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瞬凝眸
-
2 # 馬振廷1
不吃俸祿,消遙自在,平常人,八十四歲命歸陰。理論皮一個。說能話,做傻事,一事無成。說的天花亂垂沒用,好用自己能不用上,活個長命百歲也算是少大的年級,也算有點成效是麼?
-
3 # 錢君史話
好像《莊子》是專為人解悶的吧,你看他說,人生如夢,塵世間辛苦生活的莊周,或許正生活在翩翩起舞的蝴蝶的夢中呢。
面對舊友,獲高官厚祿,氣指頤使地出現在面前的時候,不妨若莊周斥惠施,莫以鴟得腐鼠而嚇我呢,有財大氣粗,保鏢在在側的舊同事,驕其富貴,不妨曵尾於塗自由生活哩,
別人留學歸來,你眼熱嗎?“吾生也有涯,而智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迴歸至自己的生話中去。
半世談了個女朋友,“感情不合”,分了,《莊子》告訴你,相濡以沫不若相亡於江湖。於是乎喊兩嗓子,但得一朝擁有,不求天長日久。
如果說莊周境界是什麼,不以物累,超然物外。以主觀的我,統Succe觀的我。我行我素。
不要被眼見地,耳聽地事物迷惘了自己,莫與俗物相糾結,“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至,體盡無窮,而遊無朕”。
-
4 # 可知天邊有琦景
莊子這本書的境界各有各的理解,我個人覺得不如道德經,雖然道德經被改過。至於莊子本人現在什麼境界,誰知道呢?我反正是不知道的。
-
5 # 使用者77985173177
莊子是什麼境界?能流傳下來的經典,對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影響力,大道至簡,我想用漢字來理解,莊子,〈廣〉闊的〈土〉地上,
-
6 # 周易自測牌
莊子塑造的最引人注目的人生境界:
便是於他提出的“逍遙處世”之說,是最飄逸靈新的一種灑脫。正所謂“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先秦諸子百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即探求世界萬物的根據和原則中建立各自的理想和學說的,但是在儒墨道各家及後學支脈中,莊子明顯地不同於其他諸子,甚至於不同於老子。
老子學說中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政治目的。莊子雖然也有自己的社會觀、人生觀,但他的中心,他的立足之處卻是形而上學的、純粹抽象思辨的哲學本體論。 莊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體論,而非具體某種政治主張,來實現他對宇宙萬物的根據和原則的探求的。莊子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貢獻,也正是在於他對於抽象思辨的哲學本體論的獨到關注。 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派取代黃老學派成為道家思想的主流。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時被封為“微妙元通真君”。所著《莊子》一書也被詔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
7 # 逼逼金
除了一些在歷史典籍中忽隱忽現撲朔迷離的隱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擋後世的,就只有我現在要寫的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莊周先生了。
當別人在都市中熱鬧得沸反盈天爭執得不可開交時,他獨自遠遠地站在野外冷笑,而當有人注意他時,他又背過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濛中去了,讓我們只有對著他消逝的方向發呆。
他是鄉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滿野味,且有一種溼漉漉的水的韻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風中搖曳多姿。
