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明國亮

    我覺得在日本最有影響力的唐代詩人是寒山。其作為中國唐代少有的幾位白話詩人之一,一直受到日本學者的推崇,影響著日本的方方面面。

    寒山,生卒年不詳,約為唐玄宗至唐代宗間人,真實名字不得而知。由於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中,加上性格孤僻,喜歡獨居,最終出家。後來到天台山,隱居於寒巖,其名字“寒山子”也因此而來。

    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5月,來中國天台山巡禮參拜的日僧成尋(1011-1081),從國清寺僧禹矽處得到《寒山子詩一帖》,於翌年命其弟子賴緣等5人帶回日本,從此寒山在日本得以流傳開來。現存最早的寒山詩版本——1189年國清寺本,即藏於日本皇宮圖書館。

    寒山在日本的影響力有多大,可以說到了隨處可見的地步。吃飯可以遇見寒山,到處都有以寒山為名,或者寒山相關的飯店。比如神奈川縣有一家飯店叫“寒山”,店裡掛滿寒山的詩畫。

    喝酒也可以遇見寒山,岐阜縣有一種酒叫“梅乃寒山”,大分縣有一種大吟釀米酒叫“寒山水仙”,福岡縣有一種純米酒叫“寒山水”等等。

    買刀都能遇見寒山,在日本有個叫寒山的刀具品牌,全國知名。而且日本經常舉行日本刀製作評選比賽,其中有一個特別大獎叫“寒山獎”。

    在日本的文化界,寒山的影響力更是無以復加,奉他為禪宗大詩人。如室町時代的著名畫家狩野原信的繪畫《豐幹·寒山拾得圖》為日本美術中的至寶。

    江戶時代中期的禪僧白隱禪師,也是日本臨濟宗的中興祖師,受寒山影響極深,曾著書《寒山詩闡題記聞》三卷。

    寒山甚至還上了日本的郵票,1977年日本發行了寒山的郵票。在日本能上郵票的都是響噹噹的大人物,可見寒山影響力之大。

    寒山之所以在日本的影響這麼大,傳播這麼廣,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寒山的詩句通俗易懂,主要都是白話文,但是蘊含人生哲理,譏諷時態,同情貧民。在他的詩集裡甚至可以找到這樣淺顯的詩句“我住在村鄉,無爺亦無娘。無名無姓第,人喚作張王。”

    第二,寒山詩句反映的態度和主張與日本文化相符,被日本人所接受。寒山“三界橫眠閒無事,明月清風是我家”的優遊態度與日本平安、鎌倉、室町時期文學界所重的“不好人之交,不愁身之沉”的“風雅”文學觀不謀而合。

    而日本文化傳統中的自然觀和“山林情結”也讓日本人對寒山詩中所反映的山林幽居和迴歸自然的生活狀態心儀不已。

    寒山詩因其質樸的語言風格、幽玄的禪宗境界、不入世濁的隱者情懷、迴歸自然的意識贏得了日本學術界和民間大眾的持久喜愛。

  • 2 # 魚羊讀史

    白居易是一代文豪,不過在唐代文學史上,他的地位還是不能超過李白與杜甫。然而在日本,白居易的地位卻是首屈一指,遠非李、杜所能比擬。在平安朝,“文集”一詞,甚至可以作為《白氏文集》的專有名詞來使用;現今已普遍對古人直呼其名,而日本人卻還稱白居易為“白樂天”,稱字不稱名,在洛陽白居易墓,日文的獻碑甚至比中文的都多,碑文竟將白居易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白居易

    白居易為什麼在日本有這麼高的地位?

    很多人都說,這是因為白居易的詩語言簡單,日本人容易讀懂。然而這樣的回答,卻顯得有些太瞧不起日本人的漢文水平了:日本人能將典故繁多的《文選》用得得心應手,怎麼可能只因簡單易懂就尊白居易為第一?①日本人“選”中白居易的幾個巧合。

    ◆白居易的文集最早傳入日本是在公元838年,據《日本文德天皇實錄》記載,當時的日本太宰少貳藤原嶽守“撿校大唐人貨物,適得元白詩筆奏上。帝甚耽悅。授從五位上”。這一年是唐文宗開成三年,白居易時年67歲,住在洛陽。

    ◆白居易生前,其文集能夠流行於日本,這在印刷術尚未普及、文學傳播十分不便的中唐,非同尋常。相較之下,早他六七十年的李、杜,其文集傳入日本卻比白居易的晚了一百多年。

    當時被引入日本的,為什麼會是白居易的文集?

