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讀孟子的養浩然之氣。
12
回覆列表
  • 1 # 緣話

    【孟子儒家思想的二次發明者,理想主義者;放到新中國,就是咱們的周總理】

    作為一個華人,不能不知道孟子。

    孟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是中國儒家思想的二次發明者。

    《戰爭改變閱讀》一書大家可能沒有讀過,但它的副標題我十分認同:“偉大的事物,會被髮明兩次”。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逐漸演化而來的。孔子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實現了中華文明的突破。

    周代依靠血緣和分封制度維護統治,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已經近乎分崩離析,成了“禮崩樂壞”的時代。

    孔子的偉大之處,就是他從周禮的背後,發現了仁。孔子透過反思,提出了人的心靈秩序。孔子的仁,就是一個人對道德規範的內在自覺。孔子思想為解決人類普遍秩序提供了完整的方案。將中華文化昇華成為中華文明,經歷兩三千年,對今天的中國,乃至世界依然有巨大的影響力。

    但孔子遺留了一個問題,他只說明瞭什麼是仁,沒有說明仁從哪裡來?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提出要以仁來支撐禮,但沒有說仁是從哪裡來的?仁是內在的道德自覺,那麼這種道德自覺究竟來自哪裡呢?

    孟子對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就是,他在道德心靈秩序和社會政治秩序兩個方面,都補充了孔子的不足,讓孔孟學派有了一個完整的思想提案。

    孟子是個理想主義者,他認為仁是從人們的善良本性中來,並堅信著“人性本善”是一個必要的信念。沒有了這個信念,社會秩序與道德心靈秩序就通通失去了道德尺度。人類是想象的共同體,相信人性本善,有利於團結大眾。所以必須人性本善,這是公序良俗的基礎,也是民間秩序的基礎。

    當然,孟子的“人性本善”論,只是一種假說,它太過理想,只適合民間,不適合廟堂,所以在向君王兜售時,處處碰壁。但這並不影響孟子的偉大。

    孟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做個不太恰當的對比吧,孟子對孔子來說,就是馬克思背後的恩格斯,毛主席背後的周總理。沒有他們這些堅定支持者的幫助,也許那些開創思想的偉人們,可能無法取得日後那麼崇高的成就。

  • 2 # 一瞬凝眸

    孟子(約公元前372—289年)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文天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這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政

    治主張,他主張實行仁政和王道,認為君主應該推廣仁德,即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自然可

    以得到人民的擁護,國家就會昌盛安定;如果君主無道,不但得不到人民的擁護,親人也會背叛自己,統治不能長久。

    除仁政和王道之外,孟子還提出民本說、法先王、以德治國、反對霸權等重要的政治觀點,並透過周遊列國將自己的思想廣

    為傳播。但是孟子生活的時代群雄逐鹿、戰亂頻繁,各諸侯國忙於征戰,幾乎沒有人理會他的仁政學說。在滿腹才華無以施

    展的情況下,孟子像他的先輩孔子一樣,退而講學著書,於是一部記載孟子言行的對話體著作《孟子》便誕生了。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民貴君輕”、“天人合一”、“性善論”等世界觀和倫理觀,並且用比喻

    和寓言故事的方式將這些思想付諸筆端,傳於後世。《孟子》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但是在宋之前,卻一度得不到認可。至中

    唐,韓愈認為孟子是儒家“道統”的真正繼承者,才使孟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北宋時,《孟子》被列為科舉考試的科目之一

    ,後來又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成為後代文人的必讀書目。

    在中國古代思想家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他們活著的時候並不被人重視,死後卻被後人尊為聖賢,孔子是其中之一,作為

    他的繼承者,孟子也不例外。孟子出生於約公元前372年的鄒國,漢族人,名軻,字子輿,3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為了將他培

    養成才煞費苦心,留下了“孟母三遷”、“三斷機杼”的美談。也許是受母親影響,當孟子開始授徒講學時,除了強調人格

    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及因勢利導的教育方式外,還特別注重學習環境的影響,認為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生更容易成才。

    約前28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代表人孟子離開人世。他的思想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也

    因此被尊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他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被合稱為“孔孟之道”。

