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出場開始,他給我的印象是一個頭腦清醒,為達成目的不擇手段,甚至放棄人性的人。這一點無論是他在前中期的表現,和他的那句名言:“前進!前進!不擇手段的前進。”之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在人類進入掩體紀元之後,他的目光轉入了光速飛船,因為他認為,光速飛船才是唯一的出路。為此,他找到了程心,得到了星環集團的支援。可這次與以往不同的是,他的眼神中出現了猶豫不決這種根本不該出現在他的字典中的表現,更是遵守了與程心之間的承諾。這直接導致光速飛船的研究被整整拖慢了35年。這段劇情是我無法理解的,維德在小說中的形象,不像是一個會做出這種事情的人。那麼,這樣的劇情安排是何用意,我希望得到一個解讀。
回覆列表
-
1 # 愛玩遊戲的小毛豆
-
2 # 為什麼名稱不可以重複
我一直覺得,維德在書中是地球人的縮印。其實維德一開始就知道逃亡是最能拯救人類的計劃,大部分地球人也知道,但是逃亡就意味著一部分會被選擇死亡。如果維德真的有決心,當時就不應該喚醒程心,結果導致了曲率發動機的停擺,如果維德成為執劍人,兩個文明會保持和平共處,但是其實在那時人類和三體早就暴露了,三體第二艦隊達到光速時形成的泡泡,人類早就透過太陽發射了幾次訊號。維德其實就是就是人類的縮影,看似堅強,其實內心軟弱。
關於托馬斯維德的一切關鍵詞:個體割離,欣賞絕望,復古主義,行事特點,程心個體割離書中不止一次寫到「維德用一隻腳蹬著桌腿,把自己慢慢推離了會議桌,一副置身事外的樣子」,維德將自己同所處的集體以這種方式「割離」開來。其原因有二。第一,從會議討論的內容來看,是針對某一具體問題展開的具體討論。維德自己也說過,不要讓這些東西「浪費我的時間」。在他眼裡,他的角色是一個引導者,即指出方向,不負責之後的細節工作。他傾向於總體的正確和解決問題的效率,對細枝末節漠不關心。第二,從維德自身的角度來看,表面上的置身事外實質上可以為他帶來獨特的觀察角度。從平視走向俯視,也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他發現了程心。我們甚至可以推斷,米哈伊爾.瓦季姆可能也是以相同的方式被維德發現的。證據有:瓦季姆在維德提出一些過於直白和外人看來瘋狂的主張時能夠保持冷靜,同程心沒有表露出在維德看來「嘲笑」的態度一樣。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維德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個人救世主義者,他在時時刻刻地尋找和發掘有天賦和潛力成為他的同伴乃至繼承者的人。只可惜在這一百一十年的歲月中,合格者數量為零。欣賞絕望維德的這個奇特的愛好書中依據太多就不一一列舉。首先將上文中提到的「個體隔離」進一步深化闡釋。從他選擇形式上的置身事外態度,並將之轉為觀察的制高點時,不難看出他對於他周圍的群體隱含著一種忍讓和耐心。這都是他自恃的,並且是有意識地表達出來的。這是前提。再談談絕望,我們可以看到,維德圍繞絕望這個主題做的事基本不是在製造絕望,而是在揭露絕望。觀眾就是他曾將自己從中割離的群體。他欣賞他人的絕望,這種行為給他自己的益處就是:他們絕望,說明他們看見了某種不如意的、殘酷的真相。這可以粗暴地搖醒嬰兒們的美夢,將更多人拉到和他相似的高度,如此他就不必獨自戰鬥。說完維德如何欣賞他人的絕望,接下來看看維德如何享受自己的絕望。這裡可以和他的那句千古名言連在一起看:「前進!前進!!不擇手段地前進!!!」他如何能有「不擇手段」的資本和底氣?來源正是他自己的絕望。關於維德自身的絕望同樣有兩個不同的來源:他在日以繼夜的思索中(表面看來是不接電話不批文書光抽雪茄)看到人類和三體文明乃至整個宇宙之間的懸殊差異,軍事力量上與社會意識形態上的距離使人類獲勝的機率小得令人絕望。在此重壓下,不擇手段已經是黔驢技窮的掙扎了。第二個來源,是作者明確寫出來的。維德最終選擇遵守承諾交出星環城時,「他的目光黯淡下來,有什麼東西熄滅了,永遠地熄滅了,歲月崩塌下來,壓在他身上,他顯得疲憊無力。」以程心為代表的人類群體不認可他,即使在看見真相的殘酷後,維德沒有料到,依舊有人選擇自我欺騙。無人同行,無人覺醒,他意識到無論如何都無法扭轉最終結局。於是只有絕望。對這內外交加的絕望,維德無能為力,便只能以扭曲的心態將自己在絕望中浸進去,沉進去。只有如此他才能支撐得再久一點,再長一點。復古主義維德的復古主義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由細節堆積出來的特點。