但蘇軾書法確實難學。蘇軾天資聰穎,隨手寫去修短合度,他說:“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他的書法“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得晉之韻、唐之法,並開創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難以企及。學習蘇軾書法我認為有幾個門檻是很重要的。
蘇軾書法,信筆處最難感悟
眾所周知,書法和其他任何藝術一樣,都是有法度可循的。可以“出新意於法度之中”,但不可以沒有法度的信筆揮灑。而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論用筆》裡說:“東坡書筆俱重落,米襄陽謂之畫字,此言有信筆處耳。”東坡的信筆處,是法度之外而又情理之中,是“我書意造”,是“無意於佳。”
書法,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書法尚意,蘇軾滋味猶濃。然韻可追,法可循,意不可學。“意”是書者當時的情思勃發,是真性情躍然紙上。如果學習者除了追求形似神似外,還要把字裡行間的“意”寫出來,那只有一個路徑:瞭解當時的寫作背景,身臨其境、心手兩忘,“無我”地去臨習。字裡行間,見情見性,就算臨習到家了。例如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我們需要了解它是寫於宋元豐五年(1082年),當時蘇軾因 “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生活上的窮困潦倒和政治上的失意,讓他感到落寞無比,於是在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寫下了這兩首五言詩:
一曰:“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須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其詩蒼勁沉鬱,飽含著生活悽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其書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體現了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創作狀態。難怪黃庭堅嘆曰:“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蘇軾“無意為書家”的書法作品,其信筆處往往是情在胸中,意在筆下,心手相暢的結果。其酣暢淋漓表現出來的“爛漫”,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認為“在東坡,病處亦覺其妍,但恐學者未得其妍,先受其病。”故其信筆處,乃難學處也。
蘇軾書法,超邁處最難企及
蘇軾書法裡還裹挾了其雄文大筆的氣魄,故其書法肉豐而骨勁,寬博而秀偉。理學家朱熹說蘇軾“筆力雄健,不能居人後,故其臨帖,物色牝牡,不復可以形似較量,而其英風逸韻,高視古人。”
正如朱熹所說,東坡書法追慕成風,然其超邁處人們總是無法逾越。雄才偉略的康熙皇帝年輕時便仰慕蘇軾,酷愛蘇軾書法的以跌宕取勢,以雄秀取態。康熙早年有《御臨蘇軾中呂滿庭芳》,但終歸不是書法家,沒有能臨出其恢弘的氣勢來。清代書法家吳德旋說自己“餘年三十餘始留意書學,即好東坡、思白二家。而苦無入處。”他感到“東坡筆力雄放,逸氣橫霄,故肥而不俗。要知坡公文章氣節,事事皆為第一流。餘事作書,便有俯視一切之概,動於天然而不自知。”由此可見,蘇軾書法的超邁處,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呈現出“工夫深,雖枯亦潤,精神足,雖瘦亦肥”的境界。
我們不妨看看蘇軾書寫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此碑宋刻在安徽全椒縣,四川眉山三蘇祠有當代的重刻本。1998年,我到三蘇祠考察,見到了眉山重新鐫刻的《醉翁亭記》,深深被其神采和氣勢所震撼,可謂刻工細膩,十分逼真地展現了蘇軾的書法特點。此碑書於歐陽修逝世後近二十年。其震撼靈魂之處在於:用筆厚重,結字縝密,筆畫的披拂之間既有遒勁,又顯灑脫。其超逸處在於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此書法有貼近歐陽修《醉翁亭記》的瀟灑縱橫,也有蘇軾外柔內剛,綿裡裹鐵的氣脈,二者巧妙地融合為超邁大氣,堪稱“雙絕”的藝術精品。其成功在其筆下,更在其思想和境界的深處。
