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銀行網際網路金融發展趨勢分析
22
回覆列表
  • 1 # 眾可貸

    顛覆傳統銀行,挑戰金融秩序,促進金融改革,加速利率市場化……一直以來,網際網路金融都扮演著顛覆傳統銀行的角色,肩負普惠金融的神聖使命,被推到風口浪尖。可事實上,這些論調大多言過其實。

      長久以來,中國金融的環境確實存在著供求不平衡的現實。金融結構過度傾向於國企央企,傳統銀行缺乏服務大眾的意識,致使國家和個人在信用和風險方面產生的倒置,小微企業和個人的普通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正是藉著這個機會,網際網路金融應運而生。

      然而,這個困局會長期存在嗎?不會!

      隨著國家“網際網路+”戰略的提出,金融行業的改革也在逐步進行。同意成立網路銀行,出臺存款保險制度,鼓勵民間資本設立消費金融公司,鼓勵傳統金融進入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等,都說明國家已經在著手解決這種供需不平衡的狀態,所以與其說替代,不如說融合;與其談顛覆,不如說合作。

      究其本質,網際網路金融和傳統銀行其實是同宗同源的兄弟,都由四大模組構成:資信、系統、資金獲取以及資金出借。

      第一,資信。傳統銀行最大的優勢就是資信。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註冊資本,幾十年的信用積累,上千億的市值,銀行牌照的信用背書……這是銀行的核心價值,象徵銀行的實力,讓人們對銀行信任。這一點上,網際網路金融無疑就差很多,尤其是剛出現網際網路金融的時候,一個註冊資本幾十萬上百萬的科技公司,十幾二十個人的團隊,這也是所謂草根顛覆的由來。然而今天,隨著行業的發展,監管的逐步落實,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的資信也在提升。業內頂尖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上十億的註冊資本,上千人的團隊,全國各地的分公司,甚至比一般的城商行、村鎮銀行都更有實力。未來,隨著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兩者的差距會逐漸消除。

      第二,系統。傳統銀行投入最大之一的就是系統,但這個系統不光包括賬戶、清算、支付等財務方面的系統,還包括風控系統、運營系統、管理系統、甚至監控系統等等。這些是銀行幾十年來風風雨雨積累下來一套方法論,也是銀行能長存的要素之一。

      對於傳統銀行積累的大量資料,透過大資料大系統的方式,將個人的各種行為和消費資料構建成可量化的風險識別模型,對整個金融行業來說都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對除了金融資料外其他維度資料的利用,比如社交資料。與出身就帶著系統的網際網路金融相比,傳統銀行顯得要保守一些。未來隨著各家的加速佈局和建設,誰能率先建立起有效的風控模型,誰就能佔據制高點。因為其將極大程度的提升作業效率,其對於金融行業的意義,堪比蒸汽機對於工業的意義。然而,這個模型的建立或許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協作,不論是傳統銀行還是網際網路金融,都必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第三,資金獲取。對於銀行來說,獲取資金的方式就是吸儲。而且,銀行的資金成本非常低,基本上都是按照央行的基準利率在執行。對於網際網路金融來說,其本身不具有吸儲功能,所以更多隻能是資訊撮合。提供給投資人的收益,從最開始的年化20%甚至30%,到今天的10%左右,雖然降低了不少,但在資金成本上依然劣勢明顯。未來,在利率市場化的體制和風險定價的金融準則下,網際網路金融的資金成本將逐步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將有所上升,兩者的利率水平將會一定程度趨同。

      第四,資金出借。銀行最主要的業務是放貸,然後賺取利差。金融的邏輯是,只要收益能覆蓋成本和壞賬率,就是賺錢的。對於網際網路金融來說,由於是資訊中介,所以其只能是賺取資訊服務費。對於借款利率,更多是受其前端資金成本所限,在投資人的基礎上加1~3%左右。而銀行由於在資金成本上的優勢,使得其在借款端也有相應的優勢。未來隨著利率水平趨同,主要的競爭在定價能力,誰能對風險準確的評估,並給出合適的利率水平,誰就能在資產端贏得客戶。

      總而言之,不管是傳統銀行,還是網際網路金融,其本質是一致的,與其說誰顛覆了誰,不如說是網際網路+時代下的金融同行者。事實上未來金融行業的發展更需要全行業的努力,利用大資料大系統的方式,構建出合理的風控模型,提升整個社會的金融效率,才能讓中國真正實現所謂的普惠金融。網際網路金融未來的走向,必然會跟銀行融合,這個程序可能只需要三年時間。

  • 2 # 若不是那次夜空

    今年4月,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曾在致股東信中警告稱,矽谷的科技公司正在侵蝕金融系統。在自建小額信貸產品還是尋找合作伙伴的問題上,摩根大通的管理層經過權衡,最終選擇了與成立不到十年的新型技術公司合作。On Deck Capital對自身的信用稽核能力非常自信,稱依靠獨有的信用評估技術,能夠比銀行做出更好的信貸稽核判斷。

    值得一提的是,摩根大通選擇On Deck Capital合作,瞄準了單筆借款金額25萬美元以下的小額信貸市場。透過融合摩根大通的業務關係和放貸經驗,加上On DeckCapital的技術平臺,摩根大通將大大縮短小額信貸的審批時間,開通“當天放款”或者“隔天放款”功能。

