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島未晴HeartMind

    應該會很大;俗話說的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可一代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在歷史書上一直被當作反面教材,而紙上談兵的典故也是出自於他。趙括這個長平之戰的趙國主帥,成為了空談兵法、只知理論不懂實戰的代言人,千百年來都被牢牢定格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佔野王(今河南沁陽),把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南韓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我們不如歸附趙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面對這份天上掉下的餡餅,平原君激動萬分,他力勸趙王將上黨接收。趙王於是封馮亭為華陽君,把上黨郡併入趙國版圖。

    眼看著到嘴邊的肥肉被趙國搶走,秦國不樂意了。秦昭王命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併佔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的軍隊在長平接應上黨的百姓。公元前260年,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廉頗率軍二十萬迎戰。趙軍初戰不利,廉頗於是深溝高壘,堅守不出,企圖將秦軍拖垮。雙方就在長平一帶對峙數月。

    秦軍遠道而來,利在急戰,廉頗此舉實屬上策。可趙孝成王卻不這麼想,本來想貪南韓的土地,沒想到土地沒撈到,反倒惹了一個大麻煩。趙國軍隊雖然驍勇善戰,但國力畢竟比不上地大物博的秦國,數十萬大軍在外征戰太久,趙國可負擔不起。趙王於是孤注一擲,啟用趙括為將,又率領二十萬大軍開赴長平前線,和秦軍決一死戰。

    且不論趙括此人的能力如何,趙國在戰略上已經輸了秦國一籌。戰事尚未分曉,就打出最後底牌做拼死一搏,寄希望於畢其功於一役,這是極其不明智的。數千年後的崇禎皇帝也犯了這個毛病,糾集全國精銳去解錦州之圍,結果全軍覆沒,江山易主。說到底,這一仗就不該打,這個命也不該拼。

    被趙王派來接替廉頗的趙括是將門之後,其父趙奢曾在閼與之戰中大破秦軍。而其本人也飽讀兵書,頗曉用兵之道。可趙王給他的命令是速戰速決,就算趙括不想打,四十萬大軍每天吃喝拉撒,長此以往趙國也負擔不起,所以趙括只能硬著頭皮主動進攻秦軍。趙孝成王拙劣的戰略把趙軍逼到了死角,趙國已沒有選擇的餘地。但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趙括能率領趙軍打退秦軍,解長平之圍,此計倒也不是不可行。只可惜他的對手,是秦國第一名將,武安君白起。

    秦國為了打贏這一仗,可謂是煞費苦心。秦昭王得知趙軍臨陣易帥後,便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並令軍中嚴守秘密,有走漏訊息的格殺勿論。在趙括出兵進攻之時,白起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暗地裡派出部隊突襲到趙軍的後方,斷趙軍歸路;又命一支秦軍切斷趙軍糧道,將趙軍主力分割包圍。而秦昭王也沒閒著,他親自到河內郡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運糧。據史書記載,此戰秦國總共出動了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為戰國時代之最。

    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下,趙國士兵們到了互相殘殺為食的地步,卻依然沒有放棄。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突擊部隊,輪番衝擊了多次後仍不能突圍。於是,趙括親自上陣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從此番表現可以看出,趙括雖然稱不上智勇雙全,但至少算得上英勇,在斷糧多日之後仍能堅持抵抗,並組織軍隊向秦軍反攻,不能說是草包。趙軍因主將身亡,只得向秦軍投降。白起見趙國士兵人數眾多,擔心異日生出禍端,便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回了年紀尚小的二百四十名士兵。

    此役過後,趙國損失慘重,再也無力對抗秦國。而正如蘇洵所說,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長平之戰持續數月之久,秦甚至為此動員全國兵力,而其餘各國卻無動於衷。等到秦軍兵臨邯鄲城下,其餘各國方才如夢初醒,如果東方各國能早日出兵相救,秦軍必然向西回撤。追根溯源,長平之戰趙軍失敗的主要原因來自於趙孝成王急於求戰的錯誤方針和其餘各國坐山觀虎鬥爭相漁利的錯誤心態。而趙括本人也輸的不冤,論指揮才能,他確實不如白起;論國力,趙國也不如秦。但把戰爭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趙括指揮水平低下這一點上,顯然也是不恰當的。

