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韓退之
-
2 # 五千年時間軸
三國歸於晉,司馬懿為開創晉朝、為國家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司馬懿的性格比較複雜,具有多側面性,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追求,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前期比較隱忍,後期成為鐵腕人物。司馬懿一生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在不同時期其性格、志向、謀略、言行等是不同的。
曹操時期的司馬懿展現出來的是士子中那種忠於漢室、不屑亂臣賊子的氣質,他為了不出仕,不惜自斷雙腿,可以說是相當堅貞不屈了。當然他不出仕一是看不起曹操,二是他拿不準曹家能成什麼樣的氣候,不想司馬家捲入這場紛爭,是出於一種自保的心態。這是司馬懿性格的一個寫照,他的隱忍其實是源於自保,也是一種恐懼,這種恐懼可以說是伴隨了他一生。這一時期,司馬懿直接的對手是同為世家子弟的楊修,司馬孚作了有關《尚書》的解讀,楊修不以為然,羞辱司馬孚,司馬懿與楊修爭論,展現出的是不屈服於所謂權威的風采,從側面反映了司馬懿的思辨和才學。他深諳《尚書》教導世人的道理,眼光長遠,敢於質疑權威,意氣風發,有報國之志,但又不願與曹氏為謀。曹操曾經對司馬懿說過一句話,大意是等你到了我的位置就能理解我了。這一階段司馬懿還是比較純粹的,司馬懿不願入仕與曹操當政是有歷史記載的,司馬懿入仕後,幫助曹丕鬥敗曹植與楊修,讓曹丕逐步登上帝位;聯合東吳鬥敗關羽,借東吳之刀殺了關羽。這些表現出了司馬懿善於出謀劃策、善於自我保護的一面。
曹丕時期的司馬懿表現得比較隱忍,曹丕是個疑心比較重的人,司馬懿在他的統治下想要活下去,其實是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可能觸了天子逆鱗。司馬懿本身就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有平定天下之志。我們如果只看這一時期的史料,司馬懿表現出來的就是小心翼翼的忠臣形象,在保全自身的前提下為了平定天下去努力,協助陳群制定九品官人法,以制衡宗親,確實有鞠躬盡瘁的風采。這一時期的司馬懿很隱忍,沒有過多展現自己的鋒芒,劇中外化的方式就是見曹丕就跪,這一時期司馬懿見曹丕不是彎腰就是磕頭,說話大多謹小慎微,對君主十分謙恭。可以說,這時的司馬懿還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有志青年,只要能活下去,他就有報效之心。這些情節表現了司馬懿善於韜光養晦、養精蓄銳的一面。
從曹叡時期開始,司馬懿的作為就開始難以評判了,最大的爭議莫過於張郃之死。如果說誅殺公孫淵是因為對叛臣不能手軟,那逼迫張郃追擊蜀漢軍隊致使其陣亡可以說是一個汙點了。當然張郃作為三朝元老、開國之臣,在軍中很有威望,卻與司馬懿為敵,這個人本身很可能成為曹叡的一枚棋子,對司馬家族具有很大的威脅性。曹叡的猜忌之心不亞於曹丕,張郃確實對司馬懿有威脅性,所以司馬懿借孔明之刀殺張郃,雖是為了自保殺人,但畢竟是以陰謀詭計殺大魏忠臣。這表現出了司馬懿老謀深算、狠毒殘忍的一面。
曹芳時期的司馬懿漸漸達到了權力的巔峰,司馬懿一身紅衣毫無顧忌、面無表情地殺死武庫守衛官,其獨攬大權、橫行霸道就可見一斑。他豢養三千死士,在曹爽率領百官出城之際發動政變,後藉故誅殺曹爽一黨。至此,朝堂上已經沒有可以與他抗衡的人,他對於有反對之心的人絕不手軟。柏靈荺說他是因為恐懼而殺人,司馬懿其實對於幾代君主權力的壓迫已經忍夠了。他既然有機會能夠掌握權力,他是絕對不會放手的。這一時期的司馬懿已經全然不顧什麼大臣、百姓以及史書怎樣評價他,他其實是在報復給予他恐懼的一切。人的反抗總要有理由,我們不能因為一些所謂的蓋棺定論就否認一切成因和邏輯。
由此可見司馬懿是一位堪與曹操、諸葛亮比肩的魏晉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史籍對他“文以瓚治,武以稜威”的評價,才是公允的評價。
-
3 # 隔壁同學
