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文的文玩
-
2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說過去東北地區的氣候條件了。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東北的氣候條件都不是特別如人意,而且冬天還特別寒冷。雖然今天的東北冬天也非常冷,但是在溫室效應的暖冬之下,比過去強多了。
所以東北地區糧食作物一年只能成熟一季,這不管是對明朝控制的遼東還是遼東邊牆以外的女真來說都一樣。對人口稀少以及生產力落後的女真族群來說更為嚴重,所以女真人不得不透過狩獵、採集等方式來彌補種植業的不足。
所以狩獵一來可以獲得生產生活資料,二來可以鍛鍊男子的武藝和團隊協作精神,三來可以強化心理素質。這也是為什麼滿洲兵敢於在離明軍只有二十步的時候才火器齊射,就因為心理素質過硬,不至於見到敵人就嚇尿褲子。
由此而來的也就是清弓,因為如果能遠距離射殺猛獸,也不用非得同猛獸搏鬥,所以清弓的特點就是磅數大,普遍都達到了100磅的級別;而且箭矢都是一米左右的重箭。除了攜帶量少的缺點之外,優點就是射程遠,殺傷力大。也許野豬這種猛獸能抗住兩三箭的射擊,兩軍對壘的時候往往敵人就能被一箭斃命。
當然我說的這都是建州女真,因為建州女真次女真族群當中最接近明朝,因此受明朝影響採取農耕經濟,但是由於氣候條件導致不得不採取狩獵和採集等生產方式,用獸皮以及人參、鹿茸等物品從明朝、北韓交換生產生活資料。
對於西邊的海西四部來說,除了農耕經濟以及狩獵、採集等生產方式作為補充之外,還有遊牧經濟。因為海西四部鄰近蒙古,受蒙古影響比較大,而且葉赫部的葉赫那拉氏還是來自於蒙古的土默特氏。至於再往北的黑龍江女真,後來叫索倫,則是漁獵經濟了。
畢竟環境如此,再加上和明朝、北韓以及蒙古缺乏交流。比如建州和海西好歹還有城市建築群,雖然比不上明朝,索倫還是屬於部落分治狀態,比分裂成八大部的建州分的還散碎。
這同時也導致了女真缺乏中心化組織,力量合不到一處,哪怕是有再多敢於同猛獸搏鬥的勇士都無濟於事。直到努爾哈齊完成了中心化之後,女真才具有同明朝抗衡的資本。
而且今天東北人的很多性格也和東北的氣候有關,比如說能喝酒以及幽默感、豪爽。因為冬天寒冷,喝點酒可以去寒,暖和身子;冬天大雪封山封門,從事不了經濟生產活動,那就大家聚在一塊喝酒嘮嗑,講講笑話逗逗樂,或者唱歌跳舞,以此來打發時間,這種冬天的生活方式在清初就有不少人漢人提到過,說關外的滿洲人冬天圍在一起喝酒嘮嗑或是唱歌跳舞;當然也可以摔摔跤,練練身手。
同時過去東北地廣人稀,能遇到的人不多,可能出門就能遇到野獸,比如說滿族搖籃曲裡面就有一段歌詞是狼來了,虎來了,狗熊爬牆了,所以遇到一個生面孔不容易。而遇到生人對於當時的女真人來說那真是不得了的事,肯定好吃好喝的招待,以此來交個朋友。然後這也造成了東北人的一個缺點,好面子。
換句話說,這是東北的歷史積澱,也難怪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說17世紀的滿洲人是具備樸素主義精神的民族。而當滿洲完全漢化,或者說是儒化之後,這種樸素主義精神就再也沒有了。就好比在音樂方面就有一句話說的是滿族無音樂(我這不是放炮),因為儒化之後大家都之乎者也去了,還唱什麼歌跳什麼舞。畢竟在儒家的意識形態中,唱歌跳舞的要麼是底層的勞動人民要麼就是四民之外的賤民。
總體上來說明末清初滿洲在經濟生產方面具有多樣性和地域性,這既有氣候條件比較惡劣的原因,也有地域的原因。
全文完
-
3 # 淺竹清韻
明朝時期女真部落分為建州女真、長白女真、東海女真、扈倫女真四大部分,1615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稱汗建國,稱為大金,1635年皇太極改為滿州族,1644年建立清朝入主中原。
我們現在看的好多電視劇中都是清宮戲,這是因為滿族距離我們這個時期相對不遠,留存下來的文獻資料比較多,研究相對容易。
那麼在明末清初女真人其生產方式是什麼樣子的呢?很多人都會根據電視劇劇情猜到可能是採用漁獵的生活手段,還有人會把蒙古族用來並列敘述,並稱為遊牧民族。眾所周知,滿族的祖先女真人他們常年生活在山林溪水之中,漁獵是他們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但是他們跟內蒙古草原的活動地區其實很接近,不管哪一方民族的崛起,也必定會影響到另一方。在遼金時代以後,女真人就受到了來自蒙古民族的影響。蒙古的擴張,遼東是他們的目標之一。到了明朝,雖然蒙古勢力已經被女真驅逐出遼東境內,但是女真人的風俗上還是添加了很多遊牧民族的因素。從此,女真人不僅從事著傳統的經濟形式,還受遊牧民族的影響大規模地放牧。
再往前看明朝初期女真社會受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還以農業為生,但他們農業水平並不高,他們的農耕工具少之又少,完全依靠從漢地帶入。後來大量耕牛、鐵製農具的引進,才促進了農耕時代的發展。但他們自主生產的能力還是較弱,生產工具進步程度不大。農具的改進,其實一定上來說是改變了社會生活的習慣。那麼變化最典型的就有建州女真,他們的房屋樣式、居住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4 # 有時聊人文歷史
建州女真是從黑龍江流域南遷的女真後裔。
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的居住地點在費阿拉,滿語意為舊崗的地方。大概是一個臨河的山谷平原。努爾哈赤就出生在這裡。
努爾哈赤的家長什麼樣兒?是不是蒙古族的蒙古包?還是鄂溫克族搭建的撮羅子?