  • 2 # 破乞

    長平之戰,秦國王齕與趙國廉頗以丹河為界的對抗,從公元前262年持續到公元前260年。趙、秦兩軍不斷增兵,秦軍總兵力約五十萬,趙軍則超過四十萬,雙方陳兵九十萬。趙孝成王和秦昭襄王都想早點決出勝負,兩國已經被這場曠世持久戰拖得不堪重負。

    雙方各有幾十萬大軍不能離開上黨郡,而軍隊每日消耗大量軍糧和物資。這造成國內農業生產滯後,商業萎靡,百姓苦不堪言,每個家庭幾乎都有丈夫或者兒子在軍中,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如果秦趙兩軍在丹河兩岸再耗上三年,秦國會被耗窮,趙國會被耗垮。

    眼看各國救援無望,而趙國的國力又不支援廉頗繼續打持久戰,趙孝成王迫不得已,用馬服君的兒子趙括,替代廉頗為將,不求大敗秦軍,只求儘早結束戰爭。

    趙孝成王對趙括的要求,就是儘快尋機開戰,打成平局就算勝利,只要這場戰爭早日結束就好。

    幾乎同一時間,秦國迅速啟用武安君白起。這次臨危受命是秘密進行的,除了白起的幾個心腹大將,秦軍自己都不知曉。

    白起抵達上黨,只見上黨山勢起伏延綿,草木茂盛,風光如畫,他卻沒有心情欣賞。

    武安君下令,加固光狼城附近的壘城,深挖壕溝,佈置陷阱,等待趙軍前來突擊。

    趙括抵達前線,也做了一番調整。

    首先,趙括更換了部分將領,也更改了約束。

    趙括說到底,也只是一個人一個腦袋,他要指揮四十餘萬大軍,每個人都要如臂使指,就得依靠他帳下的這些將軍,這些都尉,這些百夫長。如果算到百夫長級別,四十餘萬大軍就有四千多個百夫長,要指揮這麼多人,當然要換上與自己一條心進攻的將領。那些還念念不忘廉頗,一心只想防守的將領,勢必在進攻中不得力,與其戰時拖後腿,還不如現在就撤換他們。

    至於更改約束,更加勢在必行,因為廉頗此前的約束,是以防禦為主的,要進攻了,指揮號令當然要改成進攻為主的。

    趙括就像一個足球教練,要求他將一支義大利式防守型球隊,改造成一支巴西式進攻型球隊,不更換隊員和改變戰術,肯定是不行的。

    每個將軍,都有自己的一套風格,趙括首次作為主將,便指揮四十餘萬大軍,沒有發生什麼亂子,已經展現其大將風範。

    趙括穩定軍心後,指揮趙軍渡過丹河進行大反攻,長平大決戰終於登場!

    趙軍沉寂三年,突然之間的反攻,爆發的威力還是非常可觀的。趙軍前部狂飆突進,如同一陣陣狂風捲起,往秦軍壁壘衝來。

    為了誘惑趙軍深入,王齕暗中調走部分第一線的守軍到光狼城集結,同時下令,任何情況下,所有守軍必須堅守壁壘。

    數十萬人短兵相接,氣氛攝人心魄,雙方殺得屍橫遍野,上黨的大地顫抖不已。

    秦軍光狼城大營,黑色大旗迎風飄揚,上面繡著黑底白字的“王”字,秦軍對內仍然隱瞞著武安君上任的訊息。

    秦軍中軍大帳,眾將校憋了兩年多,如今見趙軍傾巢出動,紛紛請戰支援前線。不料王齕卻一反常態,堅持不支援,眾將圍住主將王齕,個個慷慨激昂,躍躍欲試。

    “諸位將軍,引誘趙軍渡過丹河,退守空倉嶺一線,是本侯的意思。”武安君正色道。

    武安君正待多言,帳外不遠處鼓聲、號角聲四起,一名軍士來報:“稟報將軍,趙軍前部數千人攻打光狼城!”

