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達達令觀史
-
2 # 倩倩侃歷史
我們對於“焚書坑儒”這個詞,都非常的熟悉。但是可能鮮為人知的是,“焚書“與“坑儒”完全是兩件事。
“坑儒”一詞,實際上發生在“焚書”後的第二年。秦始皇從小時候起,就對方術、玄學存有敬畏之心,他自信自己天命不凡,認為得到了天助才得以統一六國。
晚年,身體孱弱的秦始皇,更是篤信“仙術”,曾多次派人出海前去尋找長生不老藥,深受秦始皇信賴的方士盧生等人,承接聖明,帶走了大量的金銀財寶,打著為始皇找“仙丹”的幌子,一去不復返。
他們騙取了秦始皇的信任,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他們還在外大肆宣揚秦始皇的暴戾和冷酷,四處散播謠言。
秦始皇在得知自己被騙之後,大發雷霆。而歷史上有名的“徐福東渡”,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徐福深知,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長生不老藥,尋也是徒然,而尋不到回來難逃意思,於是便橫跨大海,逃到現在的日本,在那裡尋求生機。
然而,畢竟只有少數人能夠逃脫。大多數的方士都未能逃脫。秦始皇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抓捕這些欺騙性的鍊金術士和煉丹師。據記載,當時大約有460多人被捕,“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這便是歷史上聞名的“坑儒”。而在此之後,再抓到的鍊金術士和方士沒有被坑殺,而是流放到邊疆。
也是因此,才有了扶蘇拼死進諫,始皇大怒,將其趕至上郡蒙恬處,看管修建長城。。這一記載是幾千年來許多學者將坑殺方士、術士認定為儒生的證據。事實上,經過仔細分析就可知道,這些鍊金術士和方士,就是以孔子的儒生之道為幌子,來行騙社會,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儒生。所以“坑儒”一說並非實言。
由於他們的廣泛影響,所以要將他們繩之以法,如若不然,社會盛行之風一起,恐怕會引起騷亂,因此,秦始皇才將自己的兒子送到蒙恬那裡去,自己處理這件事情。
綜上所述,秦始皇的“焚書”和“坑儒”是完全動機不同的事情。”“焚書”是天下統一後實行的思想統一運動,而“坑儒”的坑的是道士,是行騙的方士,他們以傳播孔子思想為名欺騙人,這與真正的儒家學者無關。
-
3 # 史海尋蹤
一提到秦朝,就稱其為“暴秦”。
一提到秦始皇,就稱其“暴君”,“焚書坑儒”成了秦始皇殘暴的必選項。
“暴秦”是山東六國對秦國的說法,因為打不過,所以要“口誅筆伐”。兩個孩子打架,實力強的只管揍,打不過的只能哭哭啼啼的,討些口頭上的便宜。
戰國七雄,哪個不是為了自身利益算盡機關,相互攻伐之間,哪個又沒欠下無數人命?秦孝公之前,還沒經歷商鞅變法而強大的秦國,是七國中最窮的,被其他各國瞧不起,合著夥來欺負。當時的秦國,河西之地盡失於魏,連大門函谷關都掌握在別人手裡。那時秦國落於下風,倒是未被稱作“暴秦”。
秦始皇結束了數百年的戰爭狀態,結束了年年日日打仗死人的慘況,這一點是有功的。之前的那位宋襄公,倒是仁君,不肯半渡而擊,結果送了命,被後人嘲諷為“蠢豬”。大爭之世,本就是你死我活,攻打殺伐,何暴之有?
