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和Auto
-
2 # 老侯解車
有哪些汽車知識 ,在汽車從業者和普通人眼裡是正好相反的?這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可以聊的非常多。汽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機電產品,是現代工業的集大成者。做為一個普通人,對汽車的認知有偏差是很正常的。特別是在中國,汽車普及率不高,普及時間不長,再加華人的科學素養不高,所以對汽車的認知有很多誤解。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幾個在汽車從業者和普通人眼裡是正好相反的汽車知識。
1、汽車價Grand SantaFe貴,質量越好,故障率越低
這應該是很多人都有的誤區,汽車好壞都是以車價論英雄,認為價Grand SantaFe高的車,質量當然就越好,也不容易發生故障。我們單位的一位老司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人家的賓士難道還不如你的破Jetta?但事實卻是:越是豪華車,故障率越高,有很多豪車,真的只是看起來很美麗而已。相反一些幾萬塊錢的小車,幾乎不發生故障,跑幾十萬公里一點問題都沒有。其實這是很正常的,越是豪車,車上使用的先進技術越多,電子裝置也越多,結構越複雜。如此複雜的裝置,經常出故障是很正常的,我們經常聽說某某豪車故障率高,經常被投訴,就是這個道理。在機械行業,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越簡單越可靠。幾萬塊錢的小車,結構簡單,技術成熟,故障率當然就低了。
2、SUV高大威猛,乘坐舒適性和行駛穩定性都比轎車好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買SUV,問他們購買SUV的原因,很多人都會說,SUV高大威猛,寬敞舒適,乘坐舒適性和行駛穩定性都比轎車好。其實SUV除了看起來比較高大、底盤高之外,車內空間、乘坐舒適性和行駛穩定性都不如同級別的轎車,並且價格還要比同級別的轎車高一大截。特別是汽車的高速行駛穩定性和操控性,SUV更是比轎車相去甚遠。所以,個人認為在買車時,在滿足道路條件的情況下,優先選擇轎車。
3、SUV都可以越野
很多人都把SUV和越野車混為一談,認為所有的SUV都可以去越野。其實SUV與越野車是截然不同的兩類車。現在的城市SUV基本都是在轎車基礎上打造的,簡單說就是轎車的底盤升高版。這樣的車除了底盤高一點,透過性好一點之外,沒有任何越野能力,甚至在爬坡時還不如轎車。前兩年的“爬坡門”事件大家還記得吧,非常低端的小轎車都可以輕鬆爬上去,高大上的SUV卻爬不上去。所以,絕大多數的SUV是不可以越野的,開這樣的車去野外撒歡,多數是有去無回。
4、發動機馬力越大,汽車的動力性越好
大家在買車時都會看發動機的動力性引數,一般認為發動機馬力越大,汽車的動力性越好。對於同一款車來說,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但是對於不同的車型來說,這種觀點不一定正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發動機的動力性指標和汽車的動力性指標是不同的,衡量發動機動力性的指標是功率、扭矩、強化係數等,而衡量汽車動力性的指標是最高車速、加速能力以及最大爬坡度等,二者不能混為一談。比如只有100馬力的轎車,動力性可以輕鬆秒殺150馬力的SUV。
5、發動機是汽車上最複雜、技術含量最高的總成
經常有老司機告訴你,買車就是買發動機,甚至還有“買發動機送車”之說。但事實是,變速箱特別是自動變速箱,不論是結構還是技術複雜程度,都要比發動機複雜得多。一個最簡單的事實是:世界上能製造發動機的企業不計其數,但是能製造變速箱的企業寥若晨星。特別是自動變速箱,只有少數的幾個企業可以製造。並且變速箱對汽車的重要性要遠高於發動機。有一個比喻: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而變速箱是汽車的大腦,哪一個重要就不言而喻了。事實上汽車的動力性、經濟性、操控性等,變速箱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車駕駛感受不好,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變速箱不給力導致的。