蘇軾書法,創新處最值得學習
藝術不是一灘死水,藝術的成功要“為有源頭活水來。”唐詩、宋詞、元曲,都是各自時代特點的藝術展現,這也是藝術為時代接受的必然要求。蘇東坡的藝術價值取向與創作心態是和積學深至、不斷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他說: “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體現出蘇軾強烈的變革求新思想。
蘇軾從傳統中廣泛吸收營養,其書法中的許多特點都可以在前輩書家中找到根據。然而蘇東坡高人之處在於他能食古而化,知法而變,勇於和善於創新,終於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他學古人輕形求意,明確提出:“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極力稱揚尚意書風。宋代崇尚的是“亞聖”顏真卿的書法,蔡襄、歐陽修、司馬光等,都以顏真卿為宗,他們在繼承與創新中,未能擺脫唐代書風。首開宋一代“尚意”書風的,就是蘇軾。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區域性
蘇軾元豐五年(1082年)與友人暢遊赤壁,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前赤壁賦》。此賦用筆鋒正力勁,在寬厚豐腴的字形中,筆力凝聚收斂在筋骨中,此謂“純綿裹鐵”。這種力又往往從鋒芒、挑踢、轉折中閃爍出來,就像寬博的相貌中時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觀顧盼。特別耐人尋味的是,蘇軾選用行楷表現出一種靜穆而深遠的氣息。明董其昌讚揚此書墨法:“每波畫盡處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前赤壁賦卷》表現出的特點是字形扁闊豐肥,左秀右枯,用墨必濃,成為蘇軾別於前期書法,也有別於前人書法的蘇體特點。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區域性
蘇軾在《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裡說:“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他告誡學書者,“作字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字是要下工夫練的,但如果只知埋頭寫字而不知讀書,則只能成為書匠,而不能成為書法家。也就是說,書法的“門檻”絕不僅僅是書法本身。蘇軾的書法裡,包含了蘇軾的諸多修養,學好蘇軾書法,除了觀其詩書畫論,走入他絕妙天下的藝術世界外,還要體味他充滿樂觀精神的生活態度,充滿擔當的人生氣派,充滿真知灼見的人生智慧。
蘇軾行楷書 《前赤壁賦》區域性
【蘇軾評傳】
01、蘇東坡書法的七大典型特徵
【米芾評傳】
01、米家山水,中國的山水
【徐渭評傳】
01、如果有槍,他45歲第一次自殺時就死了
02、徐渭:“寫意”,我有四點主張
03、徐渭:人世無情,我有情!
04、人人講徐渭,但幾個能讀懂他的美學思想
【文徵明評傳】
01、文徵明的淡泊人生
02、文徵明,“文風”所及400年
03、“生子當如文衡山”,他為什麼如此優秀?
04、文徵明山隨的筆墨特徵
05、文徵明是如何學習倪瓚的?
06、除了書法,文徵明還有更多偉大藝術貢獻
-
4 # 墨魚軒書畫
書法作品“神形”兼備方為上品,我們學習古人書法應該以“形”次之,“神”為上,方能得其精髓。說蘇東坡的書法難學,可能是指難在其內蘊的“神”上吧!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
蘇東坡博學多才,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經歷坎坷,仕途曲折,後因主張改革,反對因循守舊,抑制豪強,被一貶再貶,之後貶到海南。直到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當時是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享年六十六歲。高宗繼位,賜太師,諡文忠。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其書風格突變唐代“尚法”傳統,追求個性解放的“尚意”,不斷改革書法藝術,與黃、米、蔡並稱“宋四家”。其書法喜用臥筆偏鋒,字勢往往偃仰傾仄,故能給人圓勁寬博意忘工拙的酣暢感覺,也使我們領略到縱逸豪放、平淡天真的人生。其學生黃庭堅曾戲謔稱其字似“壓扁的蛤蟆”。
