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達達令觀史

    趙武靈王名雍,即位於公元前325年,是三家分晉後趙國的第八代國君,此時正值秦惠文王的晚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日漸強大,而趙國卻是四面臨敵,中山國又直插趙國腹地,尤其是之前趙武靈王和中山國在鄗城開戰,趙國戰敗,為了一雪前恥,增強趙國的軍事實力,趙武靈王決定進行改革,這項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胡服騎射。

    所謂胡服騎射,簡單來說就是改穿胡服,學習胡人的騎馬、射箭武藝,招募騎兵。

    一、推行胡服騎射的原因

    趙武靈王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同時他也是一名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他深知“變服騎射”的重要性,也瞭解變革背後的艱難,可即使這樣,他也堅持要進行改革,原因有三:

    ①、開疆拓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北取胡地、內滅中山。他曾說道“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即就算全天下的人都笑話我穿胡服,胡地和中山國我也必須拿下,這句話反應出了趙武靈王北取胡地、內滅中山的決心。

    趙國自建國以來,曾多次想向中原發展,但是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這是由趙國的地緣位置決定了,它想要向中原腹地擴充套件就必然要和接壤的韓、趙、齊等諸國發生衝突,各國為了自身利益自然會竭盡全力阻止趙國的擴張,而趙國南北兩部分中間有一個“千乘之國”的中山國,北邊是廣袤的胡地,如果能夠北取胡地,內滅中山,趙國的領土也能大大擴充套件,而不會和中原各國為爭奪領土而牽扯精力。

    此外,趙武靈王讓趙人穿胡服,這就拉近了趙人和胡人的距離,增強了胡人對趙人的認同感,便於民族融合,這對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入趙非常有利。當時,趙國周邊的胡人如東胡、林胡、樓煩等都是遊牧民族,他們都擅長騎兵作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做法使得林胡、樓煩歸順趙國,林胡王獻馬,樓煩騎兵接受改編,這就吸引了大批胡人加入到趙國的軍隊中,大大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

    ②、洗刷恥辱。導致趙武靈王下定決心要進行“胡服騎射”的一個直接原因還是鄗城之戰,當時趙國和中山國在邊境鄗城開戰,結果卻是趙國大敗而歸,為了一血恥辱,趙武靈王決定“變服騎射”。

    此外在趙武靈王三年,為了和當時的三大強國秦、齊、楚相抗衡,趙國和韓、魏、燕、中山四國國君互相稱“王”,加強五國之間的聯絡,趙武靈王也成為了趙國曆史上第一個稱王的國君。然而好景不長,趙武靈王八年,韓、趙、魏、燕、楚五國聯合,以楚國為首攻打秦國,結果五國大敗,這讓趙武靈王深受打擊,感到格外羞辱,之後他便說自己沒有當王的實力,不敢有“王”這樣的名分,便令華人稱其為“君”。趙武靈王九年,韓、趙、魏三國又聯合攻秦,再次失敗,趙國士兵被殺達八萬之多,接連失敗讓趙武靈王深深感覺改革勢在必行。

    ③、不改則亡。戰國和春秋的最大不同在於,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兼併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各國為了求生存都在謀求變法,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南韓有申不害變法,變法後的各國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起色,特別是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後,一躍成為第一強國,效果顯著。強秦已經成為趙國最大的威脅,而在趙國腹地還有一個國中之國中山國,正如趙武靈王自己所說“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趙國是一個四戰之地的國家,東南西北都有強敵,如果還不抓緊時間變法圖強,必然會被周邊的國家一步步蠶食,趙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二、推行胡服騎射面臨的困難

    趙武靈王雖然想進行改革,透過推行胡服騎射實現強兵的目的,然而現實卻是困難重重,難以推進,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改風易俗非常艱難。趙國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諸侯國,地處中原地區,趙國君臣的服裝和中原各國相同,卻和趙國周圍的胡人著裝相差極大。服飾歷來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且在戰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一向自恃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禮儀完備,看不起未經開化的夷狄之邦,對夷狄文化也異常排斥,從來只有夷人學習中原文化的事情,哪裡有中原人借鑑夷人風俗的道理?現在趙武靈王要拋棄趙人習慣已久的中原服飾,改穿胡人服飾,當然會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對。事實上,趙武靈王對自己即將推行的胡服騎射也有很大的顧慮,所謂“有高世之功者,負遺俗之累”,要改變祖宗法制而建功立業一定會受到來自世俗的阻力,特別是涉及到文化習俗方面的改革,更加步履維艱。

