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又見葉飄零的飄零驛站
-
2 # 阿有餘香
其實在抗戰中,最受歡迎的是手榴彈,無論射擊,戰術,還是火力密度,我們都遠遠不如小日本,一般不會面對面,打對抗戰,而是採取突襲,扎口袋等戰術,這個時候最受歡迎的武器就是手榴彈,特別是延遲一兩秒再扔過去,360度無死角,殺傷力巨大。最主要的是生產手榴彈,不需要什麼的機械裝置。一般小作坊就可以搞定。
-
3 # 老哲111
舉幾樣吧,沒查資料。
一。三八大蓋。槍身長,彈道穩定,穿透力強。日軍曾經創造了800米外打死對手的紀錄。加刺刀比中正式長了10釐米,拼刺刀的利器。八路軍新四軍繳獲三八大蓋後都如獲至寶。抗美援朝時志願軍還有用三八大蓋的,固然當時武器缺,但三八大蓋有其優勢不容否認。
二。中正式步槍。中國產的以毛瑟步槍為原型。沒有三八槍射程遠,穿透力強,但子彈破壞性強。三八大蓋子彈近距離射進人體是一穿倆眼一般大。但中正式打出的子彈進來體後是進孔小出孔大,打上非死即殘,或者留在人體裡發生翻滾,很要命的。相反三八大蓋就發生過把人射穿了,由於人注意立全在戰鬥上竟未覺察自己中彈了。如果不是致命傷,傷口癒合快。
三。盒子炮,也叫快慢機,匣子槍。德國原型槍,國內也能仿製,自動化武器,能點射能連發,安上裝它的木盒子能抵肩射擊增加穩定性準確性。下級軍官以及佩大刀片的突擊隊,游擊隊的最愛。游擊隊用時多雙槍,一支是磨去槍管上的準星的便於近距離抽槍就打。打日軍炮樓,如果每個射擊孔有兩三把盒子炮看著,鬼子的機槍都沒脾氣。
四。捷克式輕機槍。便於維修更換配件,能打短點射能打連發,優於日軍歪把子。
五。馬可沁水冷式重機槍。中國步兵在炮兵極少情況下的必不可少的支援火力。有效射程能打千米。能當高射機槍用。國內能仿造,這是抗戰時期國內少有的能跟上戰場消耗的武器之一。能與中正式步槍子彈通用。每次戰鬥下來,基本上該機槍都被日軍用炮火打殘了,可見,日軍的最恨,中國軍隊的最愛。
就這些吧。
-
4 # 火線零距離
不用多想那當然是,雙槍老太婆和雙槍李向陽,以及我劉團長使用的盒子炮!毛瑟軍用手槍啦!八百里開外。一槍幹掉鬼子的機槍手!能打400公里遠相當於一發短程戰術導彈!我說第而沒人敢說第一!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
-
5 # 優己
在抗戰中為了破解日軍華北地區的囚籠戰略,經常需要端掉鬼子跟偽軍的炮樓,每次碰到這種攻堅戰都得死傷慘重,付出非常大的代價。這時候有這麼一門迫擊炮那將是多麼幸福的事。
在抗戰時期,遊擊軍缺炮缺槍缺彈,幾乎什麼都缺,只能靠繳獲來武裝自己。但是呢,這時候又會碰到一個問題,就算能繳到炮那人家也早把炮彈打光了,不可能有炮彈繳獲(都會在撤離時自己炸掉),由於生產炮彈需要比較高階的鋼鐵,那些所謂的山炮基本上都是有炮無彈,也就是個鎮宅的而已根本指望不上。
在當時,不僅生產不了炮連子彈都生產不了,只能靠撿日軍打完的子彈殼回去二次加工,也就勉強算是子彈了,但是這種二次加工的子彈精確度非常差,經常是打不準。唯獨這迫擊炮,當時的鍊鋼能力雖然生產不了迫擊炮的炮管,卻可以生產迫擊炮的炮彈。當然,自產的迫擊炮炮彈跟日軍原裝的不論從射程到威力到精度上都有差距,但是迫擊炮不需要很準,中國產迫擊炮依然可以有大作用。
-
6 # 史料不輯
中國軍人當然喜歡中正式步槍了,除了射程和精度以外,其餘指標均優於日軍三八大蓋,但是產量實在太低,所以只好選擇漢陽造,再加上繳獲來的三八大蓋。