蘇東坡的行書代表作是《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 行,共129字。這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命運的波折,仕途的不順,體現了蘇軾當時惆悵孤獨的心情。《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一直被世人所推崇!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學書不可只學其“形”,古代的大書法家是在用其廣博的學識,曲折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內心情感去書寫的,今人不能體會領悟這些,怎麼能夠寫出東坡居士的風采呢?故有蘇東坡之書難學這一觀點了。
-
5 # 洛神公子
學書法的人先學習楷書和隸書的比較多,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和一般規律,再發揮個性。先走後跑再跳,到最後連跑帶跳加個後空翻,,蘇東坡首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門三學士,文化世家,畫家,他處於獨特的歷史環境中,在詩詞歌賦,散文,書畫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宋代重文,書法尚意。蘇東坡又是文人畫的重要代表人物。文人們的書畫交流,豪放率直的性格,一生曲折的經歷,鬱郁不得志的政治生涯,,,總之,蘇東坡的書法擁有極其特殊的個性。就像連跑帶跳加好幾個花樣空翻,所從學習蘇東坡書法不能只學其書法字型,更多是去思考為什麼?我能從中悟到什麼,借鑑什麼?再根據自已的情況汲取營養,成就自我。
-
6 # 如石書藝
蘇東坡的書法,的確難學。梁啟超先生曾把蘇軾的字列為不可學名單。其理由是習氣太濃,不宜初學。
我們來分析一下蘇東坡的字究竟有哪些“習氣”:
一是執筆有點怪。他自言“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有史書記載,蘇東坡執筆是單鉤法,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握筆管,有些像我們現代人握鋼筆的姿勢,這種握筆難以傳遞腕力和臂力。好在他寫的字徑,字幅都不大,能掌控自如。但也有少數大字作品如“豐樂亭記”碑刻,也非常經典,說明他運筆也非常自如。
二是書風有點過。這樣的執筆方法,掌控一管雞毛筆,是成就他的書法別具一格的原因之一。有人認為他的書法聳肩、斜視、變形,形如壓扁的蛤蟆,確實有些習氣。這種書風也是導致學蘇字難以學到精要的主要原因。因為這種形態的字型,是違背字形結構原則的。但在這種形態之下,卻蘊含著蘇東坡的學問、涵養和筆墨情趣,字裡行間透出一股儒雅,他自譽為“綿裡藏針”。倒反而成就了蘇字的典型特徵。
三是個性有點“狂”。表現在書法思想上,他自認為“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天真爛漫是吾師。”表現在他的書法作品裡,字形也的確千姿百態,章法佈局如天馬行空,我們從他的經典之作“寒食詩帖”中可見一斑。尤其在他傳世不多的草書如“醉翁亭記”、“赤壁懷古”中,更能感覺到蘇軾豪放不羈的性格。
上述這些特點,即使“蘇字”風格,也是我們難以學好“蘇字”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說蘇軾的書法不好學,這是有道理的。其實北宋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幾位書家,他們的書法都不太容易學到其精髓,比如“宋四家”中的米芾和黃庭堅等人。
這種現象其實並不奇怪,這與北宋時期流行的“尚意”的藝術思想潮流有關。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藝術思想比較開明的時期,在晚唐時期,禪宗開始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到了北宋時期,佛教禪宗更是發展到熾盛的狀態。禪宗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廣泛地影響著社會各界。禪宗“以心傳心,直見本心”、“妙悟自然、識心見性”等思想觀念,更是滲透進了宋代文人墨客們的骨髓血脈之中。在禪宗思想的深刻影響下,宋代的書法呈現出“率真、寫意、求趣、求拙”的特點,也就是後世所稱謂的宋人書法“尚意”。