    帳中將校懼驚:“趙軍來的如此快!”

    只有武安君笑道:“本侯為何一退再退,馬上就有答案了,諸位立即去指揮守壘,沒有本侯的命令,不準一個軍士出壘迎戰。”

    趙軍來的快,而且來的堅決,因為武安君作戰的一貫思路,是不惜軍士性命,無論是對方的還是己方的。

    為了讓趙軍遠離丹河,武安君令王齕將部分第一線丹河守軍召回,然後命剩下的守軍堅守不能退,同時又不派援軍,等於將幾萬丹河沿線守軍置於趙軍的刀槍弓弩之下。

    捨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若是不假戲真做,讓趙軍殺死幾萬秦軍,豈能讓趙括全軍渡過丹水。

    入夜,秦軍光狼城大營,中軍大帳,熊熊燃燒的牛油火炬,將帳內照得宛如白晝。

    帳內依稀可聞幾里外,趙軍將士的吶喊“直搗咸陽”,聽著分外刺耳,這也說明趙軍主力已經到達附近。

    大將王齕緊握拳頭,對上首的武安君興奮道:“君上,趙軍終於上鉤了,此番定要殺他個片甲不留。”

    白起壓抑住興奮之情,迅速安排將軍王陵和司馬梗兩項任務,二人領命而去。

    王齕對武安君的計謀佩服的五體投地,為自己的輕率感到些許不好意思,高聲請命道:“君上,可有任務交予莫將?”

    武安君道:“將軍莫急,待趙軍後撤,將軍可趨兵猛追。”

    這個時候,趙軍大部反擊至光狼城附近,遭遇到秦軍依城修築的無數壁壘。

    長平之戰秦軍損失慘重,從趙軍開始反攻到遭遇壁壘,這一階段已經讓秦軍付出慘痛代價,武安君佈置的幾萬誘餌,幾乎全軍覆沒。趙括揹負兵法天下第一的美譽,的確有兩下子,迅速讓秦軍付出慘痛代價。

    趙國朝堂之上,年輕的趙孝成王意氣風發,對眾臣道:“馬服子不負寡人之望,秦賊(秦則,即秦昭襄王),待趙括將軍到河內將爾等生擒!”

    趙國眾臣紛紛向趙孝成王道賀,趙孝成王躊躇滿志,一副即將完成祖父、父親未完成的功業模樣。

    不過戰場風雲莫測,趙括統領的趙軍,很快遇到麻煩。

    光狼城和附近壁壘,磙木、擂石齊下,趙軍前部數萬人不得不限於停滯。趙軍還不知,光狼城附近的秦軍數量,要超出趙軍不少。

    一支上千人的趙軍迫近,此時數萬弩箭從天而降,黑壓壓的把天空都遮住了。黑雲蓋下,一瞬間這一支趙軍竟是連呼喊哀號都沒有來得及發出,上千攻城趙軍靜悄悄地瞬息間就被屠戮個一乾二淨。

    趙軍震驚!全身汗毛都豎起的驚悚!秦軍痛快!一口惡氣出之而後快的舒暢!

    這是整個戰局的轉折點,若是趙軍繼續全線進攻,這一千趙軍就是他們的前車之鑑。

    當趙軍在光狼城附近遭遇秦軍堅固的壘城,趙括審時度勢,下令全線退兵。兵法上說“不利則退”,趙括用兵法是沒話說的。如果說在野戰中趙軍還佔優的話,攻打堅固的壁壘,趙軍損失就太大了。