捷克式輕機槍和馬克沁重機槍在效能上遠超日軍的歪把子輕機槍和雞脖子重機槍,也深受中國士兵喜愛。這兩種步槍由於工藝簡單,重慶的幾家兵工廠的產量不僅能滿足戰爭消耗,還有能力支援北韓等盟友。
其實中國軍隊可以任意造,使勁用的只有手榴彈和炸藥包,從所以使用量上來看,中國軍隊最喜歡就是這兩項。
日本軍人最喜歡他們的三八大蓋,這是日軍裝備最大的閃光點。日軍的輕重機槍在設計上有重大bug,日軍士兵對他們不僅沒有喜愛,甚至還是深惡痛絕。
因為機槍上經常遭受中國軍隊的壓制,日軍大量裝備“擲彈筒”,我將其稱為“窮國神器”。這種炮比迫擊炮發射簡單,火力還不太弱,是剋制中國機槍手的利器。
在火炮上,日軍喜歡他們的“九二式步兵炮”,這種炮非常便攜,適用於中國泥濘的道路,而且能直射能曲射,中國軍隊也非常喜歡。
-
7 # 鰟鮍1
其實小編的問題就很模糊,因為對於中國在二戰戰場上的兩支軍隊國軍和共軍來說,在戰場上前期兩支軍隊一直都缺武器彈藥,那是因為軍工落後,戰場失利,損耗很大,對於那時計程車兵能有一支能正常設計的槍就是很開心的了!後來我姥爺哪裡知曉,八路軍第一最愛的是38式,晉造,漢陽造,中正式。因為那時我們八路軍太缺槍了,一個連七八十好人,最多也就一半左右的槍!
-
8 # 釣魚倌
排名第一:手榴彈。
抗戰時,中國政府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槍支產能低下,不足以補充戰時巨大的消耗,而手榴彈因裝置簡單,原材料加工簡易快捷等優點被大量生產,又因其優秀的殺傷力而被中國軍人廣泛歡迎,有的新兵很長時間領不到槍支,但手榴彈卻是配發必備品。
排名第二:毛瑟手槍。在中國,大眾叫法為駁殼槍,也因為大容彈量稱為盒子炮、二十響,又因為槍身烏黑油亮而被暱稱鏡面匣子。有皮質和木柄兩種槍套,其中木柄槍套可以連線在槍支握柄尾部,木柄頂在肩部射擊,一是可以抵消一部分後坐力,二是可以當作衝鋒槍掃射。在缺乏先進武器的情況下,毛瑟手槍被中國軍人最大限度的使用且予敵以重創,廣受中國軍人喜愛。
排名第三:ZB-26輕機槍。因產自捷克,所以捷克機槍是它在中國的名字。此機槍因便於攜帶、零件簡易、易於維修、精準度高、火力強勁等優點被中國大量仿造,日軍甚至能從和其對抗部隊的捷克機槍的聲音聽出機槍的大致數量從而判斷出是何種等級或單位編制的作戰部隊。ZB-26輕機槍在抗戰中被中國軍隊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它的優異效能,因此也成為最受歡迎的武器之一。
-
9 # 深度工場
從1934年到1945年間,單單出自瀋陽兵工廠的38式馬槍數目估計就達到45000支。38式馬槍做工非常精細,槍托上下木材結合緊密幾乎看不出任何拼湊的痕跡。
日軍從1934年開始在瀋陽生產步兵武器,也就是所謂的奉天造。首先是生產38式馬槍,隨後生產99式7.7毫米馬槍,在1944年月產量達到了6000支,還生產11年式歪把子機槍,96式輕機槍和92式重機槍。
同時生產38式野炮、41式山炮、94式山炮、92式步炮、88式高炮、94式平射炮、81式迫擊炮等武器,子彈最高月產900萬發,炮彈5萬發,手榴彈15萬顆等。可以說日軍在中國戰場45%的武器產自瀋陽,70%的彈藥產自瀋陽,造成百萬抗日軍隊傷亡。
當時的通訊員和警衛員,最喜歡的武器就是盒子槍和38式馬槍,如果可以再有一馬,繫上武裝帶,帶上軍帽,那就更加威風了。
-