如果說孔孟荀韓的著作中多的是社會意象或概念,充斥著令人生厭的禮呀、仁呀、忠恕呀、戰爭呀、君臣呀的話,那麼他的著作中卻是令人心脾開張的新世界,一派自然的Teana。
這裡生活著的是令人無限景仰的大鵬,怒氣衝衝擋車的螳螂以及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圓的鼴鼠,這些自然意象構成了他著作中獨特的魅力。
他一生沒有在大都市裡混跡過,官也只做到漆園小吏,大概比現在的鄉長還小。
所以他不但沒有大宗遺產留給兒孫,便是他自己,也窮得向監河侯借糧。
監河侯知道這位莊先生借得起還不起,就巧妙地拒絕了。
後來他便只好以打草鞋為生。
他的同鄉曹商從秦王那裡得到一百輛車的賞賜,高塵飛揚地回鄉炫耀於莊子時,莊子已窮得“槁項黃馘”——脖子乾枯而皴,麵皮削瘦而黃了。
不過此時莊子的智慧與幽默還依舊煥發且銳利無比,使得這位曹商先生反顯齷齪了。
他含蓄而尖刻地譏刺曹商舔了秦王股溝中長膿的痣瘡,這種譏刺後來成了中國民間譏嘲拍馬者的成語。
莊子的鄉野文化特徵及其捱餓本色,都是先秦其他學子所沒有的。
比如孔子,假如他真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也”,他也有三千塊臘肉了。
所以他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肉要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再加上生薑細細燉爛,這才下箸。而且酒量特大。
孟子呢?帶著他的眾多門徒在齊宣王那裡一面大吃大喝,一面又發“君子遠庖廚”以及“萬物皆備於我”的既清高又瀟灑的言論,齊宣王甚至要給他在國都正中蓋別墅,再用萬鍾谷祿來養他的弟子哩。
由此可見,莊子的獨特,捱餓本色村夫家相是其一。
莊子的第二個獨特之處在於,他是先秦諸子中唯一不對帝王說話而對我們這些平常人說話的人。
當別人都在對著諸侯不甚耐煩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說著如何如何“治人”的時候,莊子轉過身來,懇切而激動地告訴我們如何自救與解脫,
如何在一片混亂中保持心靈的安寧與清淨;
如何在醜惡世界中保持住內心的自尊自愛,不為時勢左右而無所適從,喪失本性;
以及如何在“無逃乎天地之間”的險惡中“遊刃有餘”地養生,以盡天年。
無疑,他是較為親切的。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說莊子哲學“專在破執”,可謂一語道破,很多我們執著不放孜孜以求的所謂價值,到底對我們心靈有什麼好處呢?
“破執”後來是佛教的特色,難怪《莊子》一書被後世的道徒稱為《南華真經》而與佛教抗衡呢。
莊子也寂寞。
他和名聲赫赫的孟軻是同時代人,並且兩人還有共同的朋友(比如梁惠王),但孟子的著作中沒有提到莊子,莊子也沒有提到孟子,可見他與世隔絕得多麼嚴重。
我是常常為此感到遺憾的,老子與孔子據說是相見過的,並且有些牴牾,但這兩人都不善辯論,沒有留下太精彩的對話。
一個樸拙深厚,長者風度,言簡意賅;
一個彬彬有禮,溫良謙讓,立論中庸。
兩個平和的人在一起,是不大能有趣味的。
但莊子和孟子就不一樣了,若他倆能相見,一樣的傲慢與偏見,一樣的激情浩蕩,那該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孟子是當時的辯論高手,名滿天下;
莊子呢?言語文章汪洋恣肆,一瀉千里。
況且這兩人,一個執邏輯利器,無敵不摧,無堅不克;
一個肆詩性智慧,浩浩蕩蕩,大氣包容。這兩人若能相見,會在歷史的原野上戰成甚番氣候!會有多少好看的文章傳世!
哲學乃是智慧的對話或碰撞。
當代兩位最了不起的哲學家卻如此隔膜,實在叫人費解。
梁惠王被李贄貶諷,說其資質太差,我看真有這麼回事,不然,他何不引見孟莊兩位呢?
莊子一生中,唯一的朋友是惠施,這兩人中間有不少爭論。
總的來說,惠施現實,講實證,恪守物我界限;
莊子玄想,講悟性,力主物我貫通。
因此,惠施諷刺說莊子的言論大而無當,所以為人所棄;
莊子反唇相譏,說惠子被茅塞堵心,不知天外有天,固執無知。
這兩人生前有猜疑,並不十分友好,惠子疑心莊子要搶他相位,莊子則刻薄地說惠子是視腐鼠為美餐的鷂鷹。
但惠子死後,莊子卻十分悲傷,在惠子墓前唏噓難禁,以“郢人失質”為喻,痛吊這位老對手。
因為除惠子外,再無人與他辯論闡發了。這也可見他當時的寂寞心境。
試平心想一想,《孟子》中除了論“人性”的幾節有哲學意味外,其他的不都是談政治甚至政策嗎?