    ▲洛陽白居易墓日本人所立紀念碑

    ◆日本處於平安時代,致力於引進唐朝文化,他們派遣唐使,到大唐蒐集中國第一流的著作,又利用商船夾帶吸收中國典籍,遣唐使和商人遂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

    ◆遣唐使雖然是日本的高階知識分子,但到了大唐,要面臨因為“外華人”身份而帶來的諸多不便,對中國第一流的文學作品,他們很難透過細緻閱讀文字來給出判斷,而只能依其流行程度而定;商人更不會關心深層的文學價值,唯以流行度為進貨準則。

    ◆就流行度而言,九世紀中國的流行文壇,是屬於白居易的。

    ◆對日本人來說,譽滿天下的白居易,自然代表了大唐第一流的文化,故而引進他的詩作迫在眉睫,且不滿足於那些零星的單篇作品和單行小集,而是追求全集。838年所派遣唐使,肩負的重任之一就是蒐集白居易的全集。

    ◆巧的是,白居易是中國詩人中少有的重視整理文集之人。更巧的是,由於894年平安朝的“學問之神”菅原道真建議廢除遣唐使,838年的遣唐使遂成了最後一屆,此後日本不像以前那麼大規模成系統地吸收中國文化,白居易的作品好似踏上了一座文化孤島,避免了中國文壇思想變遷帶來的衝擊,一直保留著9世紀上半期的鼎盛地位。

    ②李、杜詩經典化遲滯,不夠流行。

    ◆作為白居易的前輩,中國詩壇並佇的雙峰——李、杜為什麼沒有在日本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文集的流傳。

    ◆李、杜不像白居易那樣注重結集,且晚年偏偏趕上安史之亂,戰亂對文學傳播的影響巨大,文集傳播受阻,大為延遲了李、杜詩的經典化。

    ◆所以,李、杜在唐人心中的地位,恐怕也難與白居易相敵。杜甫生前名聲不顯,而生前名聲顯赫的李白,其作品被經典化也有一個很長的過程。今人選唐詩,李白的詩幾乎必選。而在唐人那兒卻沒這麼高的待遇。如收盛唐詩人作品的《國秀集》(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篋中集》(乾元三年,公元760年),都沒有李白的詩。

    ◆直至白居易時代,李、杜都還未被經典化。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正是白居易書判拔萃科登第的後一年),日僧空海隨遣唐使入唐,遍搜唐人文集,歸國撰有《文鏡秘府論》,這部反映了9世紀初唐人文學觀的著作,竟仍沒給李、杜留有特別的位置。

    ◆李、杜詩的經典化,肇始於元稹、白居易的大力提倡,直到北宋才宣告完成。在白居易時代,李、杜還需借白居易擴大影響,其影響力顯然不能與後者同日而語,甚至到晚唐五代,《舊唐書》關於李、杜、白的傳記裡,李、杜只是《文苑傳》中的匆匆過客,白居易才被視為詩人中的翹楚。

    ◆所以,日本人未在白居易時代之前就把李、杜當做第一流的詩人引入,並非其眼光獨特,而是受限於文集之流傳。況且,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即便中國也還沒開始以李、杜為尊,日本人更不可能領先華人的理解,提前賦予李、杜崇高地位。

    ◆譬如,表現“物哀”的代表作當首推《源氏物語》,而該書作者紫式部卻是白居易的忠實讀者,其中隨處可見白居易詩的化用。

    ◆再往前,“學問之神”菅原道真倡導日本特色的“國風文化”,然而“國風”又是怎樣的風格呢?其詩“謂似樂天,自書為榮”。

    ◆到了近代,作家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詞中,曾用“雪月花”來概括日本文學的傳統美。而這濃縮了日本人獨特審美情調的“雪月花”,也正是出自白居易的《寄殷協律》:“琴詩酒伴皆拋我,雪月花時最憶君。”

    ◆於是,與其說日本人獨特的審美好尚令其更容易接受白居易的詩歌,不如說他們的審美好尚正是在白居易的幫助之下建立起來的。

    ◆日本人為何會與白居易有著如此高的契合度?