10 # 利刃號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兵源遠大於日本,而且中國又是在本土作戰,但是中國的傷亡卻遠大於日本的傷亡,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長期的封閉,武器裝備遠不如其他國家的發展,中國本土能製造的武器數量和質量都非常有限,於是良好效能的武器裝備特別受官兵們的青睞。
在抗戰時期的裝備中,其中最常見的武器便是三八大蓋步槍,三八大蓋步槍從設計出來到停止生產總共生產了三百萬餘支,在戰鬥中,大量的三八大蓋步槍落入了民兵和新四軍手中,成為了抗日部隊的主要武器。
其次,在抗戰時期武器彈藥緊缺,在一次作戰中,每個新四軍戰士有時候只有超不過五顆子彈,很做到持續的火力輸出,因此在很多彈藥用盡的時候,都會與敵方展開冷兵器搏鬥,刺刀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武器,刺刀是衝鋒和突破敵軍戰壕陣地的重要裝備,每個戰士都會配備刺刀,在子彈打光的時候,一把刺刀才是最實用的東西。
最不能忽略的便是捷克式輕機槍,據統計,中國是捷克式機槍使用最多的國家,也是中國抗戰時期的主要火力機槍,捷克式效能優良,改造性強,能連發能點射,質量輕,一個人便能輕鬆使用,在影視劇中繼承了中國軍隊的象徵性武器。
-
11 # 霹靂火觀察
在抗戰的時候中國的武器彈藥十分的缺乏,火力很差,並且後勤的保證也供不上。所以說在那個年代一款有利的武器不但能夠提高戰鬥力,同時對於士兵傷亡的減少都具有非凡的意義。那麼在抗戰時期最受歡迎的武器是什麼那?其實主要涉及三種武器,分別是手榴彈,毛瑟手槍以及ZB_26輕機槍,這些武器共同構成了中國士兵抵抗外國侵略者有利的屏障。
手榴彈作為抗戰時主要的消耗品,它彌補了槍支火力的不足,同時因為它的原料易於獲取,加工手法不復雜,因此被廣泛的作用。而且它的殺傷力足夠的強,一發手榴彈就可以炸傷三個士兵左右。有的新兵因為射擊技術不佳,發放手榴彈進行攻擊就具有很大的意義。毛瑟手槍也被稱為盒子炮,該手槍有兩種不同的槍套用來滿足不同的作戰環境。木柄套把可以連線在槍的尾部,用來減少槍在發射時候的後坐力,同時這樣的構造也利於衝鋒時使用。在中國武器普遍落後的情況下,這樣的武器可以說是士兵們的喜愛,畢竟武器的殺傷力也大,作戰時候的效能是有保障的。
最後一個就是ZB_26輕機槍,這種槍的優點是易於攜帶,零件構造簡單,易於保養和平常的維護。而且作為輕機槍該槍的火力密集,殺傷力強,所以在作戰中被廣泛應用。甚至在後來的作戰中根據該槍的槍聲密集程度就可以判斷出有多少作戰人員,可見ZB_26在中國戰場上運用的廣泛。這三種武器是在抗戰時候中國士兵最喜歡的武器,畢竟在缺少武器裝備的年代,能夠做到克敵制勝的武器才是士兵們最喜愛的。
-
12 # 大獅
若要在武器上非要加個“最”字的話,就有些難答了,士兵對待武器跟對待美人一樣,用的順手才叫最好。
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我軍的裝備在東方戰場上相對日本而言,無疑是處於劣勢的,武器老舊問題先放在一邊,生產能力低下導致大量武器需要進口,而進口來的“萬國造”又不能做到人手一支,正規軍還好一些,雜牌軍就別提了。因此從最初的“老套筒”(原始漢陽造),到改進後的“漢陽造”,到相對精良的“中正式”等等,總之,能用的武器全部用上,雖然老舊一些,起碼比沒有強。(圖為二戰時期,日本單兵裝備,三八式步槍,刺刀,南部十四式手槍)