宋代“尚意”的美學思潮造就了宋代書法家率真的、極具個人特點的書法風格。而這種書法風格注重表現個人性情,突出展現個人風格特點,比較隨性寫意,所以不太好模仿。難以從純技法上尋找到比較適合的切入點,進行比較系統的歸納學習。另外,宋代的書法家作書時,往往將個人情感傾注在筆端,將個人的思緒情愁融入在筆墨中,這更使其作品具有風格上的獨特性,更增加了後世學其書法的難度,所以人們常常感嘆宋人書不好學。
蘇軾是宋代“尚意”書風的領軍人物,蘇軾也是宋代“尚意”藝術思潮的開拓者和積極傳播者。蘇東坡的書法在筆法上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論用筆,蘇東坡遠不如米南宮。從章法和結字上看,蘇東坡也未見奇巧,與其弟子黃山谷也無法相比。蘇東坡書法最大的特色在“韻”和“意”上。論“韻”,蘇軾可謂“韻高千古,逸性無匹”。論“意”,蘇軾講求“無意於佳,乃佳”。
在書法藝術中,用筆、結字和章法這些技法上的東西是實的,是靠觀察和模仿就可以學習掌握的。而“神韻”和“意”這些東西是虛的,是要用心去領悟和感受的,是不能單靠模仿就能學會的。所以後人們在學習以“神韻”和“意”而見長的蘇東坡書法時,往往不知從何入手,學來學去往往是隻得其形,不得其神。而“形”恰恰是蘇東坡所不看重的,“神韻”才是東坡書法的精髓。
宋代蘇東坡、黃山谷等人的美學思想受禪宗的影響極為深刻,禪宗講究的“直見本心”,就是主張藝術要真實的表現藝術家的內心情感,以“自然”的展現狀態為最美。在禪宗的這種思想影響下,蘇軾堅定地認為書法藝術的本質是表現書法家“其人”的藝術。蘇軾認為書法不但可以表現書者的人品,還可以表現出書者的性格氣質,甚至將書法與書者的外表容貌相聯絡,蘇軾曾在《東坡題跋》中評論歐陽詢說:
“凡書象其為人,率更貌塞寢,敏悟絕人。今觀其書勁險刻歷,正招其貌耳”。
蘇東坡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歐陽詢其書正如其貌,說歐陽詢長得醜陋瘦削,但看上去很聰明,歐陽詢的書法呢,也如同他的相貌一樣,瘦勁險絕,所謂字如其人。蘇軾在書法審美方面還首次提出了著名的“短長肥瘦各有志”的觀點,他在《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中說:
“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蘇軾認為各種形態各有不同的美感,在對美的表現和欣賞上,不應受到拘束。蘇軾的這些審美觀點都表現在其書法創作中。所以蘇軾作書時,筆下不拘於法,不飾雕琢,著重表現自已的情感和內心世界。他往往是信手而為之,信筆以揮灑。亦如其行書大作《寒食帖》那樣:既端莊厚重,以展示其人品,又縱橫寫意以呈現出內心。
蘇軾說:
“書,初無意於佳,乃佳”。
又說:
“本不求工,所以能工”。
蘇軾的意思是,在進行書法創作的時候,不要懷有非把字寫好不可的想法,這樣才能以輕鬆的心態寫出神來之筆。
蘇軾的書法創作理念是:在隨意的,輕鬆的,率真的狀態下才能寫出好書法,下筆時不應執著於技法的發揮,更應注重“無意於佳”。正所謂“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所以蘇軾書法“尚意”的特徵非常明顯,說句白話,蘇軾的書法是在具有深厚功力和極高綜合文化素養的基礎上的隨意發揮,寫到哪算哪,沒有一定之規。這就給後世學之者製造了難以克服的困難。
蘇軾是中國文化歷史上少有的全才,他詩詞文章、書法繪畫具精。在他所精通的眾多才藝中,書法只不過是其中一種。他在書法上所下的功夫,所花費的精力未必很多。他只是用深厚的文化積累和藝術天賦在寫書法,所以他的書法從不單純以技法見長,而是更多的表現出蘇軾綜合的文化素養,更多的表現出蘇軾所追求的那種“率真、寫意、求趣、求拙”的神采和風韻。這對於後世學他者來說,要想先達到他所具有的綜合文化水平的那種高度,然後在此基礎上再感悟,再學習他的那種神采氣韻,似乎也是很難完成的任務。
蘇軾作書還有一大特點,那就是他效仿唐代張旭,喜歡酒後作書。蘇軾曾誇耀飲灑對作書的好處,他說:
“張長史草書必俟醉,或以為奇,醒即天真不全。此乃長史未妙,猶有醉醒之辨。若逸少何嘗寄於酒乎?僕亦未免此事。”
可見,東坡作書喜“俟酒”,酒後“天真”才能全,這種酒後的書寫意境也和他所強調的“無意於佳”有相同的作用。飲酒作書,這一點倒不難學習,不過喝上幾杯後再寫書法也未必就能寫出蘇東坡的那種神采。
學習蘇軾的書法確實有難度,得其形容易,得其神韻很難。蘇軾的書法在技法方面比較平常,與米南宮和黃山谷相比,並無高超之處。學習蘇軾書法,主要是感受學習蘇軾那儒雅的文人氣質和率真寫意的神采風韻,為自已的作品增添藝術感染力。所以學習他的書法,通常是在擁有了一定的書法水平之後,再臨習書軾的書法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