6、汽車在超車時速度快,變速箱需要升檔
很多新手司機都以為,汽車在超車時需要升高檔位,以獲取更快的速度。但事實卻恰恰相反,汽車在超車時需要降低檔位,以獲得更大的 驅動力,車速的提高由提高發動機轉速來獲得。如果升擋超車,很可能由於動力不足而無法超越。所以,在駕駛手動檔車型超車時,先降低一個檔位再加速,會更快的 超越前車;在駕駛自動檔車型時,只要駕駛員直接踩下油門踏板,變速箱會自動的降低一個檔位。
7、汽車鐵皮越厚越安全,關車門聲越沉悶汽車鈑金越好
關於這兩點,可以說是華人徹底被德華人給洗了腦。當初德系車就是用這兩個觀點,成功的佔領了中國的市場。其實汽車安全與否,更多的是由車身結構決定的,而不是車身的覆蓋件(鐵皮)。現在的汽車碰撞試驗完美的解釋了這一觀點。其實華人之所以認為汽車鐵皮越厚越安全,是因為汽車在低速碰撞時車損較小,在汽車還是家庭奢侈品的年代,華人是捨命不捨財的,自然就看不得汽車受傷了。至於關車門的聲音,起源於奧迪在央視做的一個廣告,奧迪關車門時沉穩結實的“砰砰”聲,算是徹底的折服了華人。其實這個聲音是由車內的通風換氣系統決定的,並不代表車身鈑金的好壞。
8、輪胎壓力越高越容易爆胎,胎壓低沒事
很多老司機喜歡在夏季給輪胎放氣,理由就是夏季氣溫高,胎壓高,容易爆胎。其實輪胎可以承受的壓力是非常高的,以標準胎壓2.3bar的輪胎為例,即使把胎壓打到8.0bar,輪胎也不會爆裂。而在夏季高溫、高速長距離行駛的條件下,輪胎壓力最多能升高0.5bar,遠低於輪胎能承受的最高壓力,所以胎壓高並不會爆胎。相反,胎壓低時,輪胎薄弱的側壁受到反覆摺疊、揉搓,更容易爆胎。大量的資料也證明了這一點:在高速公路上爆胎的汽車,胎壓低的佔80%以上。所以,我們大可以放心的給輪胎充氣到標準胎壓,千萬不要自作聰明的給輪胎放氣。
9、汽車上的觸控中控大屏比實體按鍵更先進、成本更高
現在的汽車,沒有一箇中控大屏都不好意思見人。即使是幾萬塊錢的小車,也必須安一個超大的螢幕,把實體按鍵基本都取消了,各種功能都歸集在 這個中控大屏中了。很多人都覺得這樣非常的高大上,車企付出的成本也更高。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車企這樣做是為了降低成本。汽車上實體按鍵的成本要遠高於中控大屏,並且實體按鍵的技術複雜程度也更高。很多人覺得這很不可思議,但事實確實如此。以現在的電子技術來說,一個螢幕並不需要多少錢,你想想一個山寨手機多少錢就知道了。但是實體按鍵卻非常昂貴,並且實體按鍵非常不好做,按鍵的手感、靈敏度、耐久性等都需要付出非常高的研發成本,而中控大屏只要對外採購一個就可以了。此外,汽車的眾多控制功能都整合到中控大屏裡去了,在操作時非常的繁瑣,也影響行車安全。所以,看起來高大上的中控大屏,其實是非常低端的,成本也遠不如實體按鍵高。
10、汽車製造廠是萬能的,什麼都能生產
大家在修車時都喜歡用“原廠件”,什麼原廠濾芯、原廠機油、原廠輪胎等等,甚至還有原廠玻璃膜。在大家的心目中,汽車製造廠就是一個萬能工廠,什麼都能生產。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絕大多數的汽車製造廠,都是一個簡單的組裝廠,各種零部件都是採購的,包括髮動機、變速箱、底盤懸架、各種電器裝置等。汽車 製造廠在業內人士口中都稱作“主機廠”,它們就是生產一個車殼,把這些零部件組裝成汽車而已。只有一些實力雄厚的大型車企,才具有全產業鏈的能力,可以生產發動機、變速箱等,但還是有大量的零部件需要外購,比如汽車電控系統、輪胎、玻璃等。所謂的“原廠件”,很多都是外委加工或者採購貼牌,並不是車企自己生產的。所以大家也不要再迷信各種原廠件了,有很多還不如品牌件質量可靠呢。
以上就是幾個常見的普通人汽車知識誤區,關於這方面還有很多,比如發動機排量越大越費油、排量越小越省油,變速箱檔位越多越好,自動啟停是一個高大上的先進技術,發動機轉速高會傷車,純手工打造的車技術含量最高,越豪華的車越難設計製造,家用車最好設計製造,等等。關於這些,我們以後再聊。