秦始皇不是個殺人狂,秦法連坐,是乘襲於歷代,修建長城,是為了鞏固邊防,並非有無緣無故荼毒生靈的桀紂之君。
對於“坑儒”一事,還真不是衝著儒生去的。秦始皇迷戀長生不老,遍求仙丹,而且因為這個遭遇了兩次詐騙。最著名的是徐福那次,實在騙不下去了,帶著秦皇給的大批財寶、人員玩了消失。這還算好的,也就吃了個啞巴虧。
而方士盧生那次,就特別的沒有職業道德了,把大批賞賜忽悠到手後,你也跑唄!他不,到處宣揚始皇帝人品如何如何,執政如何如何,極盡汙衊,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們也跟著湊熱鬧。
皇權至高,這下子秦始皇摟不住火了,命令嚴查此事,把與此事相關的共460人抓起來埋了,裡面也有一些儒生,於是敵對力量便開始抹黑渲染,便有了“坑儒”一說。
-
4 # 小小小百科全書
“焚書”和“坑儒”實際上是互相關聯的兩件事。而秦始皇之所以焚書的原因也有兩點。首先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秦朝之後,秦始皇發現國家動亂的源頭就是分封制所引發的。所以秦始皇決定拋棄分封制,而改用郡縣制度。而且透過郡縣制秦始皇可以大幅的加強中央集權。但秦始皇廢除分封制而改用郡縣制很明顯是侵犯了儒家的利益。儒家為了一己私利就企圖以孔孟學說來勸阻秦始皇繼續施行分封制。而且儒家還引經據典的駁斥了郡縣制並且高度評價了分封制。秦始皇之後大怒,所以下令焚燒儒家相關書籍。
第二個原因,秦朝剛剛建立需要統一文字書籍等教化書籍。而當時秦國剛滅六國,遠六國還在使用以前的六國文字以及書籍。這對於一個統一的國家來講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秦始皇下令焚燬原六國的史記。禁止私自教授六國文字書籍。統一整個國家的文字書籍只能使用相同的教材以及文字。這種做法是相當正確的。
而“坑儒”則是和“焚書”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后來開始迷戀長生不老之術,所以秦始皇人用大量的術士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而術士之中本來就有許多的儒生。這些儒生本來就不信長生。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欺騙秦始皇。其中的侯生和盧生騙了秦始皇大量的錢財之後由於害怕就攜款逃跑了。而且走之前還曾經詛咒過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抓捕儒生找出侯生和盧生的下落。這些儒生為了保命就互相舉報對方。這就導致翻案人員高達460多人。最後秦始皇也不查了。索性全部殺死。而這就是所謂的“坑儒”。實際上這些儒生都是罪犯。殺掉罪犯順理成章。根本算不上“坑儒”。
所謂的“焚書坑儒”實際上都是儒家的一家之言。而之所以發生這種事也都是儒家自找的。本身儒家為了權利心懷叵測的阻止秦始皇實行新政,而且儒家還口出狂言汙衊秦始皇新政會霍亂國家。這就使得秦始皇極度厭惡這群儒生。而之後國家統一秦始皇自然也要跟著統一文字書籍,但這又遭到儒家的抵制。後來秦始皇迷戀長生,儒家眼看機會來了又勾結術士騙取秦始皇錢財,之後還互相推諉想要以法不責眾來逃避懲罰。由此可見儒家是多麼的可惡。而秦始皇最終忍無可忍之下殺掉了犯罪的儒生。並且焚燒掉了原六國文字的書籍和為原六國歌功頌德的書籍。這種做法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千年以來儒家為禍不淺。著實是一個毒瘤。
回覆列表
最讓後代文人儒士所痛恨的就是那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焚燒詩書乃是不尊重文化妄想搞思想專制,坑殺儒生更是對後世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文人學士的公然挑戰,秦始皇自然成為了他們口誅筆伐的物件,使得幾千年來對他的評價總是負面多於正面。然而通讀史書,我們不難發現,秦始皇或許真的是一位被委屈了千年的背鍋俠,因為坑儒坑的不是儒生,而是曾經被秦始皇深深信任的方士。