    第二,王公大臣強烈反對。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首先遭到了王公大臣們的反對,反對的理由當然也是因為對蠻夷文化的排斥,任何一項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進行推廣,所謂上行下效,如果連趙國中的諸公子和大臣們都不支援,拒不穿胡服,那麼在百姓中推廣就更加沒有說服力,所以趙武靈王決定首先從上層開始說服他們支援胡服。

    三、為說服公卿趙武靈王所做出的努力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籓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樓緩曰:“善。”群臣皆不欲。 《史記·趙世家》

    1、說服樓緩。趙武靈王正式頒佈胡服令之前,先召來了他的臣子樓緩做工作,他對樓緩說:“先王順應時世的變化,做了南邊領地的君長,連線了漳水、滏水的險阻,修長城,攻取藺城、郭狼,在荏地打敗了林胡人,然而功業卻沒有完成,如今中山國在我們的腹心,北面是燕國,東面是東胡,西面是林胡、樓煩、秦國、南韓的邊界,如果沒有強大的兵力做後備,國家就要滅亡了。想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要受到背離世俗的牽累,所以我想要穿胡人的服裝”。樓緩聽到自己的君王說的言辭懇切,立馬錶示支援胡服。

    2、徵求肥義的意見。接著趙武靈王又找到了肥義,肥義是兩朝元老,也是趙武靈王幼年繼位時的託孤大臣,趙武靈王說明來意後,肥義表示全力支援,並且用趙國曆史上的兩位先賢趙簡子與趙襄子來激勵趙武靈王,對他說道“臣聞疑事無功,疑行無名。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如果一味考慮天下人的想法,那什麼事情也不要做了,他鼓勵趙武靈王,一般人對成大事往往缺乏超前意識,只有智者才能看到事情的未來。

    3、取得公子成的支援。趙武靈王要取得趙國公族的支援,最重要的是得到他的叔叔公子成的認可,公子成在趙國士大夫階層有很大的影響力,為此趙武靈王先派了一名大臣去看望公子成,對他說“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即我已經決定改易胡服,如果叔父您都不贊成,天下人必然會議論紛紛,不利於胡服的推行,希望您能支援我,為天下人做表率。但是,僅僅是這個理由完全說服不了公子成,他還是認為中原文化遠勝蠻夷文化,不想要改易胡服。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聖人觀鄉而順宜,因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夫翦發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黑齒雕題,卻冠秫絀,大吳之國也。故禮服莫同,其便一也。鄉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是以聖人果可以利其國,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儒者一師而俗異,中國同禮而教離,況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變,智者不能一;遠近之服,賢聖不能同。窮鄉多異,曲學多辯。不知而不疑,異於己而不非者,公焉而眾求盡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故寡人無舟楫之用,夾水居之民,將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而襄主並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王醜之,而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也。《史記·趙世家》

    趙武靈王為了胡服能夠成功推行,親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主要指出了四點:

    其一,從目的上來說,服裝是為了方便使用,而禮儀是為了方便成事。我們知道戰國時期的衣服大都是衣袖非常寬大,從外觀看非常莊重,而在戰場上卻極不實用,胡服衣袖短窄貼身,比中原服飾更利於作戰。