    ◆白居易集傳入日本,正值平安朝中期。天皇權勢衰微,外戚藤原家掌權。律令制度漸漸失效,貴族們地位的升降完全取決於與藤原家的親疏。對貴族來說,政治理想不復存在,進取心大為減弱,宴飲行樂成為日常。加之當時自然災害與社會動亂頻發,正契合了佛教所宣揚的“末法降臨”,貴族們厭世情緒高漲,焦躁不安。

    ◆這一時期的日本貴族社會,簡直是白居易生活的中晚唐時代的一面鏡子。

    ◆白居易晚年,朝中牛李黨爭愈演愈烈;又歷甘露事變,宦官權勢通天;更不用說朝堂之外的藩鎮林立,大唐漸漸病入膏肓,士人們卻無可奈何。面對這種棘手的社會形勢,傳統的儒家思想無用武之地。優遊於儒佛之間的白居易選擇“中隱”。

    ◆這種思想,雖無益於民、無補於世,但能夠慰藉焦躁的貴族們的內心,與白居易面臨著類似困局的貴族們,在中國第一流詩人的感召之下,得到了一條可走之路,自然望風而靡。

    ▲白居易 劇照

  • 3 # 良人執戟2

    在日本最有影響的唐代詩人的確是白居易,而且不是之一。

    這是什麼原因呢?請往下看:

    距今1248年是壬子年的唐代宗大曆七年即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縣,後遷居河南滎陽。他的祖籍地是山西太原。

    今年是鼠年,也是白居易的本命年,在這裡回答有關白居易的問題,也算是紀念這位頗有少陵之風,忠君愛國的平易詩人。

    盛唐是出偉大詩人的時代,這與國家的科舉考試有關,但凡“出將入相”,均為進士出身,甚至“及弟”,考試科目就有“詩賦”。非常遺憾的是,號稱“詩仙”的李白和“詩聖”的杜甫,卻無緣科舉。雖然這並不影響他們在中國詩歌的崇高地位。

    白居易27歲時,非常幸運的中了進士,他狂喜中留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仍少年。”

    他是中唐著名的詩人,與李白、杜甫並稱“李杜白”。他的作品影響極大。不同於其他的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世時他的作品就已經享有盛名,並且廣泛流傳於各地、各階層,是唐代詩人中作品在生前流傳最廣的一位。

    早在隋唐時期,中國的國家強大,制度發達,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深深的吸引著大海彼岸的日本人眼球。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明,日本人再也無法忍受坐等從相鄰的那個半島緩慢地、少量地、零散地傳來中國的資訊和典籍。

    於是,迫不及待的遣使入唐取經。中國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源源不斷地進入日本,催生了日本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高仿”中國。

    由於當時白居易的盛名,他的作品也流傳至日本、新羅等東亞地區。在早期的日本,巜白氏文集》是日本文學漢化的最重要依據。他的代表作巜長恨歌》和巜琵琶行》膾炙人口,不僅在華人之間廣為流傳,還一直入選日本中學生的國語必讀教材中。

    白居易在日本擁有眾多的“白絲”(粉絲)他們都十分熱愛白居易的詩作品,上世紀未,日本NHK電視臺的記者多次到河南洛陽專程採訪白居易的嫡系後人,白氏後人仍然頗有乃祖之風,面對電視鏡頭,搞起了“直播”,朗誦的是白居易巜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前四句:“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為什麼日本人很喜歡這首詩,我揣測這是日本人面對殘酷大自然的考驗,不屈不撓的奮鬥,白居易的“野草榮枯”情結,正是這種精神的寫照,也就是說,千年之後,白居易仍然是他們心目中的偶像。

    總結:大唐始終是日本人推崇的王朝,頗有大國風度的王朝也派出優秀的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歷經六次啟行,五次失敗,雙目失明的鑑真堅持去了日本,這是中國佛教對日本政治和佛學立下的偉大功勳。

    而白居易在日本的深刻認識,則是中國文化那種“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的“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的處世哲學。

  • 4 # 麥穗日記

    從歷史發展的維度來看,中國文學對日本影響很深,對日本文學有影響的詩人有屈原、陶淵明、白居易、元稹等詩人,而中國的文學作品,諸如《詩經》《論語》《老子》《莊子》《史記》等書籍對日本文學的發展影響深遠。而之所以說中國對日本最有影響的是唐代詩人白樂天,即白居易,這與日本文學發展時期有關,日本平安文學時期,非常喜歡引用白居易的詩歌,尤其是最傑出的代表女作家紫式部,紫式部對唐代詩人白居易詩歌的引用長達九十多處,足以見得紫式部對白居易的詩歌的青睞,以至於被很多學者認為,在日本最有影響力的唐代詩人是白樂天。