毫無疑問的,先秦諸子中,莊子最有魅力。
當莊周先生對炙手可熱的暴發戶們——他當著梁惠王的面直指為“昏君亂相”——投以輕蔑的一哂,並把他的超人智慧轉向對人的生存狀態的研究時,他就魅力無窮了。
他給我們指出了人生中的無數尷尬,“無逃乎天地之間”的窘迫以及我們心智上的種種迷障,我們在他的嘲弄面前面紅耳赤卻又處處豁然。
當他唱著:“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郗曲,無傷吾足”(帶刺的迷陽草呵迷陽草,不要擋住我的路,不要傷了我的腳,我已經在繞著彎兒走了)時,我們會馬上想到自身常有的人生觸覺——而這時,他簡直就是我們的知心了!
他知道我們的怨怒以及求和而不能的委屈,他的魅力真正的動人肺腑。
我總覺得,雖然《論語》中有孔子的形象,《孟子》中有孟軻的形象,但都不及《莊子》中莊子的形象來得有魅力。
坦率地承認,我最尊敬孔子,最同情韓子,但我最熱愛莊子。
我曾說莊子是表情古怪的,這是因為我無法想象他的形象。
孔子似乎是一貫嚴正而間或幽默的;
孟子是氣勢洶洶咄咄逼人的;
韓非子是懷才不遇冷峻孤單的。
但莊子呢?
他的表情太豐富了,一會兒是尖銳無比的人生解剖師;
一會兒又是沉湎往事的詩人;
一會兒是濮水上的泛舟者、閒釣者;
一會兒又是土屋前閒坐無聊的窮漢。
有時他去遠遊;
有時他又安坐家中洋洋灑灑地記錄著他的思想。
我們確實無法界定他的形象,他太豐富,太浪漫,太抒情,太不拘一格,或者說,有時他太出格。
同時他又行蹤不定。
我們可以對孔子的行蹤瞭如指掌,孟子、韓子也一樣,我們知道他們在哪裡求學,然後又在哪裡求用,我們知道去什麼地方找他們或等他們。
但對莊子,我們只有張皇四顧,不知道他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
從江湖上傳來的他的訊息總是雲遮霧障,且他是一個充滿去意的人,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像老子一樣一去渺然呢……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先秦諸子,誰不想做官?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在其位,謀其政。”“君子之仕,行其義也。”
誰不想透過世俗的權力,來槓桿天下,實現自己的烏托邦之夢?
莊子的機會來了。
這是一場有趣的情景:一邊是濮水邊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繫之舟的莊周先生,一邊是身負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顛沛以之的二大夫。
兩邊誰更能享受生命的真樂趣?
這可能是一個永遠聚訟不已不能有統一志趣的話題。
對幸福的理解太多樣了。
我的看法是,莊周們一定能掂出各級官僚們“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們永遠不可能理解莊周們“閒福”對真正人生的意義。
這有關對“自由”的價值評價。
這也是一個似曾相識的情景——它使我們一下子就想到了距莊子約七百多年前渭水邊上發生的一幕:八十多歲的姜太公用直鉤釣魚,用意卻在釣文王。
他成功了。
而比姜太公年輕得多的莊子(他死時大約只有六十來歲),此時是真心真意地在釣魚。
且可能毫無詩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條魚來充實他的轆轆飢腸。
莊子此時面臨著雙重誘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從容不迫的游魚,他的背後則是楚國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內的國事交給他了。
大概楚威王也知道莊子的脾氣,所以用了一個“累”字,只是莊子要不要這種“累”?多少人在這種累贅中體味到權力給人的充實感、成就感?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莊子持竿不顧。
好一個“不顧”!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無暇回頭看身後的權勢。
他那麼不經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來千載難逢的發達機遇。
他把這看成了無聊的打擾。如果他學許由,他該跳進濮水洗洗他幹皺的耳朵了。
大約怕驚走了在魚鉤邊遊蕩試探的魚,他沒有這麼做。從而也沒有讓這二位風塵僕僕的大夫太難堪。
他只問了兩位衣著錦繡的大夫一個似乎毫不相關的問題:楚國水田裡的烏龜,它們是願意到楚王那裡,讓楚王用精緻的竹箱裝著它,用絲綢的巾飾覆蓋它,珍藏在宗廟裡,用死來換取“留骨而貴”呢?