一般人的人生,是發洩式的:趁著年輕盡情揮霍自己的才華與青春,到年老的時候,只好吃年輕時的老本;司馬懿的人生,是攝斂式的:七十年一路走來,不斷積累和凝聚著自己和別人的經驗與教訓,猶如滾雪球般,時間越長,越發厚重。夕陽之所以輝煌,在於它收斂了一整天的Sunny。”這是秦濤說的,我覺得很對。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你來我往數十年,最後摘桃子的是司馬氏,從戰略層次講,主要功勞當屬司馬懿。大凡打江山的領袖,用人打仗多是高手。司馬懿亦不例外,他之所以主持完成一統天下的奠基工程,除了具備諸如勤於做事謀事、善於指揮打仗、勇於攻堅克難等基本素質之外,與曹劉孫及其麾下那些名將、大謀士們相比,他的隱忍、冷靜、低調等生存韜略確實高人一籌。
先說司馬懿的隱忍。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與事忍讓、與人忍讓,大凡是人就能做到。強迫自己忍耐,而且長時期都處於高度的忍耐之中,絕非一般人所能。司馬懿做到了,至少每次高升的機會,他都是一再推辭。司馬懿年少即因才學而聞名,20歲剛出頭,時任司空的曹操想啟用他,他因看不起曹操出身“贅閹遺醜”,託辭風痺病而不接受。到208年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20多年征戰攻伐,敗陶謙、滅呂布、擊袁術、降張繡、平袁紹,統一北方,風頭正盛,想啟用司馬懿,他依然忸怩不情願。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得諸葛亮出山。曹操也是請了三次,與劉備不同的是,曹操每次都是派手下人出面,頗費了些周折,最後採取強制手段,才使司馬懿做了丞相府文學掾,主要職責是處理日常公文。從史料記載看,司馬懿在曹操身邊,職務時有變動,基本沒有大的升遷。以司馬懿的才智志向,似乎有意隱忍才是主因。在曹操身邊20來年,司馬懿從未主動謀求高的職位。曹操死時,司馬懿已年過40,這在古代屬於老年人了;侍奉完曹丕、曹睿,到曹家第四代的時候,自己已然70高齡才真正發威奪權,可見司馬懿的忍功。佛陀在《佛遺教經》中有言:“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司馬懿算是一位“有力大人”。
再說司馬懿的冷靜。單從發揮主導作用而言,司馬懿應大軍師司馬懿的生存韜略程靜倩該是在曹丕接班後,才算真正進入了核心決策層。他做了兩件有重大意義的大事:一是對付諸葛亮發動的軍事攻勢,二是收拾曹爽。對付諸葛亮,也就是對付西蜀,在魏強蜀弱但不具備絕對優勢的大背景下堅持守勢,就是不主動大舉進攻,任憑諸葛亮如何挑戰,就是不上當,就是不出擊。如滅孟達,227年魏上庸(今湖北竹山)守將孟達欲起兵降蜀,時任車騎將軍的司馬懿坐鎮宛城(今河南南陽),得知訊息,一面寫信穩住孟達,一面率軍急進,8天行程1200多里,迅速制服尚未有效準備的孟達。在司馬懿所操辦的與蜀兵交鋒之中,堅持以守為主,偶有攻勢,也是速戰速決,爾後依然嚴守待機,這種冷靜非常人所能堅持,更顯示了司馬懿超凡的戰略定力。
至於收拾曹爽這事,即便司馬懿老之將死,但時機未成熟就是不行動。曹爽把持朝政的時候,司馬懿已經快70了,卻顯得並不十分著急,還是主動退避,甚至裝病蟄居。這樣持續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最後時刻還裝作將死之人,促使曹爽從逐漸麻痺到徹底放鬆警惕。司馬懿瞅準時機,果斷出手,10來天的功夫,即誅殺曹爽兄弟三人及何晏等三族,乾淨利落地瓦解了曹氏集團基本戰鬥力。與其說是謀略超群,不如說是基於超強戰略定力的異常冷靜,彷彿一位經驗老道的大廚做一道美味大餐,小火慢慢燉,肉爛乎了,骨頭也酥了,再立馬收關。
三說司馬懿的低調。出謀劃策是當部屬的本分,司馬懿也不例外。但司馬懿與曹操其他謀士不同的是,他也提建議,但被採納不爭功;未被採納,也不力爭。司馬懿給曹操提過幾次重要的建議。如215年3月,司馬懿隨曹操出征伐張魯,11月張魯投降。司馬懿向曹操建議,乘劉備初代劉璋,蜀華人心未附,宜遠征江陵,可震撼漢中、益州。曹操不聽,反而譏笑他“得隴望蜀”。司馬懿也不堅持,後來曹操承認他是對的。218年,司馬懿為丞相軍司馬,向曹操提出“經國遠籌”的軍屯建議,被曹操採納。219年,關羽圍困樊城,曹操驚恐,想遷許都至河北。司馬懿獻計勸阻遷都,提出聯合孫吳襲擾關羽後方以解樊城之圍,被曹操採納。12月,吳將俘獲關羽,成為三國時期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成功範例。不久,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慫恿曹操自立為帝。司馬懿表達了支援,但曹操沒有采納。《三國志》裡面,曹操主政期間幾乎沒有司馬懿的工作記錄,可見其人之低調。