筆者查過一些關於二戰時期的資料,在受歡迎的武器方面,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捷克式輕機槍、毛瑟96C手槍、木柄手榴彈等都是戰士們非常喜歡的武器,當然,捷克式輕機槍並不是任何士兵都能操作,操作這種機槍要提前經過訓練,抗日神劇中演的那種打沒了子彈隨便撿起槍就可以熟練操作的畫面純粹是故事需要,這種畫面還出現在經典遊戲《榮譽勳章》和《使命召喚》中,不管什麼國家的武器,也不管手槍、步槍、衝鋒槍還是重機槍、火箭炮等等武器,撿起來就可以用,要真這樣,抗戰就不用打八年了。(下圖為裝備三八式步槍的日軍下級士兵)
三八式步槍為何受歡迎的呢?無非是便捷好用,而且做工精良,筆者當年在某一線城市的軍事博物館中親自操作過這種槍,當然沒有子彈供我射擊用,雖然歷經這麼多年,但依舊良好,只要有子彈,上膛就可以發射。聽使用過這種槍的一位老人說過,當年他距離一顆大柳樹大約60米作用,用這三八式步槍開槍射擊大柳樹,竟能將樹打穿,可見其威力。三八式之所以受到戰士們青睞,是因為這是常規性武器,手槍只有長官才能配備,而機槍需有專門的機槍手操作,普通戰士手中能有一杆好槍,便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正是因為三八式步槍的故障率低,做工精良,射擊精準等優點受到喜愛。不要總說三八式不如漢陽造的威力大,那都是瞎說,首先在後坐力和射程方面,三八式就佔據優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人家的三八式能打500米,你的漢陽造能打三百米,而雙方戰場距離為400米,那麼請問就算你威力大,有啥用?不要聽信什麼三八式打在身上只有一個小洞,真實威力可以找影片來看,嚇死你。因此能繳獲一直好的三八式步槍對於一個普通戰士來說,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下圖為兩名國軍士兵在操作捷克式輕機槍)
另外捷克式借槍(又稱:ZB26式輕型機關槍)也備受青睞,整個二戰期間,在中國戰場上,大約出現過14萬挺捷克式機槍,當然其中有一些是國民征服的軍工廠仿造製作的,但就算是仿造,效能依舊良好。該槍可進行半自動或自動發射,標尺射程為1500米,每分鐘射速可達550發。另外這種槍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彈藥與中正式步槍相同,為7.92×57公釐毛瑟尖彈,除了可以單兵手持靈活作戰外,子彈可以在500尺內擊倒任何目標。這挺機槍在二戰事情發揮很大的作用,槍口之下沒少死日軍和偽軍。不過日本人也採購過捷克式機槍,這要比他們的歪把子好的多。(下圖為日本士兵操作捷克式輕機槍)
當然,被德華人“遺棄”的毛瑟96C手槍也備受我軍青睞,這款槍太有名了,當然名字也很多,我們習慣稱其為駁殼槍、盒子炮、大鏡面等等,雙槍李向陽知道不?用的就是這款槍。德國自1895年至1939年,前後共生產了一百多萬支毛瑟96C,在淘汰後大量出口到中國,各地軍閥紛紛採購。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這款可以半自動發射也可以全自動發射的手槍成為抗日主力。可以說這款槍見證了晚清到抗戰勝利的整個過程。(天津老演員郭振清在老電影《平原游擊隊》中飾演令鬼子聞風喪膽的雙槍李向陽)
至於木柄手榴彈,這個不需要說太多,易操作、威力大、便於攜帶成為主流,經典連續劇《亮劍》第一集就出現了一筐一筐的手榴彈炸鬼子的畫面,那傢伙,老牛X了!