    其二,從現實來看,趙國面臨著燕國、東胡、樓煩、秦國、南韓、中山國等國的包圍,地緣環境惡劣,如果不變更胡服,提高軍隊戰鬥力,無法應對四面之敵。

    其三,從歷史上看,趙簡子、趙襄子都是在應對戎狄之中獲得發展的,今天的變服騎射,實際上是對先人功業的繼承和發展。

    其四,從“國際關係”上看,中山國深入趙國腹地,對趙國威脅最大,且之前還大敗趙國,為了一雪恥辱,必須透過變服騎射提高軍事實力,以報此仇。

    趙武靈王將這番話對公子成說了後,公子成深受感動,對他繼承簡、襄之志大加讚賞,當即表示同意穿胡服上朝。

    在取得叔叔公子成和重臣肥義、樓緩的支援後,趙武靈王立即頒佈胡服令,宣佈趙國全體臣民改穿方便的胡服,拋棄寬袍大袖的漢服。

    四、推行胡服騎射的效果

    趙武靈王的推行的“胡服騎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公元前307年,趙國派兵攻擊中山國,拉開了消滅中山國的序幕。第二年,趙武靈王招募了胡人軍隊,建立原陽騎兵訓練基地,同時發動了對中山國的戰爭,前後歷時十二年,終於滅掉了“千乘之國”的中山國。滅中山國使趙國南北領土連城一片,極大的擴大了趙國的土地,增強了趙國的實力。“中山之國也,方五百里,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則附,則天下莫能害。”

    在進行胡服騎射的同時,趙武靈王於公元前年率領新建的騎兵軍團,向西攻打胡地,使趙國“闢地千里”。趙武靈王向西擴地這一年,正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即位的那一年,並且秦昭襄王正是趙武靈王派兵從燕國護送回國才當上秦國國君的,強大統一的晉國消失了,但是趙國在趙武靈王的統治下迅速成為東方的大國、強國,成為日後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之一。

  • 2 # 風光藝境

    趙武靈王趙雍(?—前295)為中國戰國中期趙國國君,趙肅侯之子,前326—299年在位,諡號“武靈”。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促進趙國軍力大增,是戰國時期著名軍事改革家。

    趙國地方二千里,疆域有今山西中部、陝西東北部、河北西南部,建都邯鄲。趙國西有黃河,南有漳河,與魏為鄰;東有清河(今河北清河縣西境),與齊接壤;北有易水,同燕為界。境東北有白狄族中山國(都城在今河北靈壽縣西北),西北與樓煩、林胡毗鄰;東北與東胡、北與匈奴相連界。此為趙國的疆界與四鄰。

    前326年,趙肅侯去世,子趙雍嗣位,是為趙武靈王;因年幼,由大臣肥義主持朝政。趙武靈王年少心雄,他見識到胡人騎兵作戰靈活,服裝為上襖下袴(褲),腰束郭洛帶,佩用帶鉤,足登皮靴,行動舒展靈便,便於騎射,優於趙國的步兵、兵車和長袍甲冑,遂決意學習胡服騎射,進行軍事改革。

    前307年,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軍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趙武靈王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大力改革軍事,推行胡服騎射,是大有動機與歷史背景的。

    一、戰國七雄中,趙國的軍事力量並不強大,在諸侯兼併戰爭中屢遭挫敗,趙成侯(趙武靈王祖父)時甚至都城都曾一度被魏國攻陷;趙國欲南侵衛地以進取中原的宏圖遭到魏、齊兩國阻遏。趙武靈王有鑑於此,遂決意向相對薄弱的北、西方向發展,驅逐接境之胡狄,拓土安邊。時白狄族中山國雄踞趙國東北方,實為趙國側背之大患。再者,趙國東北與東胡接界,北鄰匈奴,西北與林胡、樓煩接壤,處於強悍遊牧民族環視包圍之中。故趙武靈王決定肅清邊境之胡狄以擴張領土;再北逐胡狄而控制漠南。而華夏傳統戰法並不適應同胡服騎射的胡狄作戰,可以說毫無優勢可言。故而變華夏落後之戰法,師胡狄之長,胡服騎射遂成為強軍之必須。此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動機與歷史背景之一。

    二、秦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前356年,一說359年)以來,國勢逐漸強盛,攻取魏河西之地,盡有關中全境,可東出函谷關、武關威逼東方六國,大有侵吞中原之雄勢。東方諸侯合縱攻秦,聯軍數遭敗績。前317年,秦破魏、趙、韓於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南),趙損失八萬兵力。前316年,秦攻趙,取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西陽(今山西中陽縣)。前313年,秦攻趙,取藺縣(今山西呂梁市離石區西)。面對強秦的凌厲攻勢與趙國損兵失地的困窘局勢,趙武靈王醒悟到變法改制、自強軍力才是保境固本的唯一途徑。此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動機與歷史背景之二。