    紫式部的生平VS白居易的詩歌特點

    紫式部是日本文學史上傑出的女作家,她出身於日本中等貴族家庭,因為受祖父、父親、兄長的影響,自幼跟著他們學習詩歌,她的父親擅長中國文化典籍,對漢詩有深入研究,尤其喜愛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文。特別是紫式部在經歷一段不幸婚姻之後,開始入宮擔任宮中的女官,專門負責對宮廷貴族講解漢籍和古書,包括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

    這些經歷都讓她對中國文學有深入的研究,且長期在宮中生活,目睹當時的日本對女性地位的不認可,才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開始用筆記錄當時的宮廷禮儀、服裝、容貌等,流傳下來的作品有《紫式部集》《源氏物語》《紫式部日記》等。

    而白居易的詩歌經歷了兩個階段,以元和十年為劃分點,元和十年前,白居易多以諷喻詩為代表,諷刺和揭露社會的黑暗,元和十年後,白居易感傷詩透過鮮明的形象、連貫的情節、曲折的敘事、優美的語言, 利用鋪排烘托等, 細緻地描寫心情和感情, 韻律流暢和諧, 流傳廣泛。

    《源氏物語》對白居易詩歌的接受

    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面鏡子,它生動的記錄了中國的各種文物、思想、典章、制度等,在《源氏物語》中,紫式部多采用白居易的詩歌,並參照《長恨歌》,開啟對文學的創作。

    《源氏物語》中對白居易的詩歌引用多達90處,每次都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而作為文學成就極高的作品,足以見得“白居易”對日本文學影響很大。

    而日本文學對白居易的詩歌的引用拋棄了“諷喻詩”,而留下“感傷詩”藉以表達對日本平安時期政權動盪、社會混亂現狀的不滿,倡導個人的“獨善之心”“修身養性”“追求安穩”“放縱自娛”的社會狀態。

    《源氏物語》對白居易詩歌的引用方式

    根據日本學者丸山清子女士的研究,紫式部在《源氏物語》中引用或參照《長恨歌》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1、直接引用

    《源氏物語》中會直接摘錄白居易《長恨歌》裡的詩句。如“銅壺”寫道:

    皇上看了《長恨歌》畫冊,覺得畫中楊貴妃的容貌,雖然出於名畫家之手,但筆力有限,到底缺乏生趣。詩中說貴妃的而龐和眉毛似“太液芙蓉未央柳“,固然比得恰當,唐朝的裝束也固然端麗優雅,但是,一回想桐壺更衣的嫵媚溫柔之姿,便覺得任何花鳥的顏色與聲音都比不上了。以前晨夕相處,做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之句,共交盟誓。如今都變成了空花泡影。天命如此,抱恨無窮。

    其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在白居易詩歌中,是廣為流傳的名句,他表達了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愛,更是表達了對兩人愛情比翼雙飛的自由嚮往。

    2、間接使用典故

    如“寄生”寫道: "藏中納言說:

    "為了尋訪亡魂在處,即使是海上仙山,亦當全力以赴。我對此人的戀慕雖未若是其甚,但與其如此魂思夢想,無法慰情,還不如前往尋訪。”

    其中的“為了尋訪亡魂在處,即使是海上仙山",便是對《長恨歌》中“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等詩句的借用。

    3、隱秘引用

    如“魔法使”描寫源氏失去紫姬以後的鬱悶心境時,寫道: “天氣很熱的時候,源氏在涼爽之處設有座位,獨坐凝.……看見無數流聾到處亂飛,便想起古詩中“夕殿螢飛”之句.......

    正是對應了《長恨歌》中“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表現了唐明皇在失去楊貴妃之後的苦悶,與光源氏失去紫姬時的悲痛,有通合之意。

    《源氏物語》的地位

    《源氏物語》被很多人認為可以與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相比,最大原因是因為《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與《源氏物語》中的光源氏有著極為相似的經歷,他們都是以一種主人公的形象對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同情,與很多女性曖昧不清,害怕他們被社會汙濁玷汙,而想方設法保護他們,只不過《源氏物語》中的光源氏作為有權力地位的人,擁有保護女性的能力,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由於無權保護,而自己開始淨化、出家。

    由此可見,《源氏物語》的影響之大。

    除此之外,日本平安文學中的許多作品,也多以白居易的感傷詩為引用材料,如《竹取物語》《伊勢物語》《枕草子》等書都追求白居易詩歌中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與自然相融的人生態度以及季節變換的生活情趣,這與日本平安時期人們憂鬱的心性、安逸的追求都密不可分。