-
13 # 歷史寶藏
其實這個問題讓抗戰老兵來回答可能也會有不同的答案,大家見仁見智。
武器是士兵手中的寶貝,而士兵又分為不同的兵種,有步兵、炮兵、裝甲兵、空軍、海軍等,所以對於不同兵種計程車兵來說最喜歡的武器當然會不一樣。
但是,戰場上兵種最多的毫無疑問是步兵,所以筆者今天就來說說抗戰時步兵最喜歡的武器——捷克式輕機槍。對於中日軍隊來說,步槍是步兵的制式武器,大多數步兵裝備的就是步槍,步槍雖多,但火力不足,作戰時,壓制敵人火力和給敵人帶來大量殺傷力的還得依靠機槍,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這樣的,馬克沁機槍一出場,殺敵就像割麥子一樣。重機槍火力猛,但攜帶非常不方便,輕機槍火力強攜帶很便利,所以很受士兵喜愛。
捷克式輕機槍是捷克斯洛伐克布林諾國營兵工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生產的武器,武器一出來後迅速風靡全球,除了列裝捷克自己的軍隊,土耳其,伊朗等國也紛紛拿錢購買,中國也看上了這款武器,買了三萬多挺。真個抗戰期間,中國的兵工廠還仿製了十多萬挺。除了中國軍隊喜愛捷克式輕機槍外,日本軍隊也非常鍾愛此武器,日軍的歪把子輕機槍(大正十一式)不僅火力弱於捷克式,而且裝彈非常不方便還經常出現卡殼,經常兩挺歪把子壓不住一挺捷克式輕機槍的火力。
需要指出的是,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那種英雄人物抱著捷克式輕機槍站起來突突敵人的畫面是神劇的鏡頭,機槍的後坐力是很大的,抱著機槍突突會傷了自己,而且捷克式輕機槍的彈容量只有20發,那樣突突的話幾秒鐘就打完子彈了。
-
14 # 富士山頭揚紅旗
步槍非三八大蓋莫屬,後坐力小,準確度高,白天打不見煙,晚上打不見火,兩百米內中彈就是一個大窟窿,一直用到抗美援朝換裝蘇式的莫辛納甘,當時換裝莫辛納甘很多老兵還有牴觸情緒。機槍那就是捷克造zb-26了,據說小鬼子在戰場上見到zb-26就把自己的歪把子一扔用zb-26,雖然是個傳說但可見捷克式zb-26是相當好用,雖然它的二十發彈匣是個槽點,但瑕不掩瑜。重機槍不用說肯定是水冷的mg08馬克沁了,小鬼子的92式兩挺也不如它一挺的火力,金陵兵工廠仿製的民24式因為外面包了一層黃銅的套俗稱大黃龍,也是一直用到換裝蘇式裝備。
-
15 # 皇家橡樹1972
大多數軍迷都會認為,抗戰時期最受我軍歡迎的當屬“盒子炮”,相對的短小精悍,自動手槍可以單發殲敵 ,又可以連發掃射…是一件利器。這其實是一種錯覺,“盒子炮”固然不錯在我抗日軍民手中大顯神威,但該槍只適合游擊戰近距離使用或者偵察員進入敵佔區的防衛武器…在正面戰場上這槍發揮的作用就會嚴重的降低,因為它畢竟是手槍,就算是裝槍套抵肩較精準射擊距離也就150米內,遠不及“中正式”和日寇的“三八”槍!而且手槍彈的威力受發射藥量的限制也較低,所以它並不算我軍最喜愛的武器,只是抗戰時期我抗日軍民嚴重的缺乏武器裝備才凸現了它的作用。守衛盧溝橋的我二十九軍戰士!使用的是抗戰時期我方出鏡率第二高的捷克製造ZB26輕機槍,該槍早在1930年代初就在中國軍隊當中大量服役,整個抗戰當中我軍裝備量在10萬挺左右,由於該槍設計先進、重量輕,子彈與“中正步槍”通用,成為當時我軍連一級作戰分隊的主要支援火力,與鬼子的“歪把子”機槍對陣當中由於子彈威力大、整體效能高出一籌屢屢壓制了“歪把子”。但是ZB26最大的缺陷就是火力持續性太弱!它只能使用20發裝的彈匣,在與敵交戰過程中四、五個點射就把彈匣裡的子彈打光了!如果遇到敵人叢集衝鋒,四、五個點射顯然是不能阻止的,並且頻繁的更換彈匣是要貽誤戰機!如果陣地被沖垮它也就發揮不出來什麼作用了。那麼,什麼武器最受抗戰期間我軍連一級作戰分隊喜愛呢?就是圖片上英制MKⅠ7.7布倫輕機槍,這槍在二戰期間是世界名槍,名槍不亞於蘇制捷格加廖夫“大盤槍”、美軍的M1919輕機槍和著名德軍MG34/42通用機槍,這槍是“英聯邦”國家軍隊班排級的火力核心!凡是參加二戰的“英聯邦國家”,包括:加拿大、澳洲、英屬印度…很多國家的軍隊都使用。“布倫”輕機槍的原型就是捷克式ZB26,由於1920年代初捷克製造輕機槍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大行其道,英國派員去捷克製造廠去考察,發現ZB26確實性能出眾,隨即購買了該槍的生產專利,經過改進後在老牌恩菲爾德兵工廠製造…仍然與著名的“英77”步槍一樣採用7.7毫米口徑,這就做到了班排子彈的通用化,並且彈匣供彈量也增加到了30發,雖然僅僅比ZB26增加了十發子彈,但火力持續性增加了三分之一,戰鬥中彈匣更換次數也減少了,這樣就提高了不小的火力支援時間和次數。