    這好比足球比賽中,一方大舉進攻取得1:0的領先優勢,立即轉為防守。趙括確實有兩把刷子,並沒有一味地只知道進攻,趙括天下莫能當的兵法,絕非浪得虛名。

    趙軍一面放火燒林,一面佈置陷阱,用強弩兵斷後,退得井然有序。秦軍縱然能拖慢趙軍的步伐,卻未能大規模殺傷趙軍。

    趙括指揮的趙軍,在付出一定代價後,主力還是渡過丹河,又回到長平大營。

    在這一攻一撤的過程中,趙軍損失不小,至少有數萬人陣亡,秦軍損失反而更大一些。

    然而秦軍的損失絕對也是值得的,就在趙軍退回長平大營時,秦軍司馬梗部攻克北部的百里石長城,王陵部則切斷大糧山與長平大營的聯絡。

    現在戰場的格局大為不同,就在趙軍這一攻一撤的過程中,秦軍已經對趙軍完成戰略包圍,將趙軍限制在白裡石長城、丹河、小東倉河谷這個三角區當中

  • 3 # 巴蜀漂泊客

    世人皆以成敗論英雄,只道:趙括無能,紙上談兵黃口小兒,實則大謬也!

    只因他接手的是一個必敗之局,如若換成廉頗依然必敗,這其中只是一刀斷頭和千刀萬剮的區別而已。

    趙括,嬴姓,趙氏,名括。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天資聰慧過目不忘,又喜讀兵書,其父趙奢給予厚望,對他從小培養兵法武技。

    趙括也不負重望,自幼刻苦專研,對兵法理解尤其突出。為了讓加深趙括對戰陣理解,趙奢經常與其軍旗推演。起初趙奢尚能輕鬆獲勝,隨著趙括讀的兵書越來越多,理解越來越透徹,名將趙奢也不是其對手,由此可見趙括的軍事理論之強理解之深。

    即便現代也不是隨便找個研究生就可以從學術角度上碾壓博士導師的。由此可見趙括的潛力遠勝已經是當時名將的趙奢,加以打磨必為當世翹楚。

    只可惜趙國已經沒有時間給趙括成長,主要是因為趙國重武輕農,加上燕國長期背後捅刀子,著就讓趙國根本沒又時間發展生產。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其實已經是在破產的邊緣了,僅半年時間就已經無糧可調,所以趙王才迫切的希望可以速戰速決恢復生產。哪怕軍糧還可支撐一年以上也斷然不會換下廉頗,實則國力不許而已。

    至於為啥選擇趙括代替廉頗,並不傳言中那般是反間計,其實趙王也是無奈之下才將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氏雛鳳推上前臺。因為當時名將趙奢、樂毅已死,名相藺相如重病不起,趙國已無人可用……

    長年的窮兵黷武,趙華人才流失嚴重,趙國當時青黃不接以無人可派,這才揠苗助長。

    拋開勝負結果我們看看廉頗與趙括的表現如何:

    公元前260年農曆六月,秦破趙,都尉、故谷二城被佔,俘趙尉官四人。

    公元前260年農曆七月,趙軍築牆,堅守不戰。秦強攻,破之,俘尉官兩人。

    主將廉頗依託有利地形,命士兵固守營壘,以逸待勞,疲憊秦軍。

    此時白起還沒動手,僅王齕就讓廉頗動彈不得。當然打不過我不出來,你遠道而來,等你累了也自然就回去了,中規中矩的疲軍之計。

    若以往此計可行,可這會趙國的國力已拖不起了。所以我認為廉頗充其量也只是給將才,侷限於戰陣變幻遠沒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本事;從這個角度來看,廉頗的當世四大名將的名頭有些水分。

    那我們再看看趙括的表現如何?

    一、毫無經驗可敢於對抗天下名將王齕,其膽量氣魄少有人及;

    二、初次掌軍統御四十五萬,斷糧四十六日尚未譁變,其統軍能力啟是一句紙上談兵可蓋棺定論?

    三、以四十五萬大軍對陣六十萬,讓秦軍損失過半,趙軍僅戰損五萬,1:6的戰損,敢問廉頗,行否?

