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媚讀史

    光緒原本只是一位王子,父親是道光的第七個兒子醇親王奕譞。他生於1871年,由堂兄同治皇帝賜名載湉。“湉”字的本意是水波平靜,但誰也沒想到,在載湉四歲時,他平靜的生活驚起波瀾,命運也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黃瓦紅牆、守衛森嚴的宮廷出現一場噩耗,年僅十九歲的同治皇帝英年早逝。具體死因,官方說天花,民間說因尋花問柳而染上不治之症。

    清朝的皇位繼承,遵循的都是父死子繼。由於同治皇帝既無子孫,也無兄弟,這就就給皇室留下一個難題。皇位由誰繼承,權利如何運作,都成了必須立刻解決的問題。於是,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至養心殿西暖閣開會。接到通知的人都清楚,這是一場關乎大清國運的會議。

    在同治去世,皇位空缺的情況下,按照傳統慣例,應該是為同治皇帝立嗣,然後由嗣子繼承皇位。古代宗法原則是:

    “立嗣之事,其法擇胞兄弟之子以為嗣,次則擇從兄弟之子。”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沒兒子,要立嗣,首選就是親兄弟的兒子,其次是叔伯兄弟的兒子,總之,儘量選擇血統相近的人。

    同治無親兄弟,若為他選擇嗣子,只能在“從兄弟”裡面選。同治是“載”字輩,他的下一代就是“溥”字輩。當時“溥”字輩只有兩個人——溥倫和溥侃,為道光皇帝長子奕緯之孫。

    然而,奕緯去世時,年僅二十四歲,沒有留下子嗣。咸豐上位後,不忍兄長無後,就從宗室中選擇載治,過繼給奕緯。因此,載治的血統並不是近支皇族,其子溥倫和溥侃也只是名義上的道光後人。

    如果立溥倫或溥侃為皇帝,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這些道光諸子絕對不會接受,兩宮太后也不會同意,因為她們是道光的兒媳婦,有責任維護道光的帝王世系。

    西暖閣擇立新君的會議開始後,立“溥”字輩分決議,很快就被否決。因此,就只能從同治的平輩中選人,也就是迴歸“兄終弟及”。按照這個思路,可選範圍就擴大了,比如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都有兒子可供選擇。其中,恭親王的兒子載澂已成年,爵位是貝勒,比較有競爭力;醇親王的兒子載湉四歲。

    根據《翁同龢日記》的記載,當時軍機大臣與慈禧在此問題上發生過爭執。

    “(慈禧說)此後垂簾如何?樞臣中有言,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

    太后垂簾聽政的前提是皇帝幼小,慈禧的言外之意就是要立小皇帝。樞臣,即軍機大臣說立賢,言外之意是就是要找個年長的,因為小孩子無法用“賢”與“不賢”來評價。但考慮到慈禧的地位以及權力慾,軍機大臣也適當退讓,依舊說垂簾。

    當時的軍機處,以恭親王為首,軍機大臣都是他的親信,所謂立賢,其實是為恭親王之子爭取機會。但慈禧與恭親王是對手,肯定不願意他兒子繼位;何況,恭親王之子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難堪大任。因此,慈禧又說:

    “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既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聽——《翁同龢日記》”

    慈禧將“擇君”改為“擇嗣”,而且是為咸豐擇嗣,這就是將國事變為家事。此言一出,軍機大臣啞口無言,因為咸豐的家務事,外人難以干涉。接著,慈禧宣佈,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咸豐為子,入承大統。一場擁立新君的大事,被慈禧輕易解決。聯想到歷史上皇位爭奪的殘酷性,慈禧的決斷,可謂漂亮。慈禧為何要選擇載湉?

    一、兩人關係,親上加親。如果選“溥”字輩,慈禧就是太皇太后,一來關係疏遠,二來“垂簾聽政”的合法性就沒了。因此,只能選擇“載”字輩。載湉是慈禧妹妹醇親王的福晉所生之子,相比其他“載”子輩的王子,載湉與慈禧關係更近,既是她的侄兒,也是她的外甥,可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二、年紀尚小,便於控制。載湉繼位時,年僅四歲,等到他正式親政,還有十多年的時間,因此,慈禧就能繼續垂簾聽政,掌控朝政。此外,小孩子便於教育,也更容易培養感情。

    秋媚說:光緒能成為皇帝,完全是慈禧運作,而這一切的出發點,全部是她的權力慾所驅動。光緒雖是帝王,但他的個人意願是無效的,從始至終,他都是老佛爺的“提線木偶”。

  • 2 # 達摩說

    慈禧是一個對權力天生敏感的人,年紀輕輕就聯合恭王奕訢幹掉了咸豐帝留下的五大臣,一舉奪取了權力。同治帝在位期間,慈禧就垂簾聽政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更讓她發現了對權力的巨大興趣,所以同治帝親政後,慈禧這心裡就沒著沒落的。