都不是。
是歌兒裡唱的那句——齊整整的籬笆院兒。院中間有一個土坯房,紙糊的窗戶。根據北韓人的記載,房子的門上貼著漢字對聯兒。一進門,可以看到轉圈兒火炕,就是進門兒就上炕。
院子東南,立著杆子,祭祀用的。杆子頂上放著給烏鴉吃的肉。
怎麼樣?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和現代東北農村的民居差不多?
以明末建州女真的生產生活來看,很難說他們屬於哪一種單一經濟模式。當時,鐵製農具正在建州普及,農業生產開始增多。但是,畜牧業和狩獵同時存在。按照女真人的風俗,他們不太喜歡過田間地頭的生活,他們喜歡打獵。但是可以肯定,建州女真不是純粹的遊牧部落。
努爾哈赤少年時代幹什麼?
採蘑菇的小夥子。
採蘑菇幹什麼?
拿到明朝的馬市上去換生活用品,比如鐵鍋,糧食等等。人參、馬匹和毛皮也是建州女真的重要產品。
由此看出,建州女真的經濟某種程度上依賴於明朝的互市貿易。建州女真的生活方式受到商品經濟的影響,什麼賺錢幹什麼。所以,也很難說他們是純粹的狩獵部族。也正因為和明朝貿易,建州女真比較富裕,漢化程度也比較深。
建州女真的各個部落貴族都建有城寨,很可能就是地主家的大院兒。所以努爾哈赤的青年時代經常攻打各個城寨。那個時代建州女真處於分裂時代,每個男子都得會打仗,這也是為了活命。
努爾哈赤青年時投靠到李成梁麾下,後來更是和老李家結了親家。由此可見,建州女真與大明勢不兩立也是後來的事了。早期應該有不少女真青年在大明邊關當兵。老李家有句不太好聽的名言——三十個倭子不如一個韃子。話糙理不糙,為了生活磨練出來的戰鬥力,女真少年們還是比日本武士厲害的。這麼厲害的兵,明朝當然願意用。至於八旗子弟武力大倒退,那是入關後的事了……
綜上所述,明末女真族生活可能是這樣的:
半定居,有固定房產和村寨,但是上山以後轉為遊獵生活。
很會射箭,女真人需要靠弓箭保證自身安全,獵取野獸,女真人的箭術應該比遊牧的蒙古人高超。
也幹農活兒,當時女真處於部落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型時期,幹什麼的都有。富裕的女真貴族家裡有奴隸,讓幹什麼幹什麼。
總之,建州女真處於混合經濟狀態。很可能是萬金油兒。
-
5 # 碼字的蝸牛
明朝僅存的文字記載,東北各部落的生產方式:
由於清廷毀文滅史的行為,尤其是對其先祖在明朝的羈縻政策下為官的記載已經大部分消失在火炬之內。但還好,在明初時,明成祖朱棣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時,巡視太監亦失哈在奴兒干都司的山頂上修建永寧寺,並且鑄造了兩塊石碑,其中的《永寧寺碑》碑文(現在兩塊碑文在俄羅斯海參崴博物館)就記載著當時奴兒干都司管轄下的少數民族部落的記載。
【惟東北奴兒干國,道在三譯之表,其民曰吉列迷及諸種野人雜居焉。皆聞風慕化,未能自至。況其地不生五穀,不產布帛,畜養惟狗。或以捕魚為業,食肉而衣皮,好弓矢。諸般衣食之艱,不勝為言。是以皇帝敕使三至其國,招安撫慰,□□安矣。聖心以民安而未善,永樂九年春,特遣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干都司。”】
上面講得很清晰了,由於天寒地凍,再加上當時的農業科技,導致土地生產的產量很少,又不產棉、布匹,所以當地的居民只能靠“畜養惟狗”或“捕魚為業”,靠“吃肉”維持生存,而衣服也只能穿著動物皮毛,生活之艱辛,已經不能用言語來表達了“不勝為言”。
另外的文字記載,除了《明實錄》之外,更多是來自於昔日的藩屬《李朝實錄》的記載【題外話:不能就因為建州女真的崛起,就將當時的東北(奴兒干都司)的所有土著皆稱為女真人。事實上,東北歷來都是混居社會結構,內有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阿伊努人)、達斡爾等族人民】
根據《李朝實錄》的記載,明朝時期奴兒干都司的各部落,依舊是奴隸社會。但是這時期的各個明朝羈縻部並非是單純的漁獵部落,已經進化成為了農耕奴隸社會體制了。