    三、強秦據有關中形勝河山之險,扼函谷關足以拒六國之師,出函谷關則可進取中原,東方諸侯合縱正面叩關攻秦毫無取勝把握。趙武靈王敏銳地洞察這一切,並認為只有西出榆林側擊秦都咸陽之背,方為攻秦之唯一進路。但此地眼下尚為戎狄所據,只有先行掃清障礙,方可圖攻秦大事。總之,趙國當務之急是擊逐戎狄、佔領其地,既可解除自身危險,又可擴大領土自固自強,並可為西攻強秦掃清障礙。師先進的胡狄之戰法以攻胡狄,“以胡制胡”,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動機與歷史背景之三。

    四、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是強國強軍的必由之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戰國初,魏文侯用李悝為相,實行社會改革,國力軍力俱大為增強,成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強國。秦孝公用商鞅實行變法,國勢驟強,迅速成為令東方諸侯畏懼的“虎狼之國”。熟知歷史的趙武靈王以史為鑑,清醒認識到“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的危險,而變法改制則國強,墨守陳規不求改進則國必衰,甚至亡。此為趙武靈王決意胡服騎射的動機與歷史背景之四。

    一句話,外部形勢逼迫,趙武靈王不得不進行改革圖強,以求生存並發展。

    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下令推行胡服騎射。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重點發展騎兵。趙武靈王命令軍隊穿戴胡人服飾,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訓練將士騎馬射箭的作戰技能。胡服騎射遭到國內王公貴族和大臣等守舊派的反對,但趙武靈王在大臣肥義等支援下,堅持改革圖強。胡服騎射大大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成為威震諸侯的軍事強國。

    前299年,趙武靈王為了擺脫政務,專心軍事,對外用兵,遂將王位傳於少子趙何(趙惠文王;趙武靈王廢其太子趙章,傳位少子趙何,埋下禍根),自稱“主父”。

    其後數年,趙武靈王率領他的面貌一新的胡服騎射軍隊,攻城略地,克敵制勝。趙武靈王滅中山國,大破林胡、樓煩,擊逐匈奴,開疆拓土。趙擴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佔領今內蒙古南部黃河兩岸之地,設定雲中、九原兩郡;覆在陰山修築長城以抵禦胡人。

    趙國因胡服騎射,而成為戰國中後期實力僅次於秦國的軍事強國。

    趙武靈王是成功的軍事改革家,卻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其於年富力強之時廢長傳少、提前傳位於子的做法實在大欠妥當,並留下了隱患。前295年,趙國發生“沙丘宮之變”,可惜一代英主趙武靈王,竟被活活餓死於沙丘宮。

    趙國的強國之路因趙武靈王的意外崩殂而中止;趙國的國勢因之而逐步衰落,最終為強秦所滅。

  • 3 # 棲鴻看紅樓

    胡服騎射,是一場以軍事為主的政治改革,和魏國李悝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是時間接近、背景也接近的歷史事件。

    中國歷史發展到戰國中期,生產力有了相當的發展,科學技術成就斐然,於是舊有的政治體制就變得落伍。“屁股決定腦袋”,或者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政治體制就需要改革了。

    呵呵,說得有點大了。我們舉個例子來分析吧:

    西周實行分封制,為什麼天子要把國家權力分給各位諸侯?為什麼不直接由自己來管理?摒除感情等因素,主要是因為科技原因:基礎設施(道路)不好,交通不便,山東發生災荒,北京有人叛亂,快馬加鞭報到首都,六個月過去了。天子召集人馬糧草,前去救災,大半後之後才到達,是不是太遲了點?