    於是,當同治帝去世後,慈禧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才能繼續擁有權力。

    眾所周知,古代專制王朝的繼位原則一般都是父死子繼,但在同治帝一朝,這種繼承方式卻行不通,因為同治帝駕崩時沒有子嗣。

    既然沒有子嗣,那麼一般來講,就會選擇從近支過繼一個下一代的子嗣來繼承皇位,所謂的近呢,就是血緣關係越近越好,最好是把親兄弟的兒子過繼過來,如果沒有親兄弟的話,堂兄弟的子嗣也成。

    但問題來了,同治帝恰好是獨苗一個,沒有親兄弟,那就只好從堂兄弟裡找了。堂兄弟裡面呢,有兒子的也少,只有載治一個人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溥侃,一個叫溥倫。

    不過這裡又出了問題,載治雖然名義上是道光帝長子奕緯的兒子,但實際上也是過繼的,而且是從遠支中過繼來的,血統上與道光帝一脈相去甚遠,到溥侃、溥倫這一代,血緣上那就就更遠了,所以也不能從他們兩個當中過繼一個作為同治帝的子嗣。

    那怎麼辦呢?那就只有從同治帝的平輩人中去找,然後將他過繼到咸豐帝一脈上,以咸豐帝之子、同治帝親兄弟的身份承繼大統。

    如果這樣選,那麼當時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都有子嗣可供選擇。而且,恭王奕訢之子載澂當時已經成年,足可承繼大統。為什麼慈禧偏偏就選中了醇王奕譞之子,也就是年僅四歲的載湉呢?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載湉的媽媽是慈禧的親妹妹,雙方聯絡有親,載湉與慈禧關係也近,便於培養感情,也便於控制。

    第二,恭王奕訢之子已經成年,承繼大統就可直接親政,那麼慈禧就沒法垂簾聽政了,而且慈禧向來忌憚恭王,絕不能讓他的額兒子成為皇帝。而選擇尚未成年的載湉,慈禧就能夠以皇帝年幼為由繼續執掌權力了。

  • 3 # 西府趙王爺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清朝帝第十位皇帝同治帝,崩於養心殿,終年19歲,史稱清穆宗。

    而同年也就是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同治皇帝的堂弟,年僅四歲的載湉於慈禧太后及一干大臣的支援下,以嗣皇帝的身份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史稱清德宗光緒皇帝。

    那麼同治死後,慈禧為何要選光緒接替兒子的皇位,而不是其他的皇族宗子呢?

    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同治英年早逝,膝下無子。

    所以同治死後,慈禧只能在愛新覺羅皇室中挑選下一位皇帝。

    對於慈禧來說,她當然會挑選與自己比較親近的人了。

    而毫無疑問,光緒就是這個人。愛新覺羅·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同慈禧血緣很近。因為光緒的母親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

    從這個關係來說,慈禧便是光緒的親姨母,這樣的關係無疑讓慈禧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所以,慈禧才會在同治死後,挑選光緒為下一任皇帝。

    第二,立光緒為帝,既順應了“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又讓咸豐宗嗣有繼。

    古時候家族的傳承一向有兩種,一種是父死子繼,還有一種便是兄終弟及。

    像宋朝的宋太宗趙光義就是按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了哥哥宋太祖的皇位的。而同治無子,所以自然不存在父死子繼的情況,因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以其堂弟光緒繼位也是合情合理,有理有據的。

    “立嗣之事,其法擇胞兄弟之子以為嗣,次則擇從兄弟之子。”

    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是有先例的。比如明朝中期,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沒有子嗣繼位。不僅如此,由於其父明孝宗奉行一夫一妻制,導致他就朱厚照這一個兒子,也就是說朱厚照連親兄弟都沒有,最後不得不在旁系中找來了堂弟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另一方面,光緒是以嗣皇帝的身份登基即位的,也就是說光緒是過繼給了咸豐皇帝的,要稱咸豐為父,祭其於宗廟的,如此一來,咸豐帝的宗嗣就有所承繼了。

    所以,慈禧才會選擇光緒為帝。

    第三,慈禧太后迷戀權力,想要把持朝政。

    慈禧之所以會選擇光緒為帝,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想要透過光緒帝把持朝政。眾所周知,光緒是以咸豐的兒子身份登基的,所以在他登基後自然要稱慈禧為太后。

    如此一來,慈禧就可以繼續以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在朝堂上發號施令。

    另一方面,光緒帝年幼,才四歲而已,他縱然登基也不過是個兒皇帝,所以朝堂上的事必然事事還得慈禧這個太后來決斷。而面對四歲的兒皇帝,慈禧更是可以大權獨攬,所以慈禧才會選擇立光緒為帝。