    結語

    以日本傑出女作家紫式部《源氏物語》為代表的文學作品,多追求對現實社會中女性地位低下、社會政權混亂,卻又無能為力的心性表達,難免有種厭世、避世的消極心態,卻又在這種心態的輪迴下,開始對自我進行救贖,而田園之樂、四季之趣、自然之美正符合日本多數人的喜好,這也是白居易詩歌在日本發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可以說,日本文學中最有影響力的唐代詩人是白樂天。

    參考文獻:《新編簡明東方文學》

  • 5 # 愛鏟史的貓

    說到古詩,那唐詩一定是繞不開的。唐朝是一個詩學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朝代裡誕生太多精彩養眼的詩人大家。這裡面有斗酒詩百篇的詩仙李白,有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當然也有自嗨自樂的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相對於李白杜甫來說,名氣或者在本土要小很多,但是白居易的詩在日本,那真的是風靡全國。上至天皇貴族,下到平常老百姓,都很喜歡吟誦白詩。而白居易的詩也不僅僅是被日本人所傳唱,更多的是對日本文學的影響。據日本史料記載,日本關於唐詩記載有1110多條,而白居易的就佔了550多條,可謂是傳唱驚人。

    至於說為什麼白居易的詩能夠在日本的影響力超過李白杜甫呢,原因一方面感謝當時大規模來訪華的遣唐使,他們把白居易的詩帶回了日本。第二點就是相比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集和杜甫的憂國憂民的詩史而言,通俗易懂卻又形象生動的白詩,更加能被日本人所接受。

    就這樣,白居易憑藉詩在日本成為了一代國際紅人,至今還有以白居易為形象的神社存在在,這足以說明白居易在日本的影響力

  • 6 # 待曉兒

    確切地講,在日本最有影響力的唐代詩人就是白居易,而不是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這些在中國更著名的詩人。

    至於原因,其中有歷史的因素,也有巧合的關係。

    漢語使用的限制,讓日本詩壇從模仿六朝到模仿中唐

    我們現在能看得到,日本文字當中是有很多“漢字”的,甚至國際上也有一個種類叫做“日本漢字”,但這種文字也是後來創造出來的,顯然是借鑑了漢字。

    那麼,日本在沒有創造出本國文字之前,使用的是什麼文字呢?

    根據歷史的記載,日本使用的是漢字,是從當時北韓半島上的國家“百濟”傳入的,時間大概在公元4世紀末。當然這個時間推斷是根據中國和北韓半島的史書,日本史書的記載要早一點,但鑑於其史書造假太多,時間並不準確。

    往後300年,日本和中國的交流所寫的國書是用漢字寫成的,多出于歸化的漢人之手,直到聖德太子執政的時候,“十七條憲法”的出現才表明日本國內人士可以完全駕馭當時的漢語。

    他們學習的物件正是六朝時期,而這一階段漢語正好是崇尚駢儷文風的,自然也對日本的語言風格產生了很大影響。

    尤其是在文壇上,他們所模仿的物件是中國的《文選》,文章注重駢儷,詩歌看重五言詩。

    像當時一本非常著名的詩文集《懷風藻》,一百二十首詩歌中,七言詩只有七首,其他都是五言,而風格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非常像:

    驚濤共弦響,哢鳥與風聞。葉落山逾靜,風涼琴益微。

    但是可以想見,這種語言風格是比較難以模仿的,它對於文字架構的技巧性要求很高,當時漢語在日本上層社會也只是剛剛普及,顯然很多文人還是不能完美應用的。

    這也就導致了這一階段日本的詩歌往往都是“有句無篇”,偶然會出現一兩句好詩,但幾乎找不到一整首都非常出色的作品。

    就在這個時候,白居易的寫作風格傳入了日本。

    我們知道,《文選》這樣的作品,初唐和盛唐都是要學習和模仿的,比如李白就曾經“三擬文選”,杜甫也是走的“永明體”新體詩一路,對於作詩要求有很高的技巧,寫出來的作品也非常雅緻。

    但是白居易不用,他的詩歌以“淺近”為主。越易懂越好,能達到“老嫗解詩”的程度才叫妙。

    而從題材上來說,社會上底層生活狀態也可以寫入詩歌,很容易就在底層百姓之中出現共鳴,其傳播自然就很快,詩人成名也比較容易。

    正當這些日本文人為漢語的繁複所困擾的時候,突然傳入了另一種更為簡便的作詩方式,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物件。

    白居易迅速在日本文壇上火了起來,江戶時期的史學家林鷂峰曾經這樣說:

