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my愛讀書
-
2 # 職場小紅人
常見的有 3 條路:
人在中國,直接申請美國公司,成功拿到 offer 後直接進入美國公司。
先加入一家美國公司的中國分部,工作一段時間後找機會內部轉到美國分部。
先申請美國學校(通常是碩士專案),利用讀書時間找實習再申全職,畢業後留下。
這 3 條路手按照曲折程度排序的,理論上第 1 條路能直線抵達終點,但問題出在簽證上。
我當年走的是第 1 條路。那時候 Facebook 的 recruiter 主動找我,問我有沒有興趣面試,面完結果有 offer,那時候 H-1B 還不抽籤,所以簽了 offer 就能在同一年內到美國開始工作。
這是基於 2012 年 H-1B 不需要抽籤的大背景,而不抽籤是因為 2008 年經濟危機後企業國際招聘人數低於 H-1B 上限。那時候第 1 條路很好走,因為資訊不對稱大部分人都還沒意識到原來還可以直接申美國公司。
當然我那個時候也沒意識到,如果不是 recruiter 主動來找我的話,我不太可能主動申請,因為身邊沒有成功案例。現在大家身邊都有這樣一些成功案例的,自然就有更多人嘗試走第 1 條路,競爭更激烈一些。
第 1 條路最大的障礙在於 H-1B 從 2013 年開始恢復抽籤了。如果抽不到,那當年無法入職,這對於絕大多數僱主來說都是不可以接受的,誰願意保留一個空缺等你一年啊,而且下一年還是要再抽,所以乾脆不透過這種渠道招人好了。
現在也就只剩下一些大公司還繼續這樣招人,這是因為公司足夠大,例如說一年招 300 個程式設計師,有幾個因為簽證要等下一年,屬於合理容錯範圍內。而且大公司更有可能擁有美國以外的其它國家分部,可以把抽不到籤的人先放在那裡工作一年,然後就符合 L-1 簽證資格了,保證一年後能進入美國工作。
第 2 條路我當年有嘗試過,最後沒走通,還發現滿地是坑。這主要是一家公司的美國和中國分部利益不一致導致的,他們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一家國際公司,它的美國分部和中國分部其實是兩家公司。一個人從中國分部轉到美國分部,在賬面上相當於這個人從中國分部離職了,然後在美國分部入職。那這就產生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如果你績效不好,美國分部為什麼想要招你?但如果你績效很好,那中國分部為什麼不想方設法留住你。(理論上,各國分部都是服務於這家國際公司的,應該追求國際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但實際上具體的管理人員當然是更關注自己管理的組織的利益。)
走這條路,一開始肯定是加入中國分部。如果加入時就明確表示,自己將來想要到美國的,那就會陷入上述利益不一致的困境。一般來說,能得到美國分部的 offer,往往是因為跟美國分部有合作。美國團隊感覺你很厲害,美國老闆想要招你,然後透過內部系統看看你在中國分部時的績效,可能再面試一下你,最後決定發 offer 給你,你就在中國分部辭職了。中國老闆可不是不知道這個套路的,因此如果你績效好的話,中國老闆可能就會想方設法避免你輕易得到美國分部的 offer,例如減少你跟美國團隊合作的機會,控制你去美國出差的次數。
因此,更好的辦法可能是隱瞞自己的動機,說自己死心塌地要留在中國,在所難免才願意去美國出次差,忍辱負重幾年找到好機會突然間改連不認人,接了美國分部的 offer 就把中國分部甩了。不過這不是很符合我的做事風格,所以我不想這樣做。
此外還有一種非常看運氣的方式來走成這條路,那就是某個跨國部門解散他們的中國分部,且這家國際公司願意讓所有受此影響的中國分部員工搬到美國。一個例子是 Google,當年 Google 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解散了多箇中國業務,因此大家理論上都有一個美國分部的 offer,想要搬到美國的人都可以搬到美國。另外一個例子是 Microsoft IE Mobile 的中國團隊,被解散後大家也都相當於有一個美國分部的 offer,可以搬到美國繼續做 IE Mobile。然而這種機會誰能提前預測到呢?所以也就看運氣了,跟個人主觀努力一點關係都沒有。