    而對花旗銀行而言,小額貸款操作成本過高導致花旗過去在該業務板塊一直壓力很大,Lending Club 在運用大資料技術降低貸款運營成本上的優勢正好解決了花旗銀行的痛點。

    無論是與摩根大通合作的On Deck Capital,還是與花旗攜手的Lending Club,亦或是與國內多家銀行開展合作的宜信公司,之所以能吸引過去高高在上的傳統金融機構與他們開展合作,透過大資料驅動的金融創新無疑是重要原因。

    以宜信公司為例,宜信的金融雲系統最底層是雲計算平臺,包括海量儲存和彈性計算框架,這是支撐整個雲平臺的技術基石。建立了物理的基礎架構平臺和支援技術之後,宜信金融雲將所有資料,包括宜信九年來積累的資料、合作伙伴的資料、使用者授權的資料以及網際網路抓取的公開資料等,進行分析、關聯和理解,將結果透過知識圖譜來表示,並提供一個類似搜尋引擎的查詢介面,供使用者從中找出他們想知道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以一種結構化的方式組織起來,展現給使用者。

    基於這樣的金融雲,宜信公司開發了專門服務小微企業特別是電商的“商通貸”,可以做到1分鐘快速授信,並能透過綜合評估賣家的經營狀況資料、信用等,以風險定價的方式為其提供相應的授信額度。同時,宜信從所有可能公開的資訊方和網際網路方獲得與風險相關的資料,用大資料武裝貸中和貸後,保證資產質量。

    正是基於這種大資料驅動的金融創新,網際網路金融機構能夠在傳統金融機構“不想做或者不能做的”小額信貸業務上發揮優勢,而這也是吸引銀行與他們開展合作的重要原因。

    不久前,《華爾街日報》評論版刊文《貨幣的優步化》(The Uberization of Money)稱,目前金融業正在經歷“優步化”(即去中介化)的過程,創新的金融機構湧現,資金供求雙方更快地實現對接,以往未被傳統金融機構覆蓋的人群也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

    越來越多的銀行和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合作成功的案例說明,網際網路金融與傳統金融的互補性非常強,融合發展已經成為雙方未來關係的主基調。

  • 3 # 巴曙松

    銀行,或者跟廣泛一點說,持有牌照的金融機構與網際網路金融的融合,現在還處於一個非常初步的階段,特別是現在網際網路金融業在經歷泥沙俱下的大發展之後開始進入調整階段,商業銀行與網際網路金融的融合會比較謹慎。或者說,網際網路金融更多發揮的只是一種鯰魚效應的作用,但是目前為止被沒有對商業銀行形成根本的衝擊,但是確實從外部促使商業銀行主動變革。大型的金融機構通常傾向於從自身金融業務出發,拓展網際網路金融業務;而一些中小型的商業銀行,則開始主動尋找一些網際網路金融機構進行有限度的合作,這應當說是一個不錯的起步,至少改變了原來傳統的金融機構與網際網路金融企業之間互相防範、甚至不相往來的狀況。 如果從IT技術對金融行業推動變革的角度看,這種融合趨勢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可以界定為金融IT階段,或者說是金融科技1.0版。在這個階段,金融行業透過傳統IT的軟硬體的應用來實現辦公和業務的電子化、自動化,從而提高業務效率。這時候IT公司通常並沒有直接參與公司的業務環節,IT系統在金融體系內部是一個很典型的成本部門,現在銀行等機構中還經常會討論核心系統、信貸系統、清算系統等,就是這個階段的代表。

      第二個階段可以界定為網際網路金融階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是金融業搭建線上業務平臺,利用網際網路或者移動終端的渠道來彙集海量的使用者和資訊,實現金融業務中的資產端、交易端、支付端、資金端的任意組合的互聯互通,本質上是對傳統金融渠道的變革,實現資訊共享和業務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網際網路的基金銷售、P2P網路借貸、網際網路保險。

  • 4 # 劉典

    阿里成立螞蟻金服集團,業務範圍包含支付、融資、理財、保險等內容;百度打造的百度金融服務平臺,經營範圍包括投資、貸款,消費金融,眾籌等內容;京東金融業務範圍涵蓋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支付業務及眾籌業務;騰訊金融開展支付、理財業務,並涵蓋基金、保險等傳統金融業務。網際網路巨頭加快佈局金融業,對銀行業務產生較大沖擊。

    第三方支付和電子商務推動了傳統金融向網際網路金融的進一步脫媒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既是對傳統金融的挑戰和顛覆,也是對傳統金融的結構性彌補。技術創新使得金融功能得以完善,進一步增強普惠性,讓所有資金需求者和財政管理者都享受到與之匹配的金融服務。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深入應用,適應了當代金融大規模、標準化的發展需求,大大提高金融效率。並且大幅度地降低成本,使客戶享受到靈活、便捷和安全的消費體驗,從而推動消費模式的轉型和整體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金融正在啟動國際化的發展目標,構建開放型的金融市場體系,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從而構建國際金融中心。2016年10月,人民幣加入IMF。12月,深港通開始執行,使得整個中國金融和外部的結合除FDI外,同時具有RQFII、QFII、滬港通、深港通四個管道。在管道改革上,中國市場進一步和國際接軌,逐漸發展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虎攬勝星脈2.0T的真實油耗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