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根據盟國間的《租借法案》布倫MKI也透過“法案”進入到中國,但是該槍使用7.7毫米子彈,與當時中國“中正”步槍的7.92毫米子彈有偏差,會增加後勤的壓力,所以英國委託遠離戰場的加拿大兵工廠生產了40000挺7.92口徑的“布倫輕機”援助給中國,該槍進入到中國之後由於“布倫”的名字會被解釋為是“不倫不類”,改名為“勃然”!有:勃然而起,奮力抵抗之意!所以,該槍也被稱作:勃然七九輕機槍!讓人吃驚的MKI機槍的製造數量!這完全需要大工業化生產的支援。
“勃然七九”輕機槍,就是ZB26的變種,使用過ZB26的機槍手基本上不需要再訓練就能很快的上手,同時就是一個彈匣供彈量的增加,使得該槍要比ZB26受到戰士們的喜愛,同時該槍也繼承了ZB26所有優秀的品質,特別是效能穩定、射擊精確、重量輕,在必要的情況下完全當衝鋒槍使用,絕對的近戰的利器。二戰是人類第一次全面的機械化戰爭,也只有工業化國家才能發動,農業化國家完全是被動的參戰…由於工業落後,在武器裝備的品種選擇上非常的少,只能是在現有的武器裝備中挑選較為適合自己使用的武器,如果當年中國可以大規模製造司登衝鋒槍這樣的“粗陋”武器,大多數游擊隊、敵後英雄也就不會使用“盒子炮”了!而是衝鋒槍和手槍長短槍雙配置,衝鋒槍的威力也確實不是“盒子炮”這種自動手槍可以比擬的。
回覆列表
因為中國軍隊武器不足,火力不足,後勤保障不夠,所以對於中國軍隊來說,能夠人手一把槍和獲得足夠的子彈已經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了,除了裝備精銳的中央軍和比較富有的地方軍,像八路軍、川軍、西北軍的裝備簡陋不說,還缺乏槍支彈藥。
跟武裝到牙齒的日軍相比,裝備落後的中國軍人最希望得到的是能夠在火力上壓制住日軍的輕武器(重武器不敢奢望,就那麼點家當還在淞滬會戰中打得差不多了),捷克式輕機槍ZB-26是最受中國士兵歡迎的輕武器,使用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和中正式步槍、漢陽造通用,可以很好的解決供彈問題(彈藥不通用是個大問題,特別是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
中國是使用ZB-26輕機槍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不但採購了ZB-26輕機槍,而且大量仿造ZB-26,根據捷克布林諾工廠歷史資料,1927年-1939年間,一共運送給中國30,249挺ZB-26輕機槍。ZB-26輕機槍在中國的仿造和購買數估計超過10萬挺,其中抗日戰爭中,中國的兵工廠大約生產了39,744挺捷克式輕機槍,單單重慶的21兵工廠抗戰期間就生產了1萬多挺。
毛瑟軍用手槍,俗稱盒子炮、駁殼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是指這種手槍。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
這款在德國並沒有受到重用的手槍,卻在中國深受廣大官兵的喜歡,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在武器方面的缺乏,不管是國軍還是八路軍,都有手槍隊,用的就是盒子炮。
全部裝備毛瑟手槍的中央軍手槍隊,相比步槍,容彈量更大,射擊速度快,可半自動射擊(也有全自動的,快慢機),適合突擊。
女兵也配備毛瑟手槍,加上槍托,使用起來比步槍方便許多。行軍過程中,攜帶也要方便許多。
三八式步槍,同樣很受中國軍人歡迎,由於步槍的缺乏,在正規戰中,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的使用是最多的,中國缺炮,迫擊炮就算是重武器,日本的山炮數量比國軍多,要說受歡迎,最受歡迎的應該是重武器,但還是那句話,太過奢侈,相對來說,輕武器更受歡迎,這裡面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後勤保障,有炮沒炮彈等於累贅,運輸也是個問題,中國軍隊的轉移、行軍基本靠走,機械化程度低,步槍攜帶方便。
三八式步槍的優勢:射程遠,精度高,容易訓練新兵,製造簡單,善於白刃戰。這是一款很適合中國士兵使用的步槍,缺點也有,但對於還大量使用漢陽造的中國軍隊來說,這款步槍還是很好用的。