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右手邊的上帝

    在過去的時代,家長會更在意孩子的前途,當時的觀念也比較傳統,認為從事體育之路很難出人頭地,甚至連養活自己都會成問題,再加上當時的體育環境。可是現在不同了,大部分已經是80後和90後當爹當媽,只要孩子喜歡,哪怕是去踢足球,他們也是支援的。

    再看看這孩子,13歲便有193cm的身高,的確是打籃球的好苗子,但是隻有110多斤也太瘦了吧!如果後期孩子的成長不能把體重練上去,基本上是很難有出路的。

    還有,打籃球除了看身高,還需要具備其他的運動天賦,例如彈跳、爆發力、速度和意識等等,如果欠缺這些的話,將來成就很難有高度。當然在中國靠籃球掙錢的方式也很多,,不一定要從事職業籃球運動員,比如一些低級別的聯賽、民間賽事或者單位,這樣的身高還是也能吃香的,掙些錢和名氣還是很有機會的。

    在咱中國,這樣的孩子很多,但是真正適合打球或者被發現,再被培養出來的幾乎很少。站在國家的角度,當然希望有更多的體育人才被發現,振興國家體育,但是站在父母的立場,雖然是願意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是更希望他們能安穩生活,作為運動員遠比想象中的要辛苦和艱辛。

    單純熱愛籃球,純屬個人觀點

  • 2 # 夕盡森林

    對於學習打籃球,這個“學習”的定位,是應該明確一下的。

    如果定位是透過學習打籃球之後去打職業隊,我覺得家長是有理由反對的。考慮因素有以下幾點:

    第一,年齡是否允許。13歲才開始學習籃球已經來不及了,一般來說,如果想進入職業隊,從7,8歲的時候就應該開始接觸系統的訓練,以打好紮實的基本功。雖然不排除有奇蹟發生,但只講正常情況的話,這個年齡幾乎可以說練不出來了。

    第二,家境是否允許。其實大多數家長都知道,國內的青訓系統很黑。不給錢幾乎進不了職業隊,即使僥倖進了職業隊也打不上比賽。我一個親戚的兒子,小學3年級的時候想練足球,青訓學校老師張口就是20萬。這算是正常的,我還聽說有很多小球員的家長為了孩子能打上比賽,陪睡教練的情況。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這麼多人口,三大球成績一直上不來(女排除外)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不缺人才,也不缺慧眼識珠的教練,但很多教練有慧眼卻沒良心。

    第三,孩子是否能吃苦。職業體育表面光鮮亮麗,但訓練其實是非常辛苦的。我以前曾經跟著市裡的排球隊訓練過一段時間,那個訓練強度,每次訓練之後回家的路就跟兩萬五千里長徵一樣困難。教練沒有耐心跟你好好說話,打不好上來就是一個耳光,搞得人身心俱疲。所以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職業體育實際上是一個備受摧殘的職業,只有身心強大的人才能適應。

    第四,是否留有後路。如果走上職業的道路,就意味著要放棄學業。如果職業體育這條路最後沒有走通(很大機率走不下去,這是一個金字塔,只有少數人才能站在塔尖),是否有退路,如果沒有退路,職業體育又走不通的話,這輩子可能就被耽擱了。繼續說我那個排球隊,當時我13歲,我們隊裡有個15歲的孩子,1米96,打的非常好,最後被某職業隊選中了,但最後沒有打出來,學也沒上(初中學歷),人就這麼被耽誤了。

    如果問題中的“學習”意思是作為愛好特長學習,我認為在家裡經濟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家長應該允許。體育鍛煉確實會增強孩子的自信,體質,擔當以及責任感。同時,多一個技能也能夠作為籌碼增強社交能力,甚至收到異性青睞等附加收益。

    最後總結下來,作為愛好沒問題。但如果要打職業,一定要考慮。

  • 3 # 鷺島京師

    身高只是籃球選材的一項指標,不是唯一指標。運動員選材很重要的指標:運動能力,身體疾病。

    13歲193cm 一看覺得很高,但海選全國籃球預備人才,並不突出,因此撇開其他指標,作為預備人才還有很多的競爭。競技體育的選拔,除了天賦外,還需後天的努力,姚明不是一生下來就能有現在一番成就的,其辛苦程度不亞於其他行業的培養,乃至比其他行業更辛苦。

    所以籃球的成才路:身體條件+運動能力+籃球天賦+後天努力。真正能走上職業籃球的人少之又少。

    運動員的成才之路,又有排他性。大量的運動訓練安排,決定著運動員很難再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去學習其他專業。這也就大家印象中,運動員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

    籃球運動員的成長之路,又有很多傷病的不確定性,決定著籃球運動員的成材率低。很多孩子都是倒在傷病上。傷病幾乎伴隨著運動員的成長之路,乃至一生,這種不確定性讓很多家長不願就此一搏。

    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短暫,退役運動員不得不面對從新再就業的壓力。

    綜合以上因素,很多家長不願讓自己的孩子練體育,讓自己的孩子走職業運動員之路。所以雖然有一定先天條件,但家長不一定讓孩子去打籃球,這就可以理解的。

    【前女友之前籃球水平已經達到國家水平,但依然沒去從事職業籃球工作】

  • 4 # 小小郎先生

    老一輩覺得沒出息吧就像學藝術很多傳統老一輩不讓學。籃球也要看天賦,沒天賦要付出很多很多才會有回報,像周琦那樣?