對曹操如此,侍奉曹丕也如此。217年十月,曹操立曹丕為太子,遷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朱鑠號為太子“四友”。220年正月,曹操死,曹丕接班,封司馬懿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意味著他開始進入核心決策層。曹丕穩住大局後不久,鎮守襄陽的曹仁傳信,說東吳孫權發兵進犯,揚言索要樊城、襄陽。曹仁認為樊城、襄陽地處前沿,糧草不濟,難以抵敵東吳,建議退守南陽。司馬懿認為,東吳殺關羽得荊州,須先防蜀國,而不會貿然進犯魏國;樊城、襄陽兩城是水陸要衝,千萬不能放棄;只需加強補給,充實糧草,做好防範。曹丕不聽,讓曹仁退守南陽,白白放棄襄、樊二城。總之,為曹操服務時,司馬懿更多的是做事或提建議,幾乎沒有主動主導或主持大項工作;侍奉曹丕時,高層籌劃職責所繫,涉及主持操辦,司馬懿常常適可而止。
曹丕之後的曹睿、曹芳兩個時期,司馬懿很快當上驃騎大將軍,可以開府治事,有自己的辦事機構和統歸自己指揮的軍隊。司馬懿依然低調,直到他收拾曹爽為止,保持踏實做事的一貫風格,而且堅持20多年。他先後大勝進犯的東吳軍,主持對吳邊境地區的軍政事務、主管軍國的收支預算,先是協助曹真,爾後主持抵禦蜀軍大任,主持水利建設,平定公孫淵叛亂,60多歲的時候還先後兩次領兵大敗進犯的東吳軍。曹睿時期,受大將軍曹真嫉妒,司馬懿職權被削弱,依舊安心工作。曹芳時,大將軍曹爽把持朝政,司馬懿照舊及時提出建議,可惜都沒有被採納。244年春,曹爽為獵取功名請旨伐蜀,司馬懿認為不可,曹爽不聽,結果勞民傷財,無功而返;245年秋,曹爽為擴充實力,不顧司馬懿勸阻,撤了原魏明帝建制的中壘中堅營,將兵馬交歸自己弟弟統領;246年正月,東吳軍騷擾魏國祖中地區,當地百姓多有逃難,曹爽不聽司馬懿“收留安撫逃難百姓”的意見,強令百姓遣返,結果東吳軍攻破祖中,損失百姓萬餘戶。曹爽的剛愎自用與司馬懿的冷靜低調決定了兩人的不同結局。
四說司馬懿的長壽。司馬懿活了72歲,比孫權(71歲)、曹操(66歲)、劉備(63歲)、諸葛亮(54歲)都長,算是三國時期長壽者中的佼佼者。
人能夠長壽有三個主要因素:先天基因、飲食起居、心性養成。第一項是父母給的;第二項與個人的經濟條件以及成人後的工作性質有關,單從健康角度而言,個人有一定自主性,隨著年齡增長、生存能力增強,自主選擇或主動改善的意願和能力會更強;第三項心性養成,與父母遺傳、經濟背景、工作環境等沒必然關係,與後天成長關係很大,從內因決定性來講,全靠自我修煉。
司馬懿出生於世家望族,父親司馬防歷任京兆尹、尚書右丞,有8個兒子,皆有才識,時稱“八達”,二兒子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基因好,家境好,成年後一直做官,衣食無憂。他能夠長壽,個人修養肯定起了很大作用。司馬懿的隱忍、冷靜和低調既是其生存韜略的體現,也是他心性修煉的反映,反過來也促進了他的健康長壽。因為長壽,司馬懿的隱忍、冷靜和低調最終成就了一個較為圓滿的結果。
雖然司馬懿未目睹天下一統,但是他在晚年完全掌控了曹魏政權,基本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基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時期多少英雄豪傑折戟沉沙,而司馬懿不但成就人臣極致,還親手奠定統一大局。司馬懿臨終之時,曹魏坐擁絕對實力,蜀吳都處在主昏臣弱、國力衰亡的下坡路,統一隻是時間問題。司馬懿死於250年,265年蜀國滅亡,280年吳國滅亡。
司馬懿運氣也不錯。曹操想用他卻不敢重用,因其心事深沉。有人說,曹操臨死之時叮囑曹丕“仲達非久居人下之人,我兒要小心提防”。但曹丕一直信任司馬懿,先是南巡後是討伐東吳,都安排司馬懿坐鎮留守;聽從司馬懿建議徵西蜀伐東吳,相繼失利,也沒有處罰司馬懿。曹操沒殺司馬懿,曹丕接著重用,與司馬懿本人一貫穩重不無關係。到了曹睿、曹芳在位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能夠奈何司馬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