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紫氣東來

    正史的諸葛亮與周瑜熟不熟?於野史記載有何區別?

    正史中的諸葛亮與周瑜不熟,也沒有見過面,首先人們誤以為周瑜(小兒)肯定比諸葛亮小,諸葛亮手握羽扇而老成持重,其實不然周瑜比諸葛亮大七歲,諸葛亮出道時才二十七歲,諸葛亮出使東吳見孫權談聯盟事宜,都有魯肅接待,而魯肅之前見過劉備大體也是這方面的內容,時年的周瑜在前線全權負責軍事工作,聯盟也不是他的職責範圍。

    當時的周瑜己是都督,又取了小喬,正如蘇軾的赤壁懷古所描述,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周愉己是要風得風,要雨有雨,和孫策又是連襟關係,深得孫策重用,全權料理東吳軍事。

    而諸葛亮剛出道不久,軍事上有法正,諸葛亮也相當於參謀或副參謀長的格色,無法與周瑜相齊並論,從年齡,到資歷,不是一個層次。

    史記:即使周瑜巡營被流矢擊中,延誤了治療時間發毒身亡,蜀漢去悼念的也是龐統,於諸葛亮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所以正史上諸葛亮沒見過周瑜,赤壁用火,諸葛亮借東風純屬虛構。

    野史,演義的水份就大得無影了,把一代驕子周瑜描寫成心胸狹窄,還編出既生瑜何生亮的話出來,可以這麼講諸葛亮並無什麼大能耐,否則為什麼要虛擬,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博望坡,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空城計這麼多的光環出來裝飾諸葛亮呢?而諸葛亮一生沒用過火,還把赤壁之戰周瑜的功勞硬望諸葛身上拉,諸葛忠於劉備不用懷疑,什麼三氣周瑜之類的話實在有失公道。

    所以講有些野史與史記相差太遠,容易誤導部份讀者,當然熟悉或研究過這方面資料的人是一目瞭然。

    二十四史,資治通鑑是正史,三國志可作參考才是真正的歷史,野史,小說是不能當歷史,閒聊!

  • 2 # Indenabgrund

    熟肯定是不熟的。

    而且兩人有沒有見過也存疑,《三國志》裡只有一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姑且可以當做可能有過一面之緣,但除此之外,應該是沒有什麼交集了。

    至於正史和野史哪個是真正的歷史,雖然正史多為帝王家史,但相比於過於捕風捉影的野史來說,正史顯然更可信。

  • 3 # 使用者振華

    在《三國演義》之中,真實的歷史當中諸葛亮和周瑜兩人極有可能是沒有見過面的,首先諸葛亮去遊說孫權的時候周瑜遠在鄱陽一帶,而孫權下定決心召周瑜帶兵的時候諸葛亮已經返回了劉備的身邊。根據歷史上對他們兩個人的生平事蹟的記憶描寫,他們兩個人各自作為兩家的代表,各自為了主公效力,沒有去私下來往過。

    一般來說正史的可信度高於野史;但相對而言,正史是由國家史官記錄的,有為君主提供歷史經驗的作用,所以可信性更高。我認為讀史的時候,應該以正史為基礎,以野史為補充,互為印證,勤于思考,才能得到最好的答案。

  • 4 # 大哥哥LIANGSHISHU

    個人認為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吏,諸葛亮和周瑜都不會太熟。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周瑜都快死了,就是赤壁之戰有過交集,後來就沒有見面的機會了,所以本人覺得不會太熟。

  • 5 # 穿越再現彼岸

    野史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和所謂的正史是相對的。野史是民間編纂,根據傳聞、神話等形式儲存下來,具有一定的真實性;正史一般由官方編纂,提供給帝王將相做參考,用來治理國家,可靠性相對於野史來說,真實的程度非常高,很多修改正史的帝王,難免留下漏洞,被後世所修正。研究歷史是對照正史來研究的,野史大都作為參考。

    《三國演義》充其量是小說,它不是野史,一定要分清關係,《三國演義》是不能拿來做研究的,也不能作為參考。

    諸葛亮和周瑜熟不熟?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和周瑜是短暫見過面的,當時諸葛亮充其量只是劉備的外交代表,赤壁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是周瑜,所謂的“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都是周瑜和他的主要將領們的傑作,這樣的作戰主要是東吳的軍力,根本不可能和諸葛亮商量,和諸葛亮沒有什麼關係,只是《三國演義》的穿鑿附會罷了。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使者,主要是勸說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抵禦曹操,他勸說孫權的建議得到了孫權的預設。真正讓孫權下決心與曹操開戰的是周瑜和魯肅的勸說,外因只是推動作用,最主要是內部周瑜、魯肅的決心。(《三國演義》中周瑜、諸葛亮、魯肅劇照)