第 3 條路是留學,主要優勢是可以透過 F-1 簽證獲得 OPT,在一定程度上避開前面說到的 H-1B 抽籤的問題。只要是 STEM 專業,大體上就是理工科專業,F-1 簽證的 OPT 就可以留在美國工作且利用這段時間抽 3 次甚至 4 次 H-1B,這麼多次都抽不到的機率就比較低了。正是因為簽證上的優勢,使得現在的公司更樂意招能 STEM OPT 的留學生,而不是嘗試從海外直接招一個立即需要 H-1B 才能開始工作的人。
我當年不想走這條路,主要是因為要花的時間太長,而且要花時間在跟職業發展不相關的事情上,例如考 GRE。當然現在發現,走這條路也有這條路的好處,就是更好的在工作之前融入美國的生活和社交環境。當然,這是需要主動去做的,我知道很多華人是做不到的,就算是留學也只跟華人玩,也只用微信,那這對將來的職業發展沒什麼幫助。
如果能夠利用這段時間,讀一個不是太過緊湊的書,花一部分的時間去掌握符合美國文化的英語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甚至是領導能力,那其實能對職業發展提供很大的幫助。好像我這樣直接 H-1B 到美國,看起來是走了個捷徑,但欠下來的總是要還的,這些最後還是要花時間學的。
-
3 # 深漂老路vlog
如何跳槽到美國做程式設計師?
可以直接聯絡美國公司的HR投簡歷。
或者聯絡美國公司的中國分公司,進去上一段時間班,再找機會轉到美國。
-
4 # IT從業者陳斌
常見的有 3 條路:
人在中國,直接申請美國公司,成功拿到 offer 後直接進入美國公司。先加入一家美國公司的中國分部,工作一段時間後找機會內部轉到美國分部。先申請美國學校(通常是碩士專案),利用讀書時間找實習再申全職,畢業後留下。這 3 條路手按照曲折程度排序的,理論上第 1 條路能直線抵達終點,但問題出在簽證上。
我當年走的是第 1 條路。那時候 Facebook 的 recruiter 主動找我,問我有沒有興趣面試,面完結果有 offer,那時候 H-1B 還不抽籤,所以簽了 offer 就能在同一年內到美國開始工作。
這是基於 2012 年 H-1B 不需要抽籤的大背景,而不抽籤是因為 2008 年經濟危機後企業國際招聘人數低於 H-1B 上限。那時候第 1 條路很好走,因為資訊不對稱大部分人都還沒意識到原來還可以直接申美國公司。
當然我那個時候也沒意識到,如果不是 recruiter 主動來找我的話,我不太可能主動申請,因為身邊沒有成功案例。現在大家身邊都有這樣一些成功案例的,自然就有更多人嘗試走第 1 條路,競爭更激烈一些。
第 1 條路最大的障礙在於 H-1B 從 2013 年開始恢復抽籤了。如果抽不到,那當年無法入職,這對於絕大多數僱主來說都是不可以接受的,誰願意保留一個空缺等你一年啊,而且下一年還是要再抽,所以乾脆不透過這種渠道招人好了。
現在也就只剩下一些大公司還繼續這樣招人,這是因為公司足夠大,例如說一年招 300 個程式設計師,有幾個因為簽證要等下一年,屬於合理容錯範圍內。而且大公司更有可能擁有美國以外的其它國家分部,可以把抽不到籤的人先放在那裡工作一年,然後就符合 L-1 簽證資格了,保證一年後能進入美國工作。
第 2 條路我當年有嘗試過,最後沒走通,還發現滿地是坑。這主要是一家公司的美國和中國分部利益不一致導致的,他們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一家國際公司,它的美國分部和中國分部其實是兩家公司。一個人從中國分部轉到美國分部,在賬面上相當於這個人從中國分部離職了,然後在美國分部入職。那這就產生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如果你績效不好,美國分部為什麼想要招你?但如果你績效很好,那中國分部為什麼不想方設法留住你。(理論上,各國分部都是服務於這家國際公司的,應該追求國際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但實際上具體的管理人員當然是更關注自己管理的組織的利益。)