    四、秦國暗中換白起為主將,戰法風格大變,導致經驗不足的趙括中計被困,其後不急不躁逐步圖為,已隱隱有大將之風。

    五、身先士卒,中箭而亡,仍不失膽氣豪邁,試問天下幾人做到?

    所以那些罵趙括紙上談兵的人,你們是否能做的比趙括更好?

  • 4 # 一帆風順永遠開心

    兩國交戰,拼的是國力,秦國必勝,已使必然。趙括實戰能力不如廉頗,只是加速了趙國的滅亡。一個老將廉頗,是頂不起大廈的。

  • 5 # 左岸左手

    這個問題提的就很有問題,因為在古代,戰爭往往打的就是後勤的供給能力,題主可以去看一下諸葛亮北伐,受限於後勤供給不力,多次折戟沉沙。題主把影響戰爭的一大因素給排除了,這個其實是不對的。

    而且長平之戰,是趙軍的後勤先頂不住了,四十多萬大軍,常年征戰在外,糧草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秦軍還不斷襲擾趙軍的糧道,導致趙軍雪上加霜。後來趙括替代廉頗為帥,為什麼選擇主動出擊?就是因為再拖下去,趙軍可能會不敗而敗,當然,趙括本人自信也是一方面。

    如果糧食不斷,趙括本人究竟會怎麼打?是不是真的無能?這種沒發生的事情,不好妄自評價。

  • 6 # -洛林

    長平之戰, 我們只看到了趙國的全軍覆沒, 孰不知秦國也傷亡慘重

    每次聊到長平大戰,我們就會想到當年趙括的愚蠢,還有趙國的失敗,因為在我們的歷史記載中,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兵力近百萬,結果趙國的四十五萬大軍全部被消滅,只剩下了百多個小孩子跑路。這一場大戰把秦國的精氣神徹底打出來,也把整個六國的恐懼給打了出來,因此人們覺得趙國完蛋了,秦國無敵了。但其實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我們只看到了趙國的全軍覆沒,卻沒有看到秦國的傷亡慘重。

    因為在歷史的記載中,當年趙國的傷亡大約在四十五萬人,基本上沒有一個人能夠逃出去,這是有明確數字記載的,但是關於秦國的傷亡,這個數字就顯得有些模糊,但很多人就覺得秦國沒有費多大力氣就解決掉了趙國的全部軍隊,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這也使得秦國擁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畢竟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裡面,趙括是一個笨蛋,根本不懂得指揮軍閥,而且秦將白起還透過地形的優勢直接把對方給圍死,那麼按理來說傷亡應該不會很大才對。

    可惜的是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秦國的傷亡也是大得難以想象,在一些野史的考究中,秦國的傷亡大約在20~25萬之間,而秦國當年參戰的人數也應該在四十萬左右,付出了一半以上的死亡代價,結果才迎來了這一場勝利,所以說當年秦國雖然勝利了,但是如果按照這個數字來看的話,那也是一場非常悲慘的勝利。而且在一些其他的歷史記載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秦國的傷亡。

    正如史記記載,秦昭襄王打贏了長平之戰以後,卻命令白起停止進軍,原因沒有別的,就因為趙國獻出了六座城池,準備和平談判。而秦昭襄王與範睢的意見就是,秦國軍力不足,而且急需要調整,所以選擇接受和平協議。要知道像秦昭襄王那樣的角色,他要麼不做,要麼把事情做絕,之所以接受了戰火的和平談判,肯定是因為秦國當時出現了軍隊的大規模傷亡現象,所以他才想要把軍隊撤回來進行休整,這個休整不僅僅是休息一下那場大戰之後的疲勞,而且也是為了補充軍隊人數。

    除此以外,我們在後來長平之戰之後的結果能夠看出來,長平之戰以後,秦昭襄王被趙孝成王給耍了,所以又打了一場邯鄲保衛戰,結果居然被老弱病殘的趙國給打敗了,而且還被信陵君給追殺上百里。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趙國眾志成城的勇氣,同時也能看到來自於信陵君的政治智慧,但更多的也應該看到秦國當時其實也是搖搖欲墜,畢竟連四十五萬大軍都能殺得乾乾淨淨,怎麼會突然被一些殘兵敗將給打敗了呢?原因沒有別的,那就是自身實力不足了。