回覆列表
汽車知識錯誤認知_概述
在汽車領域存在一些從業人員的認知,與使用者認知完全相反的知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五點。
冷啟動需要熱車渦輪增壓發動機費油車身越輕技術越先進電動汽車效能弱電動汽車有輻射閒言少敘,下文嘗試以最通俗易懂的描述讓新手司機改變認知吧。
原地熱車 ×冷啟動後原地熱車是錯誤的用車行為,其目的是「化油器」供油系統的汽車使化油器達到理想溫度,實現理想霧化燃油達到穩定怠速與執行。但是化油器在2001年9月就已經全面禁止生產了,利用燃油泵加電磁閥(噴油嘴)以壓力方式霧化噴油的【電噴系統】不受溫度影響,原地熱車沒有任何意義。
關於「潤滑」:發動機機油泵由曲軸轉動提供壓力,曲軸在啟動瞬間即可達到600rpm左右的轉速,冷啟動怠速轉速可達到1100rpm左右。也就是說啟動後的3秒左右,其“高轉高壓”可以在3秒左右形成有效潤滑,今天的汽車完全沒有任何必要原地熱車,這只是老司機經驗的錯誤應用。
渦輪增壓費油 ×(扭矩×轉速÷9549)×1.36=馬力。汽車的馬力越大加速越強且極速越高,所以大馬力一定是理想狀態。參考公式,實現大馬力的方式有兩種:大扭矩,高轉速。然而內燃機轉速越高油耗越大,那麼只有大扭矩才能以低轉速實現大馬力,也就是“效能+節油”的理想狀態。但是普通自然吸氣發動機只能透過高轉速提升扭矩,不過渦輪增壓技術卻能不提升油耗提升扭矩,哪種更節油?
知識點:渦輪增壓器的本質是“空氣壓縮機”,空氣被壓縮後可以提升相同體積內空氣的氧含量,氧氣是燃油的催化氣體。相同的燃油在相同的時間內,與更多的氧氣反應則能產生更多熱能,透過活塞連桿曲軸即可轉化為更大的「扭矩」。而廢氣渦輪增壓器的動力來自內燃機正常執行時必然產生的高壓排氣,屬於“廢氣利用”,所以這種技術不僅能提升效能且能夠節油,比NA自吸機器先進的多。
車身越輕技術越先進_半對汽車輕量化是節油的理想方式,然而並不是所有車輛都能用這種方式節油。因為最基礎的輕量化鋁合金材料的成本也非常高,比如屈服強度僅僅為600Mpa左右(非高強度鋼標準)的鋁合金,其成本也要達到4.5萬左右一噸。汽車的製造成本僅僅為指導價的45%左右,絕大多數中低端汽車是用不起這種材料的。
碳纖維材料的成本更高,最低標準也要十幾萬一噸。所以輕量化對於保有量最夠大的快銷車而言,只是“美好的願望”,這些車輛想要有足夠高的碰撞保護水平則必然偏重,足夠輕的車輛在Ciasi的測試中都被起底了——A柱彎折,B柱斷裂,頂棚掀起的車輛比比皆是,要記住“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重點注意合資汽車。
電動汽車篇1:電動汽車效能弱,這種偏見多為兩輪電動車使用者對電動汽車的概念。要知道電動機有「恆扭矩」的發力特點,電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輸出到電動機的電磁線圈,以最大倍率放電即可在起步瞬間爆發最大扭矩,這是所有內燃機都做不到的。而且電動機懸浮轉子(無接觸摩擦)的特殊結構決定了可以實現高轉速,1.5萬轉的高轉速電機加上大扭矩,這難道不是效能機的代名詞嗎?優秀的效能車基本都是混合動力,F1方程式賽車也有電機輔助。
2:電動汽車有電磁輻射,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然而其電磁輻射的強度僅僅為國標標準的「≤1‰」,電場強度更是低至國標的「≤0.075‰」,比智慧手機的還要低幾十到幾百倍。而且真正對人體有傷害的是【電離輻射】,比如“C·T”以及特殊的工業原料,電動汽車並沒有這一問題。而乘坐電動汽車容易暈車,原因只是因為動力過強(加速太猛)、靜音和振動幾乎感受不到,造成習慣了燃油車NVH與動力曲線的使用者的不適應,初期確實會有“大腦紊亂”導致的異常反應。
總結:汽車領域比較常見的錯誤認知還有很多,本篇就不一一列舉了。作為汽車使用者只需要記住一點,大多數“經驗的傳承”都是錯誤的,因為老經驗基本都不在學習了,而在工業4.0時代的技術發展絕對重合摩爾定律,有些知識只要18個月就有可能被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