PIA的工作大樓在聯合國大廈附近一處六層舊樓裡,維德辦公室的兩幅十八世紀風格的畫(以及星環城裡與之對應的雕塑),維德冬眠醒來後堅持的皮夾克裝束,雪茄癖好,拒絕假肢和基因技術修復殘疾,星環城整體的公園世紀建築風格,城市自衛隊的軍裝等都是線索。在我看來,維德的復古主義象徵著他對於公元世紀體制的一種堅決擁護,也是一種對冬眠醒來後的「未來」的主觀否定。他從自身的細節上開始,仍然秉承危機紀元的習慣風格。星環城的種種佈置都代表了維德本人的這種傾向,他甚至在星環城裡設定了智子遮蔽室(這一點不確定後面會不會再具體拎出來說)。從形式上來看,維德的確和大部分人類一樣跨入了摩肩接踵的新科技時代,但是在可以更改的每一處,他都是以一個公元人的態度面對的。他是墜入搖籃中裡的人類中的一個向上的異端。行事特點這裡先從維德的個人經歷講起。從CIA特工到美國國土安全域性副局長,再調任稱為行星防禦理事會情報局局長。從前半段可以看出維德具有比較堅定的政治信仰,並且是一個能力非常出色的人。後半段則能看出維德也具有自己的追求和遠見,因為一開始PIA只是一個雞肋部門,各國塞人不塞錢,成員之間互不信任。但是瓦季姆曾對程心說過“這是一個可能創造未來的部門”,維德願意接手這個攤子,其遠見和追求可見一斑。然後我們來思考一個比較根本的問題:維德拯救人類的動機何在?前面說過他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和比較高的自我追求,維德將兩者融為一體,使個人利益上升到集體利益。他是一個為體制服務的鐵腕政治家,透過不間斷的推進和壓迫著自己可控範圍內事務的進步,來獲得自我肯定。這也是維德可能是唯一的缺點: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一個固定的體制服務,而這個體制卻最終將他樹為敵對勢力。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維德的帝國將無法挽回地陷入崩潰,他無計可施,只能放棄。維德掌管星環集團時曾對聯邦政府公開光速飛船的研究,期望能夠獲得支援和推廣,卻最終迎來了聯邦艦隊的封鎖。他對於體制的信任使他註定不可能成功,這是他失敗的潛在因素。還是把智子遮蔽室的事情具體說說吧。再三註明僅代表個人觀點。維德的崩潰始於程心在交接星環集團時要求他作出承諾時。以下摘錄原文。「我不接受這個條件。」「那就算了,我什麼都不能給你。」「程心,你知道我們將從事的是什麼樣的事業,有時候,不得不……」「那就算了,我們各走各的路吧。」維德看著程心,他的目光裡出現了一些罕見的東西:猶豫,甚至無助——這種東西以前在他的精神世界中是很難看到的,就像火中難以見到水。——————————————程心的態度強硬,而維德卻步步退讓最終妥協。他開始意識到這個文明毀滅的必然性,並且從這以後再沒停止相信過這個意識。智子遮蔽室,往淺了說還是復古主義的體現:模擬出危機紀元的緊張感加快研究速度。往深了說是維德的一種軟弱體現,他開始缺失原本的安全感(為體制服務的安全感),並嘗試尋找新的依託。絕對一點的話,可能整個一套復古主義都是他的依託。程心我不確定,暫且空著。一些其他細節和疑問維德為什麼在階梯計劃中向聯合國提出安樂死合法時「和以前不同,他在提出這個想法時不太自信」?維德為什麼在謀殺程心時不直接動手而要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交代?都說他是個不折不扣的魔鬼,為什麼在真正涉及死亡時他的態度出現了動搖呢?目前的解釋之後把體制那一套往上搬,公元體制中對於人的生命是十分看重的,而維德作為(自認為)做出艱難決定和採取非常手段的人不得不接受這些傳統的拷問。這麼解釋比較勉強,目前沒有更好的主意。——————簡單的後續補丁,再次表明僅屬於個人觀點,偏激之處望不要介意維德一貫標榜那兩句口號,是因為他本身無法真正脫離這個群體存在。他將人類文明視為他實現自我價值,成為英雄的土壤,面對真正關乎大群體的生存的問題時會心虛。他就是那種為了一己私慾來掌控山河的暴君,不能脫離社稷。反過來看,即使是這樣一個心裡發虛的偽神,沒有程心的承諾這一回事(比如雲天明把星星送給了維德這種詭異的可能性),維德最後也很可能會像我們估計的那樣使用反物質子彈。當時的維德已經被逼迫到一種極限,甚至不顧一切地向聯邦坦白了研究,人都是越是心虛越要表現自己的。程心的承諾給了他一個悲涼的退路,最終維德也的確是向人性妥協。不過不僅僅是程心的,不僅僅是全人類的,更是他自己的人性。再跳到程心,有了上面一段的大框架已經比較容易能看出來維德對程心的態度究竟如何。關於維德肯定程心的優點什麼的就不講了,維德希望程心能為他所用,但處於較他而言稍低的地位。類似瓦季姆曾擁有的和維德的那種差距。但是這僅僅是維德內心的理想狀態,事實是,程心有意無意地毀了維德成為英雄的機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