    綜合上述各種原因和出於各種問題的考慮,所以慈禧才會在同治死後最終選擇立光緒為帝。

  • 4 # 奕天讀歷史

    清朝的制度,主要繼承自明朝,並且對明朝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做了補充和加強。大清祖制,同明朝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一樣,明確禁止後宮干政。原本在此制度之下,清朝安穩的度過了200多年的時光。可是,到了清末,卻被一個女人給徹底打破了,她就是慈禧。

    清朝,在慈禧之前的歷代帝王,子嗣都相對繁茂。哪怕是慈禧的公公道光帝,也有九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七個。可是,等到了道光的兒子咸豐登基,娶了慈禧之後,子嗣卻迅速凋零。

    咸豐共有兩子,皇長子就是慈禧所生的同治帝載淳,而皇次子出生還不到兩個時辰,就夭折而去。咸豐在30歲的盛年之時,竟然也撒手人寰,不能不讓人浮想聯翩。而年僅5歲的載淳,在咸豐指定的顧命八大臣擁護之下,繼承大統,年號祺祥。

    內心充滿權力慾望的慈禧,說服了慈安,聯合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發動了辛酉政變,登上了權力的巔峰。慈禧與慈安垂簾聽政,同時,改年號同治,意為“同歸於治”、“君臣同治”、“同於順治”的意思。其實,就是太后主政,母子同治而已。

    慈禧主政,從此之後,大清朝的皇室大宗再無直系血親傳人。慈禧扶植的三代帝王:同治、光緒和宣統,全部沒有子嗣厲害呀。如果說慈禧不是被派來專門毀滅大清基業的,估計說出去也沒幾個人信。

    同治帝5歲登基,18歲去世。據說,是因為慈禧給與的壓力太多,同治沒事經常溜出宮去,逛那些花街柳巷,八大胡同之類的地方,最後染病而亡,也沒留下子嗣。

    按照古代的繼承製度,皇帝無子,優先選其親兄弟繼承。可是,同治沒有在世的兄弟。這時候就要從同治親叔伯的子嗣中挑選繼承人,也就是選同治的堂兄弟。咸豐倒是兄弟眾多,包括奕訢、奕譞在內的四個弟弟,個個子嗣眾多。同治的堂兄弟有數十位之多,通常情況下,應該是選擇年長者,或賢能者入繼大統,承繼咸豐嗣位。結果,慈禧卻選擇了醇親王奕譞年僅3歲的次子載湉(長子載瀚夭折),即光緒帝接替了皇位。

    慈禧為什麼如此選擇呢?很簡單,慈禧有非常強烈的權力慾望,自然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繼承人了。

    首先,慈禧選擇年齡較小的載湉,她就可以繼續以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了。

    其次,載湉與慈禧有血緣關係。載湉的親生母親是奕譞的嫡福晉,也是慈禧的親妹妹,同樣是那拉氏。載湉不但是慈禧的侄子,也是慈禧的外甥。慈禧這是有意替換愛新覺羅的血統呀。光緒成年之後大婚,慈禧又給光緒指定了自己親侄女,即後來的隆裕太后為皇后。只是讓慈禧沒想到的是,光緒也無子呀。

    上面應該是慈禧選擇光緒繼承大統的主要原因。而在民間傳說中,說的原因更加精彩。

    有一種說法,說是奕譞曾經幫助慈安太后殺了慈禧最鍾愛的大太監安德海。慈禧為了報復奕譞,就選了奕譞還在世的兒子載淳。另外一個傳說更離奇,說是慈禧深宮寂寞,經李蓮英介紹,幸了一名玉樹臨風的飯店小夥計史某。之後,慈禧生下了載湉。慈禧不敢將載湉養在宮中,就交給了妹妹奕譞的嫡福晉撫養。而同治也因此受到刺激,開始放蕩不羈,最後染病而亡。因為載湉是慈禧的親生兒子,所以,慈禧才在同治去世之後,選了載湉繼承大統。而奕譞知道內幕,生怕慈禧找他算賬,嚇得一生都是戰戰兢兢的伺候慈禧。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可信度不高。

    慈禧之所以選擇光緒繼位,主要還是因為權力的慾望。而大清朝在慈禧的統治之下,也逐漸走向了滅亡。

  • 5 # 讀史得間

    慈禧在辛酉政變後,成為清帝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在同治帝駕崩後,她在選擇嗣君上擁有最高和最終決策權。在咸豐帝沒有其他子嗣的情況下,首選即位者肯定是自己妹妹的4歲的兒子(光緒),一方面是血肉至親,另一方面籍此可名正言順地繼續垂簾聽政。