    《文選》行於本朝久已,嵯峨帝御宇,《白氏文集》全集始傳來本朝,詩人無不仿《文選》、《白氏》者。

    是講當時嵯峨天皇在位期間,白居易的文集,也就是《白氏長慶集》傳入了日本,一時間所有的詩人都對其進行了深入學習。

    這種學習到了什麼程度?說出來有點瘋狂。

    這本書被當時的文人視為瑰寶,從詩題、文辭、韻律、意境等等方面都有人對其進行模擬、揣摩甚至剽竊。

    這是漢語對於日本文壇的限制所致。

    或許有人問,為什麼日本沒有很早地創造出自己的文字。

    我們來想一個問題,人在什麼情況下會去創造文字?自然是物質生活條件達到了一定的要求,而人們也需要文字來進行精神層面的建設。

    最遲在中國的三國階段,根據魏國派到日本的使臣的敘述,當時的日本是“衣服無針功”,連服飾文化都比較落後,更別說產生更高等級的文明。

    而經受了中國的文化影響之後,因為漢字的出現完全能解決日本國民使用文字的需求,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創造出本國文字。

    白居易的詩歌流傳最廣,和其傳播性有關

    說起白居易詩歌在日本的流傳,其實還是有一定的歷史巧合性,這和日本如何得到白居易詩集的方式有關。

    我們知道,白居易在國內的讀者也有很多是底層社會的百姓,因為他主要是為低層社會寫詩,表達他們的訴求讓上層統治者知曉,同時還要引起很多普通百姓的共鳴和得到他們的支援,用以聲援其在朝堂上的改革。

    所以,白居易的詩歌在民間是有很多人自發傳抄的。

    而這些傳抄的詩集哪去了呢?有很多就被放在了寺廟當中,供人免費取閱。

    寺廟主要是一些底層百姓經常去祈福燒香還願、甚至是舉辦一些聚會的場所,作為公共場合,其凝聚力還是比較大的。很多人都把抄下來的東西放在寺廟裡,像莫高窟中就發現了很多手抄的作品。

    而日本派來的遣唐使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他們不僅要和唐朝修好,向其學習,還要在唐朝買大量的物資。

    這些物資包括絲綢、陶器、服飾等等,甚至包括唐朝的錢幣,這在當時的日本也是可以流通的,甚至比本國的貨幣還要受認可。

    當時的日本比較窮困,並沒有太多的錢,除了唐朝會贈予一些物資之外,大部分都需要自己去採買。這一部分花銷是非常大的。

    那麼,這些在寺廟當中免費就可以獲取的書籍就成為了這些遣唐使們非常鍾愛的物資。

    這些書籍的種類很多,五花八門都有,而詩人中白居易的詩集尤其多。

    這樣一來,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流傳就非常廣泛了。

    恰恰他的詩歌數量還是非常多的,目前存世的唐詩大概5萬多首,白居易就佔了3000多首,比李杜加起來還要多;而最遲在宋代,白居易的詩歌流傳有近4000首之多,那麼在唐代就更多了。

    這些詩歌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足夠日本文壇的學習。

    至於再之後,日本文壇的風向就開始學習蘇東坡、黃庭堅等宋朝文人了,唐朝的詩風不再流傳。

    所以說,有唐一代在日本最著名的詩人,就是白居易。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7 # 尼古拉斯憶心

    白居易是一代文豪,不過在唐代文學史上,他的地位還是不能超過李白與杜甫,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還是以負面形象出現。然而在日本,白居易的地位卻是首屈一指,遠非李、杜所能比擬。

    日本人稱白居易的詩文集為《白氏文集》,現在一般認為,《白氏文集》傳入日本的時間大約是在公元834年左右,也就是說,當白居易還在世的時候,他的作品就已經流傳到了日本。其後不久,皇室就設立了侍讀《白氏文集》的官職,《白氏文集》與儒家經典具有了同樣重要而顯赫的地位。特別是在《白氏文集》成為宮廷侍講科目以後,上行下效,在王朝貴族之間能夠熟練地吟誦白居易的詩句成為一種具有高雅的文學修養的象徵。 據《源氏物語與白氏文集》一書的作者丸山清子的統計,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中有106處引用了《白氏文集》。與《源氏物語》大致同一時代的作品、日本文學史上著名的三大隨筆集之一、清少納言的《枕草子》中也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記載:日本的中宮皇后早晨起來想看看窗外的景色,就讓身旁的女官開啟窗戶。但是,她是這樣說的:“香爐峰雪景如何?”旁邊的女官立刻領會了她的意思,應聲走過去把窗子開啟。