【1、斡木河,婆豬江等外地面散住野人等類,與叛人楊木答兀結為群黨,擄掠遼東開元等處軍民男婦及本國邊民為奴使喚,前頭被掠人口等,不勝艱苦2、正統七年,藩屬北韓給明朝上奏,“凡遇中國軍民,自遼東逃來人,不揀漢人、女真人……隨到隨解3、凡察與土官金得淵說道:我的使喚人口,雖繫上華人民,既已作妾為奴,如今農忙月被奪轉解,深以為悶4、”唐女三之,莫只,被擄野人,轉賣於柳尚冬哈,逃來鍾城。尚冬哈來言曰:我以牛馬購奴婢,若不及還,親操耒耜必矣。乞還之】不管是明朝直接羈縻的建州、海西女真區域,就連還未羈縻的區域中如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也是一樣驅使奴隸勞作。如在《明實錄》中就有這樣的一段話語:
錦州衛指揮僉事吳良奏:臣奉命使海西,此女真野人家多華人,驅使耕作,詢之有為擄去者,有避差操罪犯逃竄者,久陷胡地,無不懷鄉。
從歷史文字和地理上來分析:在初中地理的教材中,明確說明了中土有三大盆地,分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結合初中地理課程,就能看到其實東北平原是有一條明確的分水嶺存在的,將東北盆地分隔成南、北兩大水系、兩個平原——松遼分水嶺;
以南是遼河流域、遼河平原;以北是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松嫩平原。
因此結合歷史課程,不難發現,其實早在先秦時期,中原王朝已經將勢力範疇擴張到了東北以南的水系——遼河平原了。
但是千年以來,在元明之前,中原王朝歷來都難於突破遼河平原,“種墾”松嫩平原。
主要原因就是開頭時明初的《永寧寺碑》所記載的“其地不生五穀,不產布帛”。再則能耐寒的糧食作物——土豆,直到17世紀中後期,才引進到中土。
所以就出現了明朝初期的記載,當地人“還未開化”,依舊保留著奴隸社會體制,施行的是“畜養惟狗”、“捕魚”、“好弓矢”。直到明成祖設立奴兒干都司後,在黑龍江設立船廠、衛所,才逐漸引進中原種墾科技。
因此就連《李朝實錄》和《遼史》都記載著,不管是“熟女真”還是“生女真”在內,依舊保留著奴隸社會體制。在《遼史》的說法,所謂的“熟女真”不過是在遼國在冊的、接受同化、服從命令、繳納賦稅的“野人部落”而已。
直到元明時期,才逐漸使得建州、海西兩地的女真部落的農耕技術以及生產力提高,普遍使用耕牛和鐵器,逐漸從漁獵社會體制轉變成為農業社會。
後來建州、海西兩部受到東海女真的襲擾,只能尋求南遷,在南遷過程中,由於依舊保留著劫掠“漢人”、“朝人”為奴,在明朝不斷討要“奴隸”時矛盾不斷激化,羈縻的建州、海西女真選擇了武力抵抗,最終引起了明朝成化皇帝的怒火——成化犁廷,差點就沒讓建州女真滅族,史書只有八個字的記載“焚蕩殆盡、部落殘破”。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明清之際,女真人有很多部落,除了建州女真外,還有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有三衛(努爾哈赤出自建州左衛),海西有四部(比較有名的葉赫部),野人女真則是在北方的諸多民族(有名的有達斡爾族)等,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各不相同,這既與東北地區的地理條件相關,也與他們的民族習慣相關。
(明朝初年東北形勢)
遠古時代太久遠了,就不去說了。金人完顏部原來是比較落後的漁獵民族,用了幾千人(有同宗渤海人的鼎力支援)滅了當時最強大的遼、宋,南下中原,一部分野人女真就佔領了他們之前的土地,這個就叫做海西女真。
由於有金朝的打下的基礎,有些漢化,但是和完顏金國的漢化可真是比不了。由於這個時候元已經滅亡,海西女真成了上層是蒙古人(元朝東路諸王的遺留),下層是女真人的局面。由於北元政權的不斷騷擾,還有北方“野人女真”諸多部落也時常攻打,於是阿哈出、猛哥帖木兒這兩個萬戶的女真部落,就從黑龍江依蘭一帶,南下進入吉林。