    接下來,“青史漫談”為您具體分析。

    ▶1. 光緒是慈禧親妹妹的兒子,同治無子,光緒會是承繼大統的不二人選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葉赫那拉氏,小名蘭兒。她的父親惠徵,死於徽寧池太廣道任內,她母親帶著蘭兒姊妹倆及一子桂祥扶柩返回北京。

    在16歲時,她的命運迎來了轉機。這年,以八旗秀女身份,被選入圓明園,充宮女子,不久得幸,於咸豐六年(1856年)為咸豐帝生下唯一的皇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這個過程完美地闡述了什麼叫母以子貴。

    慈禧晉為貴妃後,將她的妹子蓉兒(葉赫那拉·婉貞,見下圖),配與咸豐帝的七弟醇親王弈譞為福晉,生下新覺羅·載湉(後來的光緒帝)。所以,我們到這裡就知道了光緒是慈禧的親妹妹的兒子。

    ▶2.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成為清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在同治駕崩後有選擇嗣君的絕對權力

    咸豐十年(1860年)秋,咸豐皇帝因英法侵略軍進逼北京,倉皇逃亡熱河,於1861年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年僅31歲。唯一的皇子載淳即位,年號祺祥。

    咸豐帝駕崩後,清朝最高統治集團中不同派系的鬥法也愈加激化。鬥爭的兩方:一方是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另一方則是受命贊襄政務的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大臣中的領袖是肅順。慈禧透過發動辛酉政變,將肅順斬首;讓八大臣中的載垣、端華自盡;將景壽削職;流放穆蔭;將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職。取得全面勝利。

    辛酉政變是晚清朝局的重大事變,透過這場流血的政爭,慈禧太后剪除了肅順一派政敵勢力。當時,慈禧的兒子同治帝年僅6歲,所以她順理成章地取得了“垂簾聽政”的“合法”地位,開始了她為時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作為清朝最高統治者的政治生涯。將年號祺祥改為同治,1862年為同治元年。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見上圖)暴病而死,至於死於何種疾病,是一大懸案。朝報宣示和官書記載中,都說同治帝是死於所謂“痘症”即天花,慈禧太后以及病中的同治帝本人也曾在上諭中明確說是生的“天花”。野史記載,往往傾向於認為他死於梅毒,這與其人遊冶糜爛的生活密不可分。

    同治帝病死後沒有留下子嗣。清廷統治集團面臨著挑選新帝的局面。正如前面分析,慈禧在此事上,擁有絕對的主導權。

    ▶3.繼續垂簾聽政,沒有比自己的親外甥光緒更合適的人選了

    圍繞著帝位傳承問題,清廷高層是有不同意見的。概括而言,有立奕訢、奕訢之子載澂、溥倫的提議。

    先說奕訢。劉體智在《異辭錄》裡提及,同治帝駕崩後,慈禧太后召見有關大臣,商討嗣君事宜,大臣們無人敢提出意見,慈禧太后對奕訢說,奕訢你可以嗎?此時奕訢痛絕於地,不知所對。這時候慈禧開始了她的表演:

    慈禧太后復徐言曰:“汝不欲任天下之重耶?其令弈譞之子入嗣。”

    這說明慈禧是在試探性地提及奕訢,當下很快轉到弈譞之子載湉(光緒)身上。我們可以想一想,奕訢是同治帝的叔叔,絕不可能逆向繼承侄子的皇位。

    再說溥倫。許指嚴《十葉野聞》記載,慈禧在有次召集臣工議立嗣君時,有人說溥倫當立,慈禧太后說:

    “溥字輩無當立者。弈譞長子今四歲矣,且至親,予欲使之繼統。”

    這句話明白無誤地表明瞭自己的選擇。不論曾有誰被醞釀為嗣君人選,最終的結果是弈譞之子載湉即位,這是慈禧太后的決定,根本不允許別人動搖更改。

    翁同龢在日記裡寫了慈禧太后宣佈選擇光緒為嗣君的場景:

    樞臣中有言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諭曰,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同心,汝等靜聽。則即宣曰某。

    慈禧太后以與慈安太后連同的名義,公開表示不願立“年長者”為君而須立“幼者”,冠冕堂皇的理由是須幼者乃可教育,而其實是防止立年長者而堵塞了她繼續垂簾聽政的途徑。

    在宣佈嗣君人選之後,光緒(見上圖)的生父醇親王弈譞當場昏迷伏地。在兒子當了皇帝后,弈譞在慈禧太后面前表現得更加馴順、謙卑。

    慈禧的妹妹、光緒的生母,死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她一共生了5個孩子,光緒是她的次子,4歲便離開了她,接替表哥載淳,成為新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朗的武力值究竟怎麼樣?作為一個文官為何他敢單挑太史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