走這條路,一開始肯定是加入中國分部。如果加入時就明確表示,自己將來想要到美國的,那就會陷入上述利益不一致的困境。一般來說,能得到美國分部的 offer,往往是因為跟美國分部有合作。美國團隊感覺你很厲害,美國老闆想要招你,然後透過內部系統看看你在中國分部時的績效,可能再面試一下你,最後決定發 offer 給你,你就在中國分部辭職了。中國老闆可不是不知道這個套路的,因此如果你績效好的話,中國老闆可能就會想方設法避免你輕易得到美國分部的 offer,例如減少你跟美國團隊合作的機會,控制你去美國出差的次數。
因此,更好的辦法可能是隱瞞自己的動機,說自己死心塌地要留在中國,在所難免才願意去美國出次差,忍辱負重幾年找到好機會突然間改連不認人,接了美國分部的 offer 就把中國分部甩了。不過這不是很符合我的做事風格,所以我不想這樣做。
此外還有一種非常看運氣的方式來走成這條路,那就是某個跨國部門解散他們的中國分部,且這家國際公司願意讓所有受此影響的中國分部員工搬到美國。一個例子是 Google,當年 Google 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解散了多箇中國業務,因此大家理論上都有一個美國分部的 offer,想要搬到美國的人都可以搬到美國。另外一個例子是 Microsoft IE Mobile 的中國團隊,被解散後大家也都相當於有一個美國分部的 offer,可以搬到美國繼續做 IE Mobile。然而這種機會誰能提前預測到呢?所以也就看運氣了,跟個人主觀努力一點關係都沒有。
第 3 條路是留學,主要優勢是可以透過 F-1 簽證獲得 OPT,在一定程度上避開前面說到的 H-1B 抽籤的問題。只要是 STEM 專業,大體上就是理工科專業,F-1 簽證的 OPT 就可以留在美國工作且利用這段時間抽 3 次甚至 4 次 H-1B,這麼多次都抽不到的機率就比較低了。正是因為簽證上的優勢,使得現在的公司更樂意招能 STEM OPT 的留學生,而不是嘗試從海外直接招一個立即需要 H-1B 才能開始工作的人。
我當年不想走這條路,主要是因為要花的時間太長,而且要花時間在跟職業發展不相關的事情上,例如考 GRE。當然現在發現,走這條路也有這條路的好處,就是更好的在工作之前融入美國的生活和社交環境。當然,這是需要主動去做的,我知道很多華人是做不到的,就算是留學也只跟華人玩,也只用微信,那這對將來的職業發展沒什麼幫助。
如果能夠利用這段時間,讀一個不是太過緊湊的書,花一部分的時間去掌握符合美國文化的英語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甚至是領導能力,那其實能對職業發展提供很大的幫助。好像我這樣直接 H-1B 到美國,看起來是走了個捷徑,但欠下來的總是要還的,這些最後還是要花時間學的。
回覆列表
這個說易不易,說難不難!
01.跳槽方法我有個老同事,在2018年,申請了去那邊讀書。
今年就畢業了,然後應聘了在一家軟體公司,做實習生。
我過年的時候還跟她有聯絡。
她說,她讀完這個學期就畢業了。
如果實習順利的話,她畢業就可以跟這個軟體公司籤合同,然後就留在那邊工作了!
但是在此之前,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和辛苦。
02.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在2018年前,她利用業餘時間補習外語,考試,辦理簽證,而且都不算順利。
不順利的地方,主要是辦理簽證那一塊,很多流程要走。
除了時間和精力外,她還要準備很多錢去讀書。
03.投入很多本錢例如學費、生活費等等,在讀書期間,不能參加工作,不能做有任何收入的工作。
聽她說,她工作了8年的積蓄,全部投進去了,她老公和家裡的父母,都要給她資助。
所以,她這種方法,投入的成本,還是比較大的!
她之所以捨得,那是因為她老公已經去了那邊工作。
04.工作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輕鬆聽她還說,去到那邊工作,還是很辛苦的,而且老闆經常要她加班加點完成工作任務,並沒有我們所瞭解的高科技公司那麼人性化。例如微軟、蘋果。
她說他去的實習公司,是個初創的軟體小公司,就只有幾個人,老闆很賣力,但是也抓著員工,一天下來,要上班十幾個小時。
週六日,還經常加班加點。
她感覺也壓力好大!
05.結語如果你想去那邊,那就要拿出計算器,算一算,究竟劃不划算了!
這個投入產出比,自己能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