    這段故事經常被收錄到日本古代文學的普及性讀物或教材中,用以說明在平安時代白居易詩文是如何廣為流傳的。中宮皇后和女官之間的這種默契交流是因為她們有一種共同的知識素養——熟知白居易的詩句。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第四首的頸聯為“遺愛寺鐘欹枕聽,香爐峰雪撥簾看”(全詩內容:“日高睡足猶慵起,小合重衾不怕寒。遺愛寺鐘欹枕聽,香爐峰雪撥簾看。匡廬便是逃名地,司馬仍為送老官。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何獨在長安。”),中宮皇后只引用了後一句中“香爐峰雪”四個字,身邊的女官就能夠根據皇后沒有說出來的三個字“撥簾看”而明白皇后的意思。 在平安時代,女流社會尚且如此熟知白居易詩文,可以想見在作為主流知識人的男性文人中,白居易有著怎樣的地位。

    例如平安朝三個最著名的漢文學家——菅原道真、都良香、島田忠臣的作品都深受白居易的影響。都良香有一首《白樂天贊》,稱白居易“集七十卷,盡是黃金”!這響噹噹的八個字可以說是對白居易文學的最高評價,足見他對白居易的頂禮膜拜。另外,從平安時代成書的幾部重要的文學典籍中也可以看到白居易文學的影響之大。如《大江千里集》(約894年成書)摘取了一百一十五句漢詩將其翻作和歌,其中有七十四句是白居易的詩句。大江維時(888-963)編選的相當於唐詩薈萃的《千載佳句》共收錄唐代詩人一百四十九人,漢詩句一千一百一十聯,其中白居易詩有五百三十五聯,佔所有入選佳句的4 8%。對日本文學史產生深遠影響的、由藤原公任(966-1041)編纂的《和漢朗詠集》,收錄華人的詩文二百三十四首,其中白居易的詩文有一百三十九首,佔60%。 這些典籍中所收白居易詩句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白居易詩中那些對自然、人事的細膩感受以及對世事變幻無常的深深慨嘆,例如“天上歡華春有限,世間漂泊海無邊”、“莫憑水窗南北望,月明月暗總愁人”,這些詩句十分符合當時日本“物哀”的審美風尚,引起平安朝文人的強烈共鳴。另一類是表達白居易人生智慧的詩句,如“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銷盡是非心”、“蟲全性命緣無毒,木盡天年為不才”等等,他的通達、聰明的人生態度被日本文人視為楷模。

    還有一類即是內容與佛教相關的詩句,《千載佳句》設有“釋氏部”,所收作品的四分之一是白居易之作;《和漢朗詠集》之“佛名”、“山寺”、“佛事”、“無常”的分類中均收有白居易的作品。慶滋保胤曾在他的名文《池亭記》裡寫道:“唐白樂天,異代之師,長於詩句而歸佛法也。”從這裡可以看出,在當時,白居易作為佛教的代表人物而受到日本知識人的仰慕。不過,總的來看,平安朝文人心中的白居易,是一個優雅、瀟灑、有貴族風度和聰明處世哲學的人物,與中世以後的白居易形象還有明顯的不同,與我們現代華人所瞭解的“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的“人民大眾的詩人”、“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形象更是大相徑庭。 洛陽白居易墓日本人所立紀念碑。

    綜觀日本的白居易受容史,可以看到古代日本人對白居易文學解讀的多樣性。在平安朝末期,日本還出現了白居易為文殊菩薩化身的傳說,中世以後白居易文學中的儒教思想以及政治內容也更加受到重視,可見一個民族在吸收異文化時,吸收什麼以及如何吸收取決於受容主體的素質、土壤和當下的需求。

    這裡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日本人引用白居易詩句的具體情況。 前面提到的白居易詩“遺愛寺鐘欹枕聽,香爐峰雪撥簾看”,在《源氏物語》“總角”卷中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飛雪蔽天,竟日不息。薰中納言悵望沉思,直到黃昏,世人所厭惡的、十二月的月亮,高照在明淨如水的碧空中。他就捲起簾子,舉頭望月,又‘欹枕’而聽那邊山寺中宣告‘今日又空過’的隱約的晚鐘聲。即景賦詩云:人世無常難久住,擬隨落月共西沉。”以《河海抄》為代表的日本有關《源氏物語》的註釋書均指出這段內容與上述白居易詩句的關係。