    所以在那一場大戰以後,秦國陷入到了一個空前的空虛之中,秦昭襄王雖然有心統一天下,但是自那以後再也沒有進行過真正的擴張行動了,他就好像是一隻老虎在不斷的舔舐自己的傷口,因此,那一場大戰的傷痛,使得秦國用了幾代人的時間才緩和過來。所以說我們下次再看長平大戰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認知,秦國當年雖然贏了,但是付出的代價並不比趙國少,但不同的是秦國成為了最後站在擂臺上的人物,雖然他也傷痕累累。所以說長平大戰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只有無數的流血與犧牲,秦國贏得了歷史的趨勢,但卻失去了當時的國力,因為那場大戰太慘烈了,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 7 # 最愛周慧敏

    表現趙括無能的地方就在歷史上“長平之戰”。其戰況使得趙軍死亡四十五萬,幾乎亡國。秦軍大勝的結局。

    為什麼說趙括無能?

    1,反間計上,此計是由秦相應侯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要知道敵人是最知道己方弱點的。不然怎麼贏得大勝而歸。這也是秦相看出趙括無能,廉頗善防守,故而施展反間計。要不然為啥不說秦之所惡,乃李牧大將軍呢?

    2,趙括戰線拉的太長,讓秦軍有機會斷其糧草。趙括可以說是不知道秦軍的底細。廉頗被換下時,秦國也換成了白起為將。趙括自以為是,在不知道敵方將領是否善謀?糧草是否充?兵馬是否強盛?以幾場小小勝利,而大軍直入,不考慮後方糧草是否供應充足?糧草是否安排重兵強將?所以說趙括活脫脫一個不懂兵法變幻莫測的初生牛犢。結果被白起斷了糧道,導致40多萬人被坑殺。

    3,趙括太心高氣傲,因為自己父親趙奢的原因,可能對於兵法書籍看的比較多。實際應用上,比較少,更或者說看不上先輩的知識,自以為是,胡亂衝殺。哪怕知道一點兵法,手持四十多萬大軍,也不至於全軍覆沒。從長平之戰上趙國幾乎被滅看出,趙括是傾巢出動的,可惜他碰上了白起,自以為兵多將廣必然取勝,卻不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

    4,不懂得了解敵情,情報對於將領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秦國把趙國將領分析頭頭是道,知道誰能力強,誰能力弱。而趙括在不知道秦國敵情方面,連問都沒問,廉頗已經抗擊這麼長時間,秦軍如何作戰?如何進攻?如何行軍佈陣?應該有所瞭解。趙括視自己人為無物。可謂是不知所謂了。

    所以說趙括是無能的,趙奢臨死前說趙括不堪重用是有道理的。“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者必括也。”趙奢評價趙括。

    至於糧草不斷,可能性有:

    1,白起比較傻,讓趙括帶著40多萬大軍,後方源源不斷輸送糧草。

    2,有天神下凡,糧草能夠搬運自如。

    3,趙括所到之處,糧草,豬牛羊遍地。不用擔心糧草。

    綜上所述,除非把長平之戰寫成小說,誇張形式描寫趙括糧草之牛。否則,不可能不斷。要知道40萬軍隊,一個人我算一天得一斤糧食,40萬軍馬就要40萬斤,一個月就要,1200萬斤,相當於6000噸糧食。古代沒有汽車情況下,20公里就要跑幾小時。想想就不可能的事情。

    至於如果糧草源源不斷,秦軍會損失多少?長平之戰。趙軍45萬,秦軍60萬。如果秦軍也糧草源源不斷,那麼趙軍死亡45萬,秦軍也差不多40來萬。當然如果像寫小說一樣,那麼秦軍糧草不濟,趙軍勝利也有可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當地有什麼好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