一、《史記》中“坑儒”的真相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史記.秦始皇本紀》我們知道秦始皇晚年為了追求長生不老盲目相信方士,派了大量的人到各地求仙問藥,對這些方士不惜耗費巨資,甚至對他們的話言聽計從,這些人中也許有些確實是道教出身,能掐會算、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但是,保不齊有一些人為了追名逐利走捷徑,以方士的身份取得秦始皇的信任,到秦宮來騙吃騙喝,剛開始他們可能覺得這個老皇帝挺好騙的,要金給金、要銀得銀,可時間一久他們發現事情遠不是他們想的這麼簡單,如果自己的伎倆一旦被拆穿,可能身首異處,下場慘淡。
所有的漣漪,都源自最初的那顆石子,而“坑術士”的導火索源自一個叫盧生的方士。關於盧生其人在《史記.秦始皇本紀》共記載了關於他的三件事:
第一,盧生獻書。秦始皇三十二年,趙政派遣燕人盧生去尋訪海外仙山,求取長生不老之藥,之後盧生歸來,獻上了一本被稱為《錄圖書》的讖書,書上赫然寫著“亡秦者,胡也”。作為一個想讓大秦萬世永存、自己長生不老的帝王,他是不允許任何威脅帝國存亡的因素存在的,於是大筆一揮便派遣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並且修築長城抵禦蠻夷。
第二,虛言勸諫。秦始皇對這些方士言聽計從,可是這些人總沒能給他帶回他想要的不老仙藥,有一天趙政就對盧生犯起了嘀咕,盧生為了狡辯就對皇帝說“陛下您治理天下,自然做不到清靜無憂,然而您只有經常秘密出行才便於驅逐惡鬼,惡鬼避開了,神仙真人才能到來,因此陛下您在哪兒居住不能讓臣子們知道,只有這樣不死之藥或許能得到”。明眼人一聽都知道這明擺著在胡謅亂扯,可趙政仍然對盧生深信不疑,之後便與大臣們玩起了躲貓貓的遊戲,大臣們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國君,而始皇帝還自得其樂。
這就導致有一次始皇帝在梁山宮牆之上遠遠看見了丞相李斯的車馬人數眾多,立馬心中不悅、面露不善,貴為丞相自然在皇帝身邊有自己的耳目,便有侍從將情況告訴了李斯,李斯立即減少了車馬。這件事讓趙政知道了,聰明如他當然知道被身邊的人出賣了,經過一頓嚴刑拷打還是沒人認罪,始皇一怒之下便殺了當天所有的侍從,之後再也沒有人敢洩露皇帝的行蹤了。
第三,非議皇帝。經過前面兩件事,盧生終於認清了秦始皇的真面目,趙政之所以能對盧生百依百順,是因為相信他能夠求得仙藥,一旦盧生騙子的勾當事敗,狠厲如始皇其結果必然難逃一死。所以盧生便和侯生等幾個方士在一起非議皇帝,說他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粗暴兇狠,重用獄吏、喜用重刑,博士棄之不用,大臣一味迎合,皇帝一人決定天下大小事,貪戀權位,這樣的人不值得他們為之奔走,於是眾人一商量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方士們的逃跑引發了秦始皇的震怒,使得趙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背叛,想想自己對他們傾心相付,尊重有加,甚至在這些人身上不惜花費重金,雖然沒有訪得仙藥,自己也沒有對他們加以懲戒。如今這些人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私下裡誹謗自己無德,甚至妖言惑眾、擾亂民心,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怒之下,趙政下令讓御史去查跟盧生等有關的門生、門徒,最終查出了四百六十多人,將他們全部活埋,以儆效尤。
所以,從這些前言後語中我們不難發現,司馬遷所講的被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個“諸生”實際是四百多個方士騙子徒眾,顯然他們並不是“儒生”,而是方士的門徒。
二、從“坑術士”到“坑儒”的演變在司馬遷的《史記》當中並沒有寫明“坑儒”二字,“坑儒”雖沒有“坑人”的事實卻是存在的,只不過經過後世的演變成了今天曆史教科書上的“焚書坑儒”,殊不知從“坑術士”到“坑儒”實際上是經過了一段漫長的程序:
