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獸山
-
2 # 吳同學有話說
一旦開始創業,我們就體會到自身知識的匱乏。於是,只要我們醒著,就處於一種緊張的學習狀態。行業動態,融資知識,管理方法,增長,品牌,社群運營……海量的資訊填滿了我們的時間,也填滿了我們的智慧硬體。
現在,如果我們拿出自己的手機、電腦、平板,看看微信、知乎、得到、各類新聞 APP 裡一共收藏了多少內容,手機相簿裡面有多少張圖片是特意截圖、拍照用來收藏的,再數一數最近買過的音訊、影片、社群課程——如果還找得到它們, 我們也許會被這些資訊的數量嚇一跳。
這些資訊當中,哪些是跟我們創業領域相關的技術資訊?哪些方法能更好地幫我們管理團隊?哪些論點是支援我們所做的營銷策略?當我們在需要的時候,能第一時間找到並正確地使用它們嗎?也許 99% 的創業者都答不上來。
不斷接收資訊卻又無法有效地篩選和吸收它們並轉化為知識積累,這使得創業者總是感到焦慮。
-
3 # 勤聰雲課堂
感謝誠邀!
先說結論:企業聘用外腦,需在進入發展期以後,組織架構相對完善,再透過外腦對企業內部進行診斷,從企業文化、戰略、營銷模式、內部管理系統四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並制定出相可最佳化、可落地、可執行的系統解決方案再說觀點:1、為什麼要在企業進入發展期之前,不適合聘用外腦?
企業在初創期,創始人及其團隊,基本上都有明確的發展方向,並在做商業模式的探索。
在此期間,沒有非常具體的分工、也沒有複雜的組織架構,一切圍繞企業生存這一個目標而進行。外腦那些系統化模式化的方案,很難落地,也沒有足夠的資源予以支撐,且具有相對較高的預算來實施。
2、為什麼要在企業進入發展期以後,才適合聘用外腦?
企業進入發展期,組織架構已經相對完善,經過初創期的打拼與磨合,企業已經具備了在市場競爭中的能力,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會不斷的湧現出各種企業內外部的問題。
原來的團隊在文化、組織系統等各方面受困於相對固化的思維,很難跳出常規,來進行系統化的企業改造。這個時候,外腦可以透過對行業的理解和成功經驗,結合企業的發展現狀,來進行系統化的診斷後,有效制定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從發展期快速進入成熟期的上行軌道。
3、有哪些渠道聘用外腦
一般企業聘用外腦,透過兩種途徑獲取。
首先是找行業精英的職業經理人來進行操盤。
他們通常具備相對系統化的理論知識,對行業的理解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具備行業大、中型企業操盤或營銷領域高管的從業經驗,且有過成功案例,這一切的光環令其擁有在進入發展期企業進行個人發揮的空間。
另一種,是找諮詢公司來進行企業輔導。
一般市場上相對優秀的諮詢公司,都具備三個特點,第一,聚焦在某一行業領域深耕的諮詢經驗;第二,其內部諮詢人員都有過企業對應職能崗位的實戰經驗;第三,有數例企業諮詢的成功案例。
具備這三點的諮詢公司可能收費會相對高一些,但在企業內外部系統的診斷、制定系統化的解決方案時,更具落地性、實操性,而非理論模板的套用。
回覆列表
現階段企業產品市場還不錯但未來不見得好,需要提前佈局瞭解市場便於決策,這是未來探索;現階段企業在全球都屬於頂尖企業,但每年還是要覆盤和警醒避免出錯比如華為,這是不斷完善。這四個問題的出現使得企業聘用外腦的可能性增大,但這其實是企業發展階段的問題,可見企業規模與是否聘用外腦關係不大,而在不同階段遇到什麼困難才是關鍵。
