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巫巫是我

    《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中國現代小說史》),也是從古以來最深刻的一出悲劇。悲劇是人的悲劇,尤其是女人的悲劇。

    悲劇的延續性貫穿小說的全篇,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暗示。七巧、長安、芝壽都是悲劇,各自的悲劇有其來龍去脈,劇情不盡相同,悲哀和怨憤都是一樣的,而悲劇又是延續不止的。

    愛玲用她冷靜、犀利的筆,寫了《金鎖記》一部有關黃金和情慾的心理傳奇。在她所有的小說裡,《金鎖記》得到的評價是最高的。

    《金鎖記》寫於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七巧,因為兄長安排的一樁錯誤婚姻,她從開朗伶俐的女孩,一步步變成了殘害自己兒女的惡毒母親。

    本來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最後卻成為了施暴者。

    原生家庭的無情和貪婪,帶給她的不僅僅是婚姻的痛苦,還有人格的扭曲。

    此後,她在反覆咀嚼的苦味中,把苦都化成了恨,也把自己和兒女一步步推向絕境。

    十年之後,二少爺和婆婆相繼過世。

    分家後的七巧搬出來和兒女一起住,這時的三少爺姜季澤卻主動來向她表白,而歷經磨難的七巧早已看透一切,看透他的虛情假意 什麼情什麼愛的 不過都是因為錢,而這個男人,不過是貪圖她的錢來誆哄她,只一瞬間,心裡僅有的一點愛和溫情立刻化作了恨毫不猶豫地把他掃地出門。

    自此之後,七巧不再相信任何人。她認為只有錢,才能帶來尊嚴和安全感,也只有錢,才能令她感覺到生命的意義。

    缺失的愛與性,終究變成了死死纏繞她的不甘和絕望。

    在經年累月的光陰裡不斷地發酵,把她逼成了“瘋子”,並最終把魔爪伸向了自己的親生兒女。

    七巧因防人圖她的錢,對長安的婚事各種挑剔,把長安耽誤成了大齡女青年。

    好不容易長安找到如意郎君並訂婚了,她卻私下向長安未婚夫童世舫透露長安抽鴉片的事情,硬生生地把兩個人拆散了。

    兩個兒女在她的操縱下,如同兩具毫無生氣的行屍走肉。尤其是長安,性格變得越來越怯懦。

    從學校退學後,她就漸漸放棄了一切上進的思想。並在安分守已中,慢慢變成了第二個七巧。

    長安對犧牲自己的學業,放棄自己的愛情,終究是還是懊悔的,“每逢她單叉著褲子,揸開了兩腿坐著,兩隻手按在胯間露出的凳子上,歪著頭,下巴擱在心口上悽悽慘慘瞅住了對面的人說道:“一家有一家的苦處呀,表嫂——一家有一家的苦處!”活脫脫的又一個七巧!這就註定三十年前的月亮雖然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這樣的悲劇依舊會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結尾:“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呼應開頭,鎖定小說整體氛圍,使小說意蘊更加豐厚雋永。

  • 2 # 影視透析

    我想金鎖記是我看到的關於人性最深入骨髓的描寫。 因為承受了太多的惡,所以心裡只有黑暗。她不是想做惡,她只是控制不住自己。但是誰願意跟一個這樣的人一起生活呢?她一生都在被人嫌棄,連子女也想躲開她。。她用鴉片控制兒女,用逼死媳婦,用破壞女兒的婚姻和名聲來死死的抓住他們。 那些都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想不被孤立,只想要有人理她,可是誰都想跑。她死的時候也知道子女們恨她,其實她早就知道。 她只是被心裡的野獸控制了而已。

  • 3 # 子非我的一畝三分地

    張愛玲用她冷靜、犀利的筆,寫了《金鎖記》一部有關黃金和情慾的心理傳奇。在她所有的小說裡,《金鎖記》得到的評價是最高的,它被著名翻譯家傅雷稱讚是“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被旅美評論家夏志清評價為“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張愛玲本人也頗以它為傲,親自把它翻譯成英文發行。二十幾年後,又把它改編成了長篇小說《怨女》,在臺灣風行一時。一本描寫陰毒變態的女瘋子的小說為什麼這麼受推崇呢?它在藝術上有什麼獨到之處?下面,我們就從人性的刻畫、意象的塑造兩個方面來說一說。

    首先,《金鎖記》刻畫了永恆的人性。

    提到人性,傳統的看法有兩種。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哪一種才是永恆的人性呢?歷來對此爭論不休。應該說,善與惡,都是永恆的人性。但跟西方文學不同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學作品中更熱衷於表現人性的真、善、美,宣揚人性中光明的成分,很少用人性的惡當作文學作品的主題。即使涉及到人性惡,大部分時候也會加上一個光明的尾巴,“大團圓”的美滿結局。當然,這跟儒家文化“褒善貶惡”的思想息息相關。但張愛玲打破了這種傳統,她常常借戀愛、婚姻或者家庭倫理的故事,來描寫古老文化腐化的背景下人性的扭曲、變態。