    公元208年,曹操的主力部隊登陸長江南岸,因為出戰失利加之軍中瘟疫流行,曹操迫不得已退守長江北岸,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

    劉備派遣諸葛亮和周瑜、魯肅等人接洽,共同發起了赤壁之戰,兩個人可能短暫會面,深交更談不上了。周瑜當時已經是名聞天下的大將,而諸葛亮還只是一個小小的軍事外交使官,兩人身份和地位有很大差別,不可能很熟。

    赤壁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是周瑜。

    赤壁之戰的實際指揮者主要是周瑜,至於“諸葛亮借東風”一事,純屬《三國演義》杜撰。

    根據歷史地理學家們的研究,赤壁這個地方地理環境特殊,在此地容易形成逆風,西北風吹來在赤壁這個地方容易形成偏東風,而周瑜在此地練兵十年,熟知這一特殊地理氣候現象,因此才敢於用火攻燒曹操戰船。假如不熟悉,火燒的不是曹操的戰船,而是東吳自己的戰船了。(諸葛亮借東風戲劇照)

    至於“草船借箭”,則是發生在公元213年,孫權和曹操在江蘇盱眙作戰時的情況,根據《三國.吳書.吳主傳》記載:

    權(孫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一面受箭,箭鈞船平,乃還。

    這事沒有事先謀劃如何“草船借箭”,而是孫權乘船視察,曹操軍隊亂箭齊發,孫權的船成了箭的載體,滿載而回。後來被人嫁接到諸葛亮的身上。(諸葛亮草船借箭劇照)

    周瑜之死是如何的?

    赤壁之戰後,曹操留下曹仁鎮守,周瑜和曹仁大戰一年才擊退曹仁的進攻,在此期間,周瑜肋部中箭,應該留下了嚴重的內傷。

    公元210年,周瑜提報給孫權攻佔益州的戰略計劃,孫權同意了。於是周瑜返回駐地江陵,開始準備攻打益州,大軍到達巴邱(湖南嶽陽)時,突然病逝。根據野史和正史記載,周瑜有四種死法:

    第一,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被氣死了。《三國演義》的觀點,演義不足為信。

    第二,周瑜攻佔益州的戰略並不順利,達到巴邱時已經處於進退兩難的勁敵,心裡鬱悶,加之舊傷復發,突然病逝了。宋朝《三國志評話》中的記載,純野史,可信度非常高。

    第三,周瑜是因為和曹仁交戰時的舊傷復發而死,死的非常壯烈,死得其所。

    第四,根據民國周大荒的《反三國演義》小說描述,周瑜常年征戰,冷落了小喬,小喬寂寞和周瑜的部將周雲勾搭上了,周瑜在軍情的壓力、舊傷、妻子背板情況下,突然病逝了。這也是一部演義小說,根本不可信。

    比較可信的就是宋代的《三國志評話》這一野史的記載,讓人相信,《演義》是小說不足採信。

    野史也是歷史,研究主要以正史為主,野史為輔助,這樣才能全面揭開歷史的真實面紗。

  • 6 # 米粒閒聊

    在正史中,諸葛亮和周瑜是不熟的,甚至是未曾見過面。諸葛亮到東吳,是在赤壁之戰前,作為劉備的特使與魯肅到孫權的行營——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諸葛亮在與孫權會面中,成功的勸說了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而此時的周瑜在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這兩個地方,一個在鄱陽湖的北面,一個在鄱陽湖的東岸。而在周瑜從鄱陽趕到貲桑,進一步勸說孫權下定決心抵抗曹操時,在史書中沒有確切記載,諸葛亮是否還在柴桑,更未提到他二人是否見過面。而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是在劉備身邊的。在赤壁之戰後的,公元210年年底,劉備去京囗(今江蘇鎮江)與孫權會晤,諸葛亮應是主要的隨行人員,但周瑜當時不在京囗。而且周瑜在公元210年十二月就病逝了。因此,既使諸葛亮與周瑜會過面,也是僅在赤壁之戰前夕,時間也不會有多久。所以,諸葛亮與周瑜兩人並不互相熟悉,更沒有什麼交情,也就不會有什麼“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虛構的話,已是人人所知的話了,可以說是間接說岀了,“同行是冤家”。但從史書中的記載來看,瑜、亮之間,並不熟悉的,甚至是未曾見過面。

  • 7 # 中華之龍78443

    在正史中,兩人根本不相識,何談熟?正史與野史都是後人寫的!都幾乎都帶有個人喜惡化!不能全信!要知真正歷史,還要結合當時環境,時局,年代,個人功績,個人行事來分析才知真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然寶黛真愛,為何寶玉從未在家長面前提及非黛不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