    直到春秋時期,戰爭還以“爭霸”為主:國君即使打勝了戰爭,也無力在大面積的國土上實行有效統治。但是到了戰國中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這些情況有所變化,國君要求更直接有效的統治。

    於是,就有了趙武靈王、李悝、商鞅等人的改革。

  • 4 # 笑看古今風雲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對於戰國曆史比較感興趣的部分。

    趙武靈王(約前340年—前295年)名雍,戰國時期趙國國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趙肅侯之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對於當時趙國乃至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趙國長期以來都受到來自北方的匈奴的威脅,趙武靈王趙國國君,他看到匈奴的騎兵,在馬上來去自如,所以他採用胡服騎射,大大改善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但是後來因宮廷政變,餓死在宮中。

    趙武靈王看到中原各國的爭霸戰爭處於糾纏狀態,很難在短時間內決出勝負。於是,趙武靈王改變了趙肅侯逐鹿中原的南向戰略,把趙國的戰略調整為北向進軍胡地。趙國在軍事上使用騎兵、採用適應騎射的胡服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時只是戰士們一種自發的行為。這不是某個人的創造,而是根據軍事鬥爭的實際需要,很自然地採用了更容易獲勝的鬥爭手段而已。可以說,遊牧民族在與中原接觸後不久,中國就出現了最早的騎兵,只是在數量、質量、戰術使用上都很原始,起不了左右戰爭勝負的主要作用。騎兵在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兵種,進而成為一個主要兵種,經過很長的時間。胡人的遊牧生活和軍事訓練一體化,在與中原農耕文明國家的作戰中,由於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性都很強,經常能夠取勝。趙國與秦國、燕國這些與遊牧民族國家接壤的國家,在幾次敗給胡人後,便採取與胡人同樣的作戰方式,招募胡人騎兵充當教官,或者直接充當士兵,為中原國家服務。但這種僱傭騎兵很不可靠,而且很難指揮,華夏族的將領很少有騎術精湛、懂胡語、深通胡人文化的,崇尚英雄主義的胡人不願服從他們不敬佩的將領。趙武靈王透過把趙國將士直接培養成騎兵與招募胡人騎兵相結合的辦法,建立一支能被國君牢牢控制的國家騎兵。

    可惜趙武靈王一世英名,最後的結局很可惜,被餓死在宮中。讓人嘆息不已!

  • 5 # A仰望天空

    趙武靈王(約前340年—前295年)名雍,戰國時期趙國國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趙肅侯之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對於當時趙國乃至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趙國長期以來都受到來自北方的匈奴的威脅,趙武靈王趙國國君,他看到匈奴的騎兵,在馬上來去自如,所以他採用胡服騎射,大大改善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但是後來因宮廷政變,餓死在宮中。

    趙武靈王看到中原各國的爭霸戰爭處於糾纏狀態,很難在短時間內決出勝負。於是,趙武靈王改變了趙肅侯逐鹿中原的南向戰略,把趙國的戰略調整為北向進軍胡地。趙國在軍事上使用騎兵、採用適應騎射的胡服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時只是戰士們一種自發的行為。這不是某個人的創造,而是根據軍事鬥爭的實際需要,很自然地採用了更容易獲勝的鬥爭手段而已。可以說,遊牧民族在與中原接觸後不久,中國就出現了最早的騎兵,只是在數量、質量、戰術使用上都很原始,起不了左右戰爭勝負的主要作用。騎兵在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兵種,進而成為一個主要兵種,經過很長的時間。胡人的遊牧生活和軍事訓練一體化,在與中原農耕文明國家的作戰中,由於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性都很強,經常能夠取勝。趙國與秦國、燕國這些與遊牧民族國家接壤的國家,在幾次敗給胡人後,便採取與胡人同樣的作戰方式,招募胡人騎兵充當教官,或者直接充當士兵,為中原國家服務。但這種僱傭騎兵很不可靠,而且很難指揮,華夏族的將領很少有騎術精湛、懂胡語、深通胡人文化的,崇尚英雄主義的胡人不願服從他們不敬佩的將領。趙武靈王透過把趙國將士直接培養成騎兵與招募胡人騎兵相結合的辦法,建立一支能被國君牢牢控制的國家騎兵。

    可惜趙武靈王一世英名,最後的結局很可惜,被餓死在宮中。讓人嘆息不已!

