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福州禪武
-
2 # 波若嘛嘛轟
體質是一方面,主要還是平時的力量,速度訓練,業精於勤,同樣的道理。拳手對普通人,身高,體重懸殊都不是問題。同樣經過專業訓練的就要看級別選擇對手了。當然也有特殊的,四兩撥千斤,那就是搏擊界裡相當出眾的,比如說李小龍。
-
3 # MMA大聖
這就講到發力,我練mma,我們mma在拳擊來看,拳都是不標準的,為什麼很多瘦小的職業運動員拳力量很大,第一腳下步發非常重要,拳的力量百分之80都來自下肢,還有腰部,你這個問題很好解答,沒毛病拳力量很大部分來自下肢,和步法,
-
4 # 小小曦聊科技
首先,糾正一個問題,拳手並不能用瘦弱來稱呼,一個搏擊選手是不會刻意去追求自己身上的肌肉,他們只在乎力量,速度,爆發力。如果說身上像健美先生一樣充滿了肌肉塊,那反倒會阻礙力量的傳導,所以說拳手看起來並不是肌肉塊,而且勻稱的身邊,甚至有點瘦,很多業務人士,總說這個拳手身上連肌肉都沒有,是不是很弱。這是錯誤的想法
-
5 # 地瓜地瓜-我是土豆
為什麼廋的真打起來很厲害?因為他沒遇到胖的。高一個級別除非他們技術相差很大,高兩個基本他機會很小。高几個級別他基本沒什麼機會。
-
6 # 格鬥戰狼
李小龍就比較瘦,但是面對比自己強壯的對手,也可以輕鬆撂倒,這是因為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讓肌肉形成了肌肉記憶,在大量的實踐中獲得的,在技巧方面和力量方面都佔據了優勢,所以不能單單從瘦小來衡量拳手的攻擊力
有經過訓練的人神經、肌肉、時機都能精確把握 。
練過格鬥的人,神經募集肌纖維的能力、肌肉群之間的協調、時間把握等能力特別強,所以產生的打擊效果也是異於常人。
神經募集肌纖維的能力,所謂術業有專攻,一個拳手在經過不斷的上千次的重複訓練,使他的神經能更多、更精確的募集更多肌纖維參於打擊,神經對肌肉的調動能力,普通無訓練者在60%左右,系統訓練可以達到90%,在應激狀態下,也就是遇到危險的時候,以及電刺激可全部調動。一個運動神經元所支配的所有肌纖維稱為一個運動單位,運動單位的大小是由該神經元所支配的全部肌纖維數量決定。運動單位越大力量越大,運動單位小,靈活。很多練武術的人看起來個子較小,但打擊力量卻很大,就是這個理論,再舉個例子,一個舉重運動員不能增加自己的體重,卻要提高所舉的重量,就是要在神經募集肌纖維的能力方面化更多時間。傳統武術的意拳,太極拳內勁,這種理論去解釋好像更合理。
肌肉的協調,人身上有639塊肌肉所組成,由60億條肌纖維組成,每條肌纖維收縮時可產生大約0.981-1.962毫牛的力,如果把全身639塊肌肉合在一起同時收縮,可產生約25噸的力 ,呵呵,當然不可能全部凝集了,但格鬥經過很多前人的經驗積累,科學的訓練,合理的分配肌肉的工作形式,確實可以產生更經濟的肌肉打擊力。
時機精確把握,格鬥的是瞬間變化的,不同的體位,不同的擊打位置,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經過專業訓練的格鬥選手,能精確擊打對手最為薄弱的身體位置,而且能在無序的狀態下,對距離、時機、預測人體的動作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