  • 5 # 琴響百鳥會

    體型對抗看家長的基因結果。如果成人之後。家長的體型任然無明顯茁壯,家長就是孩子的鏡子。所以,不適合籃球的機率就很高。

  • 6 # D家小禹

    13歲能長到1米93,不練練打籃球確實有點可惜,但是我們只從身高上其實也很難得出這個孩子適合打籃球的結論,何況人家父母也有自己的考慮,雖然這個身高條件很好,但是要成為籃球運動員,光有身高還是不夠的。

    這個身高在一個地方罕見,但放在全國範圍內,有這個身高的人可能有成百上千,裡面你需要在技術或者身體素質上成為百裡挑一的那幾個人才能打上職業籃球,何況你就算成為了百裡挑一的職業籃球運動員,實際上除了國手級別的,大多數CBA球員的年收入並不算高,年薪只有20-30萬,而且還是青春飯,還有可能留下一身的傷病,其實並沒有比一些普通的工程師的生活更好,後者只要按部就班,基本都可以達到,前者,非有機遇和天賦不可。

    而且還可以進一步分析一些事。

    110斤這個體重太瘦了,雖然只有13歲,但是現在孩子的營養條件應該說都不錯,

    我記得我高中就有一個,非體育特長生,高一的時候身高就在2米以上,很多籃球特長生都要仰望他,體重不到120斤,帶著像啤酒瓶底一樣厚的鏡片,四肢極細,感覺一陣風都能把他吹倒一樣,雖然2米+的身高,但是任誰看見他,都不會覺得應該把他送去打籃球,對抗能力太差,而且你要找掉,作為一個大個子,要去打籃球,可不適合1米8,1米9的後衛競爭,而是要和那些全能的2米前鋒,2米1的大個內線競爭,身高優勢並不剩什麼了。

    1米9,2米只能說在普通人中顯眼,打籃球並不罕見,想想孫明明,身高2米36,從事起籃球都舉步維艱。

    當然了,如果我是這個孩子的父母的話,可能會想辦法讓他去學一學打籃球,但是不選擇這條路也不能說什麼,人家也有自己的考慮。而且如果孩子真的是天賦異稟,相信我,一定會有人主動找到他的。

  • 7 # 籃中世界

    從客觀角度來講,13歲身高一米九三已經是非常優秀的體格,完全可以嘗試透過訓練而走向職業聯賽,如果孩子對籃球運動有不錯的興趣,家長完全可以嘗試讓孩子走這條路。

    但是我想這位網友陷入了誤區,就是華人只有個子高大才能走向職業比賽,個子高的人多了是,不可能每個人都能依靠身高走進職業聯賽。技術和努力同樣重要,彷彿這麼多年我們的思想定義了籃球的標準就是身高和體重,忽視了最基本的技術和努力。NBA從古至今不缺乏身高不懼優勢的球員,艾弗森、保羅、羅賓遜、博格斯、拉金、瓊斯,技術細膩的球員依舊可以在NBA站穩腳跟。

    的確,我們與黑人的身體素質有基本的差異,可差異並不是不能彌補的,NBA一天天走向國際化,歐洲、非洲甚至亞洲都漸漸走向NBA的舞臺,反觀中國男籃,在世界盃小組賽上慘負波蘭、委內瑞拉,險勝南韓,我們就知道,中國男籃需要改革,需要創新,需要從體制和青年抓起!

    自姚明姚主席上臺以來,中國男籃一直在改革,分成紅藍雙隊比賽、訓練等等,可是世界盃的失利並不能代表中國男籃的改革失敗,改革的道路註定艱難,挺住!只有堅持、才能創造奇蹟!

  • 8 # 壞小孩鱑文裡

    中國男三大球為什麼不給力,最主要的還是在家庭生活上的問題,林書豪為什麼說男籃基本功不好,還是在家裡的人的總是在旁邊吹:已經打得上了,不用太辛苦了,哎喲,你看我家孩子又累著了,要多休息休息!!生活太安逸了!!真的強的運動員哪一個不是拼命的練,水的再怎麼吹都還是水的!!男排沒冒過頭,男籃今年輸的那個慘,男足球的白斬雞。從來無愛!謝謝!!

  • 9 # 茗風242

    除開遺傳因素外,孩子可能存在腦垂體瘤或者是馬凡氏綜合徵或其他一些內分泌異常疾病。包括姚明他就有腦垂體瘤,包括一側耳朵是失聰的。還有趙蕊蕊都是因為生長激素分泌異常長那麼高,結果帶來的危害就是嚴重的骨質疏鬆,很容易應力性疲勞性骨折。馬凡氏綜合徵就是心臟上有血管瘤,著名的美國女排和郎平齊名的海曼,以及中國國家隊前亞洲男排第一副攻朱剛都是因為這個病在比賽中,血管瘤突然爆裂而猝死。而中國女排前隊長惠若琪,還有副攻薛明都是因為這個病提前退役,做了射頻消融手術。很多疾病類似肢端肥大等遺傳疾病,體現出來的就是身材高大等現象,很多被誤以為是體育好苗子,結果後來病發,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各位LOL玩家覺得LOL舉報系統還有必要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