明政府為了拉攏他們抵抗北元,就任命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指揮使”,這也就是——“建州女真”。建州女真隨著不斷遷往距離北京較近的遼東一帶,其實也是不斷漢化的。由於與北韓人接壤,北韓北部的騎兵經常追著他們打。他們就告狀到明朝,請求明朝主持公道。明朝也是夠大方,就把吉林和遼寧之間的一片適合農耕的土地給了他們。這裡可是明朝在東北地區,除了遼東地區外最好的耕地。
(建州女真在這裡被北韓人驅趕)
後來,明朝衰落了,猛哥帖木兒(看這名字,就挺像蒙古人)的後代努爾哈赤、皇太極時代合併了海西女真(努爾哈赤時代動用兵力3萬人攻打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皇太極時代多次北伐擄掠各部人口,建立索倫八旗等),又利用蒙古內訌(林丹汗的野蠻霸道),統一了蒙古漠南部落。
建州女真徹底成勢了。
不過,這個女真也不是當年建立金國的那個女真了。單從名字看,上層幾乎全是蒙古血統,於是皇太極又搬出了自己祖先用的名字,改名叫“滿洲”(勿吉的另一種音譯)。
此時的女真人在雖然還保留著漁獵習慣,但早已轉入農耕。不然,他們也不可能有那麼強大的經濟實力與明朝鏖戰這麼多年。
15世紀末,明朝東北地區(包含外東北地區,建立了118個於史可查的衛所)的女真人還“惟知射獵,本不知耕稼。”到了正統年間,前往建州部的明朝官員吳良就驚奇地發現,建州女真“家多華人,驅使耕作。”北韓官員進京朝貢時也在書裡說“潛渡婆豬江,直抵兀喇山北隅吾彌府,見水兩岸大野,皆率耕墾,農人與牛散佈田野。”
到了嘉靖六年(1527),監察御史盧瓊發現女真人“諸夷環徼而居,皆有室廬,而建州為最。”就是靠近蒙古部落的海西女真也讓這位明朝官員有了“俗尚耕稼”的印象。又過了幾十年,到萬曆年間,有兩個去過建州的北韓人申中一、李民郄帶回來一份報告,他們發現建州部此時“無墅不墾,至於山上亦多開墾;田地品高,則一斗落種,可獲八九石,瘠者僅收一石;土地肥饒、禾穀甚茂,旱田諸種,無不有之。”
(女真哨騎)
之後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還把俘獲來的漢人、蒙古人實行編民戶政策,統一分配到各處去開墾耕地。根據統計,後金僅在遼河以東地區就有三十萬日耕地(每日六畝),因此遼東以東地區後金共有耕地1981038畝。
根據記載,瀋陽附近各莊田產出比例最高的1:36,最低的1:30,平均在1:31之間。而屯監禁軍私賃田由於是私人耕地,因此積極性較高,產出比例高達1:48。在古代社會,糧食就意味著兵源與動員能力,而這也是後金政權為什麼能擁有很強攻擊性和動員能力的根本原因。
有了糧食,皇太極又不斷東征西討。五次入關,搶了近百萬口漢民。東征北韓,又搶了數十萬口。北伐野人,再搶了十多萬口。所以,滿清入關前,已經由一個20萬的小部落,成長為關外一個人口達200萬的最強大的奴隸主政權了。他們同時還擁有了瀋陽的冶煉工業,能夠打造出鎧甲和武器。
(清朝皇帝狩獵圖)
後金(滿清)憑藉這這些經濟優勢,才長時間保持一支戰鬥力強悍、規模龐大的軍隊與明朝相抗衡。這種力量可絕對不是連個鐵鍋都要南下搶的蒙古人所能相提並論的。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們人口多了,所以一遇到災荒就是個災難。在明朝末年,剛好是小冰河期,後金經常鬧饑荒,所以他們拼命出來搶掠。如果明朝能守住個三五年,同時嚴抓內奸(晉商做生意販運糧食),後金也是很難維持的。
所以,那個時候的女真民族已經不能成為漁獵民族了,甚至於說他們也已經不完全是純粹意義上的女真了,混入了很多蒙古血統。
回覆列表
已經不能算是漁獵民族了,首先在明朝末期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所有的部落,實力強大,建立了政權,交好蒙古國。劫掠漢人,強迫他們種地,女真人慢慢已經學會耕種。後來清朝開始他們也被漢文化慢慢改變,開始當地主,成了農耕文明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