  • 6 # 大黃扯點歷史

    關於胡服騎射的歷史背景,以下分三個方面介紹。

    地理背景十九年春正月……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樓緩曰:“善。”群臣皆不欲。——《史記·趙世家》

    史書記載中,趙武靈王第一次提出要胡服騎射,是在趙武靈王十九年(即公元前307年)。根據下圖我們可以大致看出趙國的地理情況。當時趙國並沒有完全吞併中山,只是將他包圍起來了;正東面是齊國;東北方向是燕國和東胡;正北方向是樓煩,樓煩再往北是匈奴;西北是林胡;正西和西南是魏國;南面是韓和魏國的另一部分。

    可以說當時戰國的所有國家裡面,以趙國的鄰國和需要面對的胡族最多,是真正意義上的四戰之地。

    在如此惡劣的政治地理環境下,趙國只有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才能屹立不倒,因此,胡服騎射改良趙國軍隊,打造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迫在眉睫。

    政治背景

    然後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各諸侯國都處於什麼狀態。當年的八月(《史記·趙世家》記載是前一年),秦武王舉鼎絕臏而死,在趙武靈王的干預下,從燕國迎回了公子嬴稷,即秦昭襄王。越國本來連楚攻齊,結果被齊國說動之後轉而連齊攻楚,被楚國打得大敗,越王身死,由於死前沒能確立繼承人,越王的兒子們紛紛自立,越國分崩離析。五年前,同樣是在趙武靈王的干預下,燕昭王被趙國護送回燕國即位,在燕昭王的勵精圖治下,燕國即將迎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

    而當時趙國在全力謀劃兼併中山的土地,因此趙武靈王與宋康王結成同盟,趙國利用宋國牽制趙國的重點防範的物件:魏國、南韓、齊國,以免被其破壞攻滅中山的戰略規劃。當然,宋國也想利用趙國牽制齊、魏,以便於兼併齊國和衛國之間的鄰近土地。在這種互相壯聲勢的情況下,趙國掠奪了中山很多領土,對其形成了戰略包圍,但尚無力完成致命一擊。一直到趙武靈王當上主父(相當於太上皇)的第三年,才徹底吞併了中山。

    趙國雖然吃飯睡覺打中山,但中山國並不是輕易就可攻滅的,因此對於除掉這個心腹之疾,只有繼續加強軍事,而胡服騎射的國策因此應運而生。

    軍事背景

    車戰,在中國古代商周時期曾經是兩軍戰鬥的主要戰法,戰車兵是軍隊的主力兵種,但經過春秋及戰國初年的諸侯大規模混,車戰落後於時代的侷限性逐漸顯露出來。戰車製作成本大,戰馬培養成本更大,同時戰車和馬作戰損耗很大,戰國時期連年攻戰,戰車兵的投入產出比很不划算,此外戰車駕駛困難,只能在平原作戰,過分受環境限制。與此同時,騎兵的靈活性以及與戰車兵比較相對低的成本,使得騎兵開始逐步取代戰車兵。

    尤其是和多個胡族接壤的趙國,在常年與各種胡族的作戰中,對於騎兵的優點最為了解,戰車兵在於騎兵作戰中暴露出的問題,使得趙國迫切需要培養自己的騎兵,因為在冷兵器時代,對付騎兵的最好方式就是以騎對騎,後面漢武帝就是這麼幹的。(我忘記在哪看到的,說古羅馬的重甲步兵方陣對付騎兵也很有效,我在軍事方面懂得不是很多,這裡歡迎補充交流。)而培養騎兵就不能穿寬幅大袖的衣服了,必須像胡人那樣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這樣才能騎馬作戰。因此,軍事的發展規律以及趙國自身的軍事需求也促使了胡服騎射的推行。

    1903年,梁啟超發表《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評價說:“七雄中實行軍國主義者,惟秦與趙。……商鞅者,秦之俾斯麥;而武靈王者,趙之大彼得也。”他甚至把這位堪比俄國彼得大帝的趙武靈王盛讚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雖然是由於梁啟超的政治主張學習西方,因而才如此極力鼓吹趙武靈王和胡服騎射,但這一政策對於當時和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確實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安石變法中,哪一法令被稱作“常平給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