    不過,該詩句在原詩中表達的是白居易在“心泰身寧是歸處”的新居“日高睡足”、悠然自在的生活狀態,而在《源氏物語》中則象徵著“薰中納言嚮往出家的佛心”(中西進《源氏物語と白楽天》,巖波書店,1997,401頁),用白居易的詩句營造了佛教信仰的氛圍。

    一直到日本的近、現代,仍然能夠看到白居易文學的影響,江戶時代的作家伊能穎則(1806-1877)根據《長恨歌》的詩句創作了《長恨歌句題和歌》,大約15世紀左右日本人創作的古典戲劇曲目《白樂天》在現代的日本仍舊在繼續上演。現在日本每年公開發表的與白居易相關的研究成果遠遠超過中國。

    對日本人來說,白居易的詩文不僅是外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的重要源泉之一,同時,有很多詩句已經融合在日本文學之中,成為與日本文學不可分割的存在。 正如高松壽夫氏所指出:“白居易文學在東亞地域中有廣泛的影響,曾是這一地域共有的流行元素。白居易研究是一個可以從時空兩方面縱橫無盡展開的、具有深遠意義的課題。”(高松壽夫、雋雪豔編《日本古代文學與白居易——王朝文學的生成與東亞文化交流》序言,勉誠出版,2010)而對於我們華人來說,關注白居易與日本文化的關係,一方面可以瞭解中國文化越境之後的情況,另一方面,透過追究中國文化如何被取捨、改變及其原因,我們能夠觸及到接受一方社會、思想和文化中最本質的問題。

  • 8 # 瀟湘書客

    中日兩國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在唐朝就有大量遣唐使不遠萬里來到長安求取各類文化,其中唐詩對日本影響最為深遠。但在傳播過程中,因為日本也具有一定的本土化改變,所以中國的詩聖詩仙在日本並沒有最受推崇,相反有些名不見經傳的人反而獲得極高的地位,比如詩人寒山。然而今天我們談論的則是被日本人推向“神壇”的唐代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課本中學習到《賣炭翁》的作者,或許喜歡唐詩雜史的朋友還會多瞭解到白居易和元稹的那些趣事。但是不得不說,如果對白居易的生平有了系統瞭解,你會對這位詩人產生油然的敬意。

    前不久的《妖貓傳》讓大家回味李楊愛情的同時,也將一首《長恨歌》讀得肝腸寸斷,能寫出“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如此金句的人,想必一定是個痴情種吧!但是白居易好像並不是這樣一個人,無論是十幾歲的時候遊歷長安便尋花問柳,還是有財力之後在家養了很多家伎,白居易經常提到的兩名寵伎,一個叫樊素,另一個叫小蠻。他有一句詩:“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就是誇她倆的。那如此一來,白居易是渣男不就是“實錘”嗎?可是細細品讀他的詩作,“潛別離暗相思”、“唯不忘相思”、“結在深深腸”等等,其實他也有一片白月光懸於心上。這個姑娘叫湘靈,雖兩情相悅但敵不過封建門第。或者正是這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激發了白居易無數靈感,寫下最深情的詩篇。

    能寫出《長恨歌》這樣一曲絕美詩篇的人,只懂愛情不懂政治也是行不通的。白居易的仕途很順,二十九歲中進士,是當朝最年輕的進士沒有之一。三年後順風順水,先後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和翰林學士。因為參與不到核心政務,白居易還是憑藉少年輕狂大刀闊斧地開始了他自己引以為豪的“新樂府運動”。詩人的筆就是武將的刀,白居易在改革中創作的詩篇大多揭露時弊諷刺腐敗,因為好讀易懂,鄉野的老嫗都能明明白白,更遑論朝野中的文人。被排擠被罷免的後果是可以預料的,但是白居易並沒有被打倒,也沒噤若寒蟬。他還在寫詩寫詞,即便成為青衫溼的江州司馬,也沒能讓他停下自己的腳步。他可以說是大唐的一份發光的良心,是行走的父母官。

    白居易的詩集影響的不只是大唐——日本醍醐天皇說,“平生所愛,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嵯峨天皇把《白氏文集》當成寶貝, 叫做 “枕秘”,天天學習膜拜。紫式部寫《源氏物語》的時候,有 106 處引用了《白氏文集》,曾經還開了講壇,講白居易的詩。

    白居易字樂天,也向來樂天,他在自己的一生之中極盡風流也情根深種,在為官的仕途中直言不諱也安之若素,他的詩作、理念、性情都對日本的文壇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賭石如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