1、《史記》上明確記載了“坑術士”。在司馬遷的所有著作中,除了借扶蘇之口說那些被殺的人“皆誦法孔子”外,司馬遷再沒有寫過秦始皇“坑儒”這件事。而在《史記.儒林外傳》中,他明確講明瞭秦始皇活埋的是方士“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2、《漢書》萃取了“燔書阬儒”。到了光武中興的東漢,儒士衛宏進一步把這件事放大,為了證明自己講述的真實有效,他把秦始皇陵南面的驪山坑谷作為坑儒大戲的發生地,至此“坑儒谷”有了,人數也從當初的四百六十多人上升到了七百多,連地點、人物、受難者的詳細身份也坐實了。而之後的班彪、班固父子和女史學家曹大家,在撰寫漢書的時候更是目的鮮明的開始大書特書秦始皇的暴政,在《漢書.地理志》中首次寫了“燔書阬儒”四個大字。
3、《古文尚書》中首次出現“焚書坑儒”。“焚書坑儒”這個專業名詞的出現,實際是出自一本偽書,即孔子第十一世孫孔安國上繳的夾帶私貨的《古文尚書》。更可笑的是,這本偽書經過後世的逐漸演變,還出現了假冒孔安國寫的《古文尚書前序》,正是在這篇偽序中,第一次出現了“焚書坑儒”四個大字“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而這篇偽序的作者就是魏晉之交的大儒士鄭衝。
至此,經過兩漢的渲染,後世儒者不惜偷樑換柱,把被秦始皇活埋掉的方士加工轉化成儒生,然後再把被焚燒的書籍統一成儒家經典,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惡名徹底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三、後代史學家為什麼要把“坑術士”轉變為“坑儒”?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後代史學家為什麼一定要讓秦始皇揹負此等罪名,應該是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①、司馬遷出於私心的誤導。後世史學家能聯想到“坑儒”,源自《史記》中扶蘇對秦始皇的勸諫,他曾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一句“諸生皆誦法孔子”成了秦始皇“坑儒”的證據。我們的太史公之所以非常戲劇性的描寫了扶蘇勸諫中出現的儒生形象,很可能受當時的時代背景影響。因為當時司馬遷的頂頭上司漢武帝,也正天天和一幫方士騙子混在一起,五迷三道的搞得道昇天、長生不老之術,史學家都愛搞影射,《史記》中出現的這一幕未必不是司馬遷為了嘲諷漢武帝的所作所為所留下的一筆。
②、漢代君臣的有意引導。強盛的大秦帝國僅僅經過14年就轟然倒塌,這讓經過八年艱難滅秦最終爬上帝位的劉邦戰戰兢兢。古人的聰明才智一點不遜於今人,他們也知道要總結前朝的得失,漢初的學者如賈誼、賈山、董仲舒等都對秦朝的滅亡進行過總結。為了對當代帝王進行警示,當然要把秦始皇的錯誤行為放大,才能讓漢代帝王有所顧忌,不能過於任性妄為,這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和漢朝君臣把秦始皇樹立成一個反面典型的大批判運動有關。
③、後代儒生的蓄意抹黑。我們知道秦朝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奉行的是法家學說,就像前文中說的,到秦始皇時期雖有博士70人,但基本上就是擺設,根本無法參與朝政,秦始皇本人對儒家學說一直採取的是輕視和拋棄的態度。直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學說成了後世封建王朝的正統學說,帝王啟用的官員也基本都是儒生。他們之所以刪改造假,目的就是想透過大肆抨擊秦始皇而提高儒學地位,弘揚儒學。用死亡維護正義,以肉身抵擋強權,藉助這種編造的類似宗教故事的悲壯事蹟來宣揚儒家思想的不可磨滅。
綜上所述,秦始皇結結實實的當了一回千年“背鍋俠”,然而縱然後世的抹黑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但是也是因為秦始皇本人的暴虐、苛政敗壞了自己的名聲,所以“坑儒”這件事發生在他的身上似乎也完全說的過去,才給了後世史學家們以可趁之機,故而秦始皇本人也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