還是願意拖著尾巴在泥水裡自由自在地活著呢?
二位大夫此時倒很有一點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說:“寧願拖著尾巴在泥水中活著。”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你們走吧!我也是這樣選擇的。
這則記載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會讓多少人暗自慚愧汗顏。
這是由超凡絕俗的大智慧中生長出來的清潔的精神,又由這種清潔的精神滋養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力。
是的,在一個文化屈從權勢的文化傳統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的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
當我們都在大黑夜裡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麼沒有丟失?
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
一輪孤月之下一株孤獨的樹,這是一種不可企及的嫵媚。
-
8 # 創客IP老梁
莊子一生的事蹟,流傳下來的很多,但是可以考證的很少。他本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宋華人,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他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學派創始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後世常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家裡比較貧困,居住的環境也不是很好,他主要靠打草鞋生活,還曾在家鄉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不過,在職沒多久就歸隱了。有一次,他穿著破舊的衣服去拜見魏王。魏王見過他後,問他為何如此潦倒。莊子說:“我是窮,不是潦倒,是所謂的生不逢時呀!“
楚王聽說莊子很有才,便派了兩名使者,以厚金禮聘,請他出任丞相。莊子說:“千金、相位,的確是重利、尊位,但這好比祭祀用的牛——餵養多年,便給它披上繡花衣裳送到太廟做祭品。我不願這樣,寧願像條魚一樣,在汙泥濁水中自得其樂。”
這些對話,反映了莊子的性格和人生觀。莊子對現實十分悲觀,他消極厭世,對整個人生採取的是虛無主義的態度。他把提倡仁義和是非看做加在人身上的刑罰。他認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於外界物質條件的束縛,另一方面是由於自身肉體的束縛,想要到達精神上絕對自由的境界,其辦法是“坐忘”——徹底地忘掉一切。
從這種自然原則出發,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在於任其自然,就像《逍遙遊》中說的那樣,大鵬、小鳩和列子等都有所待,所以都稱不上絕對的自由,真正獲得自由的“至人”是無所待的。這樣的至人超脫於物我、是非、生死、貴賤之外,能進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神秘境界。
夏季裡的一日,莊子躺在花園的大樹下,不知不覺昏昏而睡。他夢見自己變為一隻美麗的彩蝶,自由自在於花間翩翩起舞。當他夢醒時,發現自己原來並非蝴蝶,不禁自問道:“究竟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這便是“莊周夢蝶”的典故。
莊子是一個出世主義者。現實生活中,莊子雖在人世,卻和不在人世一樣;他雖然與世人往來,卻不問世上的是非、善惡、得失、禍福、生死、喜怒、貧富…眼光見地處處都要超出世俗之上,行為舉止都要超出“形骸之外”。
莊子的哲學,更是一種“泛愛萬物”的兼愛主義哲學。他和老子一樣講天道自然無為,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把“道”作為世界最高原理。
他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既沒有界限、差別,也沒有神的主宰,即萬物齊一。
莊子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潮“祖述老莊”,融合了儒、道兩家,很多名儒也從這時開始研究莊子的思想。
回覆列表
莊子(約公元前369—286年)
《莊子》不僅僅是一部哲學著作,它還是中國古代散文的經典之作,對後世的文學語言產生重要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莊子的妻子死後,他不僅不悲傷,反而鼓盆而歌。當他的友人惠子就此責問他時,他道出了自己的生死觀:“死生猶如晝夜