    【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

    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在戰爭頻仍的時代,孟子樸素的民本思想難

    能可貴。

  • 3 # 河東來

    孟子的身份屬於道家貴族,只不過是道家破落貴族,但好在當時的道家是“道儒雙修”,其學問是“道家為主,儒家為輔”,所以孟子與荀子一樣,專攻“儒術”,在理論界留下了他的重大影響和聲譽。“朝聞道,夕死可矣”,是儒家孔子的感概,因為只有道家貴族才可以得到完整的道家傳承,而儒家平民則一般是聽不到的。孟子卻沒有這個遺憾,作為道家貴族身份,只有掌握“道”的多少方面的差異,所以他提出了“(黎民)得道(家華人貴族)多助,(黎民)失道(家華人貴族)寡助”的著名思想,其實質就是兵家貴族所提倡的“上(道)下(兵)同欲者勝”,只不過這裡提倡的是“道儒同欲者上下一心,無往而不利”。由於孟子的破落貴族身份,決定了他“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雖然有道家貴族的追求,卻只有為儒家平民吶喊的份,所以他的儒家與孔子的儒家還是存在重大的區別,孟子的“儒學”,重在限制道家貴族對被統治者儒家平民等的“不仁”,講究“仁者無敵”,而孔子的“儒學”,則重在限制被統治者儒家平民等對道家貴族的“不義”(古代的繁體“義”就是“我拿一把禮器與兵器合一的戈殺了一頭羊(供奉給代表上天的道家貴族)”),講究“義無反顧”。至於孟子的“浩然正氣”則是屬於“儒術”的範疇,按今天的說法,就是“演講術”需要的“演講氣場”。所謂“養浩然正氣”,就是有意識的進行有規劃,有步調的進行演講技能的培養,就是把有關的論點、論據、論證方法進行熟悉及應用,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智”的要求,就是“口可射日”的地步,就是說“一個人口才好到可以把天上的太陽☀都可以射下來的地步”。故此,孟子應該是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一個演說家。後來,董仲舒對孟子單純講究演說技巧的做法進行了批判,在儒家“四常”中添加了一個“信”的要求,就是說口才好也不可以亂說,信口開河,要誠以待人,這就是“信”,就是“人的口才必須受到三級限制才可以發聲”,這就是“三思而後行”的根源作用,儒家“四常”的“仁義禮智”就變為了儒家“五常”的“仁義禮智信”。

  • 4 # 清山峻嶺常青松

    孟子是個道家。追隨孔子儒道至聖。做事很虔誠。曾經聽到一個鄰邦國家。當地的官員。問孟子你今天來給我帶什麼禮物了?孟子說。我只有拿著一本儒道至聖佛。這個官員說。非也,非也。我不喜歡儒道 孟子此刻回國了。

  • 5 # 一個人的歷史

    孟軻是鄒華人,他曾經跟隨孔門十哲之一的子思的弟子學習儒家經典,在學業有成後就開始周遊列國遊說諸侯。

    四處碰壁,初心不改

    他選擇的第一個目標是齊宣王,因為齊國建有稷下學宮,廣納天下之士。齊宣王對孟子很是尊重,但是在聽完孟子的主張之後並沒有接受。

    於是孟子離開齊國,到魏國去遊說梁惠王。梁惠王沒有齊宣王那麼有耐心,還沒等孟子說完,他就說道:“如果按照您的辦法來治理國家,我們魏國能獲得什麼利益,得到什麼好處呢?先生所倡導德政固然是好的,但當今天下乃大爭之世,實行德政的國家基本都被滅國了,為了國家的生存我也不能用您的主張,您的想法有點太不切合實際了”。

    大爭之世,合縱連橫

    當時秦國有商鞅在實行變法,秦國變得國富民強;楚國和魏國任用吳起實行變法,也變得強大起來,不斷的削弱周邊的國家,魏國的魏武卒威震天下;齊國齊宣王重用孫臏和田忌等人,讓齊國國力強盛,各諸侯國都東來朝拜。

    那個時代各個諸侯國都致力於“合縱連橫”的攻伐謀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賢能的標準,這個時候孟子提倡的德政顯然有點不合時宜。這是社會大環境決定的,不是孟子的錯。

    著書立說,學有所成

    孟子和孔子類似,他的政治主張一生都沒有得到實行,於是他選擇了和孔子一樣的道路著書立說。他和萬章等人一起整理孔子的學說,寫成了《孟子》七篇,流傳於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沒有了權力的誘惑,孟子才能獲得學術上至高的成就。

    初心篤定,不畏浮沉

    當人們都熱衷於追求什麼的時候,這個被追求的東西就成了判斷賢能與否的標準,如果金錢和地位是我們所追求的,因此位高權重的政客和富甲天下的商界鉅子成了偶像。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把商人當成了學者,而是學者都變成了商人。孟子堅持自己的原則,尊重自己的選擇,知道自己想要社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該也麼做這才是我們需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索尼A6400配適馬三劍客,用哪個做掛機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