一、前瞻:企業初創期可以藉助外腦做市場戰略引導企業初創規模很小在制定目標和專案確立時,也多是憑藉經驗和團隊能力,然而經驗性的能力是存在短板的。企業經營者懂市場不懂營銷,精通業務卻不擅長管理的很多,並且有些能力其實是一種偽能力。
很多創業者也有這種問題,在缺乏足夠市場論證和分析時就開始了行動,這樣很有可能出現定位和戰略偏差,後續的一系列努力有可能是毫無價值和意義的。因此企業初創或沒開始前,最好做一次深度徹底的理解使用者和市場,要知道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是最大的成本不能麻痺大意。
簡單地說,得找個專業和資深的人問清楚吧,而這個人或機構必須要有大局觀、洞察力和專業水準,並且具有行業經驗、理論和方法。這樣的人和機構就是外腦,其實這個階段聘用外腦是很重要的,但卻被大部分企業忽略,省了錢一旦出現問題未來要花更多錢來擺平。但這與創業邏輯並不衝突。
二、解惑:企業發展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棘手問題企業發展遇到市場業績無法增長、合夥人即將分崩離析、激勵機制無法適應團隊、轉型不成功等問題不鮮見,但怎麼辦誰來做?短期還是長期怎麼解決?中間再出事誰來糾偏?這些都讓企業頭疼。道理是一樣的,術業有專攻外腦一般都是在一個領域內的實操專家,這些難點都可以解決。
比如傳統零售企業的升級改造,如果自己做應該會重新設計賣場佈局、業態和品類規劃、架構調整和流程梳理等。這些都是應該的,但外腦會進行更加深度設計,會對行業競爭、大資料、消費行為、單品精選、服務體驗和數字化工具、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流程再造、新零售培訓同步構建,從而為企業打造可持續的能力。
企業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煩惱,並且一些問題並不是外聘空降兵能解決的,此時旁觀者清且沒有那麼多顧慮的外腦往往更適合操盤,沒有利益糾葛沒有複雜人際關係都是優勢,這些正是企業本身缺乏行動力的原因。另外,開篇提到的戰略轉型和觸底改革、未來探索和不斷完善四點,本質上也是棘手問題的解決。
三、成長:企業開始成長需要外腦協助做提升在與智庫外腦的合作中,很大比率是對企業人的提升,思維方式、認知能力、方法技能、實際運用等,每一點都對企業成長其關鍵作用,事實上這些對應了企業不同的職能部門。思維和認知是對行業的理解和趨勢的把握,此時很需要外腦植入。
方法技能和運用一般多是業務部門關注的,能夠提升企業銷售和利潤以及市場佔有率,還影響團隊收入。總之,企業成長與企業培訓是分不開的,培訓也是外腦或者管理諮詢的分支。很多大企業人才濟濟大部分提升工作都可以自己完成,但即使如此也經常需要專家和機構進行企業培訓。
有價值的培訓並不是一個小事,培訓更趨於標準化因此解決的是共性問題,但培訓有必要結合實際問題,最好再植入實操演練從而變得更有價值。而前述的企業聘用外腦,更多是解決個性問題,是對企業診斷後量身定製的解決方案,這其中就包括培訓。
四、建議、提醒與總結企業是否聘用外腦不需要規模來界定,要根據發展階段遇到的問題來判斷,這點是毋庸置疑了。置於如何選擇外腦更有價值,這需要企業對自身有清醒的認識,雖然外腦可以梳理和診斷出企業病症,但外腦不僅需要深入企業瞭解,更需要企業能提供更多的資訊。
聘用外腦往往費用並不低,但要知道在需要時不聘用外腦企業未來的成本會更高。另外企業也不要過於迷信外腦,不要完全唯數字和結果論,本質上外腦是對企業發展不斷提醒和引導的作用,並不存在一次外腦植入企業就會一勞永逸。
因此,華為和沃爾瑪等大企業已經是行業領先者了,但還會每年支付數億資金聘請外腦保駕護航。而對小企業來說,雖然資金有限也要想明白自身能力,從而在合適的時候聘用外腦完成企業發展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