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氣所化……”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這是中國古代著
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莊子《逍遙遊》中的句子,如今,《逍遙遊》已經被選入中學課本,成為
中學生必讀的一篇經典之作。
入仕似乎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唯一出路,孔子、孟子都曾試圖在政治上一展宏圖,但在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下,他們註定要碰
壁。莊子似乎有先見之明,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想涉足政治,儘管他曾做過漆園小吏,也如曇花一現般短暫。他是老子之後
,又一位主張清靜無為、修身養性的偉大哲學家。
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生活在約公元前369年到前286年,正值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梁惠王、齊宣王與他生活在同
一時代,而亞聖孟子也只大他幾歲而已。關於莊子的生平事蹟已經難以考證,流傳下來的多是故事傳說,但是莊子的思想卻
完整的儲存下來,並一直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與孔孟推崇的“仁義”不同,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以“道德”為自己學說的精華,後
世將他和老子並稱“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即是現在仍然備受推崇的“老莊哲學”。
莊子的哲學包括“道”和“德”兩方面。他所說的“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囊括萬事萬物,然而本質上卻是虛無的,是
效法自然的“無為”。他主張順從自然,摒棄“人為”,認為“天”代表自然,而“人”則指人為造成的與自然相背離的所
有後果,因此人只有順從天道,才能與天地相通,這也就是他所倡導的“德”的所在。
古代的學者大多生活拮据,莊子自然也不例外,他淡泊名利,一生貧困,寧可在鄉間過缺衣少食的生活,也不願接受楚威王
的重金禮聘,在道德上秉承一貫的廉潔和正直。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充滿了對現實的悲憤和絕望,正因為不想看到汙濁的
世道,他才選擇隱退;正因為看到生死之爭,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世人受到太多束縛,他才追求精神的自由,以達到一種
逍遙自在的境界。他對現實的所有愛恨,都在其哲學思想上表現出來。
莊子一生著述頗豐,有十餘萬言,集結成書,書名即為《莊子》。這部著作共有33篇,分《內篇》、《外篇》和《雜篇》三
部分,大部分是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辨明自己的觀點,例如《漁夫》、《盜蹠》就是維護老子的學說,攻擊孔子的觀點。《莊
子》一書反映了莊子的真實思想,其中《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被認為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
《莊子》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達到更高水平,同時也對後世文學語言產生了重大影響。莊子的哲學並非
枯燥的說教,而是用豐富的想象力、變化多端的文筆、儀態萬方的語言文字,將自己的思想用一個個生動、幽默、引人入勝
的寓言故事表達出來,常常給人石破天驚、振聾發聵的感覺。有學者認為,《莊子》是先秦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
後世很多大家都受到莊子文風的影響,像李白、蘇軾、陶淵明、曹雪芹等等,可以列出長長的名單。魯迅也曾在《漢文學史
綱要》一書中評價莊子的散文說:“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莊子影響之大不言而喻。
【莊子】《莊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莊子的著作,是道家學派的言論總彙,現在的《莊子》是晉人郭象所定的版本。社
會大變革和連年征戰使莊子對百姓遭遇的苦難感同深受,他認為造成這些痛苦的根源是聖人們制訂的禮樂損害了人的天性,
因此他提倡拋棄禮樂、斷絕仁義,恢復自然古樸,並將這些思想在《莊子》中表現出來。《莊子》包含著深邃的智慧,以寓
言的方式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虛偽行為,其中也不乏作者脫離現實,希望獲得內心逍遙自在的悲觀失望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