    《金鎖記》是張愛玲小說裡描寫人性最成功的一部,它借曹七巧人性異化的經歷,揭開了長久以來籠罩在親族、血緣外衣之下溫情脈脈的面紗,對人性之惡進行了近乎毛骨悚然的揭露。曹七巧,一個麻油店出身的小鎮姑娘,本可以平淡、幸福地走完一生,卻被貪財的哥哥嫁給了得了骨癆的活死人——姜家二少爺,成了深宅大院裡的二少奶奶,在惡劣的生存環境與壓抑的情慾中扭曲了人性,變成了陰毒、變態的瘋子。徹底喪失了人性的七巧把自己的兒女也拖進了痛苦的深淵,強迫他們跟自己一樣在壓抑中毀滅。從七巧身上,我們看到現實的殘酷是怎樣激發出人的陰暗面的。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在《金鎖記》裡,張愛玲冷冷地掀掉了生命華美的袍子,揭示了人性的陰暗、自私和殘酷。在金錢、私利面前,親情不堪一擊,哥哥賤賣了妹妹的青春,母親扼殺了兒女的幸福。 這是真實的人性,也是殘酷的人性。小說裡面不少對人內心的描畫,堪稱心理學教科書。

    其次,《金鎖記》既有古典美感,又有現代情調,具有一種“美麗蒼涼”的美學風格。

    張愛玲生活在一個新舊文明雜糅交錯的時代,本人有很深的古典文學功底,對西方的文學理念和對民國時期的新文學也很熟悉。在她的小說裡,語言是新舊糅合的,既有古典小說的雅緻,也有近代市井小說的世俗氣;意境是新舊交錯的,既有古典文學中優美的詩意,又有西方文學特殊的情調。《金鎖記》中這種新舊融合的特點也很突出,可以從小說裡的月亮來品味一下。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月亮是美好的象徵。在文學作品中的月亮,大多是如下的風格: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意境優美、清新,往往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和內心的無盡情思,詩意濃郁。但在西方文化裡,月亮除了美好的一面,還帶有更多神秘莫測甚至可怕的味道。熟諳西方文學的張愛玲將傳統的月亮賦予不一樣的味道,《金鎖記》裡的月亮,仍然是美的、詩意的,但也是陰森的、猙獰的。整部小說以月亮開篇: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

    鋪墊了整部小說的基調。

    《金鎖記》裡的月亮一共出現了九次。而天上的月亮每次出現,都跟地下的人物遙相呼應,彼此襯托。

    長安決定退學的那個晚上,看到的是“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圖畫”;

    七巧讓新婚的兒子長白給她通宵燒煙,刺探與兒媳婦芝壽的床笫隱私時,有一段描述:

    “隔著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綽綽烏雲裡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一點,一點,月亮緩緩的從雲裡出來了,黑雲底下透出一線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

    “猙獰的臉譜”、“面具下的眼睛”,這兒的月亮帶著慘淡的殺氣,讓人毛骨悚然。它指的正是七巧陰毒的眼睛、變態的窺私慾。

    而同一個晚上,絕望的芝壽看到的月亮卻是:

    “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黑漆的天上一個白太陽。”“窗外還是那使人汗毛凜凜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個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陽。”

    “一個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陽”,“比哪一天都好”,用了一種反諷的語氣來說明芝壽悲涼、憤怒、絕望的心情。

    小說的結尾,張愛玲寫到: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暗示著雖然曹七巧的生命結束了,然而現實的生活仍在繼續,月亮照樣升起,類似這種悲劇的故事還會再發生。

    在《金鎖記》裡,月亮這一傳統文化中的美好意象,被賦予了新的審美內涵,營造出一種蒼涼的基調,加深了悲劇的深刻性,也給讀者帶來了新的審美體驗。

    《金鎖記》表現了古老文化腐化的背景下人性的扭曲、變態;同時,既有古典美感,又有現代情調,體現出張愛玲“美麗蒼涼”的美學風格。管窺見豹,可知《金鎖記》為何得到文評家和讀者的一致好評了。

  • 4 # 酷酷的小狐狸

    每個人心底都有一個魔鬼,只不過如果現實生活中有愛的擁抱,魔鬼是被鉗制在自己的潛意識裡的,不會發作,甚至一輩子都不會發作。但是當現實生活有怨恨,陰冷,自私的環境,那是魔鬼出來的最好溫床,人性的醜陋被彰顯的淋漓盡致。

    應該她也不想那麼做,可是她也是被別人心中的魔鬼殘害的,她也控制不住自己心中的魔鬼,去殘害周圍的人。

  • 5 # 漫談文學

    因為不喜歡《金鎖記》陰鬱的格調,所以以前我並不覺得這是張愛玲最好的小說。我更喜歡她的《半生緣》,《多少恨》,《小艾》,《傾城之戀》,這些作品雖然也寫出了現實的殘酷與人性的醜惡,但是總體來說結局都寫到人的抗爭,不僅戰勝世俗,也戰勝自我,這些作品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我看到一萬光年外有外星文明,接